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公主和自己的关系很好很好,两个人从小就感情深厚,并且南平公主很讨厌魏王李泰,而贞观十一年,也就是这一年,父皇将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
很大概率,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王敬直才选择与自己交好。
他可不想等到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后,经过一段时间,从南平公主那里王敬直才渐渐交好自己,他等不了那么久,于是这段时间他多次拜访王的府邸。
并且向王敬直提出,想将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为两人说亲之事。
“我与南平公主,关系甚好,她也不小了。”
“若敬直兄有意的话...”
李承乾从话语中,将两人的关系拉到了一个很近的地步,当朝太子和你称兄道弟,王敬直必然受宠若惊,这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王敬直确实感到受宠若惊了,甚至不明白为何太子忽然对自己这么好,他没有细想这些,只是在想着南平公主之事。
能迎娶公主,担任驸马都尉,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自然同意!
不过,王敬直还是有些理智的,因为他也清楚目前太子府和魏王府争斗的很凶,他怕自己最后会受到一定的连累。
似看出了王敬直的担忧,李承乾顿时笑道:“之前朝会上,父皇准备修建飞山宫。”
“满朝谏臣与我,共同谏言,请命父皇取消修建飞山宫的想法,这些谏臣中也包括你的父亲王;可魏王李泰呢?却选择迎合父皇的想法;你也听说过魏王李泰性情乖戾之事吧,他是否会认为,众多谏臣已经站在了我太子府这边呢,这种情况下其实魏王早已经将你、你的父亲,视为了太子府的人,视为了魏王府的敌人。”
“夺嫡之争,历来残酷,若你不愿意站位我太子府,未来被魏王李泰所陷害,恐怕我也救不了你和你的父亲啊....”
李承乾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威胁了。
但,确实是这个事实。
夺嫡之争为何残酷?就是因为胜利一方,会将失败一方的力量全部清除,而到底如何判断,这些力量是属于失败一方的,全凭胜利方的判断。
在夺嫡期间,你帮助太子府说话了,你和太子的建议相同,那么就可以认定是支持太子。
王敬直心中很清楚这些,他的父亲王年纪已经很大了,等老人百年之后,他可以说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力量作为依靠了,这种情况下魏王李泰想收拾他,岂不是轻松的很?
想了想,王敬直最终做出决定,站位太子府。
李承乾面色平静,心中却是一喜,第一步已经完成了,他成功拉拢到了王敬直,那么接下来就等着父皇任命王为魏王李泰的老师了。
当然,这期间他要和王、王敬直父子两个搞好关系,同时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这件事情,自己也需要和父皇提一下。
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父皇就决定将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所以说他提出这个建议,父皇是绝对同意的。
需要寻找一日,看看哪一日父皇心情好,哪一日傍晚拜访父皇,和他聊聊。
近日来,虽然朝堂上热闹非凡,魏王府内白日里源源不断的有士子进出,但李承乾这边丝毫没有急,他正在令李安任、李安静、杜荷等人在汇总整理他从后世陆煊那里带好来的《括地志》残卷,生活就这么平淡却充实着进行着。
原本李承乾是想寻找一个,父皇心情不错的机会,提出南平公主和王敬直婚事之事的。
但,似乎接下来,父皇的心情并不会很好。
因为李承乾已经得到消息,父皇产生了封禅的想法,准备明日早朝,就和大臣商议!
封禅,这不是他要二次谏言了?
父皇的心情能好?
不过,谏言是绝对要谏言的,估计还会按照正常的流程,即:臣子们谏言--皇帝生气震怒--皇后安抚--皇帝心情恢复--皇帝知错就改--皇帝赏赐谏臣,想了想,李承乾决定等到谏言结束,母后安抚好父皇的情绪后,再提出这件事情。
第二日的朝会,太子李承乾早早的就来了,今日朝会上的文武百官比较齐,很多赋闲在家的都被唤了过来,原因就是商议封禅之事。
“也不知道,魏王李泰是否有所准备?”
朝堂上,太子李承乾有意无意的打量着魏王李泰,随即,他立刻反应了过来。
魏王李泰知晓了父皇要在今日朝会上商议封禅这件事情,那么李泰绝对会准备。
并且,魏王李泰会上书一篇‘歌颂、奉迎父皇的丰功伟绩篇幅’,然后请父皇封禅!
