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21节

  而自己,依旧必须保持冷静,不急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战局中把握主动。

  “又有一支清军出城了?”张煌言微微眯起眼睛,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显然没有预料到清军会再次调兵。

  看样子,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伪装,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让敌人有了动作。他心里暗自叹息,难道自己这几天的布置还不够深远吗?

  一旁的孙智见状,立刻上前抱拳行礼,轻声说道:“将军,敌军出城的不过是两三千包衣兵,实力不强,对于战局的影响不大。”

  张煌言闻言,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戏谑:“包衣兵?鞑子要是以这些包衣兵来应对我们,显然是低估了我们。

  这么做,反倒让我想起了他们大概是准备与陛下开战了。”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远远地望向城外,神色变得严肃:“前些日子,多尔衮策划的伏击行动彻底失败,娘娘宫那边局势不明,而此时两军正对峙于清河东岸,彼此僵持不下,恐怕双方都在等待着我们这边的动向。”

  张煌言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冷意,他清楚,局势的复杂远超表面上的简单对峙。

  明军与清军的斗争,已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直接冲突,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格局的博弈,而他正是其中一颗棋子。

  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

  孙智看出将军的神情有所变化,赶紧上前补充道:“将军,虽然敌人调动了兵力,但如若只是这两三千包衣兵,的确对我们威胁不大。然而,若是敌人主力突然开战,恐怕我们这边也难以应对。”

  “你放心,”张煌言淡然一笑,回头看了看一旁的高杰:“我们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他的话语充满了自信,却又隐含着深思,面对这样复杂的局势,单凭数量的优势并不能完全保证胜利,战术的决断同样至关重要。

  正当他准备继续讲解战略时,身前的高杰却急忙开口劝阻:“将军,城内的清军虽然大多数为包衣兵,但其中依然有一万多大军。即便我们有超过一万的兵力,若贸然与之硬拼,恐怕结果会非常不利。”

  高杰的语气有些沉重,显然不愿意冒然与敌军进行全面对抗。

  近几天来,明军在城下与清军的交锋虽有胜负,但双方的强度已经让不少将领产生了戒心,尤其是城北驻扎的那些甲兵,实在不是易于对付的敌手。

  高杰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人,城外其他明军的中下层将领,大多都倾向于防守,认为围城堵截,消耗敌人,才是最稳妥的策略。毕竟,谁也不愿意轻易进入一场硬仗,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兵马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361章 对决

  然而,张煌言的心中却早有决定,他微微皱起眉,目光锐利地扫视了一圈,声音变得低沉且有力:“不,这一仗,必须打!”

  他的语气中没有任何犹豫:“若是我们现在不与清军决一死战,堵住他们在城内,清军的主力必定会因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决断。届时,主战场上的形势将愈发复杂,我们不能让局势陷入更深的僵局。”

  张煌言的眼神愈加坚定,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锐气:“各位,城内的满洲兵不过五六千,而其他大部分都是包衣兵。那些狗奴才不过是穿了件棉甲,拿着把刀,有什么可怕的?我们有一万多精锐兵力,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再加上五六千辅兵,这样的兵力难道还不能和鞑子正面一战吗?”

  他扫视了一圈,不容置疑道:“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故意示弱、麻痹敌人,目的就是引诱他们主动出击,来决战。如果现在我们一退,所有人都会看穿我们的意图。将士们会怎么想?陛下会怎么看我们?”

  张煌言的话音落下,气氛一时凝固了。他目光扫过每一位将领,沉声说道:“我们不能再拖延,不能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我们要与清军打一场正面战斗,不仅仅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让全军上下都看到我们的决心和力量。

  谁敢挑战我我大明天军的威信,谁便要为此付出代价!诸位,明日决战!无论是胜是败,这一战,都必须打!”

  此刻,高杰的心中同样充满了急切的渴望,他深知,眼前的机会对他而言尤为重要。比起其他将领,他更加迫切需要获得足够的战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更渴望能在这场战斗中通过直接击败清军,提升自己的声望,获得朱慈的重视。

  毕竟,他很清楚,若自己无法在关键时刻立下赫赫战功,纵使朱慈有意扶持他,也会因势力的局限而难以真正提拔。

  因此,这一战,关乎他未来的仕途,也关乎他在朝中声望的高低,甚至是能否真正被朱慈所倚重。

  他目光凝视着面前的地图,心中做着盘算,但整个战局扑朔迷离,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

  张煌言站在高杰旁边,看到营中将领们陷入沉默,他的心中反而是一阵松了口气。这种沉默表明,大家都在深思,大家都能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性,心中自然也充满了不安和压力。

