我父刘玄德 第475节

  原时空中,孙家虽然有兵马六七万,可常年有三分之一甚至是半数兵力在后方清剿山越。

  每次外出作战时,山越也会进行反扑,破坏东吴基建设施,甚至围攻城镇。闹的严重了,还会逼迫东吴回军平叛。

  这些情况,刘表和蒯越也是清楚的,东汉末年以来,山越叛乱几乎数不胜数,虽然规模大多都不算大,可次数却是多的令人发指,一年甚至能有上百次之多。

  经过蒯越这么一分析,刘表顿时放松了下来。

  不过紧跟着,蒯越却又提议道:“明公,前些天黄太守送来公文,请求扩充水军。越以为当从其议。”

  “这是为何?”

  刘表疑惑问道:“如今黄祖所部已有水军两万人,难道还不足敷使用吗?”

  蒯越正色答道:“明公,方才的情报之中也已注明,刘备之子刘封,如今暂驻丹阳宛陵,正扩充水军,并抽调海船远征会南,然其剩余舟船何在?众所周知,河船之数,远胜海船,恐其水师当有两、三万之众,万不可轻忽啊。”

  蒯越这话提醒了刘表,黄祖所在的江夏的确是扼守扬州西来的锁钥,可同时,这也是荆襄重镇,若是江夏出了意外,整个荆襄可是要地震的。

  由此也可见,蒯越所言,乃是据实而述,考虑的十分周到。

  听完蒯越的话后,刘表陷入沉思之中。

  蔡瑁这会儿却是插言道:“明公,瑁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刘表被蔡瑁打断了思路,却并未露出不悦之色,而是正色答道:“不知德有何高见?可尽述己言。”

  蔡瑁拱手道:“如今江夏已有两万水军,数量已与襄阳水军持平了。”

  此时荆州水军共有五万人,其中两万就是江夏水军,另外两万则是襄阳水军,最后万人被部署在南郡江陵、夷陵、夷道等江河要冲。

  江夏水军之主自然是江夏太守黄祖,而襄阳水军则是蔡瑁统领。

  眼下江夏水军都已经和襄阳水军持平了,若是继续扩军,那不是比襄阳水军还要兵强马壮了吗?

  作为襄阳水军的大佬,蔡瑁如何能接受得了。

  况且襄阳抵达江夏极为方便,顺着汉水而下,只需要十数天即可抵达,一旦有风吹草动,调集襄阳水军出动增援也是来得及的,那又凭啥把资源兵马让给黄祖呢?

  蔡瑁只是说了这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可刘表却已经完全明白了蔡瑁想要表达的心意,而刘表恰恰也对此很是赞同。

  因为黄家的权势太过显赫了,甚至已经超越了蔡家和蒯家。

  刘表如今名为荆州之主,其实是荆襄士族所推选的盟主,而且荆南四郡一直还不怎么服气他,只是名义上臣服刘表身上的荆州牧这一官职。

  而在荆北四郡中,江夏郡已经成了黄祖的自留地,真正的国中之国,江夏的官吏悉数由黄祖自决,只需决定之后报给刘表批阅而已。

  更夸张的是,去年年中时,黄祖之子黄射又出任了章陵太守。

  所谓的章陵郡,乃是从南阳郡中析置出来的新郡,大概拥有七八个县邑大小。

  它的位置也很微妙,恰好是和江夏郡的北部连成一气,并且是襄阳东面的屏障,可见刘表对黄家的恩宠已经无以复加。

  可再是信任恩宠,也要有底线。

  这底线就是襄阳的兵权。

  若是让江夏的兵力反超襄阳,那可就真有太阿倒置的风险了。

  “明公。”

  别驾韩嵩此时也起身拱手道:“黄太守还来信,请求明公将寻阳划归江夏统管,同时命令长枪军也暂缓回返,留在江夏仍受其节制。”

  刘表眉头微皱,他对黄祖是极其信任的,甚至是故意放纵,以此来压制荆州士人。

  对方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一有机会,就给黄祖在刘表跟前上眼药。

  刘表沉思了片刻后,做出了决断:“长枪军乃是提防刘玄德而派,既然刘玄德与我州相安无事,自然没有必要在江夏久留。寻阳分属扬州,贸然改置,也很不妥。”

