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91节

  而龙旗一旦从战场上消失,前线正在浴血奋战的将士必然士气崩溃,原本已经陷入僵持的战局也将瞬间倾斜。

  更糟糕的是,若掩护他撤退的御营退出战斗,中军营门前的战线便会被彻底撕裂,到那时,整座中军大营都可能化为敌骑的乐土。

  “陛下!”柳生策马疾驰而来,声音中带着难掩的焦急:

  “目前除了陛下的一千亲卫军,能立即参战的兵力不足两千人。末将已派人去大营后方传令,调遣其他兵马赶来支援

  但是,清军来势汹汹,御营已下场作战,末将恳请陛下移驾后方,以保指挥顺畅!若陛下有伤,士气必失,局面难保啊!”

  柳生满脸焦灼,语气几近哀求。

  他的目光扫向战场,只见王旗依然高举,亲卫军与清军正短兵相接,血战不休。

  而中军营地内,除了一千亲卫军外,仅有三个千总部的战兵能够迅速上阵,合计不到一个战兵营的兵力。

  这对于防守清军的猛烈冲击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朱慈闻言却只是冷冷一笑。他的目光从柳生身上移开,望向远处。

  他知道,这一刻,他的选择将决定整场战斗的结局。

  “区区数十骑,就让朕退后?你也未免太看得起杨高,太不看不起我大明将士了!”朱慈低声说道,语气中满是坚定。

  他缓缓转身,环视着周围的亲卫,每一名亲卫的脸上都写满了肃杀之意,但他们的眼中也闪烁着信任的光芒。

  朱慈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传令下去,全力防守营门!让他们知道,我大明士卒,绝非他们可以轻侮!”

  亲卫们齐声领命,随后分头行动,将朱慈的命令传达到各处。

  与此同时,那面高高飘扬的龙旗在火光与夜风中显得更加夺目,鼓舞着每一名正在奋战的明军将士。

  战场的厮杀愈发激烈,清军骑兵一次次发起冲击,却被拼死防守的亲卫军与战兵牢牢挡住。

  他们的长矛与刀剑划破夜空,鲜血溅满大地,但却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

  朱慈伫立在大帐前,注视着这一切。

  “陛下,清军骑兵似有退意!”柳生再次策马而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振奋。

  朱慈点了点头,目光中露出一抹锐利:

  “传令全军,稳住阵脚!今日,我们必将让他们知道,大明的中军大营,岂是他们可以随意踏破的!”

  随着他的命令传达,明军士气大振,喊杀声愈发高昂。

  清军骑兵在连续数次冲锋未果后,终于露出了疲态,战局逐渐开始向对明军有利的方向倾斜。

第331章 士气高涨

  而这一切,正是范文程与济哈朗巧设诱敌之计,从东西两翼同时发难的关键所在。

  如此突如其来的袭击,让驻守的明军猝不及防,尽管前线将士迅速作出反应,勉强开始组织反击,但明显还未完全摆脱混乱局面。

  “不要慌!”朱慈一声令下,语调坚定而冷静。

  他扫视着左右,环顾周围的军将,眼神中没有一丝慌乱,仿佛战场上的险象环生并未影响他的判断。

  他继续说道:

  “清军在东西两面大营至少投入了三千兵马,而能从盖州城内调动出城野战的清军,绝不会超过一万人。

  就算是济哈朗与范文程亲自领兵,也不过四五千人而已。咱们现下有三千兵马,后方还有林昌峰、高杰的两个战兵营,这股清军再猛,也不可能撼动我们的根基!”

  朱慈的一席话掷地有声,给在场众人打了一剂强心针,此刻士气至关重要,他的冷静与果决能够让动摇的阵线迅速稳住。

  他略微顿了顿,转向副将柳生,语气不容置疑:

  “柳生,你立即派信使,传朕的命令给张煌言和马宝,不必顾及朕的安危,务必将东西两翼的清军全部歼灭!

  然后调派多余兵马,封堵这支清军的退路,切断他们回城的可能。”

  柳生的眉头紧锁,脸上满是犹豫,他的目光在朱慈和远处的战场之间来回徘徊,似乎在思索这是否是最佳选择。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朱慈便继续下令:

  “还有,派人通知火炮营,让他们立即架起火炮,轰击盖州城!

  东面和北面都要闹出足够大的动静,让清军无暇顾及其他。”

  “陛下!”柳生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担忧:

  “敌势凶猛,您还在这里,万一”

  “闭嘴!”朱慈的脸色陡然一沉,声音中带着罕见的怒意。

  他上前一步,双目如炬,直视柳生:

  “快去!若是耽误了军情,你下次就给朕找这么多鞑子精锐来,否则朕就砍了你!”

  柳生被朱慈的怒吼震得愣在原地,心中掠过一丝恐惧。

  朱慈此刻并非仅仅是发泄情绪,而是彻底看清了战局,将这次突袭视为歼灭敌军的绝佳机会。

  如果此役能够一口吞下近万清军精锐,阻挡在辽中的盖州城就如同摧枯拉朽,不出一月便可攻下。

  这一战,他势在必得!

  “是!”柳生无奈,只得深吸一口气,弓腰抱拳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朱慈目送柳生远去,刚转身欲再下令,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又转头对身边的传令官说道:

  “对了,再派人去催李本深,让他抓紧支援!告诉他,若是动作迟缓,明日朕就把他调进马宝的营里当先锋!”

