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29节

  他心中明白,今晚的局势变化莫测,即便哈萨克泰也不过是借着银钱打通了逃生之路,谁也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哈萨克泰冷笑一声,目光遥望着远方的山岭与火光。

  “这次突围只怕不好过。城外的明军准备充分,咱们能不能活着冲出去,还得看运气。

  但你要记住,到了关外,别指望能像以前那么好过。

  十几年前入关的时候,关外的地已经被搬空了,这次再回去,连口饱饭都难吃上。”

  王忠点头应是,内心却不禁发紧。

  他又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辽东大饥荒,那些日子,他靠挖死人肉才勉强活下来。

  如今,关外的景象或许比当年的辽东更为凄惨。

  哈萨克泰显然也没有多少期待。

  他不再多言,转身带着王忠继续朝着城外的方向潜行。

  一路上,四周的火光忽明忽暗,战场上的喧嚣声不断传来,明军的攻势正越来越猛烈。

  而他们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

第275章 战局已定

  “全赖主子庇佑,奴才能有这逃生的机会,这都是前世修来的福分。”王忠立刻奉承道,话语里满是小心翼翼的谄媚。

  哈萨克泰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冷冷地说道:

  “少废话,赶紧走吧,时间不多了。”

  他说着,拍了拍王忠的肩膀,这一拍让王忠疼得倒吸一口冷气,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

  “怎么回事?”哈萨克泰见状,疑惑地皱起了眉头。

  “主子,奴才刚才为了躲避巴牙喇的巡查,转身逃跑时撞到了墙角。”王忠赶忙解释,语气中掩饰着不安。

  哈萨克泰听完,冷哼道:

  “真是个蠢货!没时间多说,赶紧走吧,前锋部队已经出城了,咱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他快速转身,迈开大步向前走去,步伐急促而有力。

  王忠忍着肩膀的剧痛,连忙跟了上去,心中却充满了阴暗的念头。

  他紧紧握住藏在衣襟中的短斧,那把斧头上还带着血腥的气息,这是刚刚从巴牙喇手中捡回一条命的武器。

  他冷冷地看着哈萨克泰的背影,心里默默咒骂道:

  “狗鞑子,你的好日子也不长了,等老子找个机会,连你一块解决!”

  稍早之前,当王忠从城东潜行至此时,他与另外两个包衣兵曾意外撞上了一名巴牙喇。

  多年奴性使然,他们三人下意识地跪地求饶。

  但那些巴牙喇丝毫没有动恻隐之心,即便他们掏出金银细软贿赂,依旧无法换来一丝怜悯。

  在巴牙喇的眼中,这些财物不过是他可以轻易夺取的战利品,根本不需要任何交易。

  只需将这三名包衣全部杀死,所有的金银细软都将属于他。

  眼见同伴接连倒下,鲜血溅上王忠的脸,极度的恐惧瞬间让他清醒了过来。

  趁着巴牙喇的长刀卡在另一个包衣兵的脖颈时,王忠猛地掏出腰间的短斧,恶狠狠地向巴牙喇砍去。

  虽然他最初的计划是用一击致命的方式结束战斗,但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巴牙喇毕竟是清军的精锐,即使被突然袭击,依旧奋力反击,王忠的肩膀便是在这场拼命的搏斗中受伤。

  但最终,凭借着求生的本能和命运的眷顾,王忠艰难地解决了对方。

  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杀死一个巴牙喇,尽管是靠偷袭,但这次意外的胜利却给了他前所未有的信心。

  他心中清楚,眼下最重要的便是活下去,回到关外,与妻儿团聚。

  为了这个目标,他在所不惜。

  回到清军的突围队伍中,王忠随着哈萨克泰一起前行。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远处隐约传来断断续续的火枪射击声和爆炸声,战场上的混乱让他不禁开始暗自祈祷。

  他必须活着从这场血战中逃脱。

  .

  而此时,距离战场不远的另一个地方,朱慈正在亲自指挥战局。

  作为大明军队的统帅,他并没有留在大营的中军大帐中,而是选择来到西面战场,亲自观察清军的动向。

  尽管他不会亲自上阵厮杀,但他的存在,无疑是这支明军的中流砥柱。

  夜幕之下,朱慈手持望远镜,遥望着远处的战场。

  尽管夜色漆黑,火光时隐时现,然而望远镜的作用在此时显得微乎其微。

  他只能依靠耳边传来的阵阵枪炮声和偶尔升起的火光,勉强判断战局的变化。

  这场战斗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清军正全力突围,明军则必须迅速反应,阻断他们的去路。

  明军,火器装备精良,尤其是火枪和火炮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极大的优势。

  西面战场上,火光闪烁,清军的突围部队不断被炮火覆盖,然而他们仍旧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仿佛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朱慈并不着急,他静静等待着最合适的时机。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统帅,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但也明白,过早的投入主力也绝对不行。

  而另一边,王忠依然紧跟着哈萨克泰,听着远处传来的阵阵战鼓与枪炮声,他的心跳也随着战场的节奏不断加快。

  他的双眼不时闪过一丝决然之色,内心的杀机越来越浓。

  哈萨克泰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最信任的“奴才”,已经打定主意,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挥出致命的一斧。

