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24节

  朱慈在前方指挥调度,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虽然他对战局的发展充满了忧虑,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和果敢。他知道,自己的军队需要坚持,必须死守,才能寻找到反攻的机会。

  火器仍然是他唯一的希望,而每一次清军的推进,都是为了逼近明军的阵地,为后续的反击创造机会。然而,战局的发展似乎并不如他所愿。

  在清军的骑兵不断压迫下,明军的阵线愈发薄弱,敌人的力量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军队,仿佛一张巨网正在缓缓收紧,等待着一网打尽。

  当最后一波清军骑兵彻底突破了明军防线,陈福和他的骑兵已经无路可退。随着明军的全线溃退,曾经分布在三面包围着明军的清军,现在却集中在了仅剩的一面。

  整个战场的气氛一片狂乱,清军的铁蹄在平原上飞奔,追着那些落荒而逃的明军士兵,毫不留情地挥舞着长刀,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屠杀。

  原本明军的阵线已经崩溃,士气全无,成群的败兵四散奔逃,但清军依旧如猛兽般追击,刀剑砍下,战马践踏,尸体随处可见,鲜血洒满了大地。

  陈福站在马上,心中五味杂陈。他回头一看,只见一队明军士兵试图逃脱,却被清军骑兵追上,迅速扑杀。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那些明军将士如同韭菜般被割倒,倒在地上的尸体迅速被后方奔驰的马匹践踏成肉泥。

  血肉横飞的画面让他心如刀割,可是,眼下的局势并不允许他有丝毫的退缩或迟疑,否则又如何以假乱真?

  “为了大局,这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陈福心中默念,声音几乎是咬牙切齿的。

  战争从来没有什么可以回头的余地,战场上,每一个决定,都是生死存亡的赌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来不得半点优柔寡断。

第366章 猝不及防

  “佯装败退,以兵诱敌。”

  陈福虽然明知会有大量士兵为此牺牲,但这场“诱敌深入”的计划,只有付出这些血的代价,才能诱使清军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全力出击,最终为全军打开一条生路。

  毕竟,若是没有让敌人见到自己主力军的奋起反击,没有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抵抗,如何能让清军相信,自己的一军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若没有这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败军形态,如何能吸引清军决意发动全力进攻,给予自己一击致命的机会?

  陈福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他咬紧牙关,看着那些勇敢的士兵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甚至没有能够反击的机会。

  “若不作出这样的牺牲,恐怕今日之战,终究会以我方的更大伤亡告终。”陈福在心底告诫自己,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战场上的每一秒,都充满了生死的抉择,只有通过极限的牺牲,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明军的最终目标,便是诱使清军深陷其中,付出最小的代价,将这支数量庞大的清军主力彻底歼灭。

  随着陈福麾下最后几名骑兵穿过了盾牌阵中尚存的空隙,战场的气氛随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此时,明军的军阵中再次响起了急促的战鼓声,仿佛那是某种神秘的号令,激起了士兵们内心深处的愤怒。紧随其后,上千名明军火枪兵开始迅速整队,在数十面盾牌的保护下,整齐地排成纵阵。

  随着一声“咣”的巨响,盾牌迅速合拢,密不透风。火枪兵们将火枪架在盾牌上,屏息凝视,似乎在等待着最后的决战时刻。

  “只要清军踏上这一步,便是死亡的开始。”陈福心中清楚,只要火枪兵的阵线稳固,清军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明军的盾牌阵线像是一堵牢不可破的墙壁,丝毫不为清军的进攻所动,看着眼前如潮水般涌来的清军骑兵,陈福的心脏不由得紧绷起来。

  此时,清军的骑兵已经距离明军阵地不过三十步之远,几千骑兵骑马飞奔而来,烟尘四起,马蹄声如雷贯耳。骑兵的冲击力无与伦比,几乎是横扫千军的气势,每一匹马背上都骑着精悍的战士,手中的长矛和弯刀闪烁着寒光,不时有箭矢飞射而来,刺破空气,直奔明军阵地。

