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目的显然没有得逞,林昌峰的天骑军在前两天,就被抽调了一个营绕道北面,而常登贵麾下的殿前中军,也加进来部署,赵正东所属的这一营,近三千兵马此时趁着夜色,偷渡过河,就是为了大军能在汉江东岸,占据一定的兵力优势。
不过,他们现在正在山丘北面集合,准备埋伏到大洪水西路的山口之中,而后在必要的时候,死死拖住南下的这部分清军,甚至是承担阻击南下清军的任务。
山岭之间的地势并不利于清军骑兵的行动,若是他们能够在山麓边缘伏击进入这一地界的清军,常登贵到时候再率兵从周围合拢而来,利用殿前中军的火器优势,必然以最小的代价将南下的清军全歼于山林之中。
而黑暗之中,大洪山北面山麓的方向就传来了阵阵马蹄踩踏地面的轰鸣声,阿济格麾下的马甲此时正在发动夜袭,作为当前满清战力数一数二的主力军团,他们拥有着充足的马匹,战斗力十分强悍。
而此时依旧在固守阵地的殿前军,也随即在山岭以及堠台堡垒中,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昏暗的视野使得两军的行动都异常混乱,只能依靠各级军官控制军队,但清军作为进攻的一方,明显付出了更大的伤亡。
上千名绿营兵被清军逼作了前锋,而他们身后,则是包衣兵,那些老包衣则和八旗兵一样,骑在马上,居后督战,逼迫他们前进。
这些督战的老包衣兵和八旗兵可不是好糊弄的,而意图不明的包衣兵和蠢蠢欲动的绿营兵冲在了最前面,根本无力反抗,他们就算本来已经有心反正,可如今的局势,使得他们根本不敢有任何报名之外的思考。
而借着绿营兵溃兵的掩护,八旗兵成功在伤亡极小的情况下,攻到了殿前中军的堡垒前,他们虽然无法避免在夜袭中,被殿前军发现,但却可以利用绿营军和包衣兵,减少伤亡。
不过,清军的突袭只是在一开始使得殿前军产生了混乱,但并没有发挥阿济格预想中的效果,而殿前军各部的抵抗,直到这个时候,也十分顽强。
这倒没有超出多尔衮的预料,明军的士气一直十分高昂,对方若是没有发挥出一点超出平常的战斗力,他反而会觉得事情不正常。
很快,随着林昌峰部署的骑兵开始出击,西面平野之上,数个荒村废墟之间,野地之上,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喊杀声,火枪射击声持续不断,明清双方都派出数千兵马。
但漆黑的环境之下,在如此宽阔且河流纵横的平野之上,骑兵的机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双方的攻击都缺少必要的方向和目标,显得十分混乱。
面前的山岭中传来了阵阵喊杀声和枪声,火光在漆黑的山道中不断闪烁,清军的进攻强度有些超出了赵正东的预料,但他却一直没有接到命令,更不可能带着兵马北上,投入战场。
当然,他也知道原因,北面的丘陵和荒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军骑兵的机动优势和冲击力,但是夜色掩护下,这些清军甲兵下马作战,拼死一搏,战斗力依旧强悍,要想避免巨大的伤亡,步军这个时候根本不能发动进攻。
战马奔驰轰鸣声使得赵正东的精神立即振奋了起来,他麾下的这个千总部到达大洪山西麓后,便一直等待着北攻的命令,但直到现在,还迟迟没等到。
赵正东对此颇为不解,在他看来,如果这是清军的夜袭,现在他们完全可以仗着兵力优势,派兵抵近,拥有夜间训练经验的殿前中军必定能打出超出清军预料的战绩。
但作为军官,还是千总,上面没有指令下来,赵正东必须继续等待,他站在山腰的一个石块边缘,看着北面山头闪烁的火光,那极有可能会继续进攻的清军,心里十分焦急。
古德富听着北面不远处传来的枪炮声和地雷爆炸声,抬头一直看着,但他什么都没看清,只是紧紧握着手中的长枪。他无法估计北面的交战会持续多久,只能说继续等待。
他很快就来到了赵正东身旁,看了看身后正趴在地上的数千将士,低声道:“千总,咱们什么时候攻啊?”
