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97节

  “福建水师虽然调动了两次,但那么大一支兵马,没必要都留在后方,咱们必须时刻保持辽海这一战线的活力,牵制住清军。

  现在张名振要兵马补充他的部队,正好调郑家的水师北上。”

  北伐此时毋庸置疑,已经成为了大明的第一要务,朱慈这么说,他们其实并不意外。

  要知道,有辽海的牵制,清军就不能全力以赴对付北伐了。

  当然,所有的这些事情中,最紧要的,其实还是骑兵。

第243章 军事成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朱慈又接连视察了汉阳城内新建的武器工坊,兵营等军事设施的情况,特别是教导总队在军中的工作进展,还有武器试验场的运行状况。

  明军为了在将来的攻城大战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对付北京那样的坚城,武器工坊专门研制了攻城臼炮,此时正在紧锣密鼓的实验改良。

  这种火炮并不是此时发明的,但其在历史上的攻城战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这引起了“应天兵器局”官员的注意。

  要知道,北京城原本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坚城,如今满清又学着朱慈,在城墙外增加了马面和土墙,不用威力更强大的火炮强攻,几乎不可能攻得下。

  汉阳城外的武器试验场上,一阵轰隆隆的爆炸声之后,朱慈看着武器试验场远处山腰上爆出的几团土花,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常登贵见状,当即道:

  “陛下,现在各处臼炮试验场的靶子高度,都已经按照北京城的城墙高度设置,即便是上面堆的土墙,后方也是新砌砖石,臼炮的威力要比红夷大炮强很多,现在火炮工坊和炮兵还在不断实验改进,明年必定还能更强。”

  这个“武器试验基地”,以及连带着的武器工坊,原本是要设置在武昌城的,但因为武昌此前被破坏得太严重,朱慈便听从了堵胤锡的意见,设置在了汉阳城。

  而如此一来,原本应该部署在武昌城周边的兵马,此时部分也转而驻扎在了汉阳,此时汉阳周边驻扎着两个战兵营的军队,又易守难攻,清军即便突袭而来,也不可能轻易取胜。

  当然,最重要的是,殿前军在南阳前线正和清军不断交锋,汉阳虽然距离远,但是交通便利,运输武器北上,也不困难,是天然合适的武器实验基地,在汉阳设置“重炮武器试验基地”,可以确保殿前军对武器的改良反应,更加迅速和敏捷。

  而汉阳城因为这个重炮实验基地的设立,原本只是小规模建设的武器工坊,规模也大大增加了。

  “做得不错,现在最关键的,就是研究如何破城,多尔衮,阿济格这些人都十分敏锐,咱们的东西他们虽然学不到根本,但样子却学到了不少。但这对于咱们北伐,也已经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朱慈顿了顿,然后又说道:

  “到时候北伐收复京城的时候,朕要你们拿出真本事来说话的,否则朕可不认你们现在说的这些!”

  “是,陛下!”一众大臣齐声道。

  而朱慈笑了笑,然后又微微皱眉道:

  “清廷很快就会行动起来,咱们也必须尽快行动,到时候那些八旗马甲,还有没有真本事,打一仗便清楚了!攻城或许才是重中之重。”

  “天骑军和骁骑军练了那么久,就等着那些鞑子来了,多尔衮以前看不上咱们,现在被咱们好好教训了一顿,终于知道疼了。咱们让鞑子也看看,不光是火器,就是骑兵,他也比不过咱们大明。”林昌峰随即信誓旦旦道。

  “林提督,对待鞑子这样的强敌,还是小心为上。咱们虽说从来都不怕鞑子,但鞑子现在还有几万马甲呢,若是全面动员起来,也不容小觑。”张煌言在一旁提醒道,他对于八旗马甲的强悍,依旧心存戒备。

  朱慈听罢,也扭头看向林昌峰,道:

  “天骑军到底练得如何了,单靠说说可不行啊,朕要看到实效。咱们如今还不到可以掉以轻心的时候,凡事都必须小心,做好出现意外的预案。”