  然而,明军的火枪兵依然稳如磐石,未曾动摇片刻,盾牌阵线牢牢支撑住了整个阵型。就在此刻,数千火枪兵的火绳开始悄然燃烧,逐渐逼近点燃的时刻。

  清军骑兵的气势如同巨浪扑来,震耳欲聋的马蹄声让整个战场都变得剧烈,但明军的火枪兵依旧保持着冰冷的沉默,他们没有急于开火,所有人都在耐心等待着最好的时机。

  这一击,必须是致命的。

  就在清军骑兵即将冲破明军防线的瞬间,火枪兵们的目光更加坚定,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去回望。

  随着一声令下,火枪兵们齐齐扣动扳机,黑洞洞的枪口喷出炽烈的火光,成千上万的火球迅速飞向敌军阵营。

  顿时,清军的骑兵被猛烈的火力扑面而来。无数的清军骑士中招,倒在地上,马匹因受伤失去控制,四散奔逃,整个战场弥漫着血腥的气息。

  这一场决胜负的时刻,已经悄然来临。

  “回军反击!”随着陈福一声命令如雷贯耳地响彻在战场上,原本正处于溃退中的明军将士们,如同一股被激活的洪流,迅速扭转了方向。

  在各级将官的指挥下,成千上万的明军将士在短短几秒钟内就调整了队形,奔向了战场的两翼。

  原本留在军中的弓箭手和两支伏兵队,也立刻以纵队方式重新整编,紧急上前布置。而那些弓箭手则更是迅速调整阵型,换上了横阵,为即将来临的对决做好了充分准备。

  陈福之所以敢于冒险,故意制造出一场溃退假象,诱敌深入,然后突然回击,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一支由老兵组成的军队。

  这些老兵经历了无数战场的洗礼,勇气和冷静几乎到了超凡的地步,对于他们来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并非夸张,反而是他们的常态。面对战场的混乱,他们的心态依旧稳如泰山。

  若换作是其他军队,面对这种机动性极强、冲击力十足的骑兵攻击,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真正的溃败。

  然而,这支部队的精锐将士却具备了在险境中找到反击机会的能力,若没有一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铁血军队,根本无法执行如此高风险的战略。假如战场局势稍有变化,溃败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若这一招成功了,其效果却是难以估量的一旦清军的骑兵陷入明军的伏击圈,重创了这些八旗兵,包衣兵必定会因失去依靠而迅速溃散,胜利便指日可待。

  陈福也清楚,若他仅依靠现有的兵力,靠着阵型严密的防守,恐怕最多也只能实现两败俱伤的局面。

  面对清军数量庞大的包衣兵、精锐的绿营军以及更为骁勇的八旗骑兵,若没有能够直接打击敌军核心的战术,根本无法阻止清军的推进。

  因此,这一仗,他必须搏一搏,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

  与此同时,正在疯狂追击的清军骑兵已经没有了任何后退的余地,八旗骑兵冲得越近,他们越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明军阵地中忽然出现的盾牌方阵和黑洞洞的枪口。

  这一刻,清军骑兵的指挥官们也终于意识到,前方的明军似乎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显然不可能是一场简单的溃退。

  然而,他们的冲锋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面对已经不足三十步的距离,转瞬即至的骑兵根本无法停下脚步,这时候唯一能做的,便是全力冲击过去,期望通过撞破敌人的防线来解决眼前的危机。骑兵的气势如洪流般奔腾,战马的蹄声几乎撕裂了空气,飞沙走石,震耳欲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的迟疑都可能导致失败,清军骑兵们咬紧牙关,双手紧握马缰,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明军阵地。随着战马的加速,空气仿佛都被压迫得扭曲起来,战争的气息愈加浓烈。

  就在这时,隐藏在明军阵中的伏兵将领林昌峰紧紧盯住眼前的清军骑兵,双眼死死地盯着那逐渐逼近的骑兵队列。他早已听到了马蹄声的轰鸣,感受到了大地的震动,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浓烈的战意。