赵正东摇了摇头,随后又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扭头看向古德富道:
“继续等命令!”
他虽然已经是千总,但也不知道上面的计划,更没有机会了解大军的最终战略,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秘密性质的,更不要说知道天骑军已经有了别的调动。
而他们的北面,山岭虽然较为稀疏,但有成片的堠台废墟,其中散布着密密麻麻的废弃的荒村,这样的地形和阻碍使得八旗马甲无法肆意发挥机动优势。
不过,林昌峰其实已经在那些地方部署了更多兵马,以免被清军骑兵突破了防线,绕到后方搞破坏。
朱慈很清楚,清军一旦开始撤退,必定会非常迅速,特别是他们还有襄阳城掩护,他必须要把握好时间,一旦动手就要死死咬住清军,以免最后清军毫发无损就突围了。
当然,他也很清楚,以八旗马甲的机动能力,多尔衮若是早做准备,他是无法和当初在江北一样,狠狠咬下一块大肉的。
因此,相比起和八旗军野战,他其实更愿意围攻襄阳城,到时候城内的兵马孤立无援,必定会有不少绿营军反正,那他便可以复刻武昌大战的胜利了。
换言之,如今的特殊局势,早已经使得朱慈偏向于围城,那对他来说不是需要额外折损更多兵马,也不是费时费力的攻城仗,而是分批消灭清军的捷径。
朱慈此时已经来到了宜城北面,汉江东面的一处堠台,他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岸清军进攻殿前军山麓阵地的战场。
不过,在漆黑的夜色之下,望远镜早已经失去了作用,他只能根据声音和火光判断战况。
朱慈很快收到了东面林昌峰送来的军报,清军突然发起了夜袭,局势虽然没有预期那么顺利,但基本上在计划之内。大洪山北麓的驻军,此时已经挡住了夜袭的清军。
而这个时候,朱慈的兵马调度,也已经基本完成,他的大网已经重新展开,只等多尔衮开始撤军了。
第229章 最危险的归途
多尔衮在军议上统一了各旗主将的意见后,便立马开始了着手部署北撤和突围的各项事宜,阿济格见事已至此,也不得不屈服,开始配合多尔衮。
不过,他依旧想方设法鼓舞麾下大军的士气,并成功说服了多尔衮在撤退的时候,打明军一个回马枪,不求全歼明军,但两人都希望能给明帝一个深刻的教训。
多尔衮其实也有早有此意,但因为此前阿济格太过强势,他并不敢松口,深怕对方直接得寸进尺,乱了他的部署。
如今,他们必须在朱慈领着主力大军完成追击的部署之前,尽可能地恢复军队的战斗力,特别是要想办法消除全军上下当前对明军愈演愈烈的畏惧心理。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阿济格亲自领兵出营,押着数千绿营军,包衣兵,夜袭明军营垒的这场大战,阿济格甚至带着八旗甲兵,利用兵力优势从明军营垒多处同时展开攻击,不仅很快突破了外围的拦马沟,甚至一度填平了明军营垒土墙外的好几处壕沟。
清军不惜人命的打法十分奏效,驻守营垒的明军在夜袭中损失惨重,虽然依靠夜色的掩护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最终击退了清军,但也损失了两处阵地,这次夜袭行动的战果使得清军的士气很快有所恢复。
不过,大洪山北麓距离宜城并不算远,只要朱慈派出兵马增援,营垒和残余阵地中的殿前中军,很快就可以得到必要的兵力补充,反而是阿济格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势。
多尔衮和阿济格虽然为了恢复大军士气,可以不计成本,但成本只能是绿营军和包衣兵,因此他们也只能打到明军营垒外的第一道土墙边缘,再往后就得派出八旗甲兵,亲自上阵冲锋了。