  “臣谨遵陛下教诲,天骑军大部已经撤到汉阳到荆州之间的平野之上安置和训练,只要陛下想检验,臣三日之内,便能召集。”朱慈话音刚落,林昌峰便赶紧拱手道。

  “好,朕三日后便要好好看看,天骑军除了骑阵之外,其他地方,到底有没有进步,你立刻去安排好。”朱慈当即下令道。

  “是,臣遵命!”林昌峰再次拱手抱拳道。

  而回到眼前,看完武器实验场威力强大的臼炮,以及再次升级的新型地雷弹等战场利器依次实验后,朱慈和一众大将,随即便在军营中,和士兵们一起吃过晚饭。

  但朱慈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来到了军务司托管,“五军都督府”主管,设在军营之中的“军官学堂”,这也是他此次汉阳巡查的最关键一项事务。

  随着殿前军编制的迅速扩大,军官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军队进一步强大的关键所在。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朱慈要补交的作业,可太多了。

  不过,任何事情,无论多么复杂,最终总是有着力点的,而军队建设的最重要着力点之一,便是体制的建设和军官培养。

  这个时候,赵正东,古德富,孙达等军中的百总一级及以上的军官们,正在上课。

  这其实也是“五军都督府”建设的一部分,军官学堂此前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迅速推广,也很难常态化进行,所以现在终于腾出手来了,朱慈直接要求在军队休整的主要城池设立,以便今后常态化。

  而“五军都督府”逐渐参谋部转化,其实也是殿前军对付满清八旗军的一大杀手锏。

  要知道,这一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军队指挥决策体系的革命性发展,还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附加变革,对军官的更高要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军官专业化,制度化培养,便是其中之一。

  换句话说,无论是军队战术层面的军阵,纪律,还是军官士兵层面的职业化趋势,其实本质上都是军事科技进步之后,对军队制度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其实,军队的训练和培养,也和各类型的生产一样,只有专业的分工,科学的管理,以及更加先进的武器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这三者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啊!

  朱慈作为未来人,自然知道这些关键因素,将会推动军事文明在未来的两三百年间,完成一次又一次革命。

  而他现在所做的,便是在大明推动这一进步,更快到来。

  朱慈看着这几十个正在上课的军官,听着“五军都督府”的高级武官们,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些专业和系统的军事知识将会使得殿前军的军官们,在战场上有更加强大和坚韧,即便是算被暂时打败了,甚至打散了,也能更快,更多地撤离战场,保存有生力量。

  当然,这些只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殿前军,包括天骑军在内,从战兵,骑兵到炮兵,当前有上千个百总,数百个把总,上百个千总,这里面将来或许也会产生一个,两个,甚至更多军事天才,进而推动大明的军事文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庞大的军官基数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林昌峰为了更好地准备第三日的“骑兵考核”,此时已经提前回到了城外军营。

  而到第二天,朱慈原本还想继续视察的,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雨,好在这场雨并不算特别大,在下午就停了。

  但下过雨后,骑兵的调动,也更加麻烦了一些,这给了林昌峰不小的压力。

  朱慈本来就不是死板的人,对此自然理解,而且这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水,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好心情,特别是看到了汉阳城和武昌城之间,港口前,舳舻千里的繁荣景象后。

  要知道,汉阳如今是步军的驻地,但武昌则是水师的另一重要驻地了,同时武昌和汉阳一样,此时都成了一个巨大的仓库和物资中转站。

  大明水师正从江南等地源源不断往这里运输粮草军械,而湖广的水师,也往江南,不断运输各种物资,为即将开始的北伐大战做准备。

  这也是大明远胜于满清的一点,水路运输的边际成本极低,这使得殿前军进行战争的成本要大大低于清军,南方地形割裂,多山的特点,在这方面对殿前军的影响微乎其微。

  不仅如此,长江流域横跨东西,宽阔绵长,在为运输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阻挡清军的行动,提供防御上的优势。

  而随着湖广的全面收复,武昌城,汉阳城等地的商业和生产,也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些地方附近的军队士兵,就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那些随船运来的物资中,除了常规的米粮腌肉,茶叶豆类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了布匹,卷烟和各式各样的小手工艺品。

