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03节

  事实上,明军在清军骑兵发动袭击时便开始撤退,但赛格的行动过于突然,让明军的撤退显得仓皇不堪。

  那些士兵一边狼狈地试图穿过林地,一边承受清军骑兵的追击与压迫。

  纵然地势对骑兵有所限制,但以步对骑,明军的伤亡仍在节节攀升。

  山路间,数百名明军在突袭中丧命,更多的士兵负伤倒地,被战友抛在身后,成为清军刀下的亡魂。

  而清军骑兵虽然追击激烈,但因山路狭窄和障碍密布,始终无法展开全面追杀,许多明军得以钻入山林,暂时逃离追兵。

  “慈不掌兵。”此刻,明军主帅常登贵心中涌现出复杂的感慨。

  他早已预料到敌军可能会发动突袭,因此将数万士兵作为诱饵布置在此。

  虽然这些人需要承受最初的冲击,但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坚守阵地,而是拖住敌军的步伐,削弱敌人的锐气,为后续主力部队的反击争取时间。

  这些士兵的死伤与困境,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最终的胜利才是唯一重要的目标。

  一旦清军深入此地,便会陷入更大的包围圈中。

  眼下赛格的精锐骑兵已经耗费了大量体力,而他们的后方部队尚未抵达,这种孤军深入的冒险无异于为明军主力提供了绝佳的反击机会。

  赛格虽身先士卒,但心中并非全然轻松,他同样意识到,这片山地对于骑兵的掣肘。

  虽然他成功撕开了明军的防线,但却无法将战果扩大到他所期待的程度。

  更让他忧虑的是,前方山林间似乎隐藏着更多的明军部队,他的精锐骑兵能否从容脱身,仍然是个未知数。

  随着夜幕降临,清军的攻势逐渐放缓,明军在林间布置的阻击力量开始发挥作用,清军的推进愈发艰难。

  赛格挥舞着长枪,催促部下保持队形,但却发现战马的嘶鸣声逐渐变得杂乱,队伍的前锋与后方渐渐脱节。

  他的眉头紧锁,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难道明军早有准备?”他回头望向后方,希望能看到主力部队的旗帜,却发现远方的山路上仍是一片空寂。

  战场的形势开始逆转,赛格不由得握紧了手中的长枪,若不能迅速摆脱眼下的困局,他和他的亲卫巴牙喇,很可能会陷入明军的包围。

第342章 套中套

  从塔山铺到祈木城,再到如今的战场,常登贵已连续三次主动部署“溃退”,为此付出了数百将士的性命。

  而眼下,他更是大胆地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当作诱饵,为的是一场决胜的“伏击反攻战”。

  这正是常登贵最为擅长的战术“诱敌深入,两面夹击”。

  作为朱慈在西面山区部署的最强野战部队之一,常登贵手下的精锐之师不仅装备精良,更是纪律严明。

  各级将官身经百战,对部队的约束和操控能力极强。

  即便面对清军最精锐铁骑的猛然冲击,明军虽伤亡惨重,但在表面的慌乱溃退下,整个军队依旧按计划井然有序地行动。

  这份战场韧性,正是常登贵敢于采取如此高风险战术的底气所在。

  常登贵明白,“诱敌深入,两面夹击”若能成功,其战果将极为辉煌。

  然而,这一策略也对执行部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参与诱敌的部队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战斗力,更要在假装溃败的情况下保持基本阵型,避免真正的崩溃。

  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能够迅速在混乱中调整,完成对敌军的反包围,然后果断发动反击。

  这意味着,这一策略只能交由最精锐的部队执行,稍有差池便可能全军覆没。

  换言之,这一战术的成败,系于“诱敌”之后的反击。

  如果部队无法在溃退中保持基本阵型、完成口袋合围的部署,那么就只会沦为清军铁骑的猎物。

  试想,若换作一般的明军执行这样的任务,面对清军猛如雷霆的冲击,恐怕早已兵败如山倒,彻底失控。

  即便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常登贵的诱敌战术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清军骑兵的凶猛程度超出了预期,尤其是赛格,他根本没有将常登贵放在眼里,赛格率领千余骑兵毫不布阵,策马疾驰,直冲明军阵地。