而为了攻破一道对整个战局无关紧要的土墙,牺牲珍贵的甲兵,大清的根基,这是两人,以及八旗各旗主将,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于是乎,在多尔衮和阿济格连续发动袭扰的第五日,南下八旗军的撤退部署,便基本完成。
但也正是这个时候,多尔衮收到了襄阳城传来的,谷城,光化,以及随州等地明军,开始出现在襄阳城四周的消息,甚至宜城北面,也出现了明军骑兵,极有可能是要突袭襄阳城。
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的便是明军的哨骑,他们也很快出现在襄阳城周边,并在襄阳城和双沟口之间的疯狂破坏,袭击清军的运粮车队,这严重威胁到了清军的后路安全和后勤补给。
多尔衮虽然提前派了一支精锐回襄阳城加强了防御,可局势瞬息万变,他没想到朱慈居然这么快就敢直接出兵袭击了,一时间也有些乱了分寸。
这个时候,在明军不按常理出牌的突发意外影响下,这种因为情绪变化而感知的莫名恐惧,已经被急剧放大,甚至影响到了这个战场老将的判断。
多尔衮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随着明军在襄阳城周边的频繁动作,他的信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甚至阿济格也同样如此,两人面对明军主力时候的信心,都没有他们曾经自以为的那么坚定。
当然,阿济格并不是对八旗军没有信心,而是对尚可喜,高第,还有山西,北直隶等地调来的一众绿营军将领不放心。这些人毫无战心,只是慑于军法军纪,不敢明言而已,他早就已经感受到了。
两人随即又在军中召开了紧急军议,并最终决定按原本的计划行事,但提前撤退,做出畏惧怯战的样子,引诱明军也提前行动,以打乱朱慈完成更周密筹备的计划。
但多尔衮只料到了一半,他想到了鹿门山清军大营内的各旗主将,都已经毫无战心,他们看过襄阳城送来的情报之后,最终得出了明军此番极有可能不是佯攻,而是要全面出击的结论。
可他万万没想到,阿济格居然在军议上,又蠢蠢欲动起来,想要借着这次阻击,和明军主力决战。
多尔衮见状,立马就改了口风。如果现在不能顺利撤回襄阳,那也就意味着他之前的所有努力和计策,都全功尽弃了,特别是他且战且退,中途伏击的万全之策。
说到底,多尔衮虽然没有阿济格那么激进,但心里还是存着能够重创明军主力,挽回败局的念头。但他又担心这是朱慈的疑兵之策,而大军若是撤得太急,必定会遭到明军的追击,到时候同样会损失极大。
当然,这只是多尔衮自己的想法,这个理论上的万全之策,其实真正操作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阿济格能否在关键时候击败明军,而后带着阻击的大军主力北返,便是多尔衮无法控制的变数了。
换言之,阿济格亲领的那近万八旗马甲,将是确保多尔衮能够按计划行动,也是计划得以成功进行的关键,他们并不知道朱慈有多少骑兵,只能从宽料敌。
当然,汉江平原的地势使得清军这一前一后两路兵马,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无法逾越的阻碍,这让他们可以随时相互联系,并对明军展开反击。
多尔衮和阿济格在风云变幻的战场局势之下,其实都已经不自觉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
毕竟,多尔衮的计划不仅仅要求阿济格领军及时折返,而是要求对方必须取胜,否则阿济格的军队,也便是阻击的兵马,必定会因为战败,在撤退途中一溃千里。
而如此一来,襄阳城内的清军主力,特别是那些到现在还远远没有恢复实力的绿营军,他们对于明军的畏惧,可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消除的,即使是和八旗大军一起撤退,恐怕也免不了溃不成军。
