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刘斌的指挥果断,他与陈亮拼死断后,将冲在最前的清兵斩杀殆尽,为残兵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尽管伤亡惨重,他们仍然顽强地退回山顶,重整防线。
战斗稍稍停歇,夜空下的山丘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明军士兵一个个满脸血污,喘息着重新聚集在一起。
他们知道,这一仗还未结束,敌军不会轻易放弃。
第322章 援军至
沈忠原本认为,这支明军在眼前的绝境中必然会选择投降,毕竟人数悬殊、退无可退。
然而,当他目睹对方毫不犹豫地展开顽强反击时,他的耐心被彻底耗尽,愤怒如野火般燃烧。
他冷声下令道:“快,去灭了他们!”
随即派出亲卫家丁,这些人皆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战斗经验丰富,装备更是清一色的上等刀枪。
家丁们一收到命令,便迅速锁定了刘斌的认旗他们明白,只要摧毁这面象征着指挥和希望的大旗,就能彻底击溃这支疲惫不堪的明军士气。
清军如猛虎下山,径直朝认旗方向扑去。
山顶上,明军仅存的几十名士兵本已筋疲力尽,靠着本能在苦撑。
然而,面对敌军新一轮的猛烈进攻,不少人因体力耗尽而被逼得步步后退,甚至倒在敌人的长枪之下。
每一次有人倒下,周围的士兵便会迅速收缩防线,几乎将整个阵型紧紧围成了一团,相互掩护着勉强抵御。
然而,即便如此残酷,刘斌的认旗依然倔强地在风中摇曳,顽强地飘扬在山顶。
“只要旗没倒,百总刘斌还活着,我们就没输!”这念头成了每一个明军士兵心中的执念。
他们浑身已是伤痕累累,却咬牙死守着认旗所在的位置,哪怕每前进一步都要用血肉来换,也绝不让旗倒。
陈瑞安猛地拔出插入清军脖子的长枪,枪尖带着鲜血,他正准备喘口气时,忽然听到侧旁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
他连忙转头,看到扛着认旗的士兵被一名清兵的长枪刺中腹部,脸上的痛苦与坚毅交织在一起。
“啊!“那士兵踉跄几步,却没有倒下。
他的目光死死盯着山顶的泥土,咬紧牙关,拼尽最后的力气将认旗高高举起,狠狠插入地面。
他的嘴角溢出鲜血,却仍然死死抱着旗杆,仿佛那是他生存的最后意义。
直到一名清兵又一枪刺入他的胸膛,他才终于力竭倒地,双手却仍不肯松开旗杆。
“旗不能倒!”陈瑞安心中仿佛被点燃了一团烈火,他握紧长枪,怒吼着扑向那名清兵。
在对方尚未来得及反应时,他瞄准敌军的小腿,一枪刺了过去,那清兵躲闪不及,被刺得单膝跪地,痛苦地呻吟。
紧随其后,关齐福持枪而至,他的枪尖快如闪电,一下刺穿了那清兵的喉咙。
敌兵瞪大双眼,鲜血从口中涌出,最终无力地倒下。
关齐福脸上的怒意未退,他站在陈瑞安旁边,回头望了望仍在阵中飘扬的认旗,咬牙道:
“只要旗还在,我们就能撑下去!”
