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水岭一战歼灭清军主力,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之后,朱慈便马不停蹄,直接领着部分大军主力回到了南阳。
而为了劝降南阳和襄阳的明军,他在打扫战场的时候,还特地传令全军,要求各部将士把岳乐,阿喇善,阿尔津等人的旗帜盔甲,甚至是尸身收集起来。
不过,殿前军的将士们最终只找到了岳乐,阿喇善等一众满洲将官的旗帜和甲胄,吴三桂,阿尔津两人的,并未找到。
至于吴三桂心心念念的杨坤,则是早就在山道中迷了方向,而后又遭到了殿前中军的埋伏,被堵在了山道中。
随着岳乐和吴三桂联军败亡的消息传回南阳城,城中的绿营兵迅速爆发了骚动,一些军官和甲兵迅速反正,连夜逃出了南阳。
他们原本还想打开城门,联合城内的明军主力,直接收复城池,甚至是全歼城中的陈泰所部八旗守军的,但并没有成功。
陈泰虽然反应迅速,不过还是损失了部分甲兵,城内的军心士气,更是因为北面援军的战败,遭到了重创。
南阳城高墙厚,殿前军早先只是拔除了外围的堡垒,并没有攻克最外面的土墙,此时强攻根本无法迅速取得进展。
而且,殿前军主力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尽管获得了大胜,且伤亡不大,但常登贵尚且率领部分兵马留守北部,跟着朱慈南归的兵马,如今还难以迅速发动强力有力的攻势。
与此同时,襄阳城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李过率领的忠贞营主力,固然有一战之力,但勒克德浑和尚可喜相当谨慎,他根本没有机会可趁。
朱慈真正想要拿下的,始终是襄阳城,南阳城距离中原太近,他还没有把握能击败清军主力前,根本守不住。
要知道,岳乐兵力不足,不敢直接走方城通道,这才会中了埋伏,但若是多尔衮,必定直接从东北的缺口南下了。
清军的骑兵一旦达到特定的规模,朱慈这次所用的埋伏,就全然无效了。
不过,朱慈也很清楚,很多地方就算守不住,也是要趁机收复的,常登贵和林昌峰此时便领着大军,迅速追击清军溃兵。
而岳乐所部清军主力全军覆没的消息,也随着吴三桂和阿尔津的溃兵,从分水岭一路撤到鲁阳关,鲁山,汝州,而迅速传播。
常登贵和林昌峰大军所到之处,各地本就只剩下了最基础卫戍兵力的绿营军纷纷反正,整个汝州府,甚至是河南府,开封府的部分地区,都迅速被收复了。
至此,明军的兵锋直指洛阳,开封,但因为殿前军最精锐的四万主力此时分成了两部,南面的各部兵马并没有跟上,常登贵和林昌峰所领的北路就,其实根本无力坚守,他们只是北上刺激多尔衮的。
朱慈此时还远没有做好全面北伐的准备,在实现了初步的战略目标之后,因为兵力和物资的问题,便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等到多尔衮收到岳乐兵败的消息时,常登贵和林昌峰已经收复了豫南,豫西等十几个州府,甚至河南府,开封府的部分地区,明军还没到,许多绿营军,便直接选择了反正献城。
对于这些小军头,常登贵并没有杀他们,甚至没有剥夺他们的兵权,但把他们的兵马全部派到了南面,并抽调了其中披甲的部分精锐,作为辅兵。
至此,朱慈在没有损失主力的情况下,便成功拿下了小半个河南,并顺利的激怒了多尔衮。
现在,多尔衮无论如何,都必须领着主力大军南下了,否则整个北方的局势,都会随之崩坏。
这样的战果,远远超出了朱慈的预期,他的主力并没有遭受严重损失,大军不仅可以迅速恢复战力,甚至在兵力上,相较于清军来说,差距迅速缩小。
因此,在收到多尔衮率领清军主力,加速南下的消息后,朱慈不忧反喜。
毕竟,如今岳乐和吴三桂的主力大军,已经机会被全歼,吴三桂和阿尔津虽然率领两千多残兵一路北逃,但早已经不成气候。
吴三桂本来是想逃回陕西,去召集他的旧部的,可阿尔津根本没让他得逞,将他控制之后,扭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
但阿尔津麾下的这支兵马在常登贵和林昌峰的追击下,长途奔逃,战斗力本来就几近于无,一直退到了洛阳城,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清军的精锐主力损失如此惨重,满清又没有建立成体系的军事训练系统,即便兵源充足,想要重建大军,没有两三年,也根本不可能。
换言之,随着满清八旗马甲的损失,清军现在已经慢慢失去了和朱慈就在军事上角逐的可能。
清军在“分水岭大战”中,死伤了一万多精锐,大半还是八旗军,这对于精兵不到七万的满清来说,完全就是伤及根本了。
要知道,满清的这所谓十万带甲,虽然大部分都算得上精锐,但战斗力也是有区别的。
其中,最精锐是,毋庸置疑就是满八旗,如今所剩,已经不足五万,这些老兵们的战斗技巧和战场经验,根本不是那些新近补充的甲兵可比的。
换言之,对于还没有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军队训练体系,甚至原本兵源就是一个大问题的清军来说,失去了这些老兵,不仅意味着大军的实力大打折扣,还意味着国本动摇。
而朱慈则全然不同,他的军队体系现在已经建立,在丢掉了北方的负担之后,南方诸省的资源,足够他整训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
这也使得他训练新兵,提升大军整体战斗力的时间,会远远超出各方的预料。
.
