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军目前所装备的武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火枪火炮等问题,朝廷会拨出专款,用于购置兵甲火枪,但是粮草方面,就需要湖广自筹了。
不过,现在时间恐怕还是来不及的,除了李过麾下的核心精锐外,其余各营兵马的装备更换,只需要最低限度保证接下来的防御大战即可。”
“是,陛下!”堵胤锡拱手抱拳道。
“现在李过和高一功都配合朕的整军计划,那整顿清点之事,便不会困难,其他的你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便好,朕会让陈福配合你,他一年前就将凤阳标营整训成了精锐,在这方面能力很强。”
朱慈知道,堵胤锡的本事不止这个,在原本历史上,他甚至以一己之力,成功清点了“忠贞营”的兵额,并由此确定拨给的粮草饷银。
只是,那个时候,隆武朝廷危在旦夕,而湖广又是何腾蛟主事,忠贞营的钱粮,其实大部分都需要自筹,在鄂西,夔东的穷山僻岭,维持数万兵马,李过,高一功已经是天大的本事了。
而何腾蛟,则是同亲信章旷沆瀣一气,先是收罗湖南省内的那些害民有余,抗清无心的黄朝宣,曹志建,张先璧,刘承胤等军头,后来又不惜代价招兵买马拼凑自己的“嫡系”,想要借以扼制和排挤大顺军。
只能说,闯军各部打仗是要更强,但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却大大不如何腾蛟等人,如今何腾蛟面对的是左梦庚,马进忠,金声桓等人,根本就不能耍横。
毕竟,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演什么聊斋?
当然,最终何腾蛟,章旷等人也自食恶果,那些所谓的“南人”,纷纷乘机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但除了危害地方外,一无足恃。
而原先主张用“南人”排斥“响马”的章旷,眼看这些“南”将割据自雄,连督,抚也指挥不动,又随即向何腾蛟建议道:
“用北人不如用南人,用外镇不如用亲兵。用亲兵自强,自强则可以弹压响马,驾驭外镇。此壮威制胜之术也。”
何腾蛟在军事上,其实也是纸上谈兵,十分欣赏章旷的意见,随即派人分别从广西,贵州等地召募兵将,很快就拼凑成了一支三万多人的“督标”,“抚标”亲军,其将领有吴承宗,姚友兴,龙见明,覃裕春,满大壮,胡跃龙,向登位等人。
只不过,这批乌合之众既弹压不了“响马”,也驾驭不了“外镇”,不仅丝毫没有增强湖南的抗清实力,反而白白浪费了可以供养数万强军的钱粮。
朱慈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闯营这样的“强兵良将”,还是得配堵胤锡这样的“贤臣”,何腾蛟便和左镇这些老油条斗去。
而堵胤锡其实早已经将整编闯营的问题一一梳理清楚,心中更是早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甚至学着殿前军,促成军中教导队的成立,对士兵进行忠君爱朝廷的思想教育,他都已经有所规划。
在经历了“荆州之战”,看到左镇各营服服帖帖,甚至阿尔津,高第等清军都完全按照朱慈的计划行动之后,堵胤锡早已经相信,只要有朱慈的支持,他就一定可以将顺军整编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这几日巡视各营,清点兵额的时候,便清楚感受到了朱慈在闯营将士们心中的地位。
原本,帝王在这个时代,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一个亲自领兵打败了强敌,并让众将士吃饱饭的皇帝,声威更不用说。
这些闯军的将士们跟着朱慈打了一场胜仗之后,早已经心服口服,他们这可不仅是对轰城的大炮佩服,更不是简单的畏惧。
毕竟,当初跟着李过,高一功,围城一个多月,打不赢不说,还吃不饱饭。而陛下来了之后,又能打赢,又能吃饱,还能得到赏赐,这可是他们这一年多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实,李过,高一功,还有各营闯将,如此配合清点兵额,很大程度上也是注意到了军心的变动。
堵胤锡继续汇报着军情,一番思索之后,很快就向朱慈推荐了闯营中几个领兵打仗经验丰富的将领,由他们具体负责整编之后,闯军的训练工作。
朱慈对此并没有过问太多,只是要堵胤锡多和李过,高一功商议,该放权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吝惜。
