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逃兵所言,关于洪旭的情报,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李霄林眉头紧锁,低声对郑鸿逵说道。
两人之间的默契已然形成,张名振没有做声,静静地听着,心里却也在盘算着未来的局势。
如今的靖南城已经不复当年,四面楚歌的洪旭,显然已经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接下来,就是该如何掌控这些动荡的力量。
“我们要趁势而上,务必尽快消灭残余的敌军,清扫周边的叛乱势力。”李霄林的眼神愈加坚定,只有尽快稳定局势,才能为接下来的作战争取更多时间。
据情报所示,洪旭麾下的各部军队似乎已然集结在了漳州通往泉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华安”。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战略节点,掌握了华安,就等于控制了通向闽中的命脉。洪旭此时将兵力集中在此,显然是有备而来。
根据现有的军情分析,洪旭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五千,而这些兵马中的一大部分,却是洪旭近期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
对于这批士兵的质量,军中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刚刚从民间召集而来的,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武器和甲胄更是粗糙至极。大部分士兵手中的兵器不过是些简陋的刀枪,几乎没有一副完整的甲胄,而那些逃兵,正是从这些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中流失出来的。
不过,洪旭的部队中,也不乏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骨干力量。总共两千余名精锐兵马,这些士兵拥有着相对精良的兵甲和武器,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堪称是支撑战斗力的核心。
与此同时,洪旭在华安城内积攒了大量的粮草,而随着郑鸿逵图谋不轨的消息传出后,洪旭便开始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强征了不少民夫修补加固城池。对于他而言,这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面对可能到来的大战。
毕竟,华安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是能稳住这里一段时间,凭借地势的优势,守住这座城池也并非不可能。只要能够借此时间,找到反攻的机会,或者进行有效的撤退,洪旭便能够保持自己的生还希望。
然而,形势依然复杂且充满变数。郑鸿逵的主力大军正在被郑芝龙拖延在闽西,短时间内无法前来支援,这让洪旭看似在短期内占据了主动。
但张名振若是带领大军全力而来,华安的防线恐怕难以支撑太久,洪旭就算是在这里做出顽强抵抗,最终被突破的可能性极大。
洪旭知道,自己绝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华安的防守上,他并没有为“为了大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做好准备,早已为自己留足了灵活应对的后路。
与此同时,郑军的斥候可不是什么吃干饭的角色,洪旭依靠这些人已经打探到了一些关于明军的情报,了解了敌人北上的主力大致情况。
郑鸿逵的军队已经反正,原本郑军派出的支援力量不过两千兵马,加起来也仅仅三千余人,这些兵力虽然看似不弱,但也仅仅是针对一部分敌军的应对之策。
而漳北的高山大川错综复杂,地势险要,山川阻隔,他又熟悉这一带的地理环境,这无疑让洪旭占据了地形的优势。
在这种局势下,洪旭心中升起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何不主动出击?或许能在这场较量中占得先机,给明军造成沉重的打击。但这风险太大了,虽然洪旭此时手握华安的防守优势,而郑鸿逵的人数虽少,却仍不可小觑。
郑鸿逵若进攻城池,他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损失惨重,尤其是在明军的后续支援到达时,战局的变化将更难预测。
因此,洪旭盘算得极为周密,一旦明军有所动静,他便准备带着麾下的精锐兵力,在合适时机发动伏击。
若能成功击溃明军的主力,甚至能迫使张名振退兵,便能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若战局变得不利,他则准备带着精锐部队迅速撤离,转进潮州,保存实力。对于洪旭而言,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关于生死的较量,更是关于未来政治生涯的赌注。
若是这场战斗以失败告终,倒也无妨,至少他还可以以“主动出击,牺牲自己”为由,获得一定的同情与理解。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若能取得一定成果,也能够证明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不会让自己显得过于软弱。
张名振当然不会知道洪旭心中所盘算的一切,他从来没有料到对手会如此灵活多变,早已决定只带一千精锐兵马的他,原本是为了防止惊动洪旭,让他产生过多的防备,影响后续的行动。
然而,他并未意识到,洪旭并非那么容易被轻松击败。张名振明知对手并非善茬,却仍心存侥幸,只想着通过这一次快速出击,借势而上,最终击溃敌人。
至于郑鸿逵,他本部精锐并不多,剩下的大多数士兵战力较弱,已经被留在了漳南各地的城镇,由他的儿子和亲信王信统领,镇守地方。
郑鸿逵的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深知自己在这场大战中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也在默默思考着如何能够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洪旭的主动进攻,还是郑鸿逵的精心布局,都将影响到未来的战局。
换句话说,张名振并不担心洪旭敢与他一战,反而是担心洪旭不敢与他对抗。要知道,洪旭虽是旧日福建的名将,但其心中早已有了退意,面对势如破竹的明军,他如何敢轻举妄动?
