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58节

  而郑森旧调重弹之后,堵胤锡,陈福,张煌言,李过等人,也纷纷开口,大部分都是支持李邦华的。

  朱慈听着众臣的争论,心中不断权衡。他明白,面前的每一个大臣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目的。而他作为大明的天子,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全局的决定。

  现在,局势偏向李邦华一边,正是他想看到的,他随即站起身来,走到边上悬挂着的巨幅地图前,指着襄阳的位置,颇为高瞻远瞩道:

  “几千年来,襄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皆是用兵的重点。但如今的局势来看,襄阳若是不能一战下之,那还不如不战。”

  朱慈说罢,看着面前大臣们脸上微微变化的神情,接着分析道:

  “现在,我大军虽有胜绩,但若继续攻打襄阳,恐怕会如李卿所言,陷入清军的圈套。

  何卿,林卿说的也不无道理,你们的勇气和报国的决心,朕非常欣赏,但若清军设下伏兵,豫南的平野之上,即便是天骑军,也还不是对手。

  郑卿的海上袭扰计划,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可以极大分散清军的兵力,但也需要全面的准备。”

  各方提的方略都评价了一番后,朱慈顿了顿,环顾四周,又继续道:

  “常卿所言的最为在理,鞑子内部矛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矛盾,特别是挑拨满汉之间的血海深仇,使其内部分裂。

  但打铁终需自身硬,趁着这段休整的时间,各部都要加紧练兵,尤其是天骑军,提高他们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如此才能在将来的决战中,予敌人致命一击。”

  朱慈的分析统合了各方的意见,同时又指向明确,条理清晰,原本支持李邦华的众臣,纷纷点头赞同,甚至,就是激进的何腾蛟和林昌峰,但也不得不承认眼下贸然北伐的风险。

  在领兵取得了这么多次大胜之后,朱慈的威望正如日中天,他说的话在每一个臣子那里,都具有无以伦比的威信力。

  不过,朱慈目光炯炯地环顾四周一圈之后,当即又看向了陈福,示意对方继续分析局势。

  战争可没有这么简单,打与不打是一方面,但是什么时候合适打,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同样十分重要。

  陈福见状,随即又是拱手抱拳朝着朱慈行了一礼,语气沉稳道:

  “陛下英明,咱们今日要商讨的,其实并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问题,而是大军的攻守之术,是全局战略的根本所在。

  而且,鞑子现如今并不是完全没了可以野战的兵马,陕甘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以及数万九边大军改编而成的绿营军,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人,手中也还有数万精锐骑兵,清军在各地的防御相当严密。”

  陈福的话自然将一众大臣的思考方向转向了战备,李邦华抚了抚胡子,当即点头赞同道:

  “常提督所言极是,这么现在最重要的,便是筹备大军训练,以及北伐所需的粮草,军械,兵甲。我军虽有武昌之胜,但若是不顾各地府库空虚的实况,继续攻打襄阳,单单是大军的粮草供应,便是一大难题。”

  朱慈闻言,心中十分满意,他向来都清楚,李邦华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忠诚可靠,现在果然没让他失望。

  但何腾蛟依旧不甘心,他听完便立即转过身去看着李邦华,冷笑道:

  “李阁老实属多虑了,清军虽强,但我大明将兵皆是英勇无畏之辈,若鼓足士气,定能一举败敌,粮草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何须过分依赖粮草?”

  而他的话也引起了林昌峰和一众连战连胜的将领们的共鸣,林昌峰又立刻出言附和道:

  “何阁老所言甚是。我军若能迅速击溃清军主力,便可和此前那般,在敌营中获得补给,何愁粮草不足?”

  朱慈听了两人的发言,心中不由暗自思量。他知道何腾蛟是纸上谈兵之辈,但没想到林昌峰这个军中激进派,居然激进轻敌到了这个地步。

  他再度扭头看向了常登贵,问道:“常卿,你怎么看?”

  常登贵闻言,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当前我军需稳扎稳打,不宜贸然出击。正如李大人所言,粮草问题至关重要,若无充分准备,恐有后顾之忧。

  此外,清军内部的矛盾虽然可供我大军利用,但陛下刚刚同样说了,若是咱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机关算尽,也是枉然而已。”

  常登贵的语气十分沉稳,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信心十足的。而朱慈点头表示赞同,转向其他大臣,朗声问道:

  “诸位可还有其他高见?”