  三日后,朱慈已经视察完汉阳城中的各项工作,随即立即启程,带着周世显,常登贵,张煌言等人,前往汉阳城西北方向,适合骑兵演练,同时也早已经成为草场的平野。

  林昌峰自然负责此事,他虽然平时不直接负责具体骑兵的训练,但各项事务,基本上都要经过他的手。

  而且,他现在经过这么多场大仗的锻炼,已经成为了大明之中,最有权威的骑兵帅才,这可是一场场大战打出来的。

  当然,林昌峰的手下,自然有中层将领,负责殿前军的骑兵训练,他们也都是如今殿前军中最为宝贵的骑兵人才,朱慈早先就只让林昌峰带了少数天骑军北上,其实也是为了尽快把部队撤下来,到南面进行骑兵的训练规划。

  随着清晨的太阳升起,汉阳城西北面的草场上,早已经是旌旗飞舞,天骑军的两个营骑兵,此时正列阵其上,朱慈和一众高级军官,文武大臣们,则是站在高高的将台上,看着下方严阵的兵马。

  当然,这个将台只是观看骑兵集结的地方,朱慈可是亲临战场的皇帝,自然知道检查骑兵的训练成果,必须要看到动起来的骑兵,否则就是看个花架子而已。

  这一点,也是他和崇祯皇帝最大的不同。

  毕竟,糜烂的京营,在大臣们的装饰下,崇祯皇帝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以为那就是强军了。

  “开始吧!”朱慈没有丝毫拖沓,看着集结起来的骑兵,直接下令道。

  而将台上,也随即响起了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军官的喊叫声不断,一道道命令很快往下传去。

  与此同时,那些骑兵队列中,顿时旗号飞舞,六千多名骑兵迅速翻身上马,身上的甲胄在马背上不断振动,发出了哗哗的声音。

  随着数十队骑兵在各自千总,百总旗帜的引导下,开始往草场南面的丘陵地带前行,数万千只马蹄同时踩踏地面,轰隆隆的马蹄声,可谓是震天动地。

  朱慈见状,当即在御营的簇拥下,打马跟上,看着气势恢宏的骑兵队伍,他的心中莫名的激动起来,似乎是又回到了战场。

  南面坡度平缓的丘陵上,此时已经烟尘滚滚,到处都是骑兵奔驰跳动的身影,骑兵身上锃亮的甲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无数耀眼的光点。

  朱慈和身边的武将们,很快到达了一处小山坡上,视野最好的位置,密密麻麻的马头在他眼前跳动,这些战马此时正向另外一侧转移,如同滚滚而来的黑色潮水般从平野上冒出。

  与此同时,骁骑军的指挥铜号发出了一阵阵大军列阵的军号声,密密麻麻的骑兵旋即又一次开始了集体运动。

  他们几乎都是以“局”为最基本的单位,在这片丘陵山岭的各种缓坡上熟练列阵,很快就排成了东西两个,前后各两阵,各三排阵列的密集阵型。

  那些骑兵军阵中,许多都是刚刚从八旗那里缴获的脾气暴烈,野性未消的战马,此时正在不停刨地,上万匹战马和其上的士兵呼出的气息甚至直接使得阵前弥漫开了一层雾气。

  数以百计的骑兵旗队,在山坡上排出了一个气势如虹的阵列,每个旗队骑兵左右间相隔大概两步,前后排的距离则是旗队间的三倍多,两个军阵间的距离也同样是前后排的三倍多。

第244章 全面发展的新大明

  朱慈看着跑出了一段距离的骑兵军阵,特别是紧跟在大阵之后的那个千总部骑兵,对于天骑军的训练水平,就基本上有了底。

  一支军队,经历过实战和没经历过实战,对于领兵的统帅来说,区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天骑军当前的阵型和速度,虽然都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骑阵和紧跟着大阵的那个千总部骑兵,在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配合,早已经和此前不同。

  朱慈虽然不可能直接俯瞰这六千多骑兵的全貌,但他前世公考的时候,早就形成了迅速由点看面,区分差异的能力。

  天骑军的演练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林昌峰在湖广战役结束后,这两个多月来的训练成果,直接展示在了朱慈和一众大明文武高层的眼前。

  很快,骑兵便已经跑出了三百多步,速度开始提升,密集的马蹄声轰隆隆响起,如同雷鸣一般,但骑兵阵列依旧整齐,成排成排耀眼铁甲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气势恢宏。

  这支骑兵,还有同规格组建,正在紧锣密鼓训练的骁骑军,将会成为满清八旗主力的恶梦!

