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闻言,忽然感觉到了朱慈话中藏着的丝丝苦涩。但不等他说什么,朱慈便挥了挥手,示意继续前往殿前军驻地了。
重建京营,检阅殿前军,这些都是朱慈在登基之前,必须要做好的事情,这才能在登基的时候,确定下各部人马的任命,以示君恩。
很快,一行人便来到了南京城北面,殿前军的驻地。常登贵虽然也没有提前接到命令,但殿前军军纪严苛,军营可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朱慈一行人在外围就被拦下了。
最终,一路通报之后,常登贵领着各营新任命的把总,亲自出营迎接,并向朱慈汇报了殿前军各营当前的建制情况。
“殿下,随军南下的三千多纤夫,还有最终走到淮安的另外两千多纤夫,以及南直隶招揽的三千多青壮,近八千兵马都已经完成重整,当前各营兵马暂不设置千总部,而是以司和局为基本编制。
殿下钦赐的天威中营,天武左营,天奋右营,天骑后营如今都已经基本组建完成,各营的营官暂时还没任命,但是各旗队,各局,各司都已经任命了暂领的军官。
这些军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臣和陈总兵麾下的军官和精锐甲兵,主要担任把总,百总,另外一部分是南下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各纤夫头领,主要担任旗总,少部分担任百总。”
在常登贵这个殿前军总兵官的一番调整下,各营都已经基本上搭建起了组织框架,只是最终的军官选拔,还需要一段时间。
现在,殿前军下辖三个战兵营,一个骑兵营,从北京突围开始,跟着朱慈千里迢迢奔赴南京的主要将官,都得到了升迁,只是他们若是想要更进一步,还得在三个月后,经过朱慈的亲自考核。
这些军官和士兵虽然大部分都有战场经验,但是否具有领兵才能,朱慈得亲自看过,才能确定。
毕竟,营官,千总和把总级别的军官,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家丁就能胜任的。
“各营预备军官识字的情况如何,还有兵书看得怎么样了?”朱慈听完常登贵的汇报,随即问道。
“戚少保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还有《练兵实纪杂集》,南京周边能买到的,都已经买了,现在就是大伙都不怎么认字,许多训练的细则,都是靠以往的经验。”常登贵又拱手抱拳道。
这些书籍在明末十分流行,各处都能买到,特别是大明的武官,凡是识字的,都会买一两本来读。
朱慈听罢,点了点头,随即又命令道:
“军官认字的事情一定要尽快,除了军官任免的具体要求要全部通知到位之外,再弄一个排名,以一旬为限。
预备军官的那些人,若是排在前面五名,无论等级,都有机会在三个月后,直接面见本宫,若是最后五名,最终无论如何,最高只能升到旗总,同时还要罚三个月军饷。”
“喏!”常登贵拱手抱拳,对朱慈的命令没有任何质疑。
朱慈当下首要解决的,还是军官的培养和任命问题,这也是为了确立自己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这个时候,爵位只是唬人用的,虽然按照功劳,常登贵和陈福都可以封一个国公,但实际上不能那么用,否则今后立了功,就没法再加封了。
“另外,士兵先训练最基础的队列和体能,个人技艺训练也加紧,先让他们听得懂军号鼓声,剩下的后面各级军官选出来之后,再展开训练。
具体的训练,你们根据自己的战场经验和兵书所记载的展开,记住,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三个月内,本宫必须看到他们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喏!”