  刘表派兵增援,是担心刘备跟他彻底撕破脸,刀兵相见。

  现在刘备居然忍住了,刘表又不想和刘备开战,自然不会蠢到改易寻阳县去刺激刘备,所以当即回绝了黄祖所请。

  “明府英明。”

  别驾黄嵩当即叩首应命。

  不过刘表的决定还没说完,他继续说道:“黄公远欲添船增兵,可批增设艨艟二十艘,走舸一百艘,水军五千人。”

  这个时候的水军几乎都是水陆两用的,并非单纯水战,这也和此时的水军作战依赖跳帮的关系很大。

  听见刘表居然又答应了黄祖增兵的请求,蔡瑁张口就想要反对。

  “德勿要急切。”

  可刘表却是抬手制止了蔡瑁发言,继续说道:“既然局势紧张,那襄阳诸军也需扩充,我授权汝扩充水军一万人,增设艨艟四十艘,赤马六十艘。”

  随后,又冲着刘磐道:“待刘虎归来之后,长矛军扩充三营六千人,此事就交给你和阿虎去办。”

  刘磐登时大喜,赶忙起身应命。

  蔡瑁也捞到了实惠,这次扩军两万一千人,他几乎占了一半,自然颇为满意,也就不再反对了。

  蒯越此时开口提醒道:“明公,如此一来,几要扩军两万人,府中财政颇为艰难,恐难以支持啊。”

  “异度,不必多虑。”

  刘表却是摆了摆手,然后朝着蒯越之兄蒯良吩咐道:“子柔,此番扩军,长矛军与黄公远所部开支,由我内库出资供给。只是德所部,还要劳烦你费心了。”

  这个时空里的刘表,手头可比原时空里宽松多了。

  与刘封的贸易给他带来了大量的金钱,不但给亲信武力增添了诸多军械甲胄,而且生活也比往日阔绰奢华了许多。

  可即便如此,刘表手中依旧还有不菲的财货,可以用来补贴军事开销。

  蒯良犹豫了下,看了看蒯越和蔡瑁。

  此时,蒯越重新坐了回去,眼观鼻,鼻观心,不再多言。而蔡瑁则是微不可查的冲着蒯良点了点头,以示应允。

  于是,蒯良冲着刘表拜倒,应命道:“良谨遵明公之令。”

第422章 征辟名士

  全琮送来的帛书上所记载的情报并不隐秘,内容乃是关于刘封、刘备大张旗鼓的拣选精锐,扩充军队,引起了荆州的警惕后的反应。

  好在刘封扩军的同时,也将军队分散开来。其中水军主力位于江北和丹阳,而陆军主力则分别位于寿春,会稽和豫章。

  这给了刘表和荆州众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父子的重心还是在北部以及内部镇压叛乱上。这显然同大半年前刘勋倒戈荆州时,刘备父子忍气吞声做出退让形成了闭环。

