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39节

  而理论和空想,在强大的实际力量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作为大明中兴计划的一部分,孤儿院培养出的下一代精英将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国家未来的军队建设中,这些孩子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栋梁,朱慈不仅注重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院中的一名孩子引起了朱慈的特别注意。这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名叫曹胜,身形高大,虽然身板略显瘦弱,但那双眼睛中透出的坚定目光,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屈的力量。

  “孩子,你打算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朱慈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

  曹胜抬头看着这位天子,眼中闪烁着光芒道:“回陛下,草民愿意加入军队,成为一名强大的武卫营战士!”

  朱慈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个回答,正是他所期望的。作为一个帝王,他当然清楚,大明的未来不仅仅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积淀,最为重要的还是一支训练有素、忠诚无畏的军队。而要培养这样的军队,首先必须从底层抓起,从这些有志于从军的年轻人做起。

  “很好。”朱慈的声音低沉而充满鼓励:“你有这样的志向,很好。”

  朱慈顿了顿,又郑重其事地叮嘱道:“身体是本钱,奋斗是必要的,但你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不能忽视自己身体。”

  曹胜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的光芒,他对朱慈的教诲铭记在心。与此同时,孤儿院的负责人也赶忙上前,恭敬地回道:

  “陛下,孤儿院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紧抓孩子们的技能培训,同时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确保他们全面发展。我们将为大明的中兴做出最大的贡献!”

  朱慈微微点头,表示满意。这些孩子或许暂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但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的却是整个大明的希望。

  视察结束后,朱慈离开了孤儿院。然而,回到皇宫后的朱慈,还没来得及休息,周世显就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摞已经汇总好的军情报告,朱慈看到他那焦急的表情,立刻收回了那些杂念。

  “陛下,张名振已经来了,正在外面等候。您看……”周世显站在朱慈面前,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慈看了看桌上的文件,随即微微点头:“让他进来。”

第392章 海贸

  片刻后,张名振大步走入殿内,行礼后便立刻汇报导:“陛下,关于黑龙江和台岛的军情,我们已经有了详细的情报,您请审阅。”

  朱慈点了点头,示意周世显将报告递给自己。他翻看着上面的信息,眉头渐渐皱起。台岛局势日益紧张,荷兰人对台湾的军事部署也越来越密集,这一切都意味着大明的边疆局势更加复杂。

  经过仔细分析,朱慈已经对荷兰人在台岛的动向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并没有对张名振和周世显过多言辞,只是淡淡道:“黑龙江和台岛的防务问题,必须从长计议。局势至此,我们已经无法再坐视不管。”

  他抬头看向两人,声音坚定:

  “这两地,关系到大明的未来。你们要加快步伐,确保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占得先机。”

  张名振和周世显对视一眼,心中已经明白了朱慈的决心,未来的战斗,已经不可避免。

  张名振眉头微挑,他知道,朱慈虽然不常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每当涉及到海贸、军事和国家命脉之事时,皇帝的心思一向缜密。

  朱慈随即站起身来,笑盈盈地迎接着张名振走进内院,身后跟着周世显,他脸上带着微笑,看上去颇为谦和,但眼中却很是锐利。

  “朝中有些事情,牵扯甚广,若不请侯服出马,朕还真不好办。”朱慈语气轻松,然而话中含义却极为严肃。

  张名振被朱慈的话一说,心中顿时升起几分自豪,嘴角不自觉地微扬,对于自己作为朝廷支柱的地位,他始终怀有一份清晰的认知。

  “微臣是陛下的臣子,只要陛下需要,微臣无论如何都会全力以赴。”张名振抱拳拱手,语气中透着一种坚定不移的忠诚。

  两人坐下后,周世显站到朱慈身旁,气氛逐渐变得轻松,宫中的太监迅速端来茶水,送到两位大臣面前。朱慈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细细品味。

  片刻之后,他目光温和,关心地询问道:

  “侯服,听说自从上次朝廷事务繁忙之后,你便常常居住在西街的宅邸,没再外出走动,难道最近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张名振微微一怔,随即展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语气中带着一丝温婉的谦虚道:“微臣多谢陛下的关心。烦心的事情倒没有,倒是一直宅在家中,整日无所事事,确实有些乏味。”