朱慈前世虽然受过现代军事训练,也学习过不少兵法,但他所处的时代和明末距离太大了。
这个时期,还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时代,骑兵也仍旧是战场之上的最强军力,朱慈后世学的那一套,不能说完全没用,但许多东西确实毫无用武之地。
毕竟,任何练兵,用兵之法,都是需要和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相联系起来的,而实用性极强的戚继光兵法无疑是最符合这个时代的,也是当前大明最为成熟有效的练兵之法。
朱慈打算以此作为基础,将招募来的那些纤夫和京营挑选出来的青壮,练成麾下的第一支强军,然后再结合他后世所学,以及对这个时代军事变革的前瞻性,对军队进行改良,其中包括了标准化,体系化训练士兵,培养军官,建立训导部队
当然,“大明皇家军官学堂”的建设,后续也会逐步展开,现在还没有建立的人才基础。
南京朝廷当前的财力,还不足以在供养南方各省各部近十万大军的前提下,再有余力让朱慈一下子练出十万雄兵。
而且,练兵可不只是需要钱,还需要人,朱慈现在只有不到一百个老兵,以及这些老兵刚刚带出来的新兵,还有凤阳标营,淮扬巡抚标营,南京京营里面挑选出来的一些军官,他最多也就能练出一万新军。
要是再吸纳更多的旧派军官,其他军队的恶劣习气,必然会被带到殿前军,而且不受遏制。
按照朱慈的建军计划,殿前军作为他麾下最核心的主力野战军,要由战兵营,骑兵营,火器营组成。
战兵营以步卒战兵为主,目前主要以火枪,长枪,刀盾为主要武器,并配备虎蹲炮,弗朗机炮等轻型火炮,满编人数在两千六百多人。
虎蹲炮,弗朗机炮是大明工匠就有能力生产的,至于今后威力更强,更适合野战的四磅炮,还需要等到官员把广东,福建,甚至是澳门的工匠招募来。
骑兵营则是弓,长枪,刀斧为主要武器,在今后还将配备有重量较轻,发射霰弹的虎蹲炮,基本编制和战兵营差别不大。
甚至,朱慈还计划今后给一部分骑兵营配上火枪,但现在火器工坊的生产力还远没跟上,这个计划目前和四磅炮一样,还停留在了设想阶段。
而且,以朱慈目前拥有的战马,除去各军所需的哨马之外,他最多只能凑出一个千总部的骑兵来。
除此之外,他的部队还要有辎重运输营,水师等,这些都是主战部队之外必要的兵种补充,在大战中或许不显眼,但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否则战兵,火枪火炮兵,骑兵的威力都难以发挥。
其中,水师方面,朱慈还没有头绪,南京水营他是信不过的,那些船可以用,但兵就不堪一用了,他打算拉拢郑家之后,把福建的郑家水师调来南京。
郑鸿逵和郑森两人,一个有威望,一个潜力无限,到时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水师,绝对不成问题。
如今,对于大军整编而言,最紧迫的还是对应的火器配备问题,虽然南京武库里还有不少刀枪,但里面那些陈旧落后的火炮火枪,大多都不堪一用,无论是大型火炮,还是将来配备到各营的中小型火炮,还是得朱慈想办法组织生产。
不过,这种事也急不来,朱慈还得协调各部,从广东,福建招揽工匠,特别是派出使者,启程前往澳门招揽一支雇佣兵,协助他在江淮建造棱堡,训练火器部队。
现在,殿前军的建设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大军的训练,补给,武器装备,都是朱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军队及随军家属的安置,本来就和原本的地方百姓,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万余大军和随军的两万多家属,如今全部被朱慈安置在了各州县的城郊,基本上以营为单位,后续将会分散到周围几个州府训练。
而他们的营地建设,粮饷供应,以及配套的武器装备,军服帐篷,名义上则由南京朝廷统一拨给。
朱慈要最大化利用这些人,也要思考减轻部队负担的事情,如果孩子超过十四岁,他也是算作丁口的。
毕竟,这些男丁再养两三年,就可以拉上战场或者到工坊做工了,军队的抚恤压力会小很多。而且这样出来的兵,必然绝对忠诚。
当然,户部拨下的款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根本不能满足大军的全部需求,朱慈在明面上,还无法直接提高殿前军的军饷,只能通过内帑补充。
否则,其他各部大军的军饷标准,他也得有所提高,不然军心必定动摇。
要从无到有培养一个精锐战兵,第一年至少需要三十五两白银,骑兵则是五十两,但大明当前的军饷标准,根本不够,特别是按照强兵要求训练的时候。
