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制一力九斤四两,一斤590-600克。)
再射移动靶,最后射兔、狐、鹿之类的活靶。
等从幻境中醒转,面前油灯未熄,身躯暖热,双臂尤甚。
随意一动便是再标准不过的射姿,三年的记忆不仅限于脑海,更刻在了每一寸肌肉纹理之中。
一举一动都如本能。
接下来的一月中,胃口略增,双臂更具猿形,背阔肌变得发达,力量也浅浅长了一点,比之前又多出三成力来。
他的体魄更强壮了一分,也因此换了张三力弓。
没有人不希望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但往往是吃不了锻炼的苦头,无法持之以恒地投入精力。
但章的面板效用实在神异,甚至能改易先天根骨。
而若想发挥此效用,【缘】就必不可少。
在此大吴天下,红楼世界,哪里有比荣国府、大观园因缘更盛之地呢。
正巧孝期将满,荣国府中又有信来,章看完便打定主意上京投亲。
而今日与黛玉初见,“大方”的林妹妹径直给了10缕缘,也未教他失望。
至于大吴,本朝国号正是大吴。
并不是前世偏安一隅的孙吴、杨吴(杨行密)、东吴(张士诚)之类,而是一统天下的大吴朝。
一切都已似是而非。
车马辚辚,思绪渐远。
初来此世,章花了一月功夫理清了记忆,又花了一月功夫借阅史书、遍搜典籍,拼拼凑凑,终于弄清了当下的历史。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惯性非常,一直大差不差,但却在前清之时出了大岔子。
“大吴太祖武皇帝吴三桂者,高邮人,上古帝喾之苗裔也...
......
太祖陷云南而覆南明,伪行永历帝之极刑。
缘其曩昔戮南明宗室,无遗噍类,故鞑清弗疑焉。
鞑清晋太祖亲王爵,命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准其便宜行事,节制督抚,并可除授文武官员,时称西选。
鞑清轻佻,不知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十年时间,厉兵秣马,休养生聚,西选之官遍布天下。
及至鞑清乱命,太祖悍然兴兵,斥鞑清“窃我先朝神器,变中国衣裳”,重奉永历帝为正朔,高举反清复明之旗号。
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天下震动。
南方汉人士绅,罹鞑清之酷法久矣,长江以南,几传檄而定,惟赣、皖二省未降焉。
盖赣省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故困而不伐。
永历帝圣旨召琉球郑氏西进。
太祖奉大义,合精兵,收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之兵权,再取江西,全据长江之南。
然八旗精锐尤存,北伐先后失利,无奈南北对峙,定都南京,国号为明。
太祖因功封吴王,拜监国,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永历帝又以太祖功高,废祖制,复相位。
太祖三辞乃受,兼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未几,永历先崩,太祖后薨。
新帝、新王即位,人心动摇,内中不靖。
鞑清乘隙反攻,直逼石头城下,赖将士用命,拱卫帝都不失。
迨勤王军至,鞑清不败而败,遂撤军北还。
此役诸多青年将领显身扬名,四王八公多在其列。”
自宋以降,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已成为财税重地、鱼米之乡,而北方日益贫瘠。
如此又是十年相峙,南北各历二帝。
虽皆耽于享乐、文恬武嬉,但此消彼长,时移世易,以南统北之势将成。
当斯时也,北方有一汉臣章存诚,籍贯舒州府同安县,地处江北要冲。
其人文采斐然,政务精熟,行走军机重地,梳理朝堂上下,未有疏失。
历仕北清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几掌相权近二十载,深孚皇恩。
更被北清先帝遗诏命为顾命大臣,殁后配享太庙,为汉臣之唯一,以振北地汉族人心。
然其性格刚毅,新皇即位,渐生嫌疑,无奈致仕,又因未亲谢皇恩,遭清帝面斥,着其上书请辞配享太庙之哀荣。
被迫从之,心灰意冷,归老田园。
正逢南明北伐,顿于舒州坚城之下,兵锋受挫。
主帅贾源领五万南朝精锐,已立军令状,失期当斩,故心急如焚。
章存诚得知,书信一封,舒州汉人知府、守备遂计擒满人副都统,引南军入城。
是为南朝首陷之北地重城!