  话音未落,“锵”的一声锐响传来,一支流箭擦过他胸前的锁子甲。

  朱慈只觉得胸口一震,险些踉跄,但很快便稳住身形。

  他低头望去,只见那流箭已擦破了外层锁子甲,但却没能深入内层。

  显然,这一箭是从两百多步外射来的,即便是臂力惊人的弓手所发,也难以完全破开双层甲胄的防护。

  亲卫见状,立即一拥而上,护住朱慈。

  他们神色紧张,生怕敌军趁乱再度射来箭矢,将领中更有人急切地劝道:

  “陛下,这里太危险了!您还是移驾后方暂避锋芒吧!”

  然而,朱慈脸上却没有半分动摇。

  他挥手制止了众人,语气冰冷而坚定:

  “朕若退后,此战便无胜可言。记住,龙旗绝不能倒,朕也绝不能退!”

  这一番话,如同铸铁般沉重,刻入了在场每一名亲卫的心中。

  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朱慈依然站在龙旗之下,保持着大军的中枢运转。

  火光摇曳间,周围的士卒目睹这一切,士气反而愈发高昂。

  他们的皇帝未曾退缩,甚至连一丝惧色都未露出,面对如此大义凛然的帝王,谁还能不拼死效命?

  “传令!全军稳住阵脚,步步推进!”朱慈朗声下令。

  正如他所预料,清军的攻势虽猛,但终究无法突破明军坚韧的防线,趁着敌军略显疲态之际,明军逐渐展开反击,战局开始向对己方有利的方向转变。

  这一战,无论是朱慈的胆识,还是他的果断,都注定要写进大明军史,成为永世流传的篇章!

  “来!”朱慈嘴里爆出一句怒喝,语气里带着一股紧张却坚定的力量。

  尽管是他第一次面对这样致命的局面,但他毫不迟疑地推开了挡在身前的亲卫,哪怕胸口还插着一支箭。

  他仿佛完全不在意疼痛,声如洪钟地朝着已经怔住的柳生吼道:

  “快去?在这里发什么呆!”

  这一声大吼,震得柳生浑身一颤,此时的他,握着佩刀的手甚至有些发抖,却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准备执行命令。

  而在场的亲卫们同样愣在原地,不敢再靠近,朱慈这一举动,瞬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危险时刻,更是关乎生死与胜败的关键抉择。

  朱慈在这一刻,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场突袭背后隐藏的巨大政治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对抗,更是他在众人面前展现领袖风范的绝佳时机。他脑海中飞速盘算着当前的战局。

  明军主力如今驻扎在盖州城南,四万大军严阵以待,而城外这股突如其来的清军夜袭,无疑是冲着击溃营盘、制造混乱而来。

  清军这次出动的显然是精锐部队,人数虽只有三四千,但目标明确、行动迅速。

  若明军的前线被他们突破,战局就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一旦明军主力的部署被打乱,侧翼与后方兵力回援不及,届时被清军包夹,整个战局将陷入混乱。

  这种情况下,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几百条性命,而是可能波及数千、甚至上万的将士,连同堆积如山的辎重物资,也会毁于一旦。

  朱慈深知,这场战斗绝不能失败,退一步,便是满盘皆输;而进,则是生死一线间的豪赌。

  作为一军统帅,他不能允许自己退缩,若能顶住这波攻击,并在援军抵达前稳住阵脚,这将是一次彻底击溃清军精锐的绝佳机会。

  此战若胜,他不仅能挽回局势,还能奠定自己的军威与威望。

  朱慈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并非没有退路,身旁的六百亲卫尚在,战马整备完好,若他选择撤退,以亲卫的战力足以掩护他突围而去。

  方才那支流矢虽然险些要了他的命,但也不过是意外罢了,无法真正威胁到他的安全。

  只见他猛地一挥手,推开试图扶住他的亲卫,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喝退柳生后,他转身面向旗手,声音冷冽而威严:

  “旗来!”

  这一声如惊雷般的命令,让周围的亲卫们顿时从愣神中惊醒,他们目光齐齐转向朱慈。

  旗手立即快步上前,将明军帅旗递到朱慈手中,朱慈一把接过,挥动着龙旗高声命令道:

  “传令各营!立刻集结防线!重弩居前,盾兵断后!放火箭,烧他们的营盘!”

  他的声音透过夜色,穿透了混乱的战场,如同天际炸响的惊雷,令士兵们士气大振。

  一时间,明军的防线迅速调整,各种命令有条不紊地传达下去。

  朱慈的果断与威严,宛如一颗定心丸,瞬间稳住了全军。

  朱慈并未止步于命令,他目光如炬,直接策马向前,带着数十名亲卫杀向前线。

  他要让每一个士兵都看到,他不仅仅是指挥战斗的统帅,更是愿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同袍。

  亲卫们紧随其后,手持刀枪,紧张而又坚定地护卫在他左右。

  随着朱慈的身影逐渐靠近战场,清军的攻势开始变得愈发疯狂,但明军的士气却也在逐渐攀升。

  旗手微微一怔,目光落在眼前这位胸前插着箭矢、却依然屹立如山的皇帝陛下身上。

  他的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但还未等他做出反应,朱慈已经大步上前,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龙旗。

  那一瞬,旗手的手仍不由自主地颤抖,仿佛未能从眼前的震撼场面中回过神来。

  朱慈紧紧握住龙旗,双目如炬,环顾四周,他将长旗高高举起,随即用力挥舞,迎着寒风,龙旗猎猎作响,皇威尽显!

  此刻,他的身影仿佛与战场融为一体,每一次挥旗都传递出令人振奋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呐喊:

  “朕与众将士同在!”

  就在片刻前,他已经细细观察过从营门到中军大帐这几百步之内的战场局势。

首节上一节29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