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14节

  而那些从山岭间突袭下来的明军弓箭手,正在用他们的重箭撕裂清军的防线。

  在这场残酷的较量中,胜负的天平似乎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明军倾斜。

  阿济格和金砺面面相觑,心中都涌起了不祥的预感。

  双方都意识到,这场战斗已进入最为关键的时刻,稍有不慎,清军的优势便会被彻底逆转。

  战鼓声、呐喊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在战场上此起彼伏,一波接一波的明军进攻仿佛永不停息。

  阿济格明白,若不能迅速打破当前的僵局,清军将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

  他必须立即做出决断,调动手中剩余的力量,尽快对明军援兵发动一场致命的反击。

  钟鼎福率领阿济格和金砺联军的最后一支骑兵,刚刚击溃了南翼的明军阵线,正准备趁势追击,将这些溃败的明军赶向战场中央,以求扩大胜果,彻底压垮明军的士气。

  然而,就在此时,林昌峰率领的两千余名天骑军骑兵如同疾风骤雨般及时出现在战场上,瞬间截断了钟鼎福所部的攻势。

  这两千余名天骑军是陈福大军的精锐部队,他们从南面绕过山麓的密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入清军骑兵的阵列中。

  这支骑兵勇猛异常,战术精准果断,立刻让清军的攻势陷入停滞,局势瞬间发生逆转。

  战场南面的山谷里,响起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喧嚣。

  万千马蹄踩踏在坚实的地面上,发出轰隆的震动声,战马的嘶鸣与战士的怒吼声此起彼伏。

  刀剑斧钺与长枪短矛的金属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令人胆寒的杀戮之音。

  短斧、铁骨朵、狼牙棒等破甲利器在空中呼啸飞舞,寒光四溢,仿佛死神的镰刀般从战士的头顶划过。

  那些不幸被击中的明军与清军骑兵纷纷从马背上坠落,有些甚至还未发出一声惨叫,便已被无情的马蹄践踏在泥土中,转瞬便消失在战场的血色烟尘中。

  血与汗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战场瞬间变成了一片修罗地。

  钟鼎福在这激烈的枪炮声中,竟然还能清晰地听见战场上那些嘈杂的声音,心头不由得一阵寒意。

  他清楚地感受到形势的突变,甚至有些不敢回头看向那惨烈的场景。

  但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明白自己必须面对。

  于是他咬牙扭头看去,而眼前的一幕,却让他心中的希望再次燃起。

  尽管己方骑兵被这支不顾生死的明军骑兵截断,但从整体上看,明军的兵力并不算太多。

  加上战场上溃兵四处奔逃,阻碍了这支精锐骑兵的冲锋,真正进入清军骑兵阵中的,只有五六百骑而已。

  尽管他们的战术凶悍、以命相搏,但从数量上来看,这样的冲击并不足以彻底改变战局。

  然而,清军的八旗老兵们也并非轻易能被击败的角色。

  这些战场上历经杀伐的老兵并未被明军的猛烈进攻吓倒,尤其是骑兵阵列的后方部队,他们同样毫不畏惧,迎头冲击上去,打算将这股明军的势头遏制住。

  双方激烈的碰撞,带来了极为惨烈的伤亡,否则战场上也不会爆发出如此震撼的战斗声。

  在这片乱局之中,林昌峰率领的天骑军尽管勇猛,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由于他们的突袭过于迅猛,马匹在穿过清军阵列后依旧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继续前冲,导致许多骑兵一时失去了对战马的控制。

  这种局面为钟鼎福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他迅速整顿兵马,试图再度组织反击。

  林昌峰同样意识到了这点,他清楚自己的骑兵虽然成功突入敌阵,但若不及时收拢队伍,任凭战马冲散,最终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因此,他果断下令,重新整合部队,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势。

  此时的战局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双方都清楚,这场战斗的胜负将决定整个战役的走向。