魏王并非愚蠢之人,其拥有着一定的头脑,毕竟在诸多皇子中,魏王的文学能力是最强的,但魏王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依旧是群臣谏言,父皇反悔,他为何还要歌颂奉迎父皇封禅?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魏王心中清楚,朝臣们对他的看法,远远没有父皇对他的看法重要,只要他能让父皇高兴、开心,那么父皇会一直恩宠他。
魏王李泰想继续留在宫内,想继续夺嫡,那么只有任何事情都赞同父皇的决定,让父皇继续恩宠他,这是魏王最大的资本!
“又是截然不同的选择...”
太子李承乾摇了摇头,不过这次是封禅,估计会有一批大臣同意了,这批大臣也会被魏王李泰注意,然后尝试拉拢到魏王府中。
随着文武百官到齐,唐太宗李世民高坐上方,他此时的心情有些忐忑不安。
身为统御天下的帝王,万万人之上,并且如今乃是太平盛事,让一个皇帝产生不安,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可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有些担心,有些不安。
因为,他很在乎名声,并且为了让自己的英明流传于后世,他很纵容谏臣们,所以今日这次封禅之事,他知道必然会有谏臣出来上书。
若是谏臣太多的话,那么他岂不是又无法封禅了?
他虽然很想要一个圣明君主、广开言路的名声,但也想于泰山之上封禅!
所以,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情很特殊。
可能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圣明君主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和封禅泰山,这两件事情无法同时做到,不能两全其美。
缓缓压下去了心中的不安,唐太宗俯视着下方,淡声道:
“诸卿已经知晓,今日朝会要议什么了。”
“朕欲封禅!诸卿认为如何?”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封禅这件事情,其实以陛下的文治武功来说,确实已经足够了,但还是那句话,贞观朝和历朝历代完全不同,若是他们赞同封禅,又有谏臣上书,让陛下取消封禅想法,该怎么办?
没有人上书,不过封禅这件事情,倒是没有修建飞山宫那般‘引人诟病’,陆续有大臣出列,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有赞同封禅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反正各种建议都给出了一些,并且建议或反对,各自有什么理由。
随着众臣说完自己的想法后,文武百官都若有若无的,将目光投向正前方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人,这种事情,想必太子和魏王,也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吧?
他们到底是赞同,还是反对?
太子李承乾保持着沉默,一言不发;魏王李泰亦是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俯视着下方,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儿子,想了想,道:
“太子,你认为朕欲封禅,此事如何?”
之前修建飞山宫,他让李泰现行出列上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后来事后也反思到了,太过于偏袒魏王李泰了,魏王只是亲王,太子却是储君,合该让太子现行上书。
所以这次,他让太子李承乾先行上书,希望太子懂得他的封禅之心吧?
见父皇让自己上书,李承乾缓缓出列,恭声道:
“陛下!”
“儿臣闻古之圣王,待功成且德备之时,方行封禅之礼,以告天地;今观陛下圣德如巍巍山岳,功业似滔滔江海,四海升平,万民归心;群臣屡议封禅,皆言陛下当行此大典,以显无上圣德,耀震天之威严。”
“然,儿臣斗胆,窃以为此举不可!”
这句话一出,唐太宗脸色一变,朝堂众多大臣也心不由的一抖,只见李承乾继续言道:
“夫封禅者,初意本为敬天法祖,祈求国泰民安,而非徒夸示功业之虚荣;然当下之国家,虽呈富庶之象,而民力实未全然充裕;连年征战,虽疆土得以开拓,然百姓疲惫,疮痍仍待平复;若此时大兴封禅之礼,必致劳民伤财。”
“陛下素以爱民如子著称,此举恐有违陛下之本意;且陛下之圣德,绝非封禅可显;陛下轻徭薄赋,如春风拂面,予民休息之机;广开言路,似明镜高悬,纳忠谏于八方;此等千古仁政,百姓感戴于心,自然倾心拥戴;何须封禅之虚饰,以证圣德之有无?”
“再者,封禅之礼,虽为古制,然时移世易,不可拘泥旧法;今之天下,日新月异;当以新法治理国家,不必执着于封禅之虚名;陛下当以国家之长治久安为念,以百姓之福祉安康为心;此乃陛下之圣德真义所在,远胜于封禅之浮华虚荣;儿臣冒死进谏,望陛下深思熟虑,慎行封禅之礼;臣不胜惶恐之至,翘首以盼陛下圣裁!”