随着庆功宴的临近,荆州城内,很快便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闯军中的工匠们正在新建起来的工坊中,加班加点地修补赶制缴获的兵器和盔甲。一艘艘运输船只沿着湘江流域北上,这是湖广的地方官员们,筹措的粮草和军资
大战虽然刚刚结束,但湖广上下,此时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准备。
堵胤锡在朱慈这里得了准信之后,很快清点完了各营的兵马,最终将军中的四万多精壮民夫,还有一万多老幼弱,全都划分了出来,其中大部分都安排成了卫戍军和耕战结合的农兵。
到这时,万众瞩目的庆功宴,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荆州府城临时行宫的大门前,卫兵林立,附近的街道已经被全面封锁,只有湖广受召而来的文官和武将们,可以进出。
这些卫戍的士兵全部来自于林昌福统领的御营,他们每一个身上都披着锃亮的铁甲,腰佩厚背戚刀,头上还戴着一顶竖立着白色长缨铁盔,威武异常。
而临时行宫的院子里,现在已经站满了从湖广南部各州府赶来的文官,还有闯营和左镇的将领们,他们几乎都是天一亮,就赶到了院子中等候,最早到来的几人已经等了快两个时辰。
如今,这些文官武将们,正各自为营,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换着自己其实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消息,院子中不断传出了嘈杂说话声。
在堵胤锡的治下,湖广的文官们倒是少了些争权夺利,而那些无能的武将们,也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官员之间整体上是一片其乐融融的状态。
这自然少不了朱慈放权的影响,特别是两军交战的非常时期,地方督抚大臣不仅掌握着地方官员的任免调度权力,甚至还掌握着生杀大权。
当然,这些权力并不能随便使用,在大明的体制下,权臣是没有任何生存空间的。
而如今,看着堵胤锡备受重用,一众文武甘愿们,也都跃跃欲试,希望能接住这场东风,平步青云。
李过和高一功也早早就来到了临时行宫的院子中,两人此时正站在武将队伍的前列,小声地说着话。
他们此前毕竟是大顺的侯爷,西路军数万将士实际上的统帅,如今又得了明帝的重用和堵胤锡的关照,自然能代表当前湖广的武将。
不过,两人看着郝摇旗,王进才等人,心中都十分不舒服,这些趁乱崛起的武将,在他们看来形同谋逆,难以原谅。
刘体纯和李自成,张献忠同辈,行事又圆滑周到,和两人的关系倒是还算融洽,但郝摇旗和王进才一心投向大明,李过和高一功就是敢怒不敢言了。
不过,两人也只能是不给他们好脸色!
“陛下果然是打算在常德,荆州南部,还有重庆全面屯田,到时候屯堡这一块,应该还是堵胤锡管理。不过,屯堡的堡长,还有农兵的军官,都是咱们麾下的兄弟,只是要清丈土地,核定赋税”
高一功正站在李过右侧,小声地说道:
“而且,听堵胤锡那个意思,到时候官府里面,有好几个衙门盯着那些屯堡,常德附近应该还会在合适的地形中,组建一两个上万人大堡寨,三五个数千人的中型堡寨,以确保清军袭扰的时候,有反击的实力”
李过似乎早就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他听完高一功的话之后,微微笑道:
“重庆,常德,荆州南部这些地方此前战乱不断,耕地早就遭到了严重破坏,堵胤锡又从那里迁移了大量人口,除了把咱们大军的家口充实进去,全面推行屯堡,别无他法。
陛下到底还是信咱们的,民政的各方面虽然是堵胤锡在管,表面上和咱们再也没关系了,但实际上用的都是咱们的人。”
高一功点了点头,赞同道:
“现如今,对于咱们来说,最重要的事务便是屯堡的建设了,没有这些屯堡,咱们的大军的家口,粮食,今后征战的民夫和兵源都会受到影响,军队也只会越打越少。朝廷短时间内,恐怕支持不了咱们多少。”
李过,高一功并没有称王称霸的心思,他们现在和手下的一众将领,都已经基本说服了自己,心甘情愿成为大明的臣子。
朱慈对这些良臣恩威并施,同时彰显了绝对的实力,别说是李过,高一功这样没有反意的武将了,就算有反心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同属于闯军阵营的田见秀,袁宗弟和刘芳亮几个实权人物,此时也正在紧密地交流着,他们全都是要调到江南,组成新军的。
不过,看着朱慈当前对李过,高一功等部兵马的安置,他们对于自己麾下的兵马和随军家口的未来,都并不担心。
其实,他们经过这段时间的打听,已经基本摸清楚了殿前军,京营,还有左镇等各部兵马在大明朝廷中的地位。