  夜风呼啸而过,战场的火光忽明忽暗,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夜幕低垂,西面的战场上,清军与明军正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绿营军在主将孔有德、南一魁等人的率领下,表现得尤为顽强。

  他们带领部分精锐家丁和兵马,成功脱离了清军主力,从侧翼绕至战场外围,试图突破明军的包围。

  然而,这并未给清军带来决定性优势。

  与东面的局势相仿,尽管明军早已布下伏兵,但最初的混乱使得伏击效果不如预期。

  清军顽强抵抗,死战不退,这一点虽在朱慈的预料之中,但仍让他感到事态棘手。

  清军被逼至绝境,背水一战,战斗力远超平时。

  朱慈心中虽笃定,却不免警惕,担心多铎或洪承畴可能会设下圈套,待他不察之时发起反击。

  西面的平野辽阔,废村与荒地交错,战火在其中蔓延。

  数千兵马在各个废墟与荒野之间激烈交锋,火光与喊杀声此起彼伏。

  明军与清军在这片纵横交错的河流平野上展开了一场混乱的夜战。

  受限于地形与夜色,双方骑兵的机动性大打折扣,进攻缺乏明确的方向,战局显得异常纷乱。

  这正是清军选择在夜间突围的原因之一利用夜色掩护,规避明军的优势兵力。

  此时,朱慈收到了东面常登贵传来的军报。

  虽然战局不如预期般顺利,但仍在计划之中。

  常登贵率部成功拖住了东面的清军,甚至引诱他们步入伏击圈。局势虽有波折,但仍在掌控之中。

  与此同时,西面的清军阻击部队同样被明军牢牢牵制。

  清军原本试图通过运河水路突围,如今却已无法成型。

  趁着清军在西面陷入僵局,沧州城内的清军主力不得不倾巢而出,急于从水路突围。

  正是这场突围行动,让朱慈得以顺利实施他的攻城计划。

  突围让原本守备严密的沧州城变得空虚不堪。

  明军在南面集结的近万大军,立即开始准备攻城。

  城墙内外,火光映照,明军的攻城器械整装待发,势要一举攻下这座关乎胜负的城市。

  清军被迫分散兵力应对突围和守城的双重压力,已显疲态,内部分崩离析,几乎无力回天。

  此时的朱慈,深知自己已占据战略主动。

  他倚仗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基本实现了战前的计划。倘若不是沧州城过于庞大,明军需要分散兵力攻打各处城门,局势或许会更有利。

  但无论如何,这一战已是明军胜利的前奏。

  正如朱慈心中所想,这是一场悬念不大的歼灭战,清军不过是作困兽之斗。

  而真正的不确定性,只在于“八旗兵”还有多少战力可以发挥。

  在东西南三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朱慈将目光投向了水路上的清军。

  城中的主力部队已经倾巢而出,试图从水路逃生。

  水路成了清军最后的希望,但朱慈对此早有准备,他手下的将领张名振早已在水路布下天罗地网。

  朱慈的水师阵容强大,拥有上千艘大小战舰。

  为了防备清军可能采取的火攻策略,张名振还特别调集了数百艘小型火攻船。

  这些火攻船小而灵活,能迅速扑灭敌方可能引发的火灾,确保明军战舰的安全。

  如今,整个水路已被明军封锁,清军的突围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朱慈并未掉以轻心,清军在面临绝境时,必会爆发出最后的顽强抵抗。

  尤其是八旗兵,他们是清军的精锐,无论平时作战还是此刻的绝境,他们的战斗力都不可小觑。

  朱慈安排张名振的水师严阵以待,准备应对清军在水路上的任何突袭与反击。

  在朱慈的鼎力支持下,明军水师的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来自洞庭湖、鄱阳湖一带的优秀水手,成为了水师的核心骨干。

  他们在水战经验上极为老练,尤其是张名振麾下的精锐水军,曾经在海上纵横数年,屡次参与水战,无论是水上操控还是协同作战,皆技艺精湛。

  清军在面对这支水师时,恐怕根本没有想到他们如此强大,远超出最初的预期。

  相较之下,清军在水师的建设上可谓一败涂地。

  自入关以来,清军在水上作战一直处于弱势,沧州城内那支所谓的清军水师,实际上不过是临时拼凑的残兵。

  而且,他们的最高指挥官苏拜,根本不是一名熟悉水战的将领。水战对他而言,其实也十分陌生。

  苏拜的军旅生涯始自努尔哈赤时代,作为一名资历深厚的老将,他二十年前便被皇太极提拔为巴牙喇甲喇章京,成为清军中的骨干力量。

  此后,苏拜几乎参加了满清入关后的每一场关键战役,追随多铎、阿济格等亲王征战四方,尤其是在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面前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拜曾亲历满清崛起的辉煌时期,那段时间,满清铁骑势如破竹,似乎整个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短短数年后,他也目睹了满清王朝的急剧衰退。

首节上一节22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