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他已经深陷包围之中,每一步都寸步难行。
他的心中涌起浓浓的绝望,却也燃起了孤注一掷的勇气,他大吼一声:
“兄弟们,拼了!杀出一条血路!”
与此同时,朱慈站在营地制高点上,俯瞰战局。
他的目光犀利如电,紧盯着战场上清军的动向,当看到清军开始混乱撤退时,他冷笑一声:
“果然不过如此。”
他转身对身边的侍卫说道:
“再传朕的命令,命后备兵马立刻堵住东侧缺口,不让一人逃回城中!”
侍卫飞速去传达命令,而朱慈则负手而立,眼中满是冷峻。
他明白,这场夜袭很快就将成为一次大胜,而这胜利,将进一步削弱清军的士气,同时稳固明军在辽南的战略优势。
第329章 暗夜激战
夜色如墨,大营之中的明军虽已陷入惯常的松懈,但当初营地的选址和建设却极为用心。
深扎的营盘以坚实的木桩和沙袋为基,外围还布满拒马、壕沟,防御措施一应俱全,负责西面营地的林城德和负责东面营地的陈有时,都为突破这些障碍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即便凭借骑兵的迅捷与夜色掩护,他们也只是勉强在明军反应过来之前突破了营门。
不过,为了不提前暴露目标,清军出城的骑兵数量有限。林城德所部千余人中,仅有不到五十骑随行突破。
此时,这些清军骑兵凭借速度冲过了明军的箭塔与营门外的拒马,但紧接着,他们便遇到了第二道更严密的防线。
营地内的另一重拒马顽强地挡住了他们的前进道路,迫使骑兵们下马作战,陷入步战的骑兵试图趁着明军尚未完全组织起来时迅速扫荡,却不料明军的反应比他们预期的更快。
营盘中很快响起了火枪与弓弦的鸣响声,夜空被一道道橙红色的火焰划破。
一队又一队明军士兵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短时间内形成了对清军骑兵的反包围,箭矢与铅弹接连飞射,击中目标时的爆裂声此起彼伏。
突入营地的四十余清军骑兵,目睹战友接连倒下,尸体散落在拒马与营道之间,最终不得不选择撤退。
尽管清军初步突破未能达成目标,明军也因松懈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林城德在混乱中策马前冲,亲自督战,他的目光凌厉,手中的长刀早已染满了血。
他深知,此次突袭若无法撕裂明军防线,不仅会削弱己方士气,更可能暴露全盘计划。
他毫不犹豫地斩杀了数名畏战逃兵,以震慑军心,随即,他率领家丁精锐向大营外围发动了更为凶猛的攻击。
明军的反应虽迅速,但时间仓促,许多士兵尚未披甲,仅凭值夜巡逻的守卫勉强支撑。
火枪兵与弓箭手从栅栏后匆忙组织反击,试图遏制清军的推进。
然而,林城德麾下的清军精锐装备精良,配合娴熟,逐渐占据了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
栅栏之外,双方围绕掩护工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不到一刻钟,清军终于突破了数处栅栏,试图冲入营地。
然而,这些清军刚刚踏入营盘,就迎面遭到了明军长枪兵的阻击。
明军士兵早已在内线布下防御阵型,当清军推翻栅栏的那一刻,明军的长枪阵便迅速压上,将清兵牢牢钉死在了刚刚被破开的缺口处。
栅栏之上,鲜血顺着木桩汩汩流下,清军的攻势再次被遏制。
另一侧,由德尼率领的上千八旗兵也展开了强攻,他们的目标是营地外被派出迎敌的四百余明军部队。
德尼的计划精准且狠辣,利用兵力优势迅速包围了这支明军,虽然明军试图组织反击,但面对清军精锐的步步紧逼,他们很快溃败。
交战不过片刻,这支部队便已伤亡大半,最终只有不到两百人得以冲出重围,向大营方向撤退。
清军虽然取得了局部优势,但明军的防御体系仍然坚固。
大营中的主力部队在最初的混乱中逐渐恢复了秩序,传令兵来回奔走,各个将领迅速部署防御。