  朱慈话音刚落,郑森又站了出来,但他一看到群臣看自己的眼神,便突然顿了顿,刚刚要出口的话直接咽了回去,缓了缓才拱手道:

  “陛下,臣依旧坚持海上袭扰,而且我朝大可重新联络上朝鲜国,定能使清廷自乱阵脚。”

  朱慈自然知道郑森在海战方面经验丰富,所提的建议,也都是利用海上优势,但他听了郑森刚刚的话,心中还是不由得暗自赞叹,针对朝鲜的外交攻势虽然作用不大,但这样的政治意识,才是最为关键的。

  他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后勤,粮草问题最不可忽视。若咱们贸然出击,一旦局势僵持,后勤补给不及时,大军恐怕要不战自败了。”

  此言一出,大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而紧张的氛围,所有人都知道,陛下要做出决断了。

  而朱慈丝毫没有因为群臣的神情,有任何情绪波动,继续分析道:

  “湖广,江西当前的粮草储备,只能勉强支撑三万大军北伐两个月,若是继续增兵攻打襄阳,兵力至少要增加到三万。

  现在,攻守之势已然不同,襄阳城内并没有内应,想要攻破城池,两个月必无可能。

  因此,若是要确保北伐稳妥,顺利攻破襄阳,户部需要在大军休整期间,加紧储备粮草,确保今后北伐的大军后勤供应。

  而且,各省也在确保军事优先的同时,必须要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武昌之胜虽然已经极大地振奋了士气,但若贸然出击,一旦失败,不仅会挫伤士气,更可能引起民心动荡,日后的招抚,也必定会困难重重。

  如今,稳扎稳打,恢复大军的实力,然后再徐徐图之,争取两年之内,在华北将清军的野战之力,一举歼灭,才是最佳的稳妥之策。

  只要清廷失去了这些数十年辛苦培养起来的野战主力,就算能在北地招揽百万绿营,又何足为惧?”

  朱慈话音刚落,李邦华随即道:

  “陛下所言极是,襄阳城内虽然还没有义军,但当前各地民心振奋,若锦衣卫能够在大军休整期间,加强渗透,定能取得破绽,再创武昌之战的辉煌。”

  常登贵也点头道:

  “而且,湖广各地的驻军,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派出小股部队,对清军进行侦察和骚扰,展示军威,打击其士气的同时,扰乱清军的部署,还能进行新兵轮训,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尤其是骑兵的机动性。”

  陈福也随即道:

  “清军如今只是反击,但并没有南下的准备,根本不敢大举南下,所以只要咱们也不主动进攻襄阳,兖州,清军主力便会很快撤退。

  正如陛下所言,等到我大军恢复实力,北伐有了充足的准备和十分的把握之后,必能一战决胜!”

  而随着朱慈定调,军议继续进行,众臣纷纷各抒己见,商讨具体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何腾蛟虽然不满,但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冒进的风险。不过,他还是有些不甘心,拱手道:

  “陛下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臣听了,真是醍醐灌顶。

  如今国难当头,前线局势依旧岌岌可危,老臣请调往承天,亲自坐镇,带领我大军精锐骑兵,骚扰清军,扰乱清军在襄阳,豫南的部署。”

  而何腾蛟说罢,又扭头看向了林昌峰,道:“林将军,可愿随吾驰骋沙场?”

  林昌峰闻言,脸上明显一惊,但他这个时候已经被朱慈说服,陛下往哪里走,他自然要跟上,哪里会舍本逐末?当即道:

  “末将自然愿随何阁老一同出击,再为大明立下功勋,但天骑军在湖广战役,武昌之战中损失颇大,实在需要休整!”

第194章 革除积弊

  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内,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洒在石板铺成的整洁大殿上,映照着屋内每一位大臣的脸庞。

  林昌峰虽然话锋一转,立即拒绝了何腾蛟的提议,但何腾蛟的脸皮足够厚,他站在大殿的中央,依旧神情庄重,声音更是铿锵有力:

  “陛下,臣愿领兵前往襄阳,为国效力,为陛下尽忠!”

  而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顿时鸦雀无声。何腾蛟到这个时候了,还死倔,实在令人意外。

  毕竟,他向来以“谨慎稳重”自称,虽号称大明的文武柱梁,但实际上并不懂打仗,今日突然主动请缨,还如此执着,似乎毫无自知之明,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朱慈目光炯炯,直视何腾蛟,等到对方都不敢再抬头之后,他才声音洪亮,毫不犹豫道:

  “好,何卿忠勇可嘉,朕即刻准奏,何卿准备准备,即刻领兵启程,速速北上襄阳,为国破虏!”