贾源立此殊功,心怀感激,故此与章家约为姻亲,世代盟好。
此后不到十年,北清败逃关外,中原天下一统。
“明帝以高祖贤明,下诏禅让帝位。
高祖三辞三让,诏皆曰不准,遂即皇帝位。
定国号吴,改元迁都,敕封勋贵,为首者即四王八公。
追尊高祖考(注:吴三桂)曰武皇帝,庙号太祖;
曾祖考(注: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庙号仁祖;
祖考曰(注:吴世)为文皇帝,庙号德祖;
皇考曰(注:吴大业)为裕皇帝,庙号熙祖。
自此百姓安居,勋贵荣华,天子御极,至今已百年矣。”
(注:本朝官制、礼仪等继承前明,又受北清影响。)
至于章存诚,为南北文臣所忌,高祖亦不喜也,只恩荫一子酬其劳。
或曰:“若无章存诚,可免百姓十年动乱,此人实为汉贼也。”
或曰:“既受君禄,当报君恩,此人乃贰臣也。”
“独荣国公贾源奉之如师,一如前约,高祖知之,亦不复言。”
自此章家衰败,不复朱紫之贵。
本朝皇室,正是“大汉奸”吴三桂之后代。
而他章,却成了“汉贼玄孙,贰臣之后”。
历史讲了一个冷冰冰的笑话,唯一能懂的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第3章 荣国府
从一个走遍非洲南北的英法双语翻译,穿越成了这个封建王朝的落魄寒门子弟,章也曾茫然绝望。
但来都来了...
既来之,则安之吧。
只是遗憾的是,红楼他也曾熟读,但只记住了数不清的富贵风流和道不尽的风花雪月。
再有就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凄惨结局。
至于大吴,他不知潜龙、不识大势,难以趋利避害,乘风而起。
甚至还因为高祖皇帝吴朝宗那个小气鬼对自家高祖的不喜,百年间,同安章氏早已从“满门朱紫”沦为了“薄祚寒门”,而且这种歧视一直延续至今。
便宜爹也是因为看不见出头之日,方才自暴自弃。
现在就轮到他了!
正所谓大势难移,在一个封建王朝,皇帝不喜、大臣侧目,他纵有通天的手段,又能如何?
除非易大势,顺潮流!
眼下道正五年,若以公元纪年…
唔,他也算不清楚,只知道南方鸦片流毒,烟馆遍地。
有钦差大臣厉行禁烟,查扣洋人商船,销毁数百万斤鸦片,振奋民心士气。
但也因此诱发外交冲突,洋人借此兴兵,正与朝廷在南边激战。
按说,这该就是鸦片战争了,但谁也不知吴朝代清之后,在这个世界引发了怎样的蝴蝶效应。
刻下或早或迟,谁又知道呢?
毕竟前世雍正年间,英国人就开始往中国走私鸦片了,若是吴朝比满清反应更及时,提前引发也属正常。
但论理,立国百年的封建王朝该是正值盛世,称之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也不为过。
可原著里已可见天灾不断、民乱四起,更有“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谶言,直教人不寒而栗。
而现在更多了英人搅局,这个世界又将行往何处呢?
既来了这红楼世界,我自然也只想到那富贵场、温柔乡受用一二。
只是…曹公啊,你如何就能忍心,将这许多钟灵毓秀的女儿家放到了这般末世,累得我也…
一念及此,他不觉神色怅惘,幽幽暗叹。
青岚闻声瞧去,就见二爷定定出神,眉飞入鬓,眸中星碎。
她看得心疼,急道:
“我原不该说这些的,你身子刚好,大夫嘱咐着,切不可再忧思伤神了。
等到了国公府里,你只管治学,那些碎嘴子、扯闲篇的,瞧我不撕烂他们的嘴!”
章回过神来,默念了句“且行且看罢”,转头笑道:
“哪里关你的事,你说的本是在理,只是有外祖母在堂,比族中该要好些的。
我们也不招惹了谁,只管安安生生的,等我长成,能顶门立户了,到时候姐姐还要帮衬我才是。”
青岚重重“嗯”了一声,眼眶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