西面营盘方向,随着反击号角的吹响,大批明军士兵迅速集结,他们举着长枪与刀盾,整齐地列队向着清军发起反冲锋。
林城德望着眼前明军逐渐恢复的阵型,脸色阴沉,他知道时间不多了。
与此同时,东面的陈有时也正调动剩余的家丁精锐,试图牵制明军的反攻。
他的兵力虽占优势,但面对明军的坚守,他的推进同样变得艰难。
他低声咒骂着,心中暗自懊悔为何未能在明军完全反应过来前完成突破。
营地内,明军主帅的命令层层下达,紧张的气氛中夹杂着愤怒与不屈,士兵们手持火枪与弓箭,严阵以待,火光照亮了他们坚毅的面容。
而德尼之所以没有全力围歼这支明军,并非因为力有不逮,而是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他选择了以部分兵力佯装败退,带着溃兵冲击明军的营盘,其目的并非仅仅制造混乱,而是以此为契机,扰乱明军的防御体系,从而拖延他们的反击速度,为主力争取宝贵时间。
德尼深谙此计的险中求胜之道只要突破了明军营盘,哪怕暂时不能取胜,也能为后续行动创造更多变数。
营外火光与喧嚣中,范文程和济尔哈朗站在清军后阵的指挥台上,目光深沉。
他们很清楚,仅凭这两千兵马的力量,就算侥幸突破明军防线,也难以形成绝对优势。
一旦明军调整布防,清军的小股部队必然会遭到围剿。
真正的目标是中军大帐中的朱慈,因此西面和东面的攻势主要是佯动,意在牵制明军兵力。
他们的目的不是全歼,而是保存实力,同时延缓明军反应,为杨名高的突袭争取机会。
此时,朱慈悠然坐在中军大帐的主座上,静静倾听外面传来的厮杀与马蹄声。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这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他等待这一刻已经半个月,按照部署,各部的防御应该已经迅速启动,外围的战斗也应该如预期般顺利推进清军的小股部队注定会被逐一歼灭。
“林昌峰已经率两营兵马出战,这清军的攻势顶多撑不过两个时辰。”朱慈心中暗自思忖,脸上的神情从容而自信。
就在这时,几名信使接连入帐,向朱慈汇报战况。
汇报内容大体与预期相符,然而,朱慈敏锐地从几个细节中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他微微蹙眉,低头沉思了一会儿。
“清军的攻势似乎比预料中更为凶猛,是不是我们防御部署出了问题?”他抬眼扫过站在帐内的将领,心中渐生疑虑。
稍作权衡,朱慈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柳生,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柳生,你带几个人出去看看,战况似乎有些不对劲。”
“是,陛下!”柳生抱拳领命,没有片刻迟疑,随即带着数名亲兵快步退出了大帐。
大帐内重归寂静,只余火光映照的战地图在桌案上泛着微光,朱慈的目光落在地图上,却渐渐飘远。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站在帐中的两位总兵,心情却复杂难言。
他期待这一战已有许久,原本满怀信心,但眼下却多了一分警惕和审视。
沉默的气氛并未持续多久,忽然间,大帐外传来一阵更加急促的战马嘶鸣与兵器撞击声,混乱的喊杀声直冲云霄。
朱慈心中一惊,眉头骤然紧锁,他倏地起身,大步走出大帐,视线随即落在了不远处的营门方向。
那里已是一片混乱,明军士兵正在仓促迎战,一队大约四五十骑的清军骑兵竟突破外围,正不顾一切地冲杀而来。火光下,这些清军士兵身披轻甲,动作异常迅捷,为首的正是清军的猛将杨高。
他策马扬鞭,直指中军方向,脸上的狠厉表情清晰可见。
朱慈目光一凝,心中瞬间明了,杨高并非仅仅为了制造混乱而来,他的目标很明确自己!
“传令!”朱慈猛然一挥手,声音如雷:
“近卫营即刻列阵,挡住这股骑兵!所有人严阵以待,不能让清军靠近一步!”