在“分水岭大战”获胜的七日后,刚刚回到南阳城外的中军大营不到五日,朱慈便收到了华北,川北,江北各地锦衣卫和军队哨骑传回的消息。
多尔衮将岳乐调入河南的操作,在朱慈的提前部署下,已经使得整个陕甘的局势,产生了满清意想不到的反应。
孟乔芳迅速调整了部署,一方面调集了西安等地最后留守的驻防八旗兵,加强汉中的守备力量和对川北方向的防御,另一方面,他只能让原本驻守陇西,防范丁国栋的大军撤回,以确保西安城的安全。
这个时候,孟乔芳对于陈福,高一功为首的川北明军,除了防御,根本毫无防范,他现在正是四面楚歌的时候。
而且,不要说是现在这个时候,在没有合适的战机,又没有当地土司的支持的情况下,冒险翻越崇山峻岭,去进攻川北北,都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甚至根本就是自寻死路。
这一点,孟乔芳这个主政陕西多年的总督,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崇山峻岭,因为单单是大军行进途中最基本的粮草供应,就难以解决。
当然,孟乔芳在和吴国贵等人在深入交流过之后,根本不任务明军有北上攻取汉中的能力,特别是明军攻取保宁城之后,便暂停了军事行动。
要知道,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一旦暂停,短时间内明军将难以继续北伐。
毕竟,打仗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不是说打就能打的,粮草,民夫,还有运输辎重所需的牲畜,都需要时间和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
而保宁城内的明军在孟乔芳看来,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陈福和高一功还没有准备充足,就直接来攻,孟乔芳相信自己当前在汉中的部署,就能抵挡。
而若是对方要准备充足,恐怕就得等到明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候了。
于是乎,当朱慈收到了孟乔芳在西安,汉中等地的部署情报,特别是多尔衮根本不管陕西,直接会师南下的时候,心中异常振奋。
他知道,这一定是孟乔芳上当了,多尔衮也中了他的计策。
如今,朱慈在南阳,已经成为了清廷最大的威胁,而清军固守南,襄两城,兵马日益疲惫,早就处于劣势了。
多尔衮不得不领兵加速南下,驰援南阳,顺道重新攻取豫南,豫西等各地州府,掩护侧翼。
为了最大程度集中兵力,多尔衮甚至从驻守山东,豫东等地的多铎大军中,抽调了上千马甲。
如此一来,原本在华北的鲁南,豫东两个方向都十分被动的清廷,瞬间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朱慈部署在淮北的兵力,甚至即将在徐州对清军形成兵力优势。
换言之,此时江北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慢慢掌握在明军的手上。
而多尔衮则是坚定不移地加快南下的步伐,并对豫西,豫南各地加大攻势,击退了那些州府城池在坚守的明军,妄图以此鼓舞振奋大军的士气。
朱慈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并顺应局势,选择了主动从各州府中撤兵,尽可能在阻击清军的同时,减少大军的伤亡。
而在此之前,他依旧不忘下令各部发挥传统技能,在汝州,河南府,开封府各地,坚壁清野,不给清军留下一粒粮食。
随着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横渡六条大河,迅速通过方城通道,从南阳北面的平野进入这个地处华夏大地中枢的盆地,朱慈也主动往南撤军,一直到新野,才遏制住了八旗马甲的攻势。
当然,朱慈并非要与多尔衮决战,他只是不能撤得太快,否则就露馅了,到时候陈福和高一功还能拿下汉中,多尔衮的援兵恐怕就到了。
不过,他也不会就这样和清军对峙,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大明当前已然在各个战场占据了主动权,这些地方自然不可能按兵不动。
看着眼前大好的局势,朱慈当即下令高杰,黄得功领着本部大军出击,进入鲁南,豫东地区,收复失地,同时大力收编各地绿营,动摇清军在地方的统治。
两人很快就基本扫除了鲁南各地的清军,那些绿营兵固守的州府大半反正,整个鲁南地区,最后只剩下了多铎留有八旗兵固守的城池。
多铎此时的兵力已经接近枯竭,还得盯着孔有德,根本不敢轻易出击。
现在局势有变,越看孔有德,越觉得对方会假戏真做!
