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第279节

  可是,这老匹夫竟连日来鼎力支持李言南下东出,不但打倭寇,而且只要碰到落单的海商,李言那个土匪二话不说上去先宰了船长抢了船只俘虏了水手,在朝廷胡应台还会给这个土匪百般维护。

  如今,他还用外廷给兵部的钱粮支持李言继续做大。

  这是谁家的道理?

  外廷的钱粮,那是户部拨给南征大军的啊!

  胡应台有的是理由截留,其中一个便是:“这批钱粮下去了,西南秦良玉所部要不要还需要支援他穆朝恩呐?”

  这谁敢说不需要?

  外廷与内阁,连同贵勋集团如今就在苦苦追逐让穆朝恩或桂王之后节制西南秦良玉,若敢和兵部尚书说不需要,秦良玉还真就敢在南征大军南下安南之后,悍然封锁镇南关,坐视这支外廷与贵勋集团的武装力量与安南叛军打的头破血流。

  是以水圭无法在这老匹夫面前保持冷静。

  他太恶毒了,也太能拿捏人了。

  杨鹤就想说点场面话。

  胡应台似笑非笑睥睨道:“杨宰辅,搞垮了南方,搞垮了内阁,如今还想再回头再搞垮兵部?”

  “此言不确,都察院应予以弹劾。”徐光启强为杨鹤出头,当堂喝道,“污蔑宰辅……”

  “少来这一套,老夫在南方的时候南方哪个逆贼敢造次、哪个外国敢叛乱?保禄宰辅老了,老眼昏花了,是该考虑退位让贤了!”胡应台高声笑道,“至于保禄宰辅之前程吗,老夫早有言在先,汝既好奇技淫巧,不以师西洋人而为耻,何不赶赴辽东去,拜在天家门下?”

第四百二十四章 贾政:我是软柿子?

  胡应台哪张嘴太恶毒,纵然如徐光启好修养也被他骂的怒气上头。

  一口一个保禄宰辅就已经很过分了,那意思分明是你一个西洋教的保禄老小子还当着我天朝的宰辅你羞不羞。

  如今又高声建议他堂堂宰辅、天下名臣去拜在武烈王膝下当学生。

  他胡应台这不是人身攻击么?

  可偏偏就是这人身攻击,徐光启还毫无办法。

  他刚提议让都察院弹劾胡应台污蔑杨鹤,人家偏不跟他争辩杨鹤弄垮了南方又弄垮内阁是不是有道理。

  人家就抓着他堂堂宰辅竟入教信西洋神一事,真要弹劾起来,这足够让他罢相去职为天下所耻笑。

  别人攻击他可以不在意。

  可胡应该这老匹夫他不但是兵部尚书,他还是士林很有威望的文人领袖。

  他不但有进士出身,而且还曾在都察院任职,更要命的是,他在都察院的名声和威慑力可不是他们四个宰辅能比的。

  杨涟左光斗敢弹劾他,他敢当朝打人!

  “没得谈?”徐光启已生去意。

  胡应台确定:“没得谈。”

  兵部接下来归谁指挥,这是个原则问题,内廷想要继续用兵部挟制边将并伺机将军队转为外廷掌控,行前明贞顺年间以兵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奉诏提调九边以驱逐朱祁镇残余势力的名臣于谦之故事。

  实则便是将军队从皇帝手中接管的意思。

  周延儒温体仁也想成就当时内阁宰辅、东林推崇为有明一代第一人的商辂之成就。

  明代宰辅商辂,后世名声自然不如严嵩张居正这些权相的。

  但文人推此人推崇极高,理由千千万,实质上只有一个。

  此人做到了驯化君权,原来历史上明代宪宗以后君王,包括朱厚那个自私到极点、聪明到极点、帝王手段也算是登峰造极的昏君王八蛋,基本上没有逃脱被文官集团绑架命运的。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太宗朱棣加强,到宣宗时代固化的明代君主专制巅峰的气象与威严,就是在瓦剌留学生归来后不断被文官集团鲸吞蚕食的。

  商辂堪称开启者。

  那他的名声在士林与文官中能不高?