  正是如此,张煌言才更要在这一刻抓住了机会,若能利用此刻让大家统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那么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军队的整体优势。

  “现如今东面局势对鞑子不利,多尔衮想要先在这里拉走兵马,然后和陛下决战,咱们绝对不能让他们得逞。”张煌言语气坚定,目光如炬,向众将领发出了指令:“鞑子估计明后两天便会开始进攻,我们必须严阵以待,耐心等待鞑子露出破绽。”

  他没有急于宣布进攻,而是依靠冷静的分析判断,决定以守为主,待时而动。他深知,此时的关键不在于主动出击,而是要让敌人先暴露出破绽,然后再一举反击。

  毕竟,战争的真正胜负并非单纯依赖兵力,更多的是看谁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谁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精准的决断。

  “到时,我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分布于两翼,作为进攻主力,高杰你亲自指挥火器营防御清军冲击,孙智你指挥其余战兵列阵迎战……等时机一到,再阻击清军的突围。”张煌言的声音低沉且充满力量,他的指挥和决策展现出一种高度的战略眼光。

  高杰听完这些安排,内心却暗自感到一阵沉重,他理解张煌言的判断与决定,但也清楚,这场战争的成败,将不仅仅取决于计划的执行,而更在于双方对时机的把握。

  虽然敌我双方在力量上似乎势均力敌,甚至在某些方面,明军略占上风,但战场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

  “在我军攻下娘娘宫城第五日一早,天气阴沉,盖州城清河东面的低矮山脉西麓,清军近两万人马已经摆好了迎战的阵型。”张煌言简洁地报出了敌军的动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变得紧张,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眼前即将展开的大战中。

  自从明军成功攻下娘娘宫城,局势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洛尔的进攻暂时被遏制,而济尔哈朗在盖州的诱敌之策并未奏效,反而使得张煌言和高杰成功将他们困在了盖州城内。

  多尔衮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极为乏力,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在局势逐渐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多尔衮最终决定将一切赌注压在与朱慈的决战上,寻求一举逆转战局的机会。

  朱慈对于与清军的野战非常重视,他深知这场战斗将决定未来的大势。尽管多尔衮麾下仍然拥有万余精锐的八旗甲兵,以及索伦等部的数千新兵,甚至是藩兵,稍具战力的绿营军也还有接近一万,但明军此时并非处于最有利的局面。

  由于在外线作战,朱慈还必须分兵守卫盖州和娘娘宫,能够集中调动的兵力相较多尔衮而言并无太多优势。

  虽然满清的实力大不如前,甚至仅剩下入关时的三成左右,但此时的明军正面临着多重压力。

  盖州的防守尚未稳固,娘娘宫的战况仍不明朗,而清军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朱慈在此时不仅要防守外线,更要考虑如何应对多尔衮的进攻。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朱慈和张煌言的战略布局显得至关重要,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精准地预测清军的下一步动作。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若他们能够有效发挥出火器营的防御优势,或许能够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

  随着明清双方的军队渐渐逼近,战争的气息愈发浓烈。

  朱慈站在明军阵前,目光冷静地扫视着整齐的队列,他的心中波澜不惊,尽管面对的是清军骑兵如云的威胁,但他早已准备好迎接这场战斗。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明军的军阵已经构建得无懈可击,眼前的这场决战,胜负几乎已定。

  在军阵的最前方,三行密集排列的火枪手排列成横线,身形挺拔,手中握着长长的火枪,每个人都神情专注,等待着第一声命令的到来。

  这一列队伍,是明军进攻的先锋,火枪的威力将为后方的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紧随其后的,是三十门虎蹲炮和十五门四磅炮,排列得整整齐齐,炮口指向远方,虎蹲炮矮小而稳固,四磅炮则显得更加灵活。

  每一门炮前,都有一面大盾牌架设在地面上,成为对敌箭矢的第一道屏障。炮手们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各司其职:有的手握点火叉棍,准备随时引燃火药;有的忙碌地装填炮弹,清洗炮膛,调整炮位。

  每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确保火力的最大化释放。这几十门火炮,是朱慈精心布置的核心火力之一。火炮的威力,在明军革新火器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益于朱慈推行的火药配方改良,虎蹲炮和四磅炮在近战中的射程和火力密度比以往强大得多。

  尽管火药的质量和配方相较于后来还不算完美,但相较于之前不甚合理的黑火药配方,已经是一次质的飞跃。火炮的优势将为火枪手提供支援,使得敌人在短时间内难以接近。

  明军的阵型并非仅仅依赖火力支援,阵中的左右两翼分别配置了五千骑兵,骑兵不仅是军阵的防护力量,关键时刻,他们更是进攻的主力。骑兵的快速机动性和冲击力,将是清军骑兵难以防范的致命打击,当敌人发起冲击时,骑兵们能够迅速绕到敌人侧翼,形成包围之势。