  如此一来,荆州上自刘表大吏,下自士卒百姓,都觉得刘备父子和荆州之间不太会爆发战争。

  因此,刘表的反应也很克制,即便是扩军,那也不仅仅是针对刘备父子,同样也考虑到北边的压力愈来愈大的原因。

  仔细算起来,紧邻刘备父子的黄祖才扩充了五千人,而挨着曹操的襄阳却是实打实的扩军了一万五千水陆人马。

  看完了情报之后,刘封松开了眉头。

  刘表的反应之中,扩军这一项的确有些出乎刘封的意料。

  不过好在这也在底线之上,能够接受。

  接着,刘封又打开了第二份帛书。

  上面记载的是一个好消息,郑玄和王接受了自己一方的征辟。

  郑玄乃是受刘备征辟为骠骑大将军府长史,而郑益和王则是接受到刘封的征辟。

  这个时候因为刘封的出现,使得刘备实力大增,从而又影响到了袁谭不敢强取北海。而战死在袁谭入侵北海,围攻孔融之役里的郑益也就幸存了下来。

  郑益是郑玄的独子,将来的曹魏名臣郑小同的父亲,其人为孔融举荐为孝廉,故此在袁谭攻伐孔融时,虽然明知必死,却依然带领家将佃户前去救援。

  郑玄、郑益因为青州黄巾的缘故,常年居住在徐州,而且郑玄对刘备颇为看好,也帮刘备说了不少好话。

  郑玄与卢植乃是师兄弟,刘备好歹也算卢植的记名弟子,因此,郑玄完全算得上刘备的师伯。

  不过郑玄素来不好做官,喜欢宅在家中引经据典,给经典作注释。

  刘备曾经多次请他出来做官,却都被对方给婉拒了。

  不过郑玄虽然没有出山,可在徐州的这些年里,还是帮了刘备不少。

  尤其是因为刘封的出现,郑玄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于建安二年返回青州北海,而是一直停留在了郯城客居。

  如此一来,刘备对徐州士林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毕竟郑玄可是天下级别的大名士,就是陈登的老子陈在郑玄面前,都得执弟子礼。

  如今刘备终于打动了郑玄,请他出任了骠骑大将军幕府中的长史,可以预料的是,如此一来,刘备的名望将会得到很大的增长。

  同时,郑益和王也接受了刘封的征辟。

  郑益阴差阳错活下来之后,就跟着郑玄来了徐州定居。

  如今刘封以吏部掾史征辟郑益,同时又以礼部曹掾征辟荀之兄,荀攸之伯荀悦,又以刑部掾史征辟王。

  王此时因为小人的挑拨,而避嫌辞官归隐,之前就曾经被刘备父子邀请过一回,现在刘封又来征辟,可能是盛情难却,又或者是感激刘封父子的推崇,王这一次答应了刘封的征辟,如今已至郯城。

  在看完两封帛书上所记载的情报后,刘封竟转身直接将它们交到了糜竺的手中。

  糜竺有些吃惊,可在看了刘封的面色之后,顿时放下心来,翻阅起了手中帛书。

  糜芳倒是好奇的很,直接凑在糜竺身边查看了起来。

  等到他们看完之后,刘封对着糜竺叮嘱道:“子仲兄长,朐县这边就拜托伯父了。”

  糜竺点点头,回答道:“子升尽管放心,家父必倾力看顾。”

  刘封满意的笑了起来,随即又叮嘱起另外一件事来:“子仲兄长,彭城那处,也需劳你费心,凡是有助于提升生产的技术,都可以给与嘉奖表彰,不论是财货,还是名誉,都不必吝啬。”

  糜竺有些吃惊,显然没想到刘封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不过糜竺倒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尤其是看见刘封如此认真郑重,他意识到对方是真的非常重视,心思暗暗的起了变化。

  同时,糜竺口中还回应道:“喏!子升之言,竺必尽心竭力办到。”

  刘封随即又朝着全琮询问道:“王叔治已至何处?”

  王叔治即是王,字叔治。

  全琮赶忙回答道:“已至东莞,正在顺河而下,再有三五日,即可抵达郯城。”

  刘封流露出满意的笑容,夸奖了全琮几句。

  随后,在糜竺兄弟俩的陪同下,刘封又参观了最后的香油工坊。

  整个香油工坊共有上百人手,即便是压榨区也足足有数个崭新的院落用来放置压榨机械。

  同糜家商谈完了定亲事项,又视察完了在朐县的各个产业,刘封开始打道回府,返回郯城。

  临行之前,刘封特地前往拜会了糜甑。

  当晚,糜甑特地设宴招待刘封。

  糜甑因为经商,对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思维,较为先进,比较能够迎合刘封的想法。

  刘封还拿出了香皂生产技术,交给糜甑代为试验。

  之所以这时候才拿出来香皂技术,其实并不是刘封早先不记得,又或者是不喜欢,而是因为香皂技术需要的东西有点多。

  首先,必须要成规模的猪群,尤其是这年头猪的脂肪含量并不高,这就又额外增加了所需要的数量。

  其次,有了猪之后,还要有消化肥皂过程中所不需要的猪部位的市场,不然这些部位可就要浪费了,最少也是收不回成本。

  最后,还需要大量的贝壳和草木灰。

首节上一节475/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