  钟鼎福虽然看到了希望,但他也明白,要彻底击败这支凶悍的天骑军并非易事。

  与此同时,阿济格和金砺也意识到了明军援军的出现,他们早已察觉到南翼战场上的异动,但目前的局势下,他们根本无力抽调兵马进行阻击。

  事实上,在钟鼎福取得南翼战线的初步胜利之前,整个南翼战场几乎已经完全被明军控制。

  明军的援军从战场后方不断涌入,南面的山岭也牢牢掌控在明军手中。

  阿济格与金砺虽然心急如焚,但眼下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钟鼎福的胜利上,祈祷他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第262章 突破

  战场上的残酷无奈,有时即便你预见了敌人的行动,也未必能够阻止,哪怕只是慢了一步,形势就可能逆转。

  此刻,陈福已经率领中军天威左营主力亲自抵达山谷主战场的前线。

  经过一段急速的行军,各部正快速整顿队列。

  林昌峰的那一千名精锐骑兵作为前锋,自然比大军要先一步抵达战场,速度也快上许多。

  陈福目光扫过南面的战场,发现清军的攻势已经明显停滞,只有寥寥数百名清军骑兵在继续突进,但这些分散的骑兵已经无力形成有效的冲击力。

  更不用说,他早已调派了一支近千人的骑兵部队前去阻击,南面清军的势头已经被彻底遏制,无法再推着南翼溃败的明军冲击中路了。

  然而,战场的中路和北面仍然处于激烈交战中,局势相当焦灼。

  随着陈福指挥的中军天威左营迅速投入战场,明军原本岌岌可危的防线逐渐稳定下来,颓势也得以扭转。

  其实,阿济格和金砺本来也只在战场上稍占优势。

  尤其是在误判了战场局势后,他们将钟鼎福派到背面布阵,试图阻击可能反击的明军骑兵,却因此削弱了正面的进攻力量,使得攻势难以为继。

  那支原本负责追击清军、引诱其深入的明军骑兵,此刻也与清军展开了正面搏杀,双方交战异常激烈,无法脱身回援。

  局部战场的僵持局面反映了战场的另一残酷现实兵力的误用与调度不当,常常是战争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如果不能将最珍贵的兵力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结果往往就是全局崩溃。

  在正面的防线上,明军逐渐扭转颓势,在陈福的指挥下,开始发动局部反击。

  双方的火枪兵几乎同时展开齐射,火光在战场上闪耀,硝烟弥漫,战斗的惨烈程度不断升级。

  已经摇摇欲坠的明清两军防线在此时突然冲出一个个方阵,猛烈冲撞,战场陷入了犬牙交错的混战局面。

  这些方阵如同潮水般涌来,士兵们喊杀声震天动地,战场上怒吼的四磅炮成为双方的致命武器。

  每一声火炮的轰鸣,都仿佛在宣告着死亡的到来。

  两军各自装备了三十余门四磅炮,这些沉重的金属巨兽在战场上肆虐,炮弹从空中划过,轰击在敌阵中,掀起一片片泥土与鲜血。

  战鼓与号角声在此刻显得微弱无力,时而被雷鸣般的火炮声所淹没。

  陈福位于大阵的后方,目光如炬,冷静地观察着整个战局的变化。

  他的内心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并不取决于某一处局部的胜利或失败,而在于如何在合适的时机找到清军防线的薄弱点,发动决定性的攻击。

  他虽然已经在北面率先发动了进攻,但他清楚,这一战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胜出。

  因此,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逐步进行试探性的进攻,通过观察清军的反应来判断其防线的弱点。