  在军阵的核心部分,则是由弓箭手、长枪手、刀盾手组成的近六千人的精锐正兵。他们整齐地排列在中央,按照小方阵的形式部署着,十多个小方阵在阵中错落有致,每个方阵都有特定的任务,整体阵型稳如磐石。

  这一部分的力量,正是明军能够打破敌军防线、形成有效打击的基础。每个战士都经过精心的训练,不论是长枪的刺击,弓箭的射击,还是刀盾的格挡,都精益求精。

  这些士兵不仅是阵型的骨架,更是战斗力的核心。经过几天的侦察,朱慈已经充分掌握了敌军的动向。他知道,清军的骑兵虽然数量庞大,但火器部队相对较弱,尤其是清军的火器水平远远不及明军,显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节奏。

  朱慈对这支清军的骑兵并不担心,他清楚,在战术严密、火力强大的明军面前,清军的骑兵很难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优势。更何况,火枪手和火炮的配合,将为明军创造出足够的火力压制,打击清军骑兵的机动性。

  当然,朱慈并没有完全忽视潜在的危险。为了以防万一,他特意在军阵的后方预备了一支骑兵队和奇兵队,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待命,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援或展开突然袭击。

  这一切的安排,都显示出朱慈对战争的深刻理解战争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智谋的较量。敌人即使强大,若无法充分发挥优势,依然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

  朱慈没有要求士兵们搭建防御工事,这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首先,挖掘防御工事会消耗大量兵力和时间,战士们会因过度劳累而影响战斗状态;其次,朱慈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进攻,引诱敌军出击。

  如果在阵地上与敌人硬碰硬,反而会让敌人退缩,这对朱慈而言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果。

  他希望能通过一场大战,彻底打击清军的士气和信心,为了这个目标,他必须逼迫敌人做出决断。

  与此同时,另一端的多尔衮,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精密的布局。为了增强大军的战斗力,他选择了背山而战的位置,企图借山地的优势形成对敌人的压制。

  辽东地区的长白山山脉余脉虽然不如主脉陡峭,但依然有着一定的地形优势。多尔衮计划在适当时机佯装溃退,诱敌深入,一旦明军追击过来,他就会借着山势的遮掩,突然转身反击。

  此时,站在山顶上的骑兵和步兵将拥有远超平地的冲击力,这一策略便是多尔衮的杀手锏。但朱慈并不急于判断敌人的战略,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耐心和时机。

  多尔衮选择背山而战,虽然增加了清军的攻击力,但同时也暴露了敌人战术上的依赖性。如果明军能够快速识破并巧妙应对,那么清军的优势就会瞬间瓦解。

  朱慈目光锐利地扫过眼前的战场,指挥帐中的灯火闪烁,映照着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安排完大军的布阵后,他站起身来,走到帐外,眼神转向了东边那片隐约可见的清军大营。

  远方天色阴沉,云层低垂,笼罩着旷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沉寂的气氛。在那片辽阔的草原上,两军的哨骑再次发生交锋,冲突频繁而短暂。几乎每一次,都是明军骑兵假装败退,主动示弱,似乎都在试探着敌人的底线。

  虽说这些小规模的遭遇战并不会对两军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却暴露了双方的谨慎与戒备。

  朱慈知道,这样的局面已经延续了好几天,双方都小心翼翼,不敢贸然展开大规模的冲突。每一次交锋后,双方都迅速撤回部队,除了在荒草地上留下几具尸体,似乎并未造成太大的伤亡。

  在战场上,明军的骑兵力量本就不如清军那般强悍,朱慈深知这一点,若是在这关键时刻贸然消耗骑兵,势必会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大战。

  因此,他严格命令麾下将领们,尽量避免与敌方骑兵发生过多接触,保留兵力,等到关键时刻再出奇制胜。

  然而,若清军敢越过阵线,试图骚扰或偷袭,那他绝不会手软,必须给予迅速而强有力的反击。

  士气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至关重要,任何一次因懦弱而不反击的举动,都会在士兵心中埋下动摇的种子。

  朱慈的思维虽然清晰,但他并不低估多尔衮的战术能力。

  尽管清军在这些小规模的交锋中未能占得上风,朱慈心中深知,明军眼前的敌人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对手。