很快,岳乐大军覆灭,南方明军全面出击的消息,也在锦衣卫的暗中操作下,传到了北京城,特别是济尔哈朗,豪格,顺治的耳中。
眼见局势不断恶化,北京城内留守满洲的大臣们,纷纷上奏,豪格和顺治皇帝很快动摇,想要将多尔衮,甚至是陕西,山东等地的大军调回。
不过,随着济尔哈朗回朝,北京的满清朝廷内部经过一场不大的动乱,再加上多尔衮部署在北京城的心腹协助,清廷最终还是恢复了稳定。
这个时候,多尔衮执掌满清朝廷,已经四年有余,早就在军中,朝中完成了集权,各处都是他的亲信心腹,济而哈朗又以大局为重,豪格的政变,根本不可能成功。
现如今,满清王朝已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北京的八旗兵算上老弱,都不足一万,若是前线无法稳住,北京更无法坚守。
当然,济尔哈朗在平定了豪格主导的这场闹剧之后,便说服了顺治皇帝和孝庄,以及一众大臣,在他们的一致同意下,清廷开始派出八旗,就如同以前入塞劫掠一般,进一步征集大战所需的粮草,以及抓捕汉人为奴。
为此,济尔哈朗动员了北京城中所有的八旗兵马,甚至包括了留守的包衣壮丁,开始和早些年入塞的时候一样,四处劫掠。
济尔哈朗之所以能说服清廷的一众大臣,并且开始劫掠北直隶,除了要补充清廷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外,其实也是为了将北方变成一片焦土,为今后阻碍明军北伐,提前做好准备。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清廷,已经做好了放弃荣华富贵,退守关外的准备,他们入关不过四年,对于关内的一切,其实并不算有多留恋
而若是北直隶被烧光,杀光,抢光,成为一片荒土,北京城再毁掉,那明军到时候进攻关外,就得从宣大绕道千里,穿过补给困难的草原,这将会使得明军三年之内,都难以对关外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在此之前,明帝还得先处理好和蒙古诸部落的关系,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大清兵威尤盛的时候,这些蒙古人还屡屡动乱,更何况是明廷。
济尔哈朗虽然要求稳住大局,但对于最终的局势,其实已经相当悲观,这不仅仅是他,更是满清朝廷上下,在得知岳乐所部全军覆没之后,普遍的心态。
第220章 诱敌南下
邓州城内,朱慈看了好一会,才终于放下刚刚收到的军报,抬头环视一圈,屋内殿前军,左镇,右镇,天骑军各部大将,都已经汇集一堂,正在等待他发号施令。
自从多尔衮领着八旗主力南下,并迅速穿过方城通道,进入南阳城,明清双方在南阳府的兵力对比,便瞬间发生了逆转。朱慈不得不迅速撤兵,中军大帐也随之转移到了与南阳城隔着五条河流的邓州城内。
此时,五军都督府和各军的将领们,都齐聚邓州城,城外只有田见秀和马士秀正在统兵部署,主持针对南阳方向清军的防御。
因为白河及其支流的阻碍,还有西侧山脉的分割,南阳方向的骑兵无法轻易攻击邓州城。而且,邓州这座城池的地理位置十分巧妙,钉在了襄阳和南阳而府之间,连接两地。
朱慈虽然无法在这里集中兵力和清军进行决战,但却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中转站和缓冲地,服务于拖住清军主力的战略目标。
当然,朱慈并不会固守邓州,也不会直接在城外于清军决战,多尔衮因为河流的阻隔,无法迅速展开兵马,这就是的所谓的决战,只要有一方不愿意,另外一方便难以达成目的。
朱慈其实已经做好了部署,大军很快就会继续撤退,直到襄阳城下,他将会在襄阳,为多尔衮腾出大军列阵的空间,但到时候,多尔衮再想撤回南阳,就没那么简单了。
而此时的襄阳城内,勒克德浑和尚可喜,都已经被大炮轰得安分,虽然实力犹存,但襄阳城外,足足有李过统帅的上万忠贞营精锐,他们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当然,若是多尔衮和阿济格所领的八旗主力一到,襄阳城里还有数千清军精锐,就不可能还会如此畏缩了,但现在他们还嚣张不起来。
不过,襄阳城附近,地势开阔,河网虽然密布,但清军很容易迂回包抄,两支加起来接近二十万甲兵的大军若是在那里近距离列阵,恐怕除了直接开战之外,都别无选择。
