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6节

  惨烈的战场上,明军的战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发起猛烈的进攻。

  战兵们有的高举盾牌,为队友提供掩护,阻挡清军射来的箭矢;有的挥舞长枪,朝清军骑兵的身体迅猛刺去。

  那些被击落马的蒙八旗骑兵,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步兵,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清军骑兵本来希望依赖速度和机动性占据优势,但在步兵的反击下,他们不仅无法反击,甚至连自保的能力也丧失殆尽。

  骑兵群中,一名骑兵被枪尖刺中胸膛,鲜血如泉涌出,几乎在瞬间倒下,紧随其后的明军战士,趁机补上一枪,直接刺向其脖部,将其彻底解决。

  对于这些清军骑兵来说,无论是武器的劣势,还是战斗力的不足,都让他们在明军的猛烈进攻面前无力抵挡。

  借着盾牌的掩护,明军步兵能够有效地防御来自清军的零星箭矢,而那些被击落马的清军骑兵,则成了明军步兵长枪的靶子。

  战局中的变化迅速而残酷,清军骑兵的节节败退,让他们的士气一落千丈。

  在长时间的抵抗后,越来越多的清军骑兵纷纷倒下,无力回天。

  明军的长枪迅速刺穿了清军骑兵的薄弱防线,撕裂了他们的棉甲,鲜血不断洒落,战场上的尸体越来越多。

  虽然一些清军骑兵依然试图发起反击,但他们在数量和装备上的劣势,注定了他们无法对抗明军的反扑。

  那些试图抵抗的清军骑兵,纵使能拔刀相向,想要拼死一搏,却面对的是更加密集的明军攻击,面对的是更为精锐的步兵。

  这些清军骑兵的反抗,虽然激烈,却终究不敌人数和武器上的压倒性优势。

  很快,清军骑兵的反抗便被彻底压制,他们只能不断后退,寻求从战场中逃脱。

  此时,整个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军的反击几乎是势如破竹,清军的骑兵部队虽然一度表现出极强的冲击力,但在明军步兵的迎头痛击下,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战斗似乎已经渐渐倾向了明军一方。

  尽管如此,赛格的主力并未放弃,他们的箭矢还在继续射向明军的队伍。

  然而,尽管从清军射出的箭矢如暴雨般洒向明军阵地,但这些对披甲的战兵来说,几乎毫无威胁。

  箭矢虽然不断刺入铠甲,发出一阵阵的“叮叮”声,却并未造成致命伤害,更多的是暂时扰乱了骑兵的进攻节奏,阻滞了他们的行动。

  然而,对于这支原本打算通过偷袭撕开明军防线的清军来说,眼下最为严重的问题却并非箭矢带来的威胁,而是他们的阵形已经开始崩溃。

  原本,清军计划利用强大的骑兵迅速突破明军的腹地,威胁其后方。

  可未曾料到,战场上竟然发生了剧烈的混乱。

  上千名蒙八旗骑兵在进攻途中失去了控制,恐慌中的骑兵纷纷后撤,导致了后续部队的进攻阵型被彻底扰乱。

  与此同时,东面战场的河道狭窄,也使得清军骑兵的机动性受到了严重制约,数千名骑兵此刻被迫停滞不前,陷入了困境。

  其中,一千多骑兵已经突破了防线,直接被困在了防线之内,混乱之中,进退不得,甚至有部分骑兵出现了想要涌入东面战场的趋势。

  剩余的两千骑兵则尚未突破防线,依旧停留在外面,无法发挥作用。

  此时,战场的局势显得异常复杂,清军的骑兵虽然失去了进攻的先机,但他们并未受到致命打击,如果给他们一些喘息的机会,重新整顿后,他们仍有可能重新发起反击。

  而明军这边,随着两军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战场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清军虽然出现了混乱,但依然有着一定的战斗力,如果明军不能及时把握住这一瞬间的优势,局势很可能再次逆转。

  幸运的是,正当形势危急时,朱慈的骑兵大军终于成功渡河,迅速展开了反攻。

  此时,朱慈并没有直接下令全面冲锋,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存在就是整个军队士气的象征。

  朱慈心中早有打算,虽然他敢于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但他绝不会轻易冒险,冲锋陷阵。