陈瑞安毫不犹豫地弯腰抓起认旗,高高举起,旗帜破碎却依然迎风飘荡。
他与剩下的几名明军士兵背靠背站在一起,刀枪盾牌交错,组成最后一道血肉防线。
山丘之上,清军人潮如涌,数百敌军将“陈”字大旗围得水泄不通。
大旗下方,只有不到十名明军士兵,他们身披鲜血,目光却依旧炽热。
每一个人的动作都不再是本能,而是信念在支撑着。刀光剑影间,他们的动作虽显得迟缓,却没有一丝退缩。
刘斌站在队伍最前方,手中的佩刀已经卷刃,但他仍旧紧握不放。
他喘着粗气,浑身鲜血淋漓,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敌人的。
他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陈亮,两人都满是疲惫,却没有一丝退缩之意,他们对视一眼,眼中透着一丝复杂的笑意。
“这下怕是真的要交代在这儿了。”陈亮笑道,声音却透着无惧。
“早该料到的。”刘斌微微一笑:
“不过,我们还能拖他们更久一点。”
两人相视大笑,仿佛这片刀枪交织的战场根本不是生死之地。
他们放声大笑,那笑声回荡在山顶的夜风中,没有丝毫恐惧,只有一往无前的悲壮和豪情。
清军的家丁步步紧逼,山顶的明军步步后退,每一寸土地都浸满了鲜血,每一声喊杀都带着最后的决绝。
但那面认旗,却始终没有倒下。
这是一场注定难以翻盘的战斗,但这支残存的明军用他们的血肉、意志与信念,向围攻而来的清军展示了一场无比壮烈的抵抗。
星月无言,山风凄厉,仿佛都在为这片土地上的勇士低声哀歌。
陈亮心心念念要对付的满洲鞑子,却未曾发觉他们正从山丘西面全速撤退。
骚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围着山顶的绿营兵耳中,原本紧绷的包围圈顿时出现了松动。
清军主将巴明显然没有和明军在此硬拼的意图,他通过观察发现,石门关方向有数百名明军骑兵迅速赶来,北面还有一支明军发起突袭。
他担心部队损失过重,士气大受打击,便果断下令,让硕赛率一部分人断后,自己则带领主力沿着河道后撤,争取保存实力以图后战。
这突如其来的撤退让沈忠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他疑惑明军的主力竟然已经到了,而巴明却未向自己通报。
他本可以继续围剿山顶仅存的几十个明军残兵,但眼下敌我态势瞬间发生逆转,他不敢冒险孤军奋战,于是决定立即率部撤退。
然而,他在撤退前还是下令家丁砍下了几十颗人头,试图用这些“战果”向巴明交差,为自己的表现争取些许面子。
天色渐亮,清军撤退的消息逐渐传开。当马宝率领援军抵达刘斌等人死守的山丘时,迎接他的,是山顶那面迎风猎猎飘扬的“陈”字大旗。
大旗依旧矗立,然而,旗帜之下,仅剩七个活着的明军士兵,他们满身鲜血,衣衫破烂,甚至难以站稳,
马宝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既是欣慰又是疑虑,敌军撤退得如此干脆,几乎未作抵抗,这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不寻常。
他怀疑这是清军故意设下的陷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立即派人联络驻扎在另一处的明军,从侧翼对清军进行牵制。
同时,他决定谨慎行事,带领部队迅速撤回城中,不再恋战。
与此同时,那支主动从石门关方向突袭清军的明军虽然成功打乱了敌军部署,但自身的损失也极为惨重。
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多了一片明军的尸体,战死者多达四十余人,还有二十多人重伤垂危,需紧急送回营地救治。
这场战斗的代价是沉重的,但也换来了清军的溃败和士气的重挫。
相较于明军的付出,清军所受的损失更为惨烈,沈永忠所部绿营兵不仅战死失踪近三百人,还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原本被巴明视为王牌的这支绿营精锐,如今满目疮痍,士气跌至谷底,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战斗力。
至于巴明麾下的正蓝旗八旗兵,虽然损失相对较轻,但此次行动无功而返,且在明军面前狼狈逃窜,无疑对他们的士气造成了严重打击。
在军中,已经开始出现惧怕明军的心理阴影。
八旗士兵曾经以勇猛闻名,可如今接连的失败让他们士气涣散,再也不复昔日的锐气。
战争原本就是一场心理博弈,士气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柱,而清军的士气,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被击溃。
从淮河大战到眼前这场战斗,明军屡战屡胜,连带着他们的声望也在清军之中形成了压倒性的威慑力。
相比之下,清军接连失利,尤其是这一次夜袭在内应引路的情况下仍未能成功,更让八旗兵彻底失去了必胜的信念。
现在的清军,已经不是昔日横扫中原的铁骑,而是一支士气低落、被胜利抛弃的残军。
他们的挣扎,更像是垂死之人最后的挣扎,虽有反扑之势,却再也无力改写命运。
战争的天平,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明军倾斜。
尽管参战士兵士气低落,但对于巴明麾下以外的其他八旗兵和绿营兵而言,却传来了捷报“歼敌千余,战略转进”!