户部拨下来的银子,如果要满足强军的装备标准,就得饿死士兵们,如果要让士兵吃饱,他们手中武器装备就不能一用。
若是军官们再贪腐的话,士兵们可能不仅得挨饿,还没优质的武器可用,更不用说保持高频度的训练了。
这也就是明末将领养家丁的原因了,他们领到的军饷,除了孝敬上官,自己贪污之后,就真的只能装备一小部分家丁,然后就是百余家丁带着上千名甲胄兵器不齐的“流民”去打仗了。
这个时期的野战军,训练和维护的费用是极高的,十万的常规部队,一年至少需要四百万两白银,才能保持训练和作战。
而当前大明的财政体系,国库每多增一百万税,至少得有两三百万先进了官绅们的口袋,辛苦收上来的税,还有一半以上要被各级官员贪污,而那些从国库发出的钱粮,能有一半到军队士兵的手中,也已经算是万幸了。
这也就是大明的财政问题,朱慈必然是要改革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他一时半会还无法解决。
好在,他还有近两百万两热心的朱家宗室,淮安盐商捐赠的军饷,在他重整南京朝廷的财税体系之前,这些军饷和户部拨下来的银子,足够他从无到有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强军。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
第52章 新浦口大营
应天府长江北岸,江浦县西面,原本南京京营的浦口大营边上,密密麻麻的茅草窝棚连绵不绝,而大营之中,一间间崭新的砖瓦房正拔地而起。
周围县城和村落的许多青壮,在春耕之后,都被官府征召来服徭役了,而殿前军天武左营将士们的家属,也在其中,他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江浦大营的重建,然后翻新周围荒芜的土地,为下一季的耕种做好准备。
朱慈检阅殿前军之后,随即抽调出了一营兵马驻扎在了这个从北面渡江的关键位置,原本的浦口大营正在重新修缮,此时只能安置部分兵马。
这个位置对于危急时候,南京防务的部署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朱慈必须安排自己的亲军驻守。
常登贵接到了朱慈和李邦华的命令之后,亲自负责此事,他在安排妥当手下军官带着新兵们训练的计划之后,便亲自渡江,前来查看军营的建设情况了。
浦口大营原本就有营房和校场等一系列驻军和练兵的设施,此前李邦华提督南京京营的时候,还征发民夫修缮过,只是随着他为父亲守丧调离,大部分规划都没有得到落实,稍有改善的浦口大营几年之后,又恢复了破败的样子。
朱慈对自己的亲军,自然是慷慨大方的,军队的住所,待遇,装备,地位和战场上的胜利一样,都是士兵荣耀感和归属感的一部分,被称作“丘八”,叫花子式的军队,是很难有强悍战斗力的。
现在,经过近万名徭役和士兵家属十多天的建设,浦口大营的新营房就差最终盖瓦了,练兵校场,点将台的平整和修复,也基本完成。
朱慈下令各州府的官员征发徭役民夫来修缮军营,而不是直接用士兵,便是为了让士兵加紧训练。
同时,他还让兵部负责此事的官员就近从州府县城内,当地乡绅官吏的店铺中购买军需物资,为此花费不菲,这也使得大军和这些地头蛇的矛盾有所缓解。
既然有钱赚,那许多事情也就很好谈了,原本他们因为殿前军的部署,强占了周围的不少抛荒地,心怀不满的,如今因为军需从他们这里采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损失不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其实,这些抛荒地原本就因为租税过高,佃户逃荒和战乱,以及瘟疫等问题,许多年没有耕种过了,现在就算重新开始平整土地,肥田,前面几年的产量也不会高,还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
但这些大部分拥有免税权力,平日里横行乡里的乡绅官僚们,看着原本自家能占的地,被一群北面来的丘八占了,哪里咽得下那口气?
若不是他们听说了这是刚刚在中都凤阳平逆,砍了威风凛凛的镇守太监卢九德的皇太子殿下,大明新君麾下的亲军,恐怕就不是心怀不满那么简单了。
而朱慈本着“应占尽占,能占就占”的原则,一点也没有客气,这些土地原本就不是附近官绅的。
他正愁没有机会整治地方乡绅,若是有人把脖子洗干净,伸到了他的面前,他根本不介意一刀砍下去。
不过,朱慈也知道这些乡绅不敢招惹大明的新皇帝,他们再贪心,也知道他是大明的君。这就是殿前军最大的倚仗了,敢告他,那就是告朝廷,谁有这个胆子?