在这个指挥体系落后的时代,撤退之中的士兵很容易受到影响,即便是胜利之师,也很有可能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突然崩溃,这是时代组织力的限制。
朱慈此时已经差不多猜到了多尔衮的计划,他知道自己面对的,大概率就是阿济格,根本不敢掉以轻心,因此才做出了围攻襄阳的样子,并让原本部署在郧阳附近的几支偏师,对南阳,河南二府,展开突袭,目的便是要逼迫多尔衮提前撤退,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汉江平原之上,堂而皇之的骑兵决战,明军并不占优势,骑兵也不足,但如果是清军溃败,一路追击,清军还只是留下了一支阻击兵马,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多尔衮以为朱慈的目标是他的主力大军,殊不知后者的目的,从来都只是留下阻击的那支兵马。
朱慈此前收拢了天骑军,骁骑军两部骑兵,还有殿前中军的精锐部队,用他们来追击清军,明军将会拥有更大的优势。
而这数万经过了“分水岭之战”洗礼的虎狼之师,便是此次追击战的关键。同时,“分水岭之战”,殿前军缴获的近万匹优良战马,也使得朱慈的部队,拥有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
他在阿济格领兵夜袭的第三天清晨,依旧还在宜城东北方向的一座堡垒堠台上,这里十分安全,而且可以让他更早了解到北面和东面传来的军情。
朱慈看着北面的天空,依旧眉头紧皱,他必须再拖住多尔衮一段时间,陈福和高一功到现在还没有传回捷报。若是多尔衮和阿济格成功领兵北撤了,那他此前的部署,也就功亏一篑了。
不过,他也知道,无论计划如何完善,战场上的意外总是难以预料的,鹿门山南面到襄阳只有四十多里的距离,到南阳也不过两百余里的距离,朱慈必须恰到好处地出击,只要稍有犹豫,所有的计划都将功亏一篑。
周世显看着朱慈的神情,知道对方一定是在为汉中局势的恶化而担心,自从汉中传回了军情不及预期之后,朱慈便经常如此,并要求周世显加紧部署锦衣卫在陕西的渗透,以免西路军无功而返。
朱慈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但他也在为最坏的情况下,提前做好准备。
“陛下,高将军现在此时应该领兵翻过秦岭,进入陕西了,他带着数千精锐骑兵北上,一旦和丁国栋回合,路上必定能收编了不少绿营军,孟乔芳在西安的那点守军,绝对拦不住他。”
朱慈听罢,点了点头道:“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拦住多尔衮,若是他顺利北撤了,必定会派兵增援汉中。现在他不敢分兵北上,也是担心军中的士气崩溃。”
“多尔衮这几年昏招迭出,在军中的威望早已经大大消耗,八旗军的那些主将,现在恐怕不会全听他的。”周世显奉承道。
朱慈听罢,却是摇了摇头,但他并没有继续追问汉中的局势,而是问起了周世显海上的军情。
“辽海那边,张名振有新消息了吗?”
现如今,满清面临的,不仅仅是汉中局势的崩坏,北直隶,山东沿海一带,随着清军主力的缺位,也已经朝着彻底逐步崩溃的局面发展。
因此,多尔衮并不能分批撤军,否则他无论是回援北直隶,还是回援汉中,都是杯水车薪,同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不得不先北京,再汉中,这对于战局来说,就是本末倒置了。
北直隶的局势发展虽然出乎预料,清军当前派了重兵把守大沽口和天津城,明军水师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攻破这些防御工事,但依旧时刻威胁着北京城。
而这两座城内,都有大量的绿营军,若是城中某天突然有了内应,那这些座城池就基本上相当于掌握在了大明的手里了,多尔衮怎么能不怕?
