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章不屑于此,仗着这股冲劲,利用长枪顶着那名包衣的身体,猛然将他推向后方,撞击到后面进攻的清军之中。
清军猝不及防,顿时被撞翻了几人,场面一片混乱。
这一招果然有效,清军的阵形瞬间被撕裂。
趁机,邓章麾下的其他家丁如猛虎下山,携带着刀斧、长枪,迅速冲出。
刀光剑影之中,长枪刺破胸膛的声音响起,火枪与弓箭不断释放,邓府的院子在瞬息间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惨叫声响彻四周。
然而,尽管邓章的勇猛无比,清军的优势人数仍旧是他们最大的依仗,面对邓章麾下家丁的强势反击,清军开始逐渐改变战术。
原本正面强攻效果不佳的他们,开始有士兵搭梯而上,四面包围,意图从邓章固守的房子进行偷袭。
曾经在二楼高处占据优势的火枪手和弓箭手,此时也被迫卷入了这场惨烈的白刃战。
邓章大声呼喊,手中紧握红刃,奋力杀出。
他自幼参与械斗,又经过军事训练,武艺高强,动作灵活,几步之间便能冲到清军的阵前,挥刀斩去,常常一击得手。
但即便如此,他也能感觉到,清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人数上的优势让他感到无力抵抗。
邓章麾下的家丁在不断减员,原本稳固的战线也逐渐缩回到房屋之中。
与此同时,夜幕降临,复州城东、南、北三门外的旷野中,喧哗声与马鸣声此起彼伏,数万明军将士如洪流般推进。
密密麻麻的火把将黑夜点亮,宛如一条金色的河流,流淌在战场之上。
每一位明军士兵的脸上都写满了决心与愤怒,他们拼命推着云梯和撞车,朝着邓章的方向发起冲锋。
邓章虽然身处乱局,但心中却愈发坚定,他不再是那个因生存而低头认命的懦夫,而是为了尊严而战斗的汉子。
他的每一次挥刀都不仅仅是为了杀敌,更是为了唤醒身边每一个家丁的斗志。
战斗愈演愈烈,邓章的心中燃起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他鼓舞着身边的家丁,呼喊着:
“兄弟们,我们绝不能退缩!为了我们失去的尊严,杀鞑子!”
他的声音如同战鼓,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家丁们纷纷应声而起,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他激励下,他们愈发勇猛。
然而,清军的压力依然如潮水般涌来,面对着无尽的敌人,邓章心中暗自担忧,但他绝不允许自己显露出一丝的退缩。
他不断用长枪与刀斧迎击着前来的敌人,尽管他的力量逐渐耗尽,但在他的心中,仍然燃烧着不屈的斗志。
就在这时,邓章听到了一声巨响,似乎是云梯落地的声响,明军的士气瞬间被点燃。
他们开始用力推进,欲与邓章汇合,形成合围之势。
邓章眼前一亮,心中的绝望被希望替代,他知道,这是他与家丁们反击的机会!
“兄弟们,跟我冲!别给鞑子喘息之机!”
邓章高呼着,直面敌人,挥舞长枪,拼尽全力冲向清军的阵列。
他知道,这一刻,是他和他的家丁们展现勇气与尊严的时刻,绝不能让未来的希望就此熄灭。
张煌言的军队分为四个主要方向,主力由林昌峰指挥,负责攻击复州城的东门。
其余三支偏师则分别攻打西门、南门和北门,李霄林也派遣他的部下带着一千名士兵前来支援北门。
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关乎战士们的生死,更是关乎整个辽东的未来。
复州城的西面、南面和北面皆为平原,张煌言的兵力在推进时无法同时兼顾城门的围堵,三门又无内应,最终只能采取佯攻的策略。
目的是牵制城内清军的兵力,从而确保林昌峰的主力能够优先突破东门,为后续的攻势打开局面。
外线作战时,粮草运输一直是个难题。朱慈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打赢这场战争,还要平衡关内的局势,避免因突袭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谨慎行事。