  这样的凌厉攻势,使得明军诱敌的四个营在撤退时,难免出现混乱与意外。

  此次执行诱敌任务的部队,约万余人,全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常登贵将这些部队分为四个营,由他最信任的干将率领,分别负责主力诱敌、两翼包抄以及合围扎口的关键任务。

  然而,清军突击速度太快,局势瞬息万变,让明军阵前的部分兵力来不及撤退。尤其是左烽营的将士,在仓促间撤退时,不少士兵未能跟上大部队。一部约数百人,在慌乱中偏离了预定撤退路线,结果撞上了负责掩护和引敌的右冲营的后队。

  两营之间的协调被打乱,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这些意外让常登贵心头一紧,此时,他身处中军阵地,远远望见左烽营和右冲营的混乱局面,脸色陡然阴沉。

  他心知,这一战术的成败不容半点纰漏,而目前的意外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诱敌战术的崩盘。

  “传令左烽营,立刻分散撤离,避免正面冲突!”常登贵果断下令,命人骑马迅速将消息传达。

  同时,他指挥右翼的补充兵力压上,为撤退的部队争取时间。

  然而,赛格并未给明军喘息的机会。他带领的骑兵如雷霆万钧般推进,不仅对溃退中的左烽营施加巨大压力,还试图从两翼包抄明军。

  他的目标十分明确将明军的诱敌部队击溃在山林间,以彻底瓦解明军的计划。

  面对如此险峻的局面,右冲营的将领当机立断,命部队后撤,试图重新拉开距离。

  右冲营后队的士兵在与左烽营偏离的队伍交汇时,迅速调整了队形,用密集的长枪阵和火铳抵挡清军的追击。

  这一小股部队以顽强的意志牵制住了赛格的部分兵力,为大部队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战场另一侧,明军的两翼部队正在悄然靠拢,逐渐形成对清军的包围态势。负责指挥左翼的副将传来捷报,两翼的夹击部署即将完成,一旦清军骑兵继续深入,他们将会被彻底围困在这片狭窄的山谷之中。

  “赛格,看来你还是没能看透这一局。”常登贵在中军阵地眺望着远方,嘴角微微上扬。

  他心中清楚,诱敌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只需再忍耐片刻,待清军进入合围之地,便是明军全面反击的时机。

  混乱虽有,但常登贵的精锐部队仍在井然有序地执行计划。

  左烽营虽损失数百人,但主力依然撤至安全区域。而右冲营的阻击行动,成功拖住了清军的锐势。

  随着明军包围圈逐步收拢,赛格的骑兵正一步步陷入常登贵为他设计的口袋阵中。

  “全军听令,准备反击!”常登贵的命令如山洪般滚滚传下,战局开始向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清军骑兵的一次猛烈冲击,犹如锋利的尖锥刺入明军步兵阵中,直接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数百规模的步兵被这铁甲洪流撕裂,血流成河,战场上哀嚎遍野,阵型顷刻间土崩瓦解。

  连带着右冲营的队伍,也因前方的惨烈景象而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这样的场面,并非个例,同样的惨剧也在火器营发生着,明军在清军强悍的骑兵突袭面前,显得极为被动。

  战场上,无论士兵如何英勇,若面对全副武装的骑兵和铁甲战马骤然的冲击,也难以全身而退。

  战马的巨力配合骑兵的冲锋,使得明军防线的多处支点被迅速摧毁,士气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然而,明军的撤退并未完全失控。掩护撤退的部队是常登贵手下的精锐将士,这些久经沙场的士兵纪律严明,素来以悍勇善战著称。

  在经历了数百人马的损失后,他们迅速重整队伍,维持住了基本阵型,虽然有些许颓势,但队伍仍能有序地向南撤退。

  要知道,撤退本就是战争中最为艰难的行动之一,比进攻更考验军队的纪律和指挥能力。

  明军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阵型撤退,足以彰显其训练的严密和素质的过硬,这种表现,已然是精锐之师的体现。

  但赛格并不打算让明军轻松撤退。他站在战马上,眺望着眼前背对自己仓皇逃窜的明军士兵,眼中闪过得意的光芒。

  “这些逃兵,正是猎物!”赛格振臂高呼,下令全军追击。

  清军骑兵本就拥有速度和冲击力上的天然优势,而明军步兵在撤退中已然疲惫不堪,哪里能够抵挡得住清军的追击?这一追一逃之间,明军的士兵完全成了清军骑兵的靶子,在清军骑兵的箭矢和长枪之下,一个接一个倒下。

