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逃命狂奔,这些溃兵们的体力,早已耗尽,仿佛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明军骑兵毫不留情地冲入他们中间,举刀劈砍,溃兵只能无力地等候死亡的降临。
这最后一股溃兵,很快就在东面山口消失无踪。
阿济格与金砺所率领的六七万清军,包括负责诱敌的包衣兵,除了金砺趁乱带走的几千人之外,最终只有不到一万人侥幸逃脱。
与此同时,超过一万的绿营兵和绿营军选择投降,而余下的数万清军则全部葬身于这片血腥的山谷之中。
随着震天撼地的厮杀声逐渐消散,济南城西南方向那片广阔的山谷战场终于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夹杂着刺鼻的血腥气。
数万具倒地的尸体横陈四方,有的仍保持着战斗时的姿态。
山谷的战场上,无数战马失去了骑手,孤零零地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发出凄厉的嘶鸣声,仿佛在为这场悲壮的厮杀做最后的告别。
陈福策马缓缓返回到自己最初的指挥位置。
他低头看着自己身上被血染红的铠甲,目光落在那只被清军长枪刺坏的“千里眼”上,心中不由得有些惋惜。
这件宝物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如今却成了废物。
他心里暗暗后悔,当初不该将这件如此珍贵的物品随身携带到战场。
他抬头望向前方,眼前的景象令他一时难以言语。
山谷的地面已被尸体铺满,密密麻麻的尸首、散落的兵器和破碎的旗帜将整片战场覆盖得严严实实。
大地被鲜血染成了深红色,几条原本清澈的小溪此刻已然成了血河,河面上漂浮着数不清的残肢断体,触目惊心。
“满人败了,鞑子败了,我赢了,大明赢了!”陈福心中默念着,眼眶渐渐湿润,几滴热泪不由自主地滑落。
他不知道自己此刻是为大明军队这场前所未有的胜利而流泪,还是为了那些与他并肩作战,却再也无法站起的两万多将士。
不过,这场战斗中,陈福所率的伏击清军主力部队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战斗结束时,陈福麾下仅剩两万余人尚有战斗力,而其余三分之一的兵力或战死或重伤,已经无力继续作战。
在进行全面的重整之前,这支部队暂时无法再发起新的攻势。
但这场胜利的重大意义,是无可争议的。
此战之后,清军在中原地区,乃至关内的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对满清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性失败。
从今往后,清军在关内的势力,将荡然无存,而大明则借此机会进一步收复失地,甚至是出关灭掉满清,以绝后患。
战场上,残阳如血,映照着满地尸横遍野的山谷,战马的嘶鸣声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死一般的寂静。
随着多尔衮和阿济格的败亡消息传至济南城周边仍在顽抗的齐河县,这里的形势也迅速发生了逆转。
城内的绿营兵和包衣兵闻讯后毫不犹豫地倒戈,打开了城门。
高杰大军趁势而入,几乎未费多大力气便全歼了驻守城内的一部清军八旗兵,城中的两名清军将领战死沙场。
而那些尚存反抗意志的绿营军官员,则在部下的挟迫下被迫投降,局势瞬间倾覆。
与此同时,林昌峰率领着仍具备战斗力的两万大军,毫不迟疑地追击着金砺麾下的残兵败将。
金砺在溃退时仓促收拢起了近万名溃兵,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追兵,他的军心早已涣散,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林昌峰的追击如狂风扫落叶,一路势如破竹。
随着金砺的溃退,清军在中原的主力之一全线崩溃的消息不胫而走,从山东济南府一路传至北直隶的河间府。
林昌峰大军所到之处,各地绿营守军纷纷倒戈,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的战斗。
山东北二府和北直隶的大片土地在短短数日内便被明军收复,所剩无几的几座清军守城已成孤岛,困兽犹斗也只是时间问题。
林昌峰部队迅速推进,清扫残敌,局势完全向明军倾斜。
至此,朱慈的大军已成功收复了山东北部的两个重要府城,连带着河南东部和北部的一些州县也重归明朝版图。
明军的胜利进一步扩大,兵锋直指开封,全面收服中原的胜利曙光,已然闪现。
然而,朱慈心知肚明,经过一连串的艰苦战斗,手下最精锐的五万主力大军已是疲惫不堪,伤亡惨重,难以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战。
尽管北直隶的战事迫在眉睫,他却因兵力匮乏而无力向北直隶发动新的攻势,心中虽然焦急,却无计可施。
不过,朱慈已经成功达成了他的战略目标,除了北直隶之外,几乎整个关内的土地都已经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眼下他的优势十分明显。
当金砺仓皇逃往北直隶的消息传来,同时田见秀和马士秀率领大军收复河南东部与西部各府,逐渐向南阳推进,准备一举攻下该城时,形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南阳城内,陈泰和高第深知形势已到绝境,继续抵抗毫无意义。
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依然选择进行最后的顽抗,试图以一场艰苦的防御作战来打疼明军,换取投降的筹码。
高第深知,与其无谓地死守,不如负隅顽抗,让对手心生忌惮,进而逼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条件。
然而,高第和陈泰的算盘落空了,他们的打算并未奏效。
而眼见局势不妙,高第随即下定决心要处置陈泰,而且不仅仅是剥夺兵权那么简单。
他计划的是彻底清除这位满清的老将,不给他任何反抗的机会,用来换取自己活命。
与此同时,田见秀和马士秀早已决心除掉想要投降的高第,而不仅仅是剥夺兵权并软禁起来。
田见秀和马士秀的策略则显得更加圆滑老练。
若是高第顺利投降,田见秀和马士秀自然会将其中最精锐的部队整合进自己的主力营中,而其余的清军降兵则会像当初湖广的清军一样,编成独立的部队,由原来的将领继续统帅。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削弱敌方战力,还能以最小的代价扩充己方军力。
