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31节

  此时的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若继续坚守,沧州将面临彻底沦陷的危险;

  若仓促撤退,又恐被明军围剿于途中,腹背受敌。

  战局愈加紧张,时间紧迫,多铎心知,片刻的犹豫都可能决定生死。

  他猛然转身,对亲兵们厉声下令:

  “立刻撤退!所有人准备登船,务必趁着明军水师混乱之际,冲出大清河!”

  他的声音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急促。

  汉岱的脚步加快,城下的清军已经开始按照命令集结登船,尽管他们大多数已经筋疲力尽,但生存的欲望让他们咬紧牙关,拼命行动。

  明军水师的炮火还在江面上轰鸣,江面被火光和爆炸点缀得宛如一片混乱的战场,而这正是清军突围的最后一线希望。

  就在此时,多铎的目光扫过远处,他看到明军水师的几艘主力舰船开始重新集结,战场上的混乱逐渐被压制。

  显然,明军水师的指挥官已经意识到了清军的突围意图,开始迅速反应。

  时间紧迫,再晚一步,他们将陷入明军的全面围攻。

  多铎深知局势凶险,心中默念,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也是他们逃出生天的唯一希望。

  多铎远眺明军的动向,心中既焦虑又复杂。

  他知道自己所处的形势并不乐观,但仍然认为或许还有机会突破朱慈的重围。

  朱慈虽在沧州周围布置了重兵,但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每个方向都占据绝对优势。

  尤其是在东面,明军因地形不利,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让多铎产生了一丝侥幸心理,认为西面或许是突破的最佳路径。

  他内心安慰自己,明军虽然强势,但过于分散兵力,无法集中力量对自己形成致命打击。

  只要能够抓住时机突破,从西面顺利突围,然后渡过护城河,北上直奔河岸,便有可能脱身而出。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朱慈精心布下的陷阱。

  明军在表面上的分兵行动,实则是为了引导清军主力向特定的方向进发,最后一举将其包围歼灭。

  朱慈深知,清军会选择从西面突围,故意示弱,将多铎引向这一条早已布满伏兵的道路。

  即便清军成功渡过运河,明军也早已在河流以西的岸边悄悄设伏,随时准备截断他们的退路。

  多铎完全没有意识到,无论他选择哪个方向,最终都无法逃脱朱慈的掌控。

  所有的路径,所有的决策,实际上都在朱慈的预料之中。

  西面的战事延缓,正是为了让多铎相信突破的可能性,而实际上,朱慈在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一旦清军主力出动,朱慈会立刻下令早已蓄势待发的两个混编营和两个骑兵营迅速发动全面进攻,将清军彻底包围在狭窄的区域内。

  多铎以为自己在实行巧妙的计划,但殊不知,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在朱慈的掌控中,这场突围注定是一次无望的挣扎。

  “天佑大清!“

  多铎心中默念了一声,尽管他心知此刻形势凶险,仍抱有最后一丝侥幸。

  他带领着亲卫巴牙喇步下城墙,准备亲自指挥这场突围。他相信,凭借清军的勇猛和突围的经验,或许还能带领一些人马杀出重围。

  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朱慈的伏兵早已在各个关键地点做好准备,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与此同时,沧州城南面,明军的攻城行动进行得异常顺利。

  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突袭的明军士兵很快借助云梯攀上城墙,迅速占领了南面的两座城门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闸楼、月楼、瓮城和城楼。

  明军主力随即从这些城门顺利进入城中,开始了全面的进攻。清军在城中的防御显得极为薄弱,几乎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为了进一步压缩清军的活动空间,明军调动了数千精锐的殿前军,他们沿着城墙快速推进,目标是迅速控制住西面的几座关键城门。

  这一行动的目的非常明确:防止西面的清军主力在突围失败后试图重新退回城中,以求自保。

  朱慈选择在这个时刻发动攻城,并非仅仅为了占领沧州,而是为了迫使多铎加速决断。他深知清军在城中已是强弩之末,必须在突围和防守之间作出选择。

  通过攻占南面的城门,朱慈给予多铎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误以为明军的全面进攻即将展开,从而被迫加快突围的行动。

  但无论他选择哪条路,结果都已注定。

  这场战役,朱慈早已胜券在握,多铎不过是在困兽犹斗罢了。

  夜幕下,明军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清军的防线逐渐崩溃。

  多铎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从西面突围,但他心中的不安却在逐渐加重。

第277章 激战

  “百总,前面有动静了!鞑子已经接近!”

  一名紧跟在古德富身侧的战兵猛然站直身子,神色警惕,手指指向北边的山道,声音低沉而急促地说道。

  古德富自始至终紧盯着远方的山脉,他早已察觉到异常。

  隐约的马蹄声从北方传来,虽然不密集,但沉闷的回响在寂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定睛望去,远处还能看到几点跳动的火光,稀疏而晦暗。

  看来,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是清军突围而出的第一波散兵。

  山腰的灌木丛遮挡了视线,古德富稍微迟疑,随即迅速跳上一旁的巨石,迎着冷冽的夜风,眺望山道。

  随着视野的开阔,他看到北面更远处的山道,已经被橙红色的火光吞没。

  那是张煌言所设计的战略本来只是虚张声势,准备略作抵抗后假装撤退。

  但显然,清军并没有如预期般撤退,而是顽固纠缠,将战斗拖入了僵局。

  “没想到这些清兵居然如此难缠……”