毕竟,那种情况下,无论哪一方,都不会愿意主动撤军。这种把自己的后背留给敌人的行为,和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
朱慈到时候还需要进一步撤退,但又不能撤得太急,必须将多尔衮勾住,使其继续追击,这便是最难的地方了。
换言之,如果在襄阳和多尔衮决战,明军最终必然只能是选择在汉江流域,依托大江阻隔,水师掩护,在江边的平野上和清军一点点消耗。
但这并不是朱慈想要的结果,也不是多尔衮和阿济格等满清的统军大帅希望看到的,他们都希望发挥骑兵优势,速战速决。更不用说,大明在湖广,还有水师优势,多尔衮未必真的敢在汉江流域和明军鏖战。
“多尔衮和阿济格所领的这支八旗主力,实际战力如何,大伙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多尔衮和阿济格,都是领兵经验丰富的大将,特别是阿济格,相当不好对付。”
朱慈顿了顿,随即又缓缓道:
“朕今日把大家都叫来,召开这个军事会议,便是要确定大军下一步的方略,咱们不能再继续在南阳府这样耗下去,否则战局便说不得要生出什么变故来,西面的山岭并不难迂回,这对咱们来说,相当不利。”
屋内五军都督府和各军将领们,都在静静地听着朱慈的吩咐,“分水岭一战”得胜之后,明军士气进一步高涨,朱慈的权威,也进一步巩固。
而随着清军主力南下,明清两军的小股部队开始频繁交锋,殿前军,左镇,右镇,天骑军各部,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支南征的八旗主力,实力要远胜于当前的明军。
多尔衮和阿济格统领南下的大军,其实要比五军都督府原本预估的要多近万,攻势也相当犀利。如此局势之下,往后要怎么打,什么时候南撤,什么时候摆脱清军,都成了明军当前必须要迅速调整和决断的事情。
“多尔衮所部清军的实力虽然有些超出了预料,但总体依旧在五军都督府的预料之内。多尔衮如今派出偏师,想要先稳住左右两翼,拿下内乡,新野等城,直接两翼包抄。
他现在虽然进展顺利,但若是朕不愿,以咱们当然的军力,多尔衮和阿济格还没有在这么多大江大河中来去自如的实力。”
朱慈这次并没有让五军都督府的将领,或者常登贵来主持会议,战局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看似危急和混乱,但其实大体上已经基本明确,所谓的混乱,说到底只是对于那些不够坚定的人来说的,朱慈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朕原本的计划,便是要以退为进,把清军主力引到咱们预设的战场之上,然后不断与之纠缠消耗,知道西路军完成收复汉中的任务。因此,咱们至少在最近一个月内,都必须引诱清军南下,不给多尔衮和阿济格反应的机会。”
“清军此前刚刚在分水岭吃了大亏,如今心中必然不愤,从多尔衮和阿济格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他们攻击的欲望十分强烈,只要有机会,两人必然要主动领兵来攻。”常登贵在一旁解释道。
林昌峰闻言,也立即接话,缓缓道:“常提督说得对,这些鞑子南下以来,还没有遇到大挫,十分嚣张,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立刻扑上来。而且,多尔衮和阿济格仗着自己骑兵多,每次出击,都是穷追不舍,看来‘分水岭一战’打得他们还不够疼。”
屋内的其他将领,随即也纷纷发表了看法,清军向来轻视南兵,这样年复一年积累出来的优越感和自信,随着明军的主动退却,还有他们在南阳盆地上的一场场小胜利,已经逐渐恢复。
毕竟,岳乐所部全军覆没,到底是山谷遇袭。这场胜利对于殿前军威名传播,固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以阿济格为首的许多八旗军将士,对于“分水岭一战”的结果,并不服气。
而且,在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的刻意引导下,这种思潮此时正在清军中盛行,对于军心士气的恢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