原本,这场突袭在清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应该是顺利的。
尽管仅凭赵奎的三十名家丁无法完全控制东门的城楼,但足以为赵正东率部登上城墙争取时间。
到了那时,两军会合,邓章则可趁乱在城内放火,左右奔袭,指挥绿营兵起事,扰乱清军的防线,使他们无法有效支援城墙,整个计划将会取得成功。
然而,计划虽然美好,但实施起来却充满了变数。
这边,赵奎虽然一切顺利,但邓章派往绿营兵营的十几个家丁却在途中遭遇了八旗兵的截杀,几乎全军覆没。
而那一千多名绿营兵也被死死困在了营地之中,群龙无首,不知所措,局面变得愈发严峻。
与此同时,邓章自己被困在牛府中,苦苦挣扎,抵挡着敌人的进攻,形势十分危急。
玛卡原本派往四面城门截杀绿营兵的部队,此时却意外增强了复州城的城防,抵消了明军攻城部队的突袭优势。
赵正东所部迅速通过吊桥,城门外已是昏暗的夜色,城墙两侧时不时有箭矢飞射而来,砸在明军的盔甲上,虽未造成严重伤亡,但却让士兵们的心情变得愈发紧张。
在赵奎的掩护下,赵正东将顺刀衔在嘴中,勇敢地率先通过云梯,登上了东门月楼的城楼。
紧随其后,三个明军士兵也紧随其后跃上城墙。
此时,东门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转。
在城墙两侧,八旗甲兵和包衣兵的支援如潮水般涌来,赵奎和剩余的十几个家丁被逼到了城楼的外侧,空间不断被压缩。
每个人身上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盔甲上甚至插着几支箭矢,战斗的残酷让他们感到绝望。
但随着赵正东的部队登上城楼,局势再一次发生了逆转。
他以迅猛的姿态投入战斗,立刻鼓舞了周围的士气。赵正东的到来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在场的每一位士兵都感受到了一丝希望。
此时,他们不仅在为生存而战,更是在为恢复明朝的尊严而拼搏。
随着赵正东的指挥,战斗的节奏开始加快。
赵奎趁机带领手下集中火力,向清军发起反击,强悍的攻击让清军的士气一度受到打击。
双方在狭窄的城楼上展开了惨烈的近身厮杀,刀枪相交,铿锵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血腥的味道。
“兄弟们,别退!我们要守住这座城门!”赵正东高声吼道,声音穿透了战斗的喧嚣,直击每一位士兵的心。
在他的鼓舞下,赵奎和家丁们也纷纷振作起来,咬紧牙关,迎着敌人猛烈反击。
此时,尽管身上的伤痛不断加剧,但他们却无暇顾及,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退缩!
敌军见状,纷纷后退,清军的士气在这瞬间出现了动摇。
趁此机会,赵正东果断指挥反攻,明军士兵纷纷加大了进攻力度,击退了围攻的敌人,局面终于逐渐向他们倾斜。
然而,战斗还远未结束,清军的主力依然未到,形势依旧岌岌可危。
赵奎和赵正东明白,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尽快扩大战果,争取在援军抵达之前彻底占领东门。
战斗在城楼上愈演愈烈,明军士兵的斗志如烈火般高涨,砍杀之声此起彼伏。
赵奎和赵正东在战斗中不断指挥、调度,带领着士兵们奋勇厮杀。
第307章 破城
赵正东率领七八名士兵成功登上城墙,紧接着便挥舞盾牌、拔出背后的金背大刀,发出怒吼,领头向清军发起冲锋。
他的动作沉稳而凌厉,左手高举盾牌,右手握刀直指敌阵,步伐如猛虎下山,令人不寒而栗。
身后的士兵也毫不怯战,呈护卫之势,举枪在两侧掩护,步步紧随,目光中透露出无畏的战意。
随着明军的接连登上城墙,战火映照中,双方士兵面对面冲杀,战阵逐渐混乱不堪。
有人急速前冲,有人仓皇后退,彼此纠缠交错,刀光剑影间难辨敌友。
城垛旁的云梯处,新一波的明军士兵接踵而至,从梯上跳下,加入了这片战场。
双方士兵在狭窄的城墙上展开了混战,耳边是金属碰撞的刺耳声音,火光摇曳着士兵们狰狞的面孔,战场上的厮杀声不绝于耳。
