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47节

  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立足,恐怕并不容易。”

  李过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郑将军说得对,广东的形势复杂多变,朝廷的力量不容小觑。

  但也正因为如此,南岭的天然屏障加上珠江的战略地位,如果我们能成功掌控两广,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势力范围,还能确保我们在未来的局势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芝龙沉默片刻,似乎在思索李过的提议,两广的诱惑巨大,而攻下安南后的地盘更是可以进一步扩展他们的影响力,但他必须确保自己不被这场冒险吞噬。

  “若出兵安南,朝廷必须有十足的准备。”郑芝龙的语气更加凝重:

  “首先是兵力的筹备,不仅要能征召当地的土司士兵,还要配备足够的后勤支援。

  其次,安南的气候条件恶劣,南方的湿热气候容易引发疫病,驻军的健康保障也必须提前做好安排。

  最后,我们要确保一旦攻下安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政权,避免陷入持久的混乱。”

  李过点头,显然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

  “你说得没错,郑将军。安南的征讨不会是一场轻松的战役,但只要我们谋定而后动,逐步推进,这场征战终会有回报。

  而且,征讨安南不仅仅是为了扩充我们的领地,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一个正当的理由,确保我们继续掌握兵权。”

  郑芝龙缓缓点头,心中已有决断,只要他们能够在安南站稳脚跟,手握兵权,他们便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筹码。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已有默契。

  郑芝龙原本是带着劝说李过的任务而来,却不料反而差点被李过的言辞说服。

  而与此同时,郑森也在被张煌言的劝说中逐渐动摇。

  “大木,您清楚陛下是何等人物,一旦南直隶的造船厂全面投入运转,郑家的水师恐怕再难匹敌。

  陛下手握的兵力实在太强,财力也丝毫不逊色于你们郑家。”

  张煌言明知郑森此行的意图,但他一开口,便截断了郑森的念头。

  “如今,陛下正着手筹备复兴辽东的计划,水师即将北上,我手下的军队也在编制内。

  因此,在辽东收复、满清被彻底歼灭之前,我绝无可能为陛下增添麻烦。”张煌言的语气铿锵有力,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

  郑森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他早在抵达南京时,便亲自到城外的水师驻地查看了一番。

  那些由张名振掌控的江河水师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这点倒是早在郑森的意料之中。

  然而,令他真正感到震惊的,是这些战舰上装备的火炮,居然比他自己海军的战舰还多。

  郑森随后派人打探,才得知这些战舰的火炮由南京工坊在红毛人协助下,历经数年、经过数十次实验才最终研发成功。

  炮位设计和火炮的重量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不过其中的具体细节和机密,他并没有打探到更多。

  尽管如此,郑森的心中已然明白,朝廷的力量绝不可小觑。

  他原本是朱慈一手提拔的将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森逐渐倾向于维护家族在福建的利益,甚至试图拉拢浙江出身的张煌言。

  然而,张煌言却丝毫不为所动。

  “可是按照陛下的整军计划来看,一旦灭了鞑子,接下来恐怕就是要对我们郑家下手了。”郑森并未轻易放弃。

  张煌言冷冷一笑,毫不留情地反问道:

  “大木,你们郑家如今不过占据一省之地,却号称拥有十万水师。

  即便不计那些水手、伙夫和杂役,实际的水师兵力也有近三万,其中铁甲兵上千,火枪和火炮部队近万,其他精锐兵力亦超过万余。

  如此庞大的兵马,你们到底打算用来做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防备海盗吗?”

  这番话直击要害,郑森一时无言以对。

  张煌言进一步逼问道:

  “莫非你们郑家真的打算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陛下的整军计划是为了重新统一朝廷内外,这不是你们想不想接受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若你们郑家执意抗拒,逼得陛下不得不动刀子,那事情就再无转圜的余地了。”

  张煌言的话语坚定有力,显然他对朱慈的整军计划毫无质疑。

  对于他而言,国家的统一和稳固远比个人利益重要得多,而郑家如果真的企图割据自立,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郑森沉默了片刻,显然对这番话产生了动摇,他深知张煌言所言并非危言耸听。

  郑家的力量虽强,但若真与朝廷直接对抗,结局未必如他所愿。

  毕竟,朝廷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精锐部队,还拥有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南京工坊的火炮技术已经展现了这一点,若真开战,郑家未必能抗衡。

  “张将军说得对,朝廷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郑森心中暗自权衡。

  他虽仍心存不甘,但他也明白,若继续抵抗朝廷的整军计划,只会加速自己家族的覆灭。

  他必须找到一条折中的出路,既能保全家族的势力,又不至于与朝廷直接交锋。

  作为海上的霸主,郑家一直努力追求掌控福建和海上航线,家族势力也正是依赖这一点才能长盛不衰。

  然而,眼下的局势却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朝廷的关系。

  就在此时,张煌言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木,我劝你趁早放弃抵抗之心。陛下虽然对整军的决心坚定,但他并非无情之人。

  只要你愿意归顺,朝廷自会给予你郑家应有的地位与荣誉。”