  随着朱慈在汉阳,武昌,荆州,岳州,九江各地视察,陕西也终于传来了捷报。

  在陕北,陕南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正浪潮中,十几万义军云集,西安城终于成功收复,孟乔芳等满清高官或死在阵中,或投降求生,或自缢身亡

  与此同时,原本因为战事,调动到了各州府的殿前军三部,天骑军,左镇,右镇,忠贞营,江北二镇,各部水师,也都已经陆续完成了调遣,回到了各自的驻地,开始补充兵员,并进行着第二次北伐大战前的训练。

  田见秀的殿前右军,也在南阳,襄阳,郧阳等地,完成了新的部署,一面提防着河南北面的清军,一面进行着屯田和训练行动,特别是那些溃败逃亡的清军绿营兵和各地土匪结合的叛乱武装。

  孙可望,艾能奇麾下的两部兵马,在完成了扩充之后,则是调到了江南,朱慈准备将他们整编成江北第三镇,接替原本的凤阳标营的防区。

  随着多尔衮袭扰江北,仅仅依靠高杰和黄得功两部兵马,已经不足以应对。而其余各处的驻军,倒没有很大的调动,基本上都延续了原本的部署。

  朱慈检阅完汉阳-荆州这片宽阔的养马地和各部水师之后,到岳州,九江的时候,重点视察的,已经是这两个商业重镇的经济恢复和工坊建设情况。

  在朱慈的安排和户部的大力建设下,这两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交通十分便利的交通枢纽,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专门生产贸易商品的工坊,在江南工坊的支援下,雇员规模增长迅速,已经十分庞大。

  大明户部有了之前建设江南的经验,在岳州,长沙,九江,武昌,南昌等地进行的工坊体系建设便合理和高效了许多,不仅优化流程,缩短了建设工期,还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要知道,江南此时重点建设的是对外贸易,但日本和南洋等地的海贸市场也并不是无穷大,就算是抢占了福建郑家等竞争对手的市场,短期内大明每年的贸易顺差,也不过数百万两白银。

  换言之,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一旦在国家机器的指导下,全面动员起来,单单是江南一地的工坊体系,便很快可以满足整个海外市场的需求。

  朱慈若是没有规划,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商品市场很快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到那个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这个时期的大明,没有经历过满清屠城,江南和江西等地,没有损失过半的人丁,生产力恢复得十分迅速。

  而不仅仅是当前已经投入使用,或者正在建设的工坊,户部下属的工商司,在朱慈的要求下,每一年都要提前进行产能规划和市场分析,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

  大明的生产能力一旦爆发,在未来几年后将会十分恐怖,但除了军队和工匠群体之外,整个内外市场有多大,朱慈心里并没有底。

  不过,视察完长江一线的各个重要州府之后,朱慈并没有直接回南京,而是带着周世显,常登贵,张煌言等人来到了江北。

  这里如今已然成为了大明的最佳兵源基地,各地的村堡屯户,全都是按照朱慈的改良,进行组织的,而依托于村堡的整个组织和运行,也全部服务于战争。

  要知道,这里是大明战时都城的最重要防线,也是明清之间的战场前线。李邦华亲自约束着江北二镇,朱慈如今也计划新设一镇,直接投放到凤阳府驻扎,最终为的,其实是等待着明年的大战。

  而在此之前,江北二镇的哨骑依旧强势,还是和往常一样,不时出击袭扰,清除那些阿济格派来侦察和袭扰的哨骑,并不时从徐州,归德等地,突袭豫东,鲁南等地的粮队,清军根本防不胜防。

  徐州,凤阳,淮安组成的三角防御体系,在地方屯堡的拱卫下,可谓是牢不可破。

  这里是朱慈最不需要担心的地方,而江北各州府征调的农兵,卫戍军,早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即使阿济格倾尽主力而来,也几乎不可能迅速突破。

首节上一节19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