赵正东冷静地观察着敌情,突然一个清兵从人群中冲出,脸上满是杀气,抡起大刀猛力劈来。
赵正东敏捷地举盾一挡,那刀便重重砍在了盾牌上,震得那名清兵的手臂一阵发麻,刀刃甚至在盾牌上留下了一道深痕。
赵正东眼中精光一闪,趁其不备,猛然举高盾牌,紧接着一脚直踹在那清兵的腹部,清兵痛叫一声,被踢得倒退几步,脸色煞白。
趁此机会,赵正东迅速追击,一面用盾牌护住自己,一面大步上前,举刀朝着倒地的清兵狠狠刺下。
刀尖重重刺穿清兵的铁甲,发出刺耳的金属裂响,随即扎入腹部,鲜血如泉涌出,染红了地面。
清兵倒地挣扎,眼珠鼓得老大,双手本能地试图捂住伤口,但血液止不住地从嘴中喷出,渐渐没了声息。
赵正东抽出刀,立刻调整姿势,双膝微屈,以备再战。
就在他稍作喘息之时,突然,一个八旗甲兵从侧面逼近,双手握着长枪,低身蓄力,眼神阴狠。
八旗兵左低右高地将枪头直刺而来,枪头狠狠顶住赵正东的盾牌,试图一举将盾牌掀开,攻破他的防线。
这动作娴熟而精准,显然对方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一般的士兵若遭此攻势,恐怕盾牌早已被打偏,露出破绽,紧接着便会被对方一枪贯穿。
然而,那些八旗兵显然低估了眼前这个敌手。
赵正东不仅是一个猛士,更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悍将,只见他面露冷笑,暗自蓄力,猛地一别,将长枪拨偏,利用盾牌的重量稳稳地反击,借力打力。
那八旗兵用力过猛,一时无法收势,踉跄了几步,整个人摇晃着便倒在了地上。
就在他惊恐的眼神中,赵正东已抡起大刀,快速劈向他的脖颈,刀刃划过空气,带着沉重的力道。
八旗兵还未来得及挣扎,便感到一股冰冷的寒意划过,瞬间头颅滚落在地,血柱喷涌而出,溅了赵正东一身。
赵正东抖了抖刀上的血渍,眼神中透出一丝冷冽的杀气,周围的清兵见状,无不惊恐地后退了几步。
然而,赵正东没有丝毫停顿,他带领士兵迅速前进,不断逼近敌方的阵地。
他身后的士兵也仿佛受到鼓舞,士气大振,挥舞兵器,奋勇向前,直逼清军。
周围的明军士兵如潮水般涌上,勇猛无畏,刀光剑影闪烁着寒芒,将敌人压制得节节败退。
赵正东的动作凌厉而迅速,沉稳的步伐中透出强大的压迫感,他仿佛置身于战斗的狂潮中,浑然忘我。
他每一击都力求精准致命,每一挡都稳如磐石,敌人纷纷倒地,血流成河。
就在此时,他瞥见不远处的另一名清军巴牙喇正试图指挥援军围堵明军的增援梯口,阻止更多士兵登城。
赵正东深知这一切至关重要,他心念一转,立即示意身边的士兵:
“你们掩护我,杀过去!断了他们的退路!”
士兵们闻声而动,纷纷以盾牌筑起防线,替赵正东开道,赵正东在士兵的掩护下,一步步接近那名清军,目光如炬,带着势不可挡的气势逼近。
那清军显然也注意到了他的接近,脸色一沉,命令手下围攻。
但赵正东以盾为掩护,穿行在敌人之中,盾牌连连挡下斧劈枪刺,大刀如闪电般劈出,所向披靡,挡者披靡。
赵正东逐渐逼近,清军士兵的阵线在他的威压下不住后退,士兵们的动作逐渐变得迟缓。
终于,赵正东冲到了那清军首领的近前,怒喝一声,将盾牌猛地一砸,对方慌忙招架,却因力道不敌,脚步踉跄着后退。
趁此机会,赵正东高举大刀,一刀横斩而下,那清军首领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被削倒在地。
清军士气大减,前排的士兵纷纷倒退,后方的援军也开始混乱起来。
就在明军士气高涨,士兵们齐声呐喊的同时,城垛下的云梯上明军源源不断地涌入战场,夺城的局面逐渐向他们倾斜。
赵正东看着混乱的敌阵,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如铁,唯有继续前进,唯有不断突破。
在狭小的复州城东门月城的城楼之上,明清两军短兵相接,彼此之间不断吞噬着生命。
城楼的地面早已铺满尸体,层层叠叠,血水渗透过砖缝,汇成了一道血河,顺着墙梯朝低处蜿蜒而下,空气中充满了血腥味和战斗的嘶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