  然而,心中的紧张与不安并未影响到他的决策,他知道,此时便是反击的最佳时机。深吸一口气,林昌峰毫不犹豫地挥动手中的刀,猛地一击,战鼓随之响起。

  “轰隆隆!”战鼓声如雷霆炸响,震耳欲聋。

  随着战鼓的响起,明军的盾牌方阵立即爆发出一阵猛烈的爆炸声,橘红色的火焰瞬间腾空而起,浓烈的火光在空中划出一条条轨迹。

  第一排、第二排火枪兵几乎是几乎同时发起了猛烈的射击,随着一阵惨烈的枪声,冲锋而来的清军骑兵瞬间便被撕裂。近千名骑兵被击倒在地,鲜血飞溅,马匹发出痛苦的嘶鸣,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片混乱,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火药的味道。

  与此同时,后方紧随其后的骑兵因为冲锋的惯性蜂拥而至,即使他们并未遭遇致命伤害,但依旧有不少战马和骑兵倒地中弹,未等他们站稳,又被后续的骑兵踩踏成肉泥。骑兵们在这片混乱中被迫停下了冲锋的脚步,但此时的他们已然无力回天。

  战马的蹄声与骑兵的呐喊声交织成了一片,空气中的浓烟和尘土混杂在一起,战场的秩序早已被完全打乱。这一切的变化发生得极为迅速,清军骑兵原本的凌厉气势瞬间被明军的火力压制,阵型彻底崩溃。

  随着明军盾牌方阵的爆炸,清军骑兵的进攻已经被有效遏制,虽然还有少部分骑兵依旧保持着战斗力,但大多数骑兵已经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随之而来的,便是包衣兵和剩余的八旗兵的迅速溃败。

  此时,战局已经完全逆转,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明军倾斜。

  战场上,骑兵的冲锋犹如雷霆万钧,一旦发动,就不容任何轻易停下。尤其是当这股强大的冲击力逐渐接近极限,战马全身披甲,体态沉重且迅猛,便会形成一种极难控制的局面。

  一旦前方发生混乱,冲势便难以遏制,结果很可能是连绵不断的人员和战马倒下。几百匹重甲战马倒地后,不仅对死去的骑兵和战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它们的挣扎和翻滚,迅速成了后续骑兵推进的致命障碍。

  这些战马在血泊中奋力扭动身体,用最后的力气拽住周围的一切,牵引出一片混乱。后续的骑兵迎头而上,眼见前方的马匹倒下,却无法停下马蹄,直接被这些倒下的马匹绊倒。

  其中,更有几名骑兵因无法刹住马蹄,便被剧烈的冲击力摔飞了出去,身体在地面上翻滚了十几步,直到撞到一堆已经倒下的战马才勉强停住。地面上血迹斑斑,肢体和马蹄交织,留下了无数混乱的痕迹,但尽管如此,前赴后继的八旗骑兵们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战马的倒下虽然造成了眼前一时的混乱,却未能阻止他们的冲锋,那数百匹倒地的战马,迅速被后续的骑兵踩过,成为了他们迅猛推进的障碍,但也仅仅只是暂时的。紧随其后的骑兵们如潮水般赶来,继续压迫着明军阵地,冲击的力量丝毫未减。

  与此同时,明军阵地上的火力并未因此减弱。盾牌上方的明军火枪兵,借着战马倒地的空隙,齐声鸣枪,密集的火炮和火枪瞬间射向了清军骑兵的中间部队。

  随着清军阵列的前排被接连击中,不少战马中枪倒下,撕裂的箭矢和枪弹深深扎入肉体,鲜血喷溅。这一次的齐射再度造成了清军的巨大伤亡,数百匹战马倒地后,原本紧密的骑兵阵型开始发生松动,清军的冲势稍有减缓。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清军骑兵再一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数百匹战马的倒下,清军的冲锋阵型出现了明显的混乱。前排骑兵死伤惨重,后续骑兵紧跟其后,仍旧保持着强劲的攻势。

  然而,巨大的损失和踩踏带来的混乱,显然让清军的前进速度逐渐减慢。此时,明军的阵地看起来依旧岿然不动,尽管前方的火枪兵和弓箭手伤亡严重,但他们依然在以顽强的决心抵抗着清军的压力。