  随着明军的步步反击,清军的防线显得愈加吃力。

  阿济格与金砺凭借经验老道,迅速调动部队进行应对,但他们依然无法阻止明军逐渐占据上风。

  战局在一点点向明军倾斜,士气也随之高涨。每一个明军方阵的冲锋,都像是在宣告他们不会轻易屈服。

  战场上,枪炮声不断回荡,刀枪剑斧的碰撞声响彻山谷。每一次交锋都意味着双方士兵的生命在瞬间消逝,鲜血洒满战场。

  火炮的轰鸣声、士兵的怒吼声交织成一曲战歌,而在这场血战背后,指挥官们的决策将决定着最终的胜负。

  陈福凝视着前方,他的心中虽然依旧紧张,但眼中的冷静和果断没有丝毫动摇。

  他明白,战场是无情的,不会给任何人第二次机会。

  他必须在最恰当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将己方的优势彻底转化为胜利。

  与此同时,北面的战斗正激烈进行,陈福没有浪费这一刻的时间。

  他深知,清军的南翼阵线已经被突破,林昌峰的天骑军虽英勇,但在面对清军精锐骑兵的持久冲击时,力量也难以长时间维持。

  因此,他果断调动了中路压阵的骑兵部队,向南翼增援,试图一举击溃清军的攻势,稳住战场局面。

  这批骑兵是明军的中坚力量,他们身披黑色盔甲,手持各式各样的战具,杀气腾腾地穿过战场上的浓烟,向着清军阵线迅速推进。

  火枪兵在进行最后一轮齐射后,便立即退到了后方。

  随即,明军的攻势如同潮水一般汹涌而来,短斧、飞剑接连不断地从阵中飞出,狠狠砸向清军的甲兵。

  尖锐的破空声混杂在战场的嘈杂声中,不少清军士兵的头盔和胸甲被直接击中,整个人被巨大的力量带倒在地,瞬间便被卷入了血腥的厮杀中。

  尽管明军攻势凌厉,但清军也并非易于对付。

  前排的清军火枪兵在齐射完毕后,迅速撤退到阵后,展现出他们训练有素的一面。

  此刻,八旗甲兵已经做好准备,长枪齐出,迎面向明军冲去。

  一黑一红两股人潮在战场上猛烈碰撞,战马嘶鸣,铁器交击的声响夹杂着士兵的惨叫,血肉横飞,场面极为惨烈。

  战斗的激烈程度让后排的火枪兵们也不得不加入战场,他们拔出腰间的短刀,挥舞着武器向前冲去。

  战场上的局面瞬间变得混乱不堪,所谓的方阵早已不复存在。

  两军的将领在这样的混战中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士兵们凭借着本能与生死搏斗。

  这一刻,所有的身份与出身都已失去意义。

  无论是清军还是明军,满人或是汉人,士兵们的唯一目标便是存活。

  士兵们如同潮水般不断涌向敌阵,前排倒下的尸体被迅速替代,后方的士兵毫不犹豫地填补上去。

  战场上,尸体开始堆积,鲜血染红了地面,战马在其中踩踏,带起无数残肢断臂。

  然而,尽管两军都已疲惫不堪,却没有任何撤退的迹象。

  督战队的怒吼声不断响起,迫使士兵们继续往前冲,哪怕这已是他们最后的力气。

  在火枪齐射停歇片刻后,战场上的硝烟被山谷中的风逐渐吹散,阿济格和金砺终于得以窥见战场前线的真实状况。

  阵线上的厮杀依旧惨烈,双方士兵挥舞着各种武器,疯狂砍杀对方,伤亡惨重。

  然而,尽管损失巨大,战场上的兵力依旧没有彻底耗尽。

  士兵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们的行动,哪怕前方是迎面刺来的长枪,他们也会下意识地躲闪,谨慎地寻找机会反击。

  就在战斗焦灼之时,北面的山麓上,一队重新集结的明军精锐终于趁机发起了侧翼进攻。

  这支队伍人数不多,仅有数百人,但他们是经过严苛训练的弓箭手。

  此刻,他们抓住清军前线陷入混乱的时机,在距离清军阵地四十步的地方停了下来,举起重箭,对准清军发起了精准的侧面攻击。

  数百支重箭同时射出,如同雨点般落入清军阵中。

  清军的甲兵在猝不及防之下,瞬间倒下了几十人。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清军阵线出现了明显的松动,阵中士兵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原本拼死作战的清军前排开始向后退却,防线逐渐失控。

  而明军则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倾尽全力发起了猛攻,终将清军的这股力量彻底击溃。

  虽然明军在这场厮杀中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他们自身的损失也十分惨重,已然无力继续追击。

  随着两军暂时撤出战斗,战场上满地都是尸体和伤员。

  而受伤的士兵痛苦地在地上挣扎,有些已经奄奄一息,战马的嘶鸣声混杂在其中,显得格外凄凉。

  此时的阿济格面色沉重,他深知再这样僵持下去,清军必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首节上一节21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