张名振若真想速战速决,洪旭的残兵显然不足为虑。于是,他决定要假装在与洪旭的对抗中费尽心力,施展出一番“力敌”的局面,迟缓其攻势,再慢吞吞地追赶着洪旭的残兵进入漳北。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接下来的局面中,为郑芝龙创造一个误判的机会,让他误以为洪旭尚有反抗之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然而,这场福建大战的最终走向究竟会如何,是否能够彻底收复福建,甚至全歼郑芝龙的主力,还是将功败垂成,直接宣告计划失败。
这一切不仅仅取决于张名振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明军将士们敢于战斗的勇气,还与郑鸿逵与邓力雷二人的决策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或者在张名振和郑芝龙的夹击下失了分寸,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也许会出乎所有人预料。
张名振深知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愿意赞同稳扎稳打的策略先稳住漳州,然后再慢慢展开全局,以避免过于仓促行动而让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
李霄林策马立于三河镇东岸,身边郑鸿逵并肩而立,目光在河对岸的浮桥上巡视。河面上,郑军早已拆除掉了所有的桥梁,改由水师搭建起十几艘小舟组成的临时浮桥。
这样的举措虽然显得有些临时,却也在大军行进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经过几日的艰苦行进,浮桥的搭建工作虽然繁杂,却已逐渐接近完成。
随着浮桥逐渐搭建完成,前方的李霄林指挥官麾下的千总部已经在河边整队,准备过河。与此同时,他的斥候已然深入到前方五里之外,警戒一切可能出现的敌情。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除了一些零星的郑军溃兵外,并没有发现任何敌军的动向。这让李霄林稍微松了口气,但他的目光依然如鹰隼般锐利,不敢有丝毫懈怠。
很快,率先渡河的骑兵在河流旁的山脊上和显眼处举起了各色的小方旗,黑色代表着前方可能有沼泽或者河流,青色则意味着前方可能存在山林等地形阻碍。这种标记不仅简洁明了,也能迅速传递关键信息,确保大军能够迅速适应任何即将面临的复杂地形。
在明军的军律中,对于“行军”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无论何时,斥候必须提前几里甚至几十里就布置好,确保大军在行进过程中不被敌军突然袭击。
而一旦遇到险峻地形、敌军埋伏,或者战局突变,斥候便会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帜来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军队能够快速反应,避免陷入困境。
这种高度组织化、规范化的军事指挥系统,正是明军能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仍能保持较高机动性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训练有素、执行力极强的正规野战军来说,除非地形特别复杂,难以侦察,或者由于急速追击而不慎落入敌人的埋伏。否则就算敌军如山洪般汹涌袭来,几乎也不可能出现“轰隆一声巨响便陷入几万敌军包围”的情况。
每一名士兵都经过严格训练,知道如何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情报并传递至指挥部。
李霄林深知,自己麾下的军队能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如此有序地推进,这得益于长期以来的军事纪律和训练。而此刻,他的目光依旧紧盯着前方的情报,指尖轻轻摩挲着马鞍,心中的紧张感依然未曾减退。
“到了三河镇,距离华安就只有一百里左右了。”郑鸿逵站在李霄林旁边,低声说道:“咱们的辎重都已安全放在船上,大军负担不重。如果按照现在的行进速度,明日傍晚时分,大军必能抵达华安。”
李霄林点了点头,目光没有离开前方的队列,虽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他心里依旧在快速运算着接下来的每一步。
“好,按你的判断行进,确保军心稳定。”李霄林轻声指示,语气中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决心与信心。