士兵们的营房修建好之后,被征召来的徭役们,还要接着修建训练场,以及被褥军服,武器锻造的工坊,修缮周围荒地水利的工作,朱慈则打算交给新兵。
此时,南直隶还没有经过满清的屠城,受到战乱和天灾的影响相对于北方,也比较轻,人口依旧十分稠密,征召徭役十分方便。
而朱慈也改变了以往官府责民夫自带干粮的徭役之法,以赏赐之名,管了这些民夫们服徭役期间的每一顿饭,让他们能有力气干活。
至于发工钱,那就不可能了。在这样的时代,人是最不值钱的,朱慈这样做,已经算是仁政了。
除此以外,在浦口大营外围的荒地上,建设的每十个大村屯,朱慈还打算修一个小学堂,到时候请教书先生和认字的工匠来,把这些士兵们的孩子中,有天赋的一部分培养成基层官员,工匠和管理人才,那将会是一股永远忠诚于他的核心力量,也将是他将来全面改革的人才根基。
那些新建的被褥军服工坊,抛荒的土地,是安置大军家属们的地方,武器工坊,则是为即将请来的工匠们准备的。
这种时候,朱慈可不打算当什么大善人,男人当兵,那就是当牲口练,女人干活,就当男人用,孩子学不成手艺,也没有认字天赋的,就去种地,帮女人干活。
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特别是流寇席卷了数次,又有瘟疫传播,江北的荒地非常之多,江北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三个总兵麾下大军的家属,此时都被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庐州府,安庆府等地。
这些地方的田地虽然荒废了几年到十几年不等,但周围河流众多,水利设施修建简单,想要重新耕种,并不困难,成了朱慈安置那十几万随军家属的最好地方。
这三个总兵麾下三万余能战之兵,全都登记造册成了军户,平均每家都能分到三十多亩地,地里的产出除了交什二税以外,免除了其他的所有租税和杂役,收入十分可观。
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够守得住江北,否则那些土地,房子,还有地里面的收成,都将会变成清军的缴获。
朱慈通过这种方式,才算是成功掌控住了江北三大总兵的兵马。他们的家人,刚刚分到手的土地,正在新修的房子,通过新建村屯安置,保甲编户的方式,如今都在朱慈手上控制着。
朱慈不仅要把养军的成本降到最低,还需要把这三支军队的方方面面,都和江北的存亡,绑在一起,确保他们的忠诚可靠,也确保他们的战斗力。
这些都是必须要做,随着今后他以这些兵马为基础,进一步扩军,土地还要更多。
那个时候,北方因为战乱产生的大量荒地,也就成为了他安置军队,封赏士兵的一大土地来源。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比土地更能让普通百姓安心的东西,特别是没有多余租税杂役附加在上面的土地。
就算是职业士兵,家中分到的土地,也完全可以租给佃户耕种。
常登贵看完营房的建设之后,又去检查了天武左营的后勤,几十个火兵正准备到附近去购买物资,米粮盐肉,都在他们的采购范围之内。
士兵们如今保持着三日一大操,两日一小练的训练强度,需要补充足够的盐分和油水,特别是大操的时候,必须是要吃炖肉的,这些物资只能从附近采购。
甚至,还有一些附近的乡绅和商户看到了商机,主动和大军的后勤总官联系,想要定点供应米粮和肉食。
视察了一圈之后,看着即将建成的军营,常登贵心里很满意,然后又回到了被暂时用作训练场的抛荒地,各级军官正在协调那些新兵站队列,走阵型。
这些纤夫原本就有组织,纪律性也很好,在军官们的军棍和口号之下,很快就适应了新的队伍,训练也进步极快,体现了纤夫作为兵源的优良性。
不过,因为现在除了一些刀枪和盔甲以外,其余的装备都没有下发,士兵们还是穿着原本的那件临时军服,气势上看起来还是缺点什么。
队伍里,赵正东带着麾下的士兵们正在训练,一直到旗队士兵的队列训练勉强达到兵书上的要求之后,他才宣布休息一刻钟。
古德富此时已经练得满头大汗,但刚刚停下,他便跑到了赵正东面前,着急问道:
“哥,能不能和把总说一声,今天早点练完,咱们晚上回去之后,趁着天黑偷偷把剩下那块地锄了,看看种啥好,嫂子一个人干不过来啊!”
第53章 郑家
在朱慈的部署下,南京京营重建,新浦口大营修缮,还有殿前军在应天府的其他几个营地,刘良佐所部的安置,都在有序推进。
刘良佐麾下兵马的实力十分之弱,在原本历史上投清之后,表现奇差,麾下并没有出什么绿营名将,唯三拿得出手的沈豹,曹虎,胡守金,也都是担任清廷的地方卫戍军副将,游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