  张煌言的这番话,既是劝诫,也是威胁。

  若继续顽抗,最终的结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而若归顺,或许还能保住郑家的一部分力量。

  面对朱慈大刀阔斧的改革,郑家再强,也难以独善其身。

  最终,郑森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玄著,你说得对,我应该劝说我父亲,顺应大势,接受陛下的安排。”

第291章 生存

  郑芝龙此番前来原本是为了劝服李过,然而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几乎反倒是李过说服了郑芝龙。

  而与此类似,郑森也在与张煌言的交锋中,几乎被对方的理据打动。

  郑芝龙深知大势已去,心中已有避锋芒之意,只是还未彻底下定决心。

  郑森和张煌言双方虽然言辞交锋,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各自带着亲卫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然而,令郑森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一回府,就得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朱慈竟然已经派人来传话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陛下居然只派了一个内侍太监来?”

  郑森微微眯起眼睛,从冯澄世手中接过信,语气中透着难以置信的意味。

  “那内侍,属下已经派人仔细打听过了,既然是他亲自护送信件,说明陛下对此事非常重视。”冯澄世拱手作揖,语气里带着一丝奉承。

  郑森没有急着回复,只是迅速地浏览了信中的内容。

  片刻之后,他脸上神情难辨,似乎没有明确的情绪波动。

  冯澄世见状,连忙接过信,细细阅读起来。

  “陛下的条件是给我们留下区区一万五千陆战兵,这数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局势。即便保留全部水师,总计不过三四万人可战之兵。”

  冯澄世看完信,也忍不住发表意见,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

  “更何况,泉州和兴化之外的卫戍军队,其他州府的驻军都是朝廷安排的人手。若是有变故,咱们恐怕连预警的时间都没有。”

  郑森皱起眉头,神情凝重,低声说道:

  “陛下的要求确实过于苛刻,尤其是台湾,如今红夷盘踞,要拿下并不容易。”

  话音未落,他的语气忽然转变,露出了一丝期待的光彩:

  “不过,我听说台湾粮草丰足,若能攻占下来,或许能成为我们郑家在海外的据点,也能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

  历史上的郑成功在南京之战惨败后,凭借在海战中对满清的胜利,重新巩固了自己在海上的优势,暂时稳住了局势。

  然而,随着西南反清力量的失败,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的惠州、潮州,以及浙江、福建一带清军的防守逐渐加强,郑军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粮饷问题更是成了挥之不去的困扰。

  正是在这样极端困境下,郑成功听闻台湾盛产粮食,于是将目光转向了那里。

  开辟新的抗清据点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维持大军粮草供应的关键,攻取台湾,已成他心中深藏的战略决策。

  冯澄世读完信后,心情复杂,他眼见朝廷步步紧逼,郑家的处境愈发艰难,不禁试探性地问道:

  “您看咱们该如何应对?陛下这封信的意思,难道真的是想逼迫咱们就范?”

  郑森没有直接回答,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海平线,心中百感交集。

  他清楚,无论如何,眼下的局势已不容他再犹豫不决,无论是接受朱慈的条件,还是继续坚持自家的势力,都将影响未来的局面。

  “台湾虽难攻,但一旦攻下,便是我郑家的新生之地。

  再者,若能稳住台湾,朝廷那边也不敢轻举妄动。”

  郑森低声自语,语气中透出一丝深思熟虑的冷静。

  “将军说得对,台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若能顺利攻占,确实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

  冯澄世附和道,心中亦在权衡局势。

  郑家养那么多兵,如今面临着的粮饷困局愈发严峻,而台湾,或许正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一环。

  郑森沉吟片刻,眼神更加坚定:

  “陛下若真想逼我郑家低头,那我们便要在台湾立足,开辟新的根据地,以此应对朝廷的压力。”

  冯澄世见郑成功森已下定决心,便不再多言,心中却在暗自筹划如何协助主公落实这番策略。

  眼下的局势已容不得半点差池,一旦行动不慎,郑家的基业将岌岌可危。

  郑森再次回到书桌前,提笔在信上简单批复了一句,便将信交给冯澄世:

  “回信告诉陛下,郑家愿意配合朝廷的整军计划,但需保留足够的水师兵力以应对海外事务。

  此外,台湾攻取事宜,我们会全力配合。”

  冯澄世接过信,躬身行礼:“属下明白,立即去办。”

  朝廷与郑家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整军计划,还是台湾攻取,都是一次次试探与较量。

  眼下虽然作出妥协,但未来的变数依然难以预料。

  朱慈为何要保留郑家的军队,原因其实有两方面。

  一是他不想轻易引发内战,朱慈深知,要对付辽东的满人,需要集中全力,不宜内耗;二则是,他打算利用郑家力量去收复台湾。

  毕竟,如此庞大的军队若全数裁撤,遣散费用、安置土地等问题便足以让他头痛不已。

  与其将这些人安置在内地,不如让他们继续为朝廷开疆拓土,为国家作贡献。

首节上一节24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