  多尔衮是一个非常有耐性且冷静的将领,他并不会像一些急功近利的指挥官那样,为了一时的胜利而轻易展开大规模战斗。

  而且,朱慈知道,多尔衮也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他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侥幸而轻举妄动,反而在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第362章 骑兵群

  “赫尔木,领着你的兵马出击!”多尔衮的命令如同雷霆般在清军阵中传遍。

  随着他的手一挥,一阵阵的震动从清军阵列中传来,旗帜随风飘扬,军号响彻云霄。

  另一边的朱慈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突然间,他看到一道黑色的线条在天际上渐渐浮现,并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长。

  那是清军的主力出击的标志,赫尔木的骑兵已经开始动了。

  “应旗!”朱慈的声音果断而坚定,他的命令迅速传递到每一位将士耳中。

  随即,各个军部迅速反应,步伐整齐,旗帜高举,军阵迅速拔高,一时之间,旌旗飞扬,战鼓雷鸣,气势磅礴。

  “全军注意,检查装备!”

  各部将士立刻开始在各自的阵列中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确保每一件武器都处于最佳状态,尤其是火炮兵和火枪兵,他们的武器相对复杂,一旦操作失误,将对战斗产生极大影响。

  火炮兵需要确保火炮的瞄准精度,火枪兵也需要确保火枪没有任何故障,这些细节至关重要。

  陈福在此时也再次发出了命令,几乎在军号的震耳欲聋声中,数万名将士齐齐起立,整个明军阵列随着这一声令下拔高了好几截,气势如虹。

  朱慈从军阵的高地上俯视着自己的军队,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敌人的动作越来越激烈,清军的进攻已然摆开阵势,双方即将迎来一场恶战。

  “准备战斗!”随着朱慈的再次指令,所有将领迅速按照既定的战术部署到位。

  明军的阵型已然整齐,骑兵在队伍前方列阵,步兵则根据需要迅速分布,火炮阵地也已经布置好,准备一旦遭遇敌军进攻,便立刻进行反击。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朱慈此时的心情变得异常沉稳,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他并未急于做出反应,而是安静地注视着清军的动向,即使局势复杂而严峻,他也必须保持冷静,找到那个决定性的突破口。

  随着清军队伍的逐步逼近,朱慈的心中隐隐泛起一股紧张感,即便他骑在马背上,远离那些喧嚣的战场,他仍能感受到来自大地的微微震动。

  那是无数马蹄在泥土上肆意践踏的声音,震耳欲聋。成千上万的骑兵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密集的马蹄声交织成一片,宛如雷鸣般回荡在耳畔,气势汹汹,仿佛一场暴风骤雨即将袭来。

  清军终于在距离明军阵前约两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赫尔木带着一脸的凝重打量着眼前的明军阵地。

  作为多尔衮的得力将领,赫尔木身经百战,参加过无数场大小战斗,他非常清楚,面对这样严整的军阵,战斗的难度非同小可。

  军阵的每一排每一列都严格对齐,铁桶般的阵形让人无法窥见其中的破绽,赫尔木的直觉告诉他,眼前的明军绝非草率之辈。这样的阵形,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和精心布局的,显现出不容小觑的战斗力。

  不过,虽然这支明军阵形完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具备真正的实战能力。从近几日的交锋情况来看,尽管明军的军阵严谨有序,但他们的步兵显然占了主力地位,骑兵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野战能力甚至远不如他们的阵形。

  赫尔木暗自分析道:这支明军,顶多是军阵排得整齐罢了,真正与骑兵激战时,他们能承受几轮冲击,恐怕未必能够顶得住。

  他抬头再扫视一遍对面的军阵,尽管阵前严密的盾牌排列成一道铁壁,赫尔木仍然觉得对面有些自傲和轻敌的气息。从他的观察来看,除了盾牌外,对方并没有设置其他防御工事,军阵前没有壕沟、拒马,更没有胸墙等强有力的防线。

  这一切看似防御严密,却让赫尔木更为确信,面对这样的人马,敌将定是过于轻视自己的敌人,或许只是因阵形的整齐而自信过头。他并非盲目自信,在观察的同时,赫尔木并没有忽视明军阵中的骑兵和火器。

  两翼的明军骑兵在阵中明显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军阵前方的火炮阵列,赫尔木更是心生警惕。他看得出,那些虎蹲炮和四磅炮的位置安排绝对不简单,在野战中,它们的威力甚至足以给满洲骑兵带来巨大的威胁。

  火枪也是如此,明军阵中的步兵看似不多,却有强大的火力支援。对于这些火器,赫尔木心中明了,如果战斗迅速展开,这些火炮将很可能成为他阵中的致命威胁。

首节上一节32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