  如果他轻率地冲上前线,万一遭遇不测,那不仅仅是自己的个人损失,更会使整个国家的局势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于是,朱慈谨慎地选择了站在指挥阵地的后方,指挥全军进攻。

  朱慈的亲卫骑兵,如同利剑般迅速冲锋,张煌言亲自率领千余骑兵,紧随其后,迅速加入到冲击的行列。

  随着明军骑兵的攻势愈加猛烈,原本就处于混乱状态的清军前锋,瞬间崩溃。

  赛格的骑兵虽然一度突破了明军的防线,但在朱慈和张煌言精锐部队的围攻下,立即陷入了全面的困境。

  这种战场上的反转并不意外。

  赛格的清军虽然一度凭借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撕开了明军的防线,但他们在战斗中的阵型混乱,战斗力严重削弱。

  相较之下,明军则展现出了严密的军纪和指挥体系,虽然人数劣势,但凭借着铁的纪律和士气的高涨,迅速反击。

  两军的对比,犹如一块坚固的铁壁对抗一阵狂风。

  赛格的骑兵,尽管曾在初期压倒了明军的阵地,但他们在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后,明显体力透支,士气也开始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慈的亲卫骑兵队伍,无论是战术还是士气,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和决心。

  他们的进攻就如同滔天巨浪,势不可挡。

  清军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被明军的冲击所打乱,之前高昂的气势顿时变得支离破碎,许多清军骑兵开始四散奔逃,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赛格身边的亲卫骑兵更是逐渐被明军的精锐部队所压制,眼看着自己即将陷入困境,赛格的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恐慌。

  但即便如此,赛格依旧试图指挥着手下的骑兵稳住阵脚,然而此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战局的控制。

  明军的反击已然势不可挡,清军的阵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就在此时,朱慈的亲卫骑兵冲入了清军的阵地,赛格的命令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响应。

  战场上的局势,转瞬之间彻底逆转。

  清军的溃败开始蔓延,战场上随处可见清军骑兵仓皇逃窜的身影,几乎没有任何组织和抵抗。

  朱慈站在高地上,目光如炬,指挥着手下将士迅速攻入了清军的阵营。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在清军骑兵突如其来的猛烈冲击下,前方的战线一度被撕裂。

  虽然步兵已被甩在后方,且这支由千余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紧追撤退中的蒙八旗骑兵,但明军并未坐以待毙。

  由于撤退过程中,蒙八旗的阵形逐渐散乱,原本不堪重负的骑兵已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

  尽管如此,紧随其后的满八旗骑兵,因蒙八旗撤退的影响,竟也陷入了不小的困境,原本拥挤不堪的队列更加无法展开。

  然而,尽管明军的骑兵已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击退了上千名蒙八旗的骑兵,甚至杀伤了数百敌兵,赛格和他的亲卫骑兵依然没有贸然深入敌阵。

  虽然清军骑兵本身精锐无比,具有出色的冲击力,但赛格清楚地知道,眼前虽然只有千余敌兵,但若贸然深入,陷入敌军的围攻之中,损失将不可估量。

  毕竟,敌方的兵力明显占优,而这时清军仅有的骑兵如果继续追击,将难以发挥出该有的战力。

  特别是在敌人早有准备、并且敌军增援迅速的情况下,赛格更不敢掉以轻心。

  因此,赛格谨慎地命令部队稳步推进,利用混乱的局面将那些已经突破东面防线的清军压制了下来。

  骑兵保持严阵以待,做好随时应对更大规模战斗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清军的阵营内,战局的变化让多尔衮感到越来越棘手。

  就在前方的战象发动突袭之际,清军的阵型已经彻底乱了,再加上敌军情报的混乱,多尔衮心中有些焦虑。

  虽然他清楚明军在战场上的猛烈反击,但他也知道,继续这样下去,不仅会损失大量兵员,还可能会落入明军的包围圈。

  他迅速判断,当前的战况已无再继续推进的必要,特别是在这种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清军的兵力无法充分展开,任何冒进都会让己方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于是,经过简短的思考后,多尔衮下令收缩军队,迅速重整阵型,为接下来的撤退做准备。