在朱慈的命令下,近卫营迅速行动起来,长枪如林,围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防御圈。
清军骑兵来势汹汹,但面对这严密的阵势,却被迫放慢了冲锋的速度。
杨高怒喝一声,挥刀斩向近卫营的防线,试图打开一道缺口。
然而,明军士兵训练有素,盾牌与长枪交织成的防御犹如铜墙铁壁,将清军的冲锋一次次挡下。
营门的混乱却并未因此平息,杨高带来的清军显然不仅仅是冲锋这么简单,他们配合默契,有序分散突袭,试图以小股部队从不同方向突破。
而明军士兵则在混乱中迅速调整,步步为营,逐渐稳定阵脚。
朱慈站在中军帐前,目光冷峻地注视着战场,他的双手背在身后,内心却并未如表面那般平静。
他清楚,清军夜袭的真正威胁不在这支突袭的骑兵,而在于他们试图掩护的其他行动。
“德尼……你这一手险招,倒是漂亮。”朱慈冷笑一声,转身看向身后的将领,沉声道:
“命林昌峰和高杰立刻回援,切断清军骑兵的退路!另外,派斥候前往东西两翼,确认敌军主力的动向!”
“是,陛下!”将领领命而去。
夜色深沉,烽火连天,朱慈站在原地,任凭冷风吹动他的战袍。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一场心智与耐力的比拼。
德尼以小股兵力扰乱中军,试图诱导自己犯下调兵失误的错误,但朱慈深知,这正是敌人最期盼看到的局面。
“杨高这一队,不过是虚张声势,真正的危险……恐怕还在后方。”朱慈目光一凛,低声喃喃道。
他的脑海中飞速运转,思索着可能的变化。
战斗的喧嚣逐渐拉近,明军的防线却未有一丝松动。
朱慈深吸一口气,他眼神如刀。
枪声、弓弦声与厮杀呐喊此起彼伏,脚步声如潮涌般震颤着大地,橙红色的火光时而炸裂,短暂点亮漆黑的战场,又迅速熄灭。
一波接一波的木质栅栏倒塌声与铅弹穿透的闷响,箭矢撞击的清脆声交织在一起,夹杂着士兵的惨叫与哀嚎。
林城德策马立于战场后方,冷风吹过他的盔甲,却无法平息他焦躁的内心。
他的家丁侍卫手握长刀分列在他左右,目光死死盯着前方战况。
他心中既有怒火,也有犹豫,明军的防御出乎他的意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栅栏后却隐藏着意志坚韧的战士。
清军多次攻破防线,但明军士兵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精妙的指挥,总能迅速反扑,将突破口重新夺回。
“该死的明军!”林城德低声咒骂,拳头紧握。
他本以为自己这一次能够轻易建功,但现在,战局却陷入了僵持,他麾下的士兵和将领士气也在持续的攻防中逐渐低落。
“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了!”林城德心中暗暗叫苦。
手中的兵力不过两千多人,已经失去了夜袭的优势,而营盘内明军数量是他们的数倍。
一旦对方完成了集结,转入全面反攻,清军在这平地之上无险可守,又缺乏骑兵支持,恐怕唯一的结局就是被歼灭。
尽管他清楚局势不利,却仍旧不愿轻易派出自己的家丁,作为他的核心力量,这些家丁是他家族多年来精心培养的精锐,也是他的最后底牌。
他一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普通士兵能够攻下防线,为他赢得时间,保存实力。
然而,眼下的局面已经不容拖延。
“传令!”林城德深吸一口气,咬牙做出了决定:
“让家丁收拢散兵,再组织一次猛攻,务必拿下明军的外围阵地!”
二十余名家丁应声而动,他们个个身手矫健,行动迅速,如猛虎般冲入阵中。
他们挥舞长刀,低吼着威逼散兵重新列队,将散乱的士兵重新组织起来。
不久之后,这些家丁带着三队士兵向明军的栅栏发起了新的进攻,火光之下,他们宛如利箭刺向明军的防线,几乎要突破两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