  他微微沉思,略带无奈地说道:“陛下也知道,微臣并非那种闲得下来的人,所以便在家里学起了木工,倒也挺有意思。”

  朱慈听了,不禁笑了笑,他那一向严肃的脸上,罕见地浮现出几分温和的笑意:“原来侯服竟然有这样的爱好,倒也能解闷了。”

  两人稍作寒暄,气氛显得愈加轻松,话题渐渐从个人琐事转向了更为严肃的议题。朱慈放下茶杯,目光一转,轻轻敲了敲桌面,突然变得更加严肃:

  “侯服,不瞒你说,大明的海贸近来愈发繁荣,尤其是李家在其中的力量愈发庞大。”

  张名振目光一凛,心中顿时警觉,他知道,朱慈此话中的“李家”必然是指李霄林。

  朱慈继续说道:“朕准备调李霄林去担任市舶司的职务,这一职位重要非凡,掌控着大明的海上经济与军饷来源。但今后的海贸局势如何布局,尤其是要如何安排后继的管理者,朕实在是犯了愁。”

  话音未落,周世显便迅速侧身,手中拿着一份密信,轻声递给了朱慈。张名振眸光一闪,不动声色地接过了话题道:

  “陛下的忧虑,微臣能理解。海贸之事,涉及广泛,利益盘根错节,管理不当,极易引发风波。李霄林在海贸上有着深厚的根基,但从整体来看,大明如今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架构。”

  朱慈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一丝深意,又道:“正是如此。李霄林手中掌控的市舶司,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保障大明的海贸稳定,但海贸的未来,不能仅仅依赖一人之力。更何况李家在朝中逐渐增强的权势,朕不敢轻易将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单一人选,若没有制衡,难免重蹈覆辙。”

  张名振略微沉思,微微点头,低声说道:“陛下确实深虑。如此庞大的海贸体系,若单一由李家掌控,恐怕会造成过大的隐患。若是能从中引入其他势力,进行适当的分权与制衡,或许能更好地保障海贸的长远发展。”

  朱慈看着张名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道:“侯服果然眼光独到,朕之所虑,正是这一点。如今,大明的海贸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若管理不善,不仅关系到百姓生计,甚至可能威胁到大明的政权稳固。若李霄林过于专注于其私利,势必会扰乱朝廷的整体布局。”

  张名振笑了笑,眼中隐隐露出一丝锋锐,道:“陛下的英明决策,微臣佩服。如今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在短期内做好权力分配,让海贸管理既能有序推进,又不至于过度集中。”

  朱慈沉吟片刻,最后坚定地说道:“侯服,朕相信你的判断。接下来的海贸改革,必然需要一位像你这样能为国家操心的人来参与其中。”

  张名振心中略有波动,但脸上却没有任何异色,他轻轻拱手道:“微臣愿为陛下分忧,竭尽全力。”

  朱慈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道:“那就请侯服,带领所有能者,重振大明海贸的荣耀。”

  张名振听罢,心中微微一动,目光深处隐隐流露出一丝欣喜之色。他自从因病退居府邸休养以来,朝中格局已悄然生变,错失了诸多关键的人事调动,眼看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僚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大展拳脚,而自己却始终处于半隐退状态,怎能不心有不甘?

  如今,朱慈主动将他召来,言谈之中已显露出倚重之意,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然而,张名振深知官场之道,心思虽已活络,却不露丝毫端倪,反倒是眉头微蹙,面露沉思之色,似乎这件事着实令他感到棘手。他缓缓开口,语气沉稳,字字斟酌道:

  “此事确实不易处理。沿海的海商向来以李家为纽带,或自行为政,或受李家庇护,尤其是福建官场之中,多有李霄林的旧部,他们盘根错节,彼此间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而海贸之事向来错综复杂,台面上是生意,台下却不乏隐秘交易,其间牵扯甚广,若无强而有力的掌控者,恐怕难以理顺其中关系。”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抬眼瞥了朱慈一眼,见皇帝神色淡然,正饶有兴致地听着自己分析,便知对方