郑鸿逵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方的河流上,若有所思道:“韦大人的人还有七个潜伏在郑军之中,进入城后再想出来传递情报就困难了。不过,只要洪旭不是固守华安,他们就依然有机会回来,及时向我们传递郑军的最新部署。”
韦显目光锐利地扫过四周,低声补充道。作为锦衣卫的头目,他深知情报对战争的重要性,而这几个潜伏在郑军中的内应,若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有效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战局的走向。
在张名振的战略布局中,虽然这些锦衣卫的密探在郑鸿逵决定迎接张名振入城后暂时失去了作用,但他们的任务并未结束。
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大战,这些潜伏在敌军内部的间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能迅速将敌方的动向和部署传递给张名振,为接下来的作战提供宝贵的情报支持,借助这些内应,明军的战略将更加周密,兵力的部署更加精准。
李霄林听了韦显的话,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大军,心中沉思。漳州府的地图已然烂熟于心,他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道:
“这附近的地形复杂,且无洪旭大军的踪迹。我们暂时不必急于推进,先渡河,再在阴那山西北山麓寻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扎营。今晚,我们便在此地暂时驻扎,休整兵马。”
在他看来,洪旭的兵力虽然不小,但距离他们的队伍还相距甚远,洪旭若不立即采取行动,恐怕就无法及时赶来增援。
而郑军目前的形势也相对较为松散,他们急需稳固军心,为接下来的大战做足准备。然而,郑鸿逵听后,脸上却带上了一丝轻蔑的笑意:“将军,您提议的确不错,但我认为我们可以稍微放慢一些步伐。”
他稍微停顿,眸中闪过一抹冷意:“前方的斥候,咱们不必派得太多。既然洪旭的情报全依赖于他那几个潜伏在我们内部的眼线,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得到真实的消息,放松警惕,等待我们露出破绽。反正我们手里还有锦衣卫的内应,即使有埋伏,我们也能提前掌握动向。”
第382章 埋伏
作为昔日的郑军大将,郑鸿逵在军中的经验足以让他对当前局势有着精准的判断。
若不因为和大哥的权力斗争失败,失去了郑家其他人的支持,郑鸿逵也许早已能够在郑军中占据更高的地位。但现在,他必须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投靠朱慈。
“如果我没猜错,洪旭此人虽有勇气,但他麾下的兵马远不如我们精锐。”赵东的语气里满是自信,甚至带着几分轻蔑道:“他的军队在武装上出现了诸多漏洞,战力虽不弱,但若面对我们这样的精锐,恐怕还不足以与我们抗衡。”
然而,李霄林却并不轻视洪旭,他依旧保持着警觉道:“或许我们还需要制造一些假象,露出一些破绽,让洪旭误以为有胜算。他的骁勇虽有,但若没有必胜的把握,恐怕也不敢轻易出击。”
李霄林的话语深沉而有力,他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洪旭的兵力虽不如他们强大,但作为一位曾经的勇将,他的谨慎与果敢也足以令所有人忌惮。
郑鸿逵闻言,心中微微一动,他目光坚定道:“李将军,若您不介意,我愿意先领本部疾行。只要我们两军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洪旭定会以为这是我们有意放空,想引诱他出城。到时候,他必然会认为这是一次反击的好机会。”
郑鸿逵的话语透着自信,几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策。他深知自己此举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在战场上获得先机,更多的是为了稳固自己在明军将领心中的地位。他刚刚才选择反正,虽然献出了漳州府南部各城是一次巨大的功劳,但他并未能完全消除自己心中的疑虑。
张名振虽然已答应既往不咎,但毕竟是权谋之人,谁知道他何时会翻脸?因此,郑鸿逵迫切希望通过立下新的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好,既然如此,我们便按照此计。”李霄林的声音沉稳,他没有多言,只是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郑鸿逵的果断与战略眼光,虽然略显急功近利,但在这场复杂的战争中,却无疑是个可靠的盟友。