  而此时,陈福已经看准了战场的局势,他迅速指挥麾下的大部分骑兵开始从两翼迂回,进行包围。

  同时,那些在刚才佯装溃败、撤回的战兵,也重新恢复了阵形。超过一半的撤退军队迅速重组,紧跟着骑兵,整齐地列成纵队,准备随时向前推进。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明军的阵形渐渐恢复了稳固,虽然火力损失严重,但依然不乏反击的潜力。清军的骑兵已经被战马倒地所拖慢了冲锋的速度,原本无比锐利的攻势,此时似乎已经变得有些迟滞。

  赫尔木作为这次冲锋的主帅,眼见麾下的将士死伤惨重,气急败坏,终于忍不住将手中的旗帜抢过来,亲自举起了甲喇大旗,打算激励士气,亲自率领骑兵冲锋。

  这一举动并非偶然,而是赫尔木深知,只有亲自引领军队冲锋,才能让士兵们不至于陷入恐惧和动摇。清军骑兵虽然因为战马倒下受到了显著的损失,冲锋的速度也有所减缓,但他们依然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眼前,明军的阵型看似稳固,但他们的火力能持续多久,赫尔木心里并不清楚。面对如此密集的骑兵冲击,明军阵地的火枪齐射,虽然足以造成几百匹战马的伤亡,但最多也只能再延缓一阵,无法彻底阻止骑兵的冲击。

  赫尔木满怀信心地判断,只要再冲一次,明军的火枪兵必然会因为恐惧和压力而无法保持阵型。即使火枪兵能够再次齐射,所造成的伤害也已经无法阻挡骑兵的进攻了。

  眼前的明军阵地不过是暂时的防线,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层防线,彻底摧毁敌人的意志。

第367章 内政

  然而,在赫尔木怒气冲天之际,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冲锋,已经进入了明军最为致命的防线。明军阵地并未因先前的损失而崩溃,相反,他们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场最后的决战。

  且不说此时明军军阵两翼已经没了成建制的骑兵掩护,便是步卒战兵刚刚也已经被击溃,这样的军阵又如何能够抵挡得住成千上万八旗兵的冲击?而只要这些掩护的火枪兵,弓箭手被击溃,这数千溃兵只需片刻便能冲乱其后还在紧急收拢的明军士兵。

  如此一来,这支明军必然在此全军覆没,赫尔木刚刚战败的奇耻大辱也能顷刻得报!只是,这些没有听到撤退军号的火枪兵,弓箭手,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

  林昌峰看着已经冲到了二十步以内的骑兵,又看着重新装填完毕的三排火枪兵,冒着不时从身边射过的清军箭矢,再度奋力敲响了战鼓。

  在主将丝毫不退的鼓舞下,盾牌之上立即爆发出了更加猛烈的的火焰,三排火枪兵同时发射,朝着已经冲到了眼前的清军骑兵发出了最后一击,便是其后的弓箭手,也随即再发出了一次猛烈的抛射。

  如此集中火力的最后一击,如此近的距离,数千颗威力巨大铅弹给冲锋在前的清军再次造成了堪称恐怖的打击,并让清军的攻势再度减缓了下来。

  且说,满洲八旗虽说作战勇猛,军法严苛,可毕竟不是神仙,面对如此打击,哪里还能和一开始一样?这要是包衣绿营南明军,恐怕早就已经溃不成军了!

  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瞬息万变,就在清军骑兵的冲锋一度取得优势时,意外的变数却悄然来临。眼见阵中的清兵被不断冲击而倒地,倒下的战马和清军士兵横七竖八地堆积成堆,而陈福依旧在为最终的包抄做着准备。

  这一时刻,林昌峰忍无可忍,他已不再顾及可能的后果,双眼微眯,盔甲上两支箭矢的痕迹几乎没能让他产生丝毫动摇。只见他猛地扔下手中的鼓锤,双手迅速插入腰间,一把短斧在手,他随即一声怒吼,朝着前方冲了过去。

  “杀!”他那浑厚的声音震耳欲聋,犹如一道雷霆。

  而见主将如此英勇,数千火枪兵、弓箭手也纷纷扔下手中的武器,拔出了短斧、狼牙棒、厚背刀和铁锤,紧随其后,跟着林昌峰奋力向前冲杀。原本在后方的两支伏兵也不甘示弱,纷纷举起长枪,加入了这场混战之中。