  古德富心中暗道,他和手下在山腰隐蔽多时,却迟迟没有等到时机。

  片刻后,更多的火光冒出,远方的光点开始迅速扩大,甚至更远的山道也有了火光那里离山口甚远,应该是清军主力的尾部在点燃篝火。

  身边的士兵们也察觉到了异动,纷纷顺着古德富的视线朝北望去。

  清军的马蹄声越来越密集,夹杂着远方传来的模糊喊杀声,火光也愈加炽烈。

  原本沉默的队伍开始出现些许骚动,士兵们虽然训练有素,但面对夜间作战,心中难免有些紧张。

  山道上的火光与马蹄声传来,仿佛预示着敌军的汹涌来袭。

  清军的突然增多和放火烧山的举动显然是为了阻碍明军的追击,企图趁乱完成突围。

  古德富深知,眼下的局势并不容乐观。

  他麾下仅有两个局,总共不到两百名士兵,虽说早已修筑了工事,凭借山势占据了有利地形,但夜间作战总是让人忐忑不安。

  清兵的人数和策略都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古德富站在石上凝视了一会儿,眉头紧锁,脑海中迅速思索着应对之策。

  片刻之后,他回头望向亲卫,语气沉稳中带着一丝果断:

  “让兄弟们立即进入工事,把四磅炮立刻架起来,调整好角度,火枪手准备列队射击。

  此外,派人去联络对面山岭的张百总,让他也迅速行动。”

  亲卫听罢,迅速领命,转身带着急促的脚步朝着队伍跑去。

  古德富看着远处越来越近的火光,心中略有些不安。

  这一次,清军的战术显然与之前不同。

  他们虽然处于劣势,但从清军的布置来看,并非毫无章法,反而表现出了足够的狡诈和韧性。

  各种出其不意的手段层出不穷,让明军吃了不少苦头。

  然而,古德富深知局势仍在掌控之中。

  眼前的这几千清军虽然妄图突围,但他们的希望并不大。

  即使北方的追兵被暂时阻挡,只要他能守住山口更久一些,南北两侧山岭的援军便可趁机突入,将清军包围在狭窄的山道中。

  只要计划不出大的差池,胜利终将属于他们。

  古德富不禁想起赵正东的部署,为了阻挡清军,赵正东早已指挥民夫在山口狭窄处修筑了壕沟和胸墙。

  现在,他们只需在工事中坚守,依靠四磅炮的强大火力,便足以抵挡清军的进攻。

  山谷间的气氛愈发紧张,古德富环顾四周,士兵们迅速行动,按计划进入工事,布置炮兵、火枪手准备射击,一切井然有序。

  局势虽然复杂,但古德富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冷静,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正在逐渐靠近。

  四磅炮被迅速架好,士兵们将黑漆漆的枪口对准了远方的山道。

  工事后,火枪兵排成整齐的队列,目光凝重,双手紧握火枪,等待命令。

  那沉重的炮身仿佛象征着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他们守住山口的唯一希望。

  “只要撑住这波,他们的突围计划就会彻底破灭。”古德富心中冷冷地想着。

  他并不轻视敌人,但他知道,眼前这场战斗,他们占尽地利,还有赵正东给他们配备的四磅炮。

  这门炮的威力在夜间尤其巨大,一旦开火,清军的阵型必定会陷入混乱。

  山道上的火光越来越近,清军的影子开始在黑暗中晃动,他们的进攻已近在咫尺。

  古德富深吸一口气,举起手臂,准备下达开火的命令。

  就在这时,一阵凄厉的号角声响起,声音低沉且回荡在山谷间,似乎在预示着一场更加猛烈的战斗即将到来。

  紧接着,山道尽头的黑暗中突然闪过几道光亮,那是清军的骑兵,他们在火光的掩护下加快了速度,像一股洪流般涌向山口。

  古德富的命令如疾风般传达出去,整个百总迅速开始行动。

  士兵们穿着的铁甲在奔跑中发出一阵阵“铿锵”之声,甲叶相互碰撞,与他们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山道中回响。

  夜色下,战士们的身影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更加紧张而充满力量,每一个步伐都带着无畏的决心。

  不到片刻,两个百总的战士就已整齐进入了事先修筑好的防御工事。

  古德富对此感到一丝安慰,至少在地利上他们占据了绝对优势。

  火枪兵迅速集结在胸墙后,整齐列队。

  他们在昏暗的光线下,熟练地装填火药、填弹,然后点燃火绳,战士们身上散发出的火药气味混合着冷风,让这片山谷充满了战争的紧迫感。

  与此同时,列阵的战兵们站在火枪兵的后方,等待着号令,目光坚定,双手紧握着他们的武器,犹如随时待发的利刃。

  工事前方,两门四磅炮被迅速推至阵地中央,位置经过精确测量,确保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炮火的杀伤力。

  炮兵们动作麻利,早已熟练掌握每一步操作。

  只见他们迅速打开弹箱,取出沉重的实心铁弹和火药包,谨慎而迅速地装填进炮膛中。

  炮身沉重,带着压迫感矗立在胸墙之前,盾牌为其提供了一道坚固的防护,避免了清军箭矢的直接威胁。

  古德富环顾四周,确信各个位置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此时,火光已经在山道远处隐隐闪烁,马蹄声也越来越近。

首节上一节23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