而吴耀和梁超,这两位锦衣卫的内应,一个曾是海盗出身,另一个则曾经是名私盐贩子。两人虽然出身低微,但凭借着过人的胆略和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迅速在军情司中站稳了脚跟。现在都已经升任旗总,手下各自管着三十多号兵马,军中地位不小。
无论是出身海盗还是走私盐贩的老路,他们都凭借着一身刀枪并用的好武艺和流利的江湖黑话,打入了洪旭麾下,赢得了信任,并顺利成为了内应。在看到吴耀回来的身影,梁超立刻从他所依靠的老树旁站起,低声命令手下的一众民兵躲开。
这些民兵不过是一些地方的乡野粗人,看到梁超站起,根本不敢怠慢,纷纷让开了身位。梁超猫着腰走到吴耀面前,目光如炬,扫视四周,确保没有外人听见,随即用一种极低的声音说道:“鸟儿已经回巢,任务完成,没出问题。”
吴耀环顾四周,确认身边并无敌人之后,才冷静地说道:“情报已经传回大人那里,洪旭手下那几支杂兵根本构不成威胁。等他被李霄林击溃之后,咱们得尽快跟着撤。”
他的语气简短、冷静,透露出一股久经沙场的老练。梁超听了,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低声骂道:“他娘的,咱们的任务可不是这么轻松。既不能在后面太过张扬,也不能冲得太前面。那些野战军的狗崽子打起仗来太狠了,要是死在他们手下,老子死也不瞑目。”
“我会负责盯紧洪旭的动向,只要局势有任何变化,我们就带着人冲过去,紧随其后撤离。”吴耀的目光冷如寒霜,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从来不喜欢多说废话,对于任务,他的态度一向是雷厉风行,他紧紧握着腰间的刀柄,心中思索着接下来的步骤。
梁超点了点头,但脸上的担忧却没有完全消散:“洪旭若是没了,咱们可就没法接近郑森的大军,之前的潜伏就都白费了。他的命,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梁超此话一出,吴耀并未反驳,心中却有了些许思量。正如对方所说的,若是失去了洪旭,他们便无法接触到郑森的大军,所有的谋划便毫无意义,他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都将付诸东流。
“你放心,洪旭的命,咱们一定保得住。”吴耀说完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光芒道:“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他跑不了,也死不了。”
他话语中的决绝让梁超微微松了口气,吴耀说话从不做作,每次都直截了当,只是一句话便让人感受到那股强大的气场。
“李霄林那边,我们的内应早就布置好了,一切都有分寸。只要我们按计划行事,洪旭是死不了的。”梁超拍了拍吴耀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自信:“我们只要守住眼前这一步,接下来的行动就能如行云流水般顺利展开。”
吴耀沉默了一会儿,随后点了点头:“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保住洪旭的命,更是要借此机会接近他,获取他对我们的信任。”
他目光远眺,沉声说道:“这一路上,洪旭带的兵不过是些残兵败将,后方还被追兵紧追不放。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机接近他,拉拢他,让他信任我们。到时候,他必定会放松警惕,而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取得更大的主动。”
梁超微微点头,心中也已经有了打算:“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若不能抓住这个机会,等到福建一切尘埃落定,我们就再无机会了。既然如此,咱们就得豁出去,尽全力把握住眼前这场机会。”
两人眼中都闪烁着一股坚定的决心。
“嗯。”梁超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一丝深思:“到时候,洪旭虽然是军中的一员,但他并不是做主的人。咱们若不是心腹,恐怕连军情的具体动向都很难得知,甚至有可能被安排到边远的地方守城,这样一来,就真的是白跑一趟了。”
梁超的眼神冷静而锐利,他心中已经考虑好了后续的行动策略,思绪如电般闪过几番推演后,便已得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判断。
这种层级的博弈,往往并非只是靠兵力和武力来解决,更多的是依赖于情报的掌控与战略部署,而他们能否及时获取准确的情报,也成为了左右命运的关键。
“对。”与梁超一同的周昂点了点头道:“如今的局势越来越复杂,洪旭这次的行动似乎早有预谋,他不仅仅是要阻截郑鸿逵的大军,似乎还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来彻底解决他心头的敌人。”