第115章 魏王李泰歌颂唐太宗李世民,儿臣赞同封禅!
此时此刻,大唐朝堂上,当朝太子李承乾,正在进行第二次谏言!
虽然此次上书中的言辞,远远没有第一次那般犀利,但同样话语中带着刀锋,这让整个朝堂的气氛渐渐压抑了起来,毕竟哪怕是魏征,有时候话也没有说的这么难听啊。
可以看到,陛下即将再次动怒。
随着太子李承乾说完这席话语后,高坐于上方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微微闪烁,心头忍不住一股无名之火涌现而出。
他,确实是再次动怒、生气了!
因为,这已经是太子李承乾的第二次谏言了,第一次谏言他不但没有惩罚李承乾,并且还对其进行了嘉奖,可没有想到,太子似乎有些越来越过分了,他真把自己当成一个谏臣了?
李承乾是太子,不是那些为了谏言而在朝堂上生存的官员!
他,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放正。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火气蹭蹭的往上冒,其实他之所以如此动怒,除了太子李承乾第二次谏言,并且两次谏言中的话语,都不是很好听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之前修建‘飞山宫’之事中,以及之前编排大唐乐舞的事中,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各自做了一些准备,不过这两次,他都是让魏王先的。
这无疑很是不合礼仪,不合规矩,能让人看出来,他很偏袒魏王李泰,这两件事情结束后,他自己也进行了反思,虽然他很恩宠魏王李泰,但对于这种事情,还是不要表现太过于明显了。
所以今日朝会,对于泰山封禅这件事情,他决定让太子李承乾先行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都已经不偏袒魏王李泰了,难道你这个太子还不明白我这位皇帝的心思?你为什么不说些好听的,站在我这边,让我封禅?为何搞来这样一封谏言书,阻止我封禅?
“好,好,好。”
“好啊,朕不过是想封禅,连当朝太子都来阻止朕。”
“朕仅仅封禅而已,就劳民伤财了?自古以来圣明君王皆行过封禅之事!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扩张疆域的汉武帝、复辟汉朝的光武帝,难道朕不如他们贤明?如今的贞观朝,历朝历代又有哪个能相比?朕封禅,哪里有错!!”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语,声音异常的冷淡,注视着太子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此时心中是有些害怕的,他一直害怕他的这个父亲,他的父皇对于他管教太严厉了,此时明显感觉到父皇的语气加重,太子李承乾心中不由的在打颤。
但最终,太子李承乾还是压抑住了心中的恐惧,沉声道:
“若父皇认为,儿臣为国为民,谏言有罪,可将儿臣论处!”
他的语气也很硬!
因为这件事情,他确实占理,封禅本来就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事情。
封禅可不仅仅是皇帝前往泰山上游玩一圈那么简单,这一趟皇帝需要带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沿途路上所有的百姓都要出来跪拜,拿出各种礼物,同时需要无数的花费,这哪一样不是钱?
百姓们岂会理会你这个皇帝封禅有什么好处,对于百姓们来说,过着安安稳稳平静的生活,能够满足温饱,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而皇帝的这一次封禅,无异会扰乱很多百姓的民生。
并且这次封禅的钱,从哪里来?
目前贞观朝确实天下太平,但依旧有很多刚刚脱离战乱的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
太子李承乾从后世陆煊那里听说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那就是,后世很多人认为,唐朝能有贞观之治,是沾了隋朝的光,隋朝遗留下来的粮食足够唐朝使用六十年。
这,纯属无稽之谈!
别说他这个身处于唐朝的‘古人’来说了,他在后世那里,见陆师曾明确用各种史书和历史资料查过,隋朝遗留下来的哪里是粮食,而是钱币,是这些所谓的钱币能够使用六十年之久,至于粮食,隋朝末期天下大乱,早已经被各路起义军掠夺干净了,怎么可能给唐朝留下一滴?
目前,贞观朝诸多百姓依旧过着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生活,百姓们急于想稳定下来,好好的耕种、收成,父皇若是封禅,这么一趟下来,不知道会影响多少个州的百姓生活!
朝堂越发安静,唐太宗李世民眼神越来越冷,手被气的直发颤,这个不孝子,竟然在朝堂上反驳他?
他恨不得现在就用马鞭,抽这个不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