  对于赫尔木来说,这本该是一场轻松的胜利。他原本深信,面对即将溃败的明军,火枪兵的最后一轮火力足以将明军彻底摧毁,自己只需冲杀过去,就能夺得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然而,事与愿违。当他执旗亲自冲向敌阵时,一颗铅弹却悄然飞来,击中了他的胯下战马的右腿。

  战马失控,赫尔木瞬间被甩了下来,摔倒在泥泞的地面上。还没等他完全恢复平衡,林昌峰便如猛虎般跳出军阵,挥动斧头,几乎是在一瞬之间,“嘭”的一声,斧头直劈赫尔木的脑袋,生死未卜之前,赫尔木甚至连攻击者是谁都未曾意识到。

  随着赫尔木倒下,清军的士气也随之崩塌。明军的最后一轮火器攻击击中了清军的主将,赫尔木的死标志着清军的精神支柱瓦解,而八旗兵原本就已因为反复遭遇重击,处于停顿状态。

  此时的清军,面对这些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冲过来的明军,完全乱了阵脚。那些依靠骑兵优势勉力维持阵形的清军,如今面对明军的反击,顿时乱作一团,根本无法再有效反击。

  如果不是骑兵数量的优势,他们恐怕早已被彻底击溃。此时的林昌峰,凭借着个人的勇猛和率先冲锋的行动,迅速带动了全军的士气。

  他的突袭行动为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陈福终于抓住机会,成功完成了两侧的包抄。经过精心布置,明军的三面夹击终于真正生效,清军被完全围困,战斗的节奏瞬间发生了逆转。

  与此同时,从另一方向赶来的常青山部队,也趁着清军主力与明军激烈交战的空隙,成功突袭了多尔衮的大营。

  多尔衮原本正带领大军与朱慈大军在正面激烈厮杀,双方一度胶着,明军的三面夹击让清军骑兵的优势被大大削弱。

  此时,明军依靠两翼骑步协同作战,渐渐平衡了骑兵与步兵之间的力量对比,而清军主将赫尔木的阵亡更是令士气大跌,骑兵的优势难以再发挥作用。

  然而,当常青山的部队打入大营,焚烧清军的帐篷并放火烧连营时,局势瞬间变得更加危险。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清军大营仿佛陷入了地狱,明军的火力以及突袭的震撼效果,给了多尔衮极大的压力。

  看到大营被焚烧,常青山部的气势如同千军万马压过来一样,令多尔衮顿时意识到大势已去。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可能中了明军的埋伏,但他并未想到,局势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急转直下。大营被火焚,远处烟尘滚滚,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是多尔衮,也无法继续坚定进攻下去。

  毕竟,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继续留下来只会是自取灭亡。于是,他果断下令撤退,带领部队迅速后撤,朝着辽中的方向撤去。

  当战场上的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时,清军的溃败几乎是瞬间的事情。就在朱慈带领明军稳步前进,接连击败清军的那一刻,整个清军阵营的抵抗力几乎在一瞬间瓦解。

  刚才还在鏖战的清军士兵,似乎突然失去了斗志,兵刃纷乱、马匹奔腾,完全没有了丝毫组织和纪律。

  战场上,那些清军骑兵和步兵如同丢盔弃甲的败军,不顾一切地四散而逃,原本气吞万里、气吞山河的清军,转眼间成了溃不成军的草芥,溃败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这场战斗的转折,似乎是发生在一瞬间,和朱慈的前期判断一致,清军的军心不稳,战斗力在面临强大压力时迅速瓦解。

  就在清军的军阵被撕裂之际,明军的士气瞬间达到了顶点,战场上鼓声阵阵,士兵们高声欢呼,士气如虹,正是鼓足勇气,力挽狂澜之时。

  看到清军的溃败,朱慈心头一喜,毫不犹豫地命令麾下骑兵发起追击。明军数百骑兵猛追不放,穿梭在敌军的逃窜队伍之间,一路砍杀,锐不可当。逃跑的八旗兵毫无还手之力,那些被甩在队伍后方的士兵,不断被明军追兵砍倒,血流成河。

首节上一节32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