李过,高一功等人麾下的大军虽然就地安置了,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其实只属于地方边军的范畴,这和左镇的地位一样。
而编入京营的左梦庚和王进才,则是更高一级,只不过田见秀很敏锐地察觉到了两人很快就会被架空,他们的实力,特别是手下的军官和老兵,根本配不上朱慈给他们的职位和兵额。
但殿前军就不一样了,这才是朱慈的亲军,新设立的左右两军,一支是陈福统帅,一支就是田见秀统领,他们手下的军官和老兵都是足够的,能迅速完成扩军。
其实,陈福和田见秀都已经接到了朱慈的命令,前者开始预备提拔军官,田见秀和袁宗弟,刘芳亮等人,也已经整肃好麾下的兵马,他们手下的部分兵马,甚至已经开始撤回长沙,准备从醴陵-萍乡一线,转移到赣北,然后乘船进入江南。
不过,如今留在湖广的郝摇旗,心里就郁闷多了,此时正向吴晋锡抱怨钱粮分配不公,想要对方在堵胤锡面前,给他多说几句好话。
郝摇旗虽然被赐名了,但他在“荆州之战”过程中,很快就认清楚了局势,他的实力根本匹配不上朱慈的欣赏。
在原本历史上,郝摇旗在湖广各部明军中,已经算是能战的,但其实依旧很难对抗八旗军。当然,对明军那就是绰绰有余了!
如今,李过,高一功,田见秀等人在朱慈的提拔下,又恢复了往日的地位,而他和刘体纯,王进才等人,则是又重新跌落到中层。
不仅如此,随着郝摇旗和刘体纯编入湖广明军,整训出来的一万多士兵,正在按照边军的要求训练,负责指导新兵训练百余名殿前军“军官”们,也已经分配到了长沙,岳州的几大训练营地。
这些军官们和新入驻的军法兵,虽然名义上都受他这个总兵的管理,但实际上真正听命的,还是朱慈。
不过,朱慈本意并非借此控制郝摇旗和刘体纯的军队,这些人在不久之后,他就会立刻撤走。
清军马上就要来了,他所有的行动,都只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战力。而在大明当前的体系下,任何纳入体系的军队,其实都没有反叛的可能。
“陛下派老兵协助你们训练,都是按照边军的要求来的,你们的钱粮供应,也都高于标营,这还有什么不满?”
吴晋锡有些不耐烦,刘体纯才是他麾下的大将,甚至和郝摇旗还有些不对付,这让他对郝摇旗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一切服从大局,陛下是想要将你的兵马训练成边军,但现在朝廷财政吃紧,只能先紧着前线,清军若是南下,荆州首当其冲,陛下不得不加强那里的守备力量。”
“可”
就在郝摇旗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临时行宫的内院中,突然响起了一声号角。刹那间,原本还一片喧闹的院子中,顿时安静了下来。
紧接着,堵胤锡,陈福,周世显就从里面走了出来,将这一众文武官员领进了临时行宫的内院,气氛出人预料的,并没有过分严肃。
这到底是庆功宴,朱慈虽然平日里要表现出帝王的绝对权威,但现在,就得表现出宽仁的一面,收买人心了。
很多时候,张弛有度,恩威并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内院此时已经布置妥当,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香气四溢,看得这些在外面站了半日,肚子早已经咕噜咕噜叫起来的文武大臣们,垂涎欲滴。
朱慈身着龙袍,端坐于主位,他的身后站着好几名威严的锦衣卫,全都是人高马大的壮汉,几十个全副武装的御营卫兵则正护卫在内院的四周。
在堵胤锡,陈福,周世显的带领下,吴晋锡,李过等文臣武将分列两旁,会场之内还有不少卫兵在引导进来的官员将领们,寻找各自的座位,全都按着官职,森严有序。
这些官员进到临时行宫的内院之后,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巴,没有人再交头接耳,或者是窃窃私语,那些文官站得和那些将领一样端正,他们这个时候都想在朱慈面前保持自己的形象。
朱慈虽然想要缓和一下庆功宴的气氛,表现自己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但他此前在赣北处置傅上瑞,郝效忠,在“荆州之战”中的狠厉作风,以及整肃闯营过程的雷霆手段,都使得一众大臣始终提心吊胆。
看着一众大臣,朱慈缓缓起身,而下方一时之间仿佛停滞了一般,不仅没人说话了,也没人再动弹一下,他们都在等着面前这个年轻天子发话。
随着周世显回到朱慈的身边,踏步上前一声大喊,底下的大小官员们同时朝着朱慈行礼,朱慈也随即朗声道:
“诸位都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将,今日朕设宴,便是为了犒赏诸位在过去一年中,抗清杀虏中的英勇表现,朕相信,有诸位贤臣勇将的辅佐,我大明必将中兴!”