这个大胜的消息如同甘露洒在焦灼不安的心田,令清军内部气氛暂时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明军这边的宣传手段亦毫不逊色。
常登贵上报的战果数字在经过朱慈的一番“加工”后,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呈现在军报上。
仅仅将个位数和百位数互换了一下位置,结果歼敌总数直接翻了三倍,甚至不止。
最终报上去的战报,简直充满了鼓舞士气的戏剧性成分。
其中,刘斌和陈亮的“战神”之名也随即成为全军皆知的传奇。
他们原本在石门关一战中亲手击杀了二十几个绿营兵,但经过军报的“润色”,这些敌人“身份升级”,成了二十几个满洲兵和四十几个绿营兵。而全军的总歼敌数也被夸大到了八百余人。
毫无疑问,这样的战果将对鼓舞士气起到极大的作用,至于这些军报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恐怕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战斗的老兵才知道了。
然而,对于身处生死存亡之际的军队来说,战斗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杀敌的数字,而是能否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时间如飞箭般流逝,朱慈逐渐将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到了即将在盖州展开的决战之上。
巴明夜袭石门关的举动,反而为明军赢得了战略调整的绝佳机会,朱慈抓住这个契机,果断加快了各路大军向盖州集结的步伐。
为了弥补之前与清军交战的损失,尤其是复州城之战中的折损,他从山东调来数千精兵充实战力。
这些士兵大多经过标准化军法训练,只需简单的军阵配合演练便能迅速投入战斗,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种有效的战力补充,正是明军在面对强敌时得以屹立不倒的重要保障。
完成了兵力的补充后,朱慈并未急于发动总攻。
他深知,在大战来临之前,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尽善尽美同样至关重要。
他巡视各营,检查军需物资的发放情况,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得到足够的武器、盔甲和粮草。
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不仅为前线将士带来了实际保障,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决战的信心。
石门关一战,刘斌麾下的老兵几乎伤亡殆尽,仅剩下两人。
其中一人因在战斗中被砍断手臂,虽侥幸活了下来,但已无法继续留在军中。
于是,刘斌的身边只剩下陈亮和一名老兵,以及张小六、关齐福和陈瑞安三个新兵。
这支以老带新的队伍,虽然人数稀少,但在朱慈看来,他们是石门关之战中浴血奋战的英雄,理应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奖励。
于是,刘斌因泼天的战功,获得了朱慈的亲自提拔,从百总一跃升至千总,连升两级。
陈亮也随之官升一级,继续与刘斌搭档,共同治理麾下的部队。
而张小六、关齐福和陈瑞安三人,则分别被任命为旗总,各自统领三十余人,依旧隶属于刘斌的千总辖下。
为了进一步激励将士,树立全军必胜的信心,朱慈亲自巡视各营,检查军备情况。
他巡视的第一站,便是当前明军中赫赫有名的“前军”,由马宝马将军亲自督领的部队。
朱慈的到来,使得前军的将士们激动不已。
他们列队迎接,精神焕发,仿佛早已准备好在即将到来的盖州之战中大展身手。
朱慈在前军营地的巡视,不仅仅是检查物资发放情况,更是向士兵们传递他对这场决战的重视和必胜的信念。
他鼓励将士们:
“你们是本朝最勇敢的战士,盖州的胜负,关乎整个战局,而你们,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些话语,如同注入士兵心中的强心针,使他们斗志昂扬。
整支军队上下,士气高涨,目光炯炯,仿佛早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