  撤退并非失败,而是在现阶段最理智的选择,毕竟,保存实力,方能为日后的反击铺路。

  午时已近,此时,清河北部的战场一片血腥,尸横遍野,战斗的惨烈程度令人心惊。

  东面防线,由于陈福和马宝的坚守,清军根本未能取得突破。

  而由于张煌言及时带领亲卫骑兵增援,东面的防线成功修复,缺口被补上,使得清军再难取得任何进展。

  两军短时间内形成了对峙,战局陷入了僵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反击逐渐显现出优势。

  朱慈早已预料到,随着五千明军骑兵成功渡过清河并加入东岸的战斗,清军的压力将会倍增。

  果不其然,随着东岸的增援部队加入战场,清军的士气开始动摇。

  虽然多尔衮依然有着强大的兵力,但他已经不愿再继续消耗下去了,清军开始逐渐撤退,分兵防守,收缩阵地。

  面对这样的局势,朱慈迅速按照原定计划指挥战兵和火器营渡河,确保了东岸的防线稳固。

  待防线彻底构建完毕后,他才命令民夫开始渡河,安营扎寨,开始建立稳固的后方防线。

  不过,原本打算趁着清军撤退的机会,迅速派兵占领东岸几个关键的荒村,以作为大会战的战略支点的计划,却因当前形势的复杂性而不得不暂时搁置。

  战场上,任何计划都无法绝对按照预期执行,即便是最精确的安排,也会因复杂的局势和不可预见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朱慈心中早已做好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依然保持冷静。

  他明白,战场上的每一次决策都充满变数,能完全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的情况,往往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下,灵活应对和精准判断,才是制胜的关键。

  不过,虽然原定的占领荒村计划搁浅,但朱慈依然没有放松警惕。

  他清楚,一旦大军成功渡过清河并与清军对峙,多尔衮就无路可逃。

  这个时候,任何撤退的决定,都将是自取灭亡。

  尤其是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中,如果多尔衮选择撤退,那将意味着他彻底失去了主动权,甚至可能为明军的反击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朱慈深知,只要他能够稳住防线,并将战局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明军。

  清河两岸,战鼓声声,军号激昂,激烈的战斗气氛似乎早已弥漫在这片广袤的旷野之上。

  随着一阵阵急促的号角声,南岸各营地中的军队开始整装出发,成千上万的士兵、战马、辎重车辆从营地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宛如一股灰色的潮水,奔涌而向北岸,直至浮桥渡口。

  各营的军旗迎风飘扬,早已设立在南岸的各个重要位置。

  随着旗帜的指引,士兵们踏上了渡桥,向着北岸前进。

  大军的步伐整齐而沉稳,尽管大河的对岸已经被另一支庞大的军队所占领,但士兵们依旧井然有序,士气不减。

  与此同时,随着这些士兵的前进,早有上千名骑兵在南岸的各个营地外待命,旗帜高高扬起,标示着各自的阵地和位置。

  正在北岸警戒的万余大军也一一站位,各营的主力和辅助部队正在迅速组织,确保顺利完成营地的接替与整备工作。

  这些工作虽然繁杂,却又极其关键,不容一丝差错。

  陈福、马宝、林昌峰和常登贵等主将,已经带领自己的部队深入前沿,推进到了距敌阵三里之外的边界区域。

  他们不仅严阵以待,还指派了哨兵和巡逻队,严防清军骑兵可能的突袭。

  这是一次必须小心谨慎的行动,任何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战局的不利。

第356章 战略定力

  与此同时,安营扎寨、挖壕沟、修建塔楼、设下陷阱……这一系列繁琐而关键的任务,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对于这些细节的处理,张煌言可不敢丝毫懈怠。尤其是民夫的调度与管理,更是关系到整个军队的效率和纪律。

  如果这些民夫出现混乱,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区域,甚至失散、走丢,那就不仅仅是执行效率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

  如何组织这些民夫,如何确保他们与战兵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也是朱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民夫和战兵的行进队伍并排而行,民夫被分成两列纵队,队伍绵延数里,马车、辎重车辆混杂其中。

  由于这些民夫并非训练有素的军队,所以行进速度较慢,步伐略显零乱,但好在有军兵的严格维持与指引,队伍并未出现明显的混乱。

首节上一节316/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