  如今趁着大虞皇朝中枢南迁,唯唯诺诺被世人主要是士人文臣嘲讽为磕头宰相的周延儒温体仁自然也想趁机驯化皇权,成就大虞皇朝商辂故事。

  徐光启对此是很赞成而且十分支持的。

  大虞皇朝已出了三代明君,尤其太上皇这个不断掠夺侵蚀外廷大权的皇帝,这在徐光启看来,大虞皇朝皇权集中到此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时代应该交给文臣与士人了。

  然而,要加强相权而削弱皇权,兵权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难关。

  前明有二帝并列、朱祁镇之西域残部与朱祁钰之北都正统之故事,国朝不也出现了二日凌空、迁都南都之事吗?

  这个时候鲸吞君权以削弱皇权,岂非正当此时?

  这个胡应台,他怎么就搞不明白这一点呢。

  徐光启遂起身拂袖而去。

  周延儒告诫:“征吉,莫要忘了自己出身!”

  “我皇庄抚养而成,岂能忘却。”胡应台耻笑,“二位相公,天下正危若累卵,莫要做杀身取祸为天下笑之事,有些事太大了,你二位,呵,做不来!”

  两个宰辅恼羞成怒,当即也随徐光启而去。

  杨鹤不走。

  兵部如何处置祖大寿吴襄,他必须就近关注。

  胡应台面带怪笑,目视杨鹤说道:“杨阁老,若不然你在兵部作客,老夫去内阁替你点卯?”

  此言一出,杨鹤愤怒地脸色黑红。

  这是在威胁他的地位,这也是这些外臣里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替代他杨阁老的大臣。

  他很有压力。

  外臣中别的不说,孙承宗若还朝必定入阁,更不要说还有个两朝帝师袁可立。

  如今胡应台当面直言要替代他这个以兵部尚书进内阁的宰辅,这说明这些外臣很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对他们四个阁老发起冲击的势力。

  一时杨鹤不敢久留,起身便追随那三个而去。

  “什么能耐,也与老夫为敌?”胡应台拂袖耻笑。

  而后目视看似规矩的祖大寿吴襄等锦州守将,以及北都留守司麾下唐通等锦州之战率先溃逃的总兵,胡应台很久都没说一句话。

  这些废物残料,他们如今本该是镇守辽西走廊挟制武烈大军的上将。

  可锦州之败,整个辽西走廊的重病集群便失去了面对建奴的勇气与资格。

  那他们还有什么资格面对暴打黄台吉如壮汉打小孩子的武烈大军?

  一想起这个,胡应台就气得要死。

  若祖大寿不降清,凭他的能力与声望,足以辅佐孙传庭洪承畴镇守关宁锦一线。

  关宁锦无忧则北都稳如泰山,只要武烈大纛不进入北都,这天下就必然会越来越安稳。

  如今可好,这帮废物兵败问罪,就丢下孙传庭一个在北都苦苦支撑。

  袁崇焕?

  小孩子一个,大话会说,效果达不到他自己吹嘘的一半,让他在宁远一线防备武烈大军,简直是把可口的鱼儿送到老猫嘴边。

  越想越生气,胡应台遂将众人先放到城西南边原前明南都五军都督府校场关押,待后日大朝再议论如何处置。

  七月九日本来不是大朝,然南征大军在镇南关逡巡不下、锦州之败的各路总兵与降清的两个大将被押送到南都,徐光启这个老资格宰辅又南下南都,皇帝前日便特诏九日大朝。

  趁着这两日光景,四个宰辅迅速与六王六公走近。

  到九月八日,杨鹤亲自赶赴通政司官员临时居所拜访贾政。

  说是拜访,实则威胁。

  待日落,杨鹤出居所,贾政没出门相送,显然谈的很不融洽。

  然杨鹤面有喜色,似乎胸有成竹。

  次日一早,大朝召开。

  太上皇懒得搭理群臣,遂皇帝一人当朝。

  群臣山呼万岁之后,胡应台首开一炮,以锦州之败与祖大寿吴襄降清清诏命诛杀。

  理由就一个:“丧师辱国是大,折损气节不小,应当杀之以谢天下。”