第142章 加官进爵
“良将李锦,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袁宗弟,张鼐,郝永忠,刘体纯,王进才等,原系分守西北,倾慕英主,悔罪投诚,转战千里,杀虏逾万,能已见矣。
及臣单骑入营,貔虎之士不下数万,吴楚秦晋直欲以气吞之,此真百战雄师,天留之以资陛下,强大明也。
陛下仁德神武,不糜一饷,不杀一人,既免湖南百万生灵涂炭,又坐收数万精兵之用哉,大明中兴可待也!”
堵胤锡在台上亲自宣读了朱慈对于闯军各部的册封,眼神锐利,面色威严,声音更是无比洪亮。
李过,高一功分别受封兴国侯,益国伯,李过挂龙虎将军印。同时,李过赐名为“李赤心”,高一功赐名“高必正”,赐所部闯军号为“忠贞营”,下分左右两军。
而闯营西路军的田见秀,刘芳亮,袁宗弟,张鼐等人,也纷纷受封伯,子等爵位,其中田见秀受封护国伯,赐名“田忠明”。
如此一来,闯营东西两路大军数万将士的职位和权力等级体系,便重新确立了起来,郝摇旗,刘体纯,王进才三部人马,则是编入了明军的体系中。
闯营各部都在“荆州之战”中立下了不同程度的功劳,这给了朱慈充分的封赏理由,足以封住那些文官们的嘴。其中,李过,高一功,田见秀等人,还能破格封赏。
而堵胤锡这个湖广巡抚,则是因为招抚之功,加封了东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仍然统帅湖广的军队,朱慈还把原本属于王应熊治下的重庆,划拨给了湖广。
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刘体纯,还有原本的巡抚标营,岳州团练,也都在他的统制下,吴晋锡新封右副都御史,作为监视和制衡,逐步脱离军事指挥。
庆功宴上,每一道册封的圣旨都无比隆重地宣读而过,这使得朱慈在地方官员的心中,又多增加了一份威严,这是他一直寻求的影响力。
在朱慈的册封赏赐中,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他都会亲自审查,以确保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过,大明这艘古老的巨轮,实在太过庞大了,他一时之间还无法全面修补改装,湖广的大部分体制,依旧延续着旧秩序,并没有和江南一样,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改革。
毕竟,江南现在已经基本稳定了下来,但湖广却还远没有经历过一次决战的考验,特别是大明在这些地方的力量不足,如今突然吸纳进那么多外部势力,需要一套成熟的体系去驾驭,以确保不出问题。
且不说李过,高一功和田见秀,刘芳亮和袁宗弟,郝摇旗,刘体纯等闯营的兵马,就是左梦庚,马进忠,金声桓,徐勇这些左镇将领,也都有着各自的私心。
因此,朱慈在江西,其实也同样是这样的处置方式,何腾蛟手握大权,而浙江,两广这些地方,因为远离前线,他反而可以开始着手改变。
随后,他又按照“荆州之战”前后,各部功劳的大小,官阶的高低,对闯军各营将士赐下了丰厚的奖赏,金银绸缎固然不多,但田地府宅的赏赐丰厚程度,远超将士们的预期。
这些土地虽然许多都已经荒废超过两年,但灌溉便利,同时朱慈还承诺了官府一定会在秋耕抢种时,拨给耕牛农具,下发种子,同时恢复水利。
在有效的治理之下,湖广这些已经开发了数百年的土地,很快便又是上等的良田肥地,相比起西北来说,自然丰厚。
等到军队的赏赐宣读完毕之后,湖广各州府的文官们,也基本上得到了嘉奖和晋升,内院中的一众文臣武将,随即朝着朱慈下跪行礼,高声道:
“吾皇隆恩,臣等无以为报,定誓死效忠,驱除鞑虏,恢复江山,中兴大明!”
喊声回荡在临时行宫内院,“庆功宴”的气氛也随即进入了高潮,热烈而欢快,一众文武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随着朱慈彻底改变历史车轮的方向,带领着大明,迈进新的时期,他们的前途也将更加光明和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