“张名振如今在辽海一带,已经和沿海各地的绿营军将领,以及地方乡绅们暗中联络,并且得到了部分乡绅的物资补给,实力大大增强,应该能比原本计划更快恢复实力。”
周世显顿了顿,然后又继续补充道:
“他们近来又在大沽口附近多次行动,并在登莱,河间,顺天,永平等地登陆突袭,沿海各城镇内的清军根本不敢出城应对。”
“嗯,这倒是出乎朕的预料,朕还以为大沽口之战失利后,北直隶,山东的民心,得多等一阵才能聚拢呢。”
朱慈原本紧皱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淡淡道:
“那些绿营将领和乡绅做出选择之后,便是和咱们绑在了一起,明年的北伐登陆计划,一定能比如今,更加顺利。”
朱慈刚刚说完,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随即又吩咐道:
“还有,山西那边,锦衣卫也要尽快渗透,姜镶等人若是能够反正,清军在山西的部署,也就直接荒废一半了,尽快派出得力的人,潜伏到他的身边。”
“是,陛下!”周世显得令,当即拱手抱拳道。
“哒,哒,哒”
忽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传来,几匹塘马组成的传令哨骑小队,直接朝着朱慈所在堠台的方向,快速奔驰而来。
看到这些北面来的塘马之后,朱慈也立即收回了目光,他知道是此前派出去的天骑军从北面传来重要军情了,应该是襄阳城的清军有了新动静。
而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朱慈在看完天骑军传回的军报之后,立马明白了多尔衮的部署和大体计划。
清军主力这会儿应该已经分成了一南一北两路大军,而且撤得十分紧急,至少要比十万级的大军撤退,正常计划要快小半个月。但因为八旗军高度骡马化,而且襄阳城在清军手中,他们的辎重和火炮,大部分都可以留在城内,作为坚守的物资。
当然,在朱慈的部署下,天骑军和左镇,右镇的兵马,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断夜袭和破坏,清军若是转运这些辎重,等到了南阳,恐怕也不会剩什么了。
不过,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人,一南一北,亲自压阵的部署,倒是完全在朱慈的预料之内。他很清楚,对方是希望能够靠着精心的策划和有效的阻击,走完北撤一开始这小段,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归途。
第230章 堵住阿济格
清军数万兵马的北撤十分迅速,而且准备充足,阿济格大军原本就是轻装南下,从鹿门山撤离的路上,几乎没有发生兵杖铠甲,辎重遗弃的事情。
不过,清军的部署一看便知是防范着朱慈麾下的主力大军尾随追击了,特别是其在领兵过了鹿门山之后,所领的南路大军根本不敢走沿江的那段官道。
这段路程虽然只有三四十里,但对于清军来说,却是最危险的。这里没有纵横交错的河流,阻碍骑兵的运动,更没有崇山峻岭,至少没有起伏的丘陵山坡掩护,这使得阿济格大军随时可能被明军从各个方向突袭。
毕竟,洞庭湖水师主力,上千艘大小战船,早已经准备就绪,其中还有上千艘,为了对付清军火攻而收拢来的小船,此时也都已经严阵以待。
按理说,大军北撤,沿江而行,清军只需要防范北面和东面,便已经稳妥了,但因为洞庭湖水师的存在,那些大小舟船,甚至是几艘“巨舰”上,射程达到了数里的十几门火炮,阿济格根本不敢让麾下的军队靠近河岸。
要知道,他和多尔衮辛苦策划了那么久,前后十几日部署了那么多,目的就是稳住军心。若是正在撤退的大军队列遭到了火炮轰击,恐怕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根本无法维持溃败。
朱慈并不担心北面的多尔衮,他虽然并不想现在就直接和清军摆开阵势,堂而皇之对决,但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面对清军主力,他并不敢掉以轻心。
天骑军在鹿门山东北方向,大概五里左右咬住了阿济格大军的尾巴,林昌峰以天骑军最精锐的一个骑兵营作为前锋,直接打出了强军的气势,逼得阿济格不得不亲自领兵折返,阻击明军。
不过,天骑军在这么多次大战的磨砺下,早已经不是当初那支骑马步军了,这些大明最精锐的骑军,根本无惧阿济格的八旗马甲,而且阿济格率先折返,兵力上也没有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