于是乎,两人在没有重大损失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至此,两人在没有大的损失的情况下,将原本仅限于豫南几座府城的势力扩展到了豫北、豫西的十数个府,解救了数百万百姓。
然而,尽管战果丰硕,这并未完全达到两人的预期。
南阳城中仍有高第部队屯兵,力量不可小觑。此外,山西方面还有济尔哈朗率领的清军残部,战局依然复杂。
朱慈在听到战报时,心情复杂。
他虽然在战略上占据了上风,但大军损失的规模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手中固然还有足够的兵力可以继续作战,但压力却陡然增加。
而本应是大好局面的捷报,却伴随着军队的巨大损失。
首先,阿济格和金砺的主力几乎被陈福全歼。
金砺虽然带领五六千残兵向东逃窜,但最终在河间一带被林昌峰所部成功拦截,并歼灭了其中的半数。
金砺虽未选择战死沙场,最终还是侥幸逃回了北京。
然而,经过林昌峰的追击,金砺的部队已经被拖垮,几近崩溃。
不过,这支部队在林昌峰的追击下,长途奔逃,战斗力已经所剩无几,陈福轻而易举地击溃了他们,取得了巨大战功。
如此一来,金砺的部队已经不再构成实质性威胁。
而清军在此次战役中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对于尚未建立完整军事训练体系的清军而言,重建部队绝非易事。
没有两三年的时间,甚至就算是再长时间,他们也根本无法恢复到原有的战斗力。
这意味着清军短期内将无法与朱慈的军队在军事上展开有力的对抗。
别看朱慈的军队在“山谷大战”中只损失了两万人,似乎对他的十几万精锐兵力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实际上,真正的损失却远比数字所显示的严重。
他手下的八万大军虽然都是精锐,但战斗力层次不齐。
朱慈精心挑选出的五六万老兵,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娴熟的战斗技巧。
这些老兵的经验和技能并不是那些刚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所能替代的。
要知道,即便是殿前军各部,已经建立起了流水线的军队训练体系,但也还是不够的。
换句话说,清军失去了这些老兵,不仅意味着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还意味着训练新兵、提升整体战斗力的时间被大大延长。
而清军尚未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训练体系,想要恢复昔日的战斗力,恐怕需要耗费数年之久。
不过,战局的有利形势还是让朱慈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各部进入北直隶的命令。
常登贵,高杰,黄得功等部迅速清扫了山东境内的清军残余,绿营军守卫的州府纷纷倒戈,除了济南城外,山东的清军据点几乎全被拔除。
不久之后,随着阿济格和金砺大败,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几乎全部被明军重新掌控。
孔有德率领的清军最后主力被围困在济南,局势急转直下。
这一消息迅速传到北京,令满洲贵族们心急如焚。
清廷内部的动荡随之而来,朝中的满洲大臣纷纷上奏,要求采取紧急措施。
然而,年仅八岁的顺治皇帝尚无决策能力,实际主政的摄政王多尔衮陷入了深深的动摇。
为了巩固局面,多尔衮决定将济尔哈朗、阿尔津等大将连同他们的军队紧急调回北京,以应对明军的猛烈进攻。
山西的军政大权即将落入绿营军的手中,满清在西北的局势岌岌可危。
如果不是多尔衮及时采取行动,清军在西北的这几千人马恐怕早已无力返回北京,甚至可能被彻底歼灭。
清军的惨败和士气低落,给了朱慈进一步进军北直隶的机会。
朱慈此时已经深感机会难得,尽管损失了一些老兵和精锐部队,但整体上他仍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北直隶局势逐渐明朗的情况下。
他明白,如果此时不趁势进攻,未来可能再也不会有如此有利的时机。
他召集了各大将领,尤其是陈福、高杰等心腹大将,展开了新一轮的战略讨论。
朱慈的指示十分明确趁着清军尚未恢复元气,立即对北直隶发起全面进攻,务必要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控制该地区。
如此一来,京师乃至整个北方的局势都将为明军所掌握。
在会上,朱慈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清军在山西、河南以及山东的据点相继被拔除,但仍有残余势力盘踞,尤其是济尔哈朗所部在山西北部,仍有相当的兵力,若不尽快解决,后方难免再起波澜。
而山东的孔有德虽已被围困,但如果北直隶的战事拖延,满洲八旗将有可能重新集结出关,盘踞辽东,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局面。
第268章 北方各地局势
随着南方的军情传到太原,大同等地,局势瞬息万变。
那些原本还在与高一功所部大军激战的绿营军,居然毫不顾忌,立刻宣布反正了,甚至纷纷自封为“反清复明救国大将军”。
此时的他们,仿佛不再是满清丢在山西的残兵败将,而是一群充满斗志的英雄。
当然,晋南,晋中,北直隶等地的绿营军,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彼此间拉拢人马,试图将各处的“友军”,纳入自己的阵营。
而那些从河南突围而出的士兵,纷纷投向姜镶在大同所建立的临时阵营。
此情此景,使得原本孤军奋战的姜镶,瞬间成为了所有前明边军、现绿营兵、而今虽然想着反正,但却又惧怕被清算的各路绿营军的领袖。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姜镶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
他明白,若是他这样一个曾经在清军入关之后,迅速投降的人,还坑了李自成,很难逃过一劫。
毕竟,领兵来攻的,是高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