  何腾蛟听到这话,当即就是一愣,似乎根本没料到朱慈会如此痛快地答应。

  但事已至此,他只能拱手谢恩,嘴角露出了一丝勉强而又尬尴的微笑,心中早已经后悔万分。

  朱慈自然知道这一点,他就是要治一治这些所谓“忠臣”的臭毛病,在确定了各部的基本部署之后,他随即宣布结束军议。

  何腾蛟走出大殿的时候,还没有缓过来,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朱慈那果断的答复。

  他话刚刚出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不妥了,可最终还是说出来了。如今缓过神来,更是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竟忘了襄阳局势复杂,大明在前线兵力不足,若贸然前往,必定难以成事。

  到那个时候,别说是功劳了,就是苦劳,恐怕也没有。

  何腾蛟虽然坏,但并没有蠢到家,他可不会去啃硬骨头,打硬仗,当即决定过阵子就找借口推辞。

  军议刚一结束,他便匆匆赶回府中,召集心腹商议对策。灯火通明的书房内,几名心腹围坐在何腾蛟周围,神色各异。

  “阁老,襄阳绝对不能去,您乃国之栋梁,怎么能以身犯险?况且,襄阳局势之复杂多变,若是贸然前往,恐怕有去无回啊!”何腾蛟手下的一名心腹谋士低声道,神情十分急切。

  何腾蛟闻言,也猛地点头,他眉头紧锁道:

  “本官也是这样想的,但问题是,本官已经在朝堂上答应了陛下,现在若是直接推辞,恐怕会引得天下笑话。”

  对于何腾蛟这种自诩“清流忠臣”的人来说,很多时候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他身边的另一名心腹闻言,当即建议道:

  “阁老,您虽然答应了陛下,可阁老日夜为国操劳,难免积劳成疾,若是身体实在不适,推辞领兵之事,也是顺理成章啊!

  陛下乃是明君,当初若无阁老力挽狂澜,江西,湖广二省,又如何能稳住局势?小的以为,只要理由得当,陛下必定不会强大人所难。”

  何腾蛟沉吟片刻,左右踱步了数次,才最终点头同意道:“好,就这么办。”

  不过,纵使如此,他当天晚上,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第二天一早的时候,整个人都憔悴无比。

  而第二天一早,何腾蛟顾不得其他时候,便立即入朝,恳请朱慈收回成命。

  “陛下,臣昨日得旨之后,便开始筹备北伐的大小事宜,但没想到这把老骨头,却突然生了变故.”

  何腾蛟拱手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

  “臣一夜辗转反侧,思虑再三,襄阳战事关乎大明国运,臣虽有心,但已无力,恐难胜重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慈闻言,眉头当即微微皱起,但随即又展颜一笑,道:

  “何卿忠诚为国之心,朕深感欣慰,襄阳战事吃紧,局势不容乐观,但满朝文武,唯有何卿敢于请命前往。

  但事不由人,何卿既然身体不适,朕也不能不体恤何卿。此事暂且搁置,何卿只管安心养病,勿需自责。”

  何腾蛟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连连叩首谢恩。

  但在某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下,他早早入朝的推辞之举,很快就在齐聚岳州府城的文武百官中传开,引发一片哗然。甚至,许多大臣窃笑不已,视他为懦夫。

  朱慈其实也早就猜到了这一点,现在何腾蛟和马士英在朝廷和地方一唱一和,妄图通过政治攻讦,争权夺利,他早就想要整治了。

  何腾蛟在财税和地方治理上确实有本事,但热衷于党争,军事上又十分幼稚,朱慈从全局考虑,这等小人,只会推诿躲避,又岂能继续担当重任?

  如今,整个朝局战局都已经稳定了下来,朱慈必须要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人事和体制了。

  否则,从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间遗留下来的党争弊病,一定会在之后严重阻碍抗清局势的发展。

  何腾蛟一退下,他便立即召来李邦华和堵胤锡,战后各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粮草器械的供应,都需要这两位可靠的“大臣”来统筹。

  而朱慈也需要从他们这里了解自己手中实际上有多少资源可以调度,以确定下一步扩军和第一次北伐的时间和规模。

  毕竟,大明在纸面上,从来都是欣欣向荣,无可匹敌的,随便一个省就有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

  但实际情况如何,就真的不好说了,特别是现在刚刚打完一场大战,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时候。

  按照朱慈原本的计划,殿前军各部,京营各部,左镇各部,忠贞营各部,以及湖广地方标营各部,在完成休整,巩固防线之后,除了留下少数军官和军法队训练新兵以外,主力将分批返回驻地,继续休整和训练。

  陈福,李过和马士秀等人,则会领着各自的兵马,暂时接管前线各地的防务,驻守襄阳,荆州,重庆的各个要点。

  “武昌城内的兵甲弹药和粮草缴获颇多,已经基本足够重建城池的民夫半年的口粮了。

  而随着从征民夫陆续回到原处,长沙城内的武器工坊生产,正在恢复,江南等地派来的卷烟,布匹,农具和糖酒等各行工匠,也已经在对接……”

  朱慈听罢,点了点头道:“清军借着战时混乱的机会,在湖广各地劫掠无度,以致百姓流离失所。如今一溃千里,却留下了一地的烂摊子,日后恢复湖广各地生产,以及朕封赏诸将士所需的钱粮,江南和两广,都需要多出几分力。”

  李邦华和堵胤锡闻言,连连称是,毕恭毕敬地立于一旁,等待朱慈的进一步指示。

首节上一节158/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