  此役,赛格的骑兵以迅猛的攻势击溃了明军的部分步兵主力,斩杀数百人,俘获战马三百余匹。

  他不免得意忘形,仿佛胜利的天平已完全倾向了自己。

  “前军留下接应主力,其余部队随我追击!”赛格下达了追击命令。

  他的眼中,溃败的明军已经不堪一击,只要再加一把力,便可彻底瓦解对手。

  他当即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离开主力追击逃向南方的明军。

  然而,脱离主力三十余里后,当赛格的军队追至大片岭关外围时,迎接他的却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明军帅旗,那是常登贵的营地。

  赛格心头一震,但随即又笑道:

  “再来一战,破了他们的帅旗便是千古大功一件!”

  他命令部队迅速展开攻击,派出五百护军前锋对常登贵的座营发起冲击。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却迎头撞上了常登贵的“铁壁”。

  常登贵早已做好了迎敌准备,他亲率一千骑兵作为前锋部队,带着雷霆般的气势迎面而上。

  骑兵刀刃在月光下反射出森然的寒光,战马嘶鸣声此起彼伏。

  “杀!”常登贵一声怒吼,大队明军亲自冲入敌阵。

  他手下的前锋大将,长刀舞动如风,寒光闪闪,连斩五名清军士兵,毫不留情。

  战场上的明军士气被彻底点燃,士兵们紧随其后,三进三出,杀声震天。

  这支敢以五百人对四千的清军前锋部队,在常登贵与明军的强大反击下,节节败退,仅用了短短两刻钟便被击溃。

  赛格原以为能够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明军,却低估了常登贵的谋略和明军的战斗力。

  而他孤军深入、轻敌冒进的策略,也为清军的全局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而此刻的明军,不仅击退了清军的强攻,还成功遏制了其锐气,为接下来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不过,尽管这支清军骑兵在明军的猛烈打击下颓势尽显,但他们毕竟是清军精锐中的精锐。

  溃兵中的数百士兵,依旧维持着队伍,他们凭借娴熟的战斗技巧,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秩序,在撤退中顽强抵抗。

  他们阵型虽然逐渐松散,却依旧且战且退,步步为营,展现出不俗的作战素质。

  随着更多的清军部队相继投入战斗,原本占据上风的明军逐渐感到压力骤增。

  两支骑兵大军在平原与山间交替作战,马蹄扬起的尘土四散,战场充斥着冲锋、射箭、呐喊的声音。

  清军与明军的短兵相接宛如翻涌的浪潮,双方各不相让。即便一方占得先机,也很快被另一方反扑回去,局势始终胶着,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

  此时,明军一部由常登贵率领座营兵马在此迎敌,他原本期望通过猛烈的攻势挫败清军的锐气,却低估了这支清军骑兵的战斗力。

  短时间内,双方竟难分高下,每一轮冲锋和反击都以血肉之躯换取微不足道的战果。

  常登贵的内心沉稳如常,但眉间已多了一抹凝重,他意识到,这场战斗将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

  对手虽处劣势,却凭借坚韧与娴熟的战术始终不肯溃退。

  另一边,赛格的斗志却随着战斗的升级愈发高昂,一路追击至此,明军多次溃败,他尚未遇到真正旗鼓相当的对手。

  但此刻,眼前这支明军却异常顽强,与以往不堪一击的对手完全不同,这场硬仗激起了他骨子里的战斗渴望。

  他长枪挥舞,指挥若定,赛格对于局势并无太多疑虑。

  他并未察觉到明军的深层谋划,反而因常登贵护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而彻底放下心来,他认为,明军的顽强只是濒死前的挣扎罢了。

  随着双方各自投入更多兵力,战场愈发混乱。

  尽管战斗激烈,双方的力量始终处于胶着状态,谁也无法占据上风。

  赛格渐渐察觉,眼前这场鏖战似乎没有尽头。

  交锋持续到大片岭关以北的多个山间平野,双方你来我往,交手数次,却始终未能分出胜负。

首节上一节30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