  内阁四人大喜,二亲王与六王六公相视而笑。

  那两个如今可就在外面听着呢,你且看咱们怎么把他们争取过来。

第四百二十五章 你们尽管反对,朕只管给儿子加封

  皇帝诏令:“锦州之败,其罪多不在将领。祖大寿镇守锦州多日,吴襄以松山一隅低于伪请多时,虽遽然降清,非战之罪。诏祖大寿吴襄于南都暂居,兵部不必急于考量,朕自有用处。”

  群臣各自不忿。

  杨涟弹劾:“虽陛下降隆恩于二人,然降清之举,实乃丧师辱国在先、折损节气在后,不可不惩处。不然,人心难服。”

  “朝廷南巡至隆治三年,而朝廷上下既无宰辅筹划北伐、又无兵部统筹征讨,人心早丧失殆尽。朕以中军北伐东征,今灭残元而擒其单于、迫建奴而困之伪都,前明两百余年尚未得之传国王宝归来,至今也不见外廷恭贺、天下鼓舞,可见人心之失,不可尽数,岂二将被迫降清能替代哉?”皇帝降诏,“都察院不必多言,遵诏行事。”

  这一招让内阁很难受。

  徐光启用了一路一个多月,才堪堪将祖大寿等人恩威并用使之纳头便拜内阁。

  他们期待的便是内阁能在给他们脱罪之时求些人情。

  如今皇帝不降罪祖大寿吴襄,虽兵部必然要撤销他们的官职,可这已经是皇恩浩荡。

  如此,祖大寿等人便是再居心叵测,他们岂能不山呼万岁谢主隆恩?

  既如此,祖大寿这等边关悍将若不能私下与内阁往来、站在承平顺义二侯一边“以待天时”,内阁还是没有“必要之时”拿得出手的军事人才。

  然他们还能怎么办?

  皇帝降诏不严惩二将,难不成他们反倒要请求杀了那两个?

  于是等又惊又喜恍若隔世的二将进殿叩谢隆恩退下之后,徐光启抢先力主:“锦州之战非战之罪也,圣天子所言极是。如今东征不顺,南征僵持,国家正用人之际,臣之意,唐通等人,也应赦免罪过,降职留北都留守司听用。”

  “杀。”皇帝诏令,“战败无妨,太上皇御极天下数十年尚且为建奴所迫不得不南巡,此所谓兵法曰胜败兵家常事。然临阵哗变,动摇军心,朕若不诛杀此等将领,世人何以看朝廷、朕何以面对祖宗?唐通等败军之将一体诛杀,厂卫即刻抄家不必奏报。”

  徐光启顿时怒道:“陛下,何以一样战败两样对待?臣听闻原选锋营指挥使吴三桂已在辽东任职,既都是败军之将,陛下应当诏令敦煌郡王一体处置。”

  “你这是来逼宫的?”皇帝好笑,“那也好,诏令,免徐光启工部尚书职,既不必留守北都了,降文华殿大学士,以文渊阁大学士留内阁听用。”

  又警告周延儒温体仁:“你们二位就不要再自找麻烦了,再降职,你二位可就要出阁了。”

  两个站出来的宰辅立马又缩了回去。

  就这么两个没担当的宰辅,他们能成什么气候?

  徐光启旅途劳顿,没想到刚回来就被皇帝当面打出了这么羞辱的招数。

  他思前想后,到底没敢摘下乌纱帽请求致仕。

  便气呼呼谢了恩,徐光启再恳请:“臣此番来朝,并非为家国天下大事,老臣老了,精力不济,已没有能力辅佐二圣光复山河,只一事,前工部尚书李之藻留有翻自西洋《几何原本》及编纂《皇虞历书》一套,正当版筑以发行天下。”

  “找户部,有钱多印,没钱少印,总之依照徐阁老心愿便是。”皇帝不置可否。

  那两套书他都看过,确实有用处,但在如今这个时候,徐光启提出大肆印刷以分付各州县教化万民,他不失为天下大局,他是为对抗皇庄进取之势。

  另外也不乏以“文治”而淡化武烈北伐东征之功的心思。

  果然,徐光启闻言,虽极其不满,也只好恳请:“李之藻与国有功,陛下应当予以追封嘉奖。”

  “追文渊阁大学士,还有什么要求?”皇帝几乎紧追着立即同意。

首节上一节279/3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