周昂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道:“郑鸿逵倒是挺自信,连这样的陷阱都敢钻,真是活该。”
梁超轻轻地摆了摆手,示意周昂不要太过急躁道:“我们与洪旭之间的关系虽然复杂,但他毕竟还是个将军,暂时不必过于评价。”
他停顿了片刻,眼中闪过一抹冷意道:“若真如他所愿,打算在这个山谷中进行一次重创,那我们就要看一看,他到底能不能挡得住郑鸿逵那股自负的气焰。”
话音刚落,前方的山坡上突然传来一阵细微的脚步声,梁超和周昂瞬间警觉,转身朝着声音来源的方向看去。
很快,他们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正是洪旭,带着几名亲卫。洪旭此刻站在山坡的半人高灌木丛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似乎在观察郑鸿逵的大军如何进入他们精心布置的伏击圈。
此时,郑鸿逵的前锋已经进入了伏击区域,哨骑们沿着河谷疾驰而去,虽然只有六骑,但它们行进得极快,似乎在试图寻找潜在的敌情。
洪旭紧紧盯着那六骑,心中虽有疑虑,但他早已部署了麾下的全部哨骑,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被掌控。
“果然如此。”洪旭心里暗道,眉头微微松开,稍微放下了心中的戒备:“郑鸿逵自从今日加速行军后,便一直没做什么特殊的布防,看来他根本没有料到我们会这么快出击。”
他心里虽有些不解,但更多的却是兴奋和期待。洪旭的目光变得愈加坚定,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早已把郑鸿逵的战术看得透彻:“以前在和明军作战时,那个狗娘养的郑鸿逵就瞧不起我,今天有机会,我非得让他知道,谁才是这片战场上真正的主宰。”
每当想到曾经郑鸿逵看他时那冷漠鄙夷的眼神,洪旭心中便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今天的这场战斗,便是他复仇的机会。
随着心头的怒火渐渐升腾,洪旭开始冷静地分析局势。眼前的河谷宽阔,左右两侧的出口较大,但关键位置的南侧低矮山坡恰是伏击的绝佳地点。
经过几番侦查与安排,他觉得时机已到,只要郑鸿逵的主力进入此地,便能发起突袭。
“郑鸿逵一向自负,这次他一定不会轻易做出反应。”洪旭在心中默默盘算,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的计划早已部署得天衣无缝,接下来,只要一击得手,便能在战场上彻底摧毁郑鸿逵的士气。
然而,河谷中的局势逐渐有了变化,郑鸿逵的前锋开始紧张起来。几百名战兵迅速展开,占据了河谷中的有利位置,远处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郑鸿逵的身份旗帜也很快显现出来。
战斗的气息逐渐浓重,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霄林站在队伍的后方,目光透过前方的兵马,看着前方不断接近的郑鸿逵大军,心中默默盘算着战局的变化。他明白,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因为细微的失误而陷入致命的危机。
而洪旭所选择的这片河谷,虽然看似是伏击的绝佳之地,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广阔的地形让双方的机动性更强,尤其是山谷两侧的山丘,虽然可以遮蔽视线,却也为进攻和防守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洪旭本来计划通过这种地形优势来压制敌人,但他并没有料到,郑鸿逵的行军速度一直在加快,且早已准备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此时的郑鸿逵,虽然表面上显得轻松自信,但他的每一步行动,背后却隐藏着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另一边,洪旭逐渐意识到,眼前这场战争,并非如他预想的那般简单。虽然此番设伏之计看似天衣无缝,但对于洪旭而言,整场战斗的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伏击的突然性与兵力的调动。
他深知,倘若被敌军哨骑及时发现,所有的布置将付之东流。因此,为了避免被洪军的侦查发现,洪旭的兵马并未选择更为隐蔽的山脊,而是藏匿在距离河谷约百余步的地方。
这样的距离既能保持足够的隐蔽,又不至于让敌方的视线完全无法探及。伏击的优势,洪旭早已心中有数。
他的目标并非直接与郑鸿逵展开硬拼,而是趁着郑鸿逵兵马列阵尚未完全成型,无法有效应对的空档,给予敌军致命一击。尽管郑军兵力强大,但在列阵未整时,极易遭遇突袭,尤其是面对张军这支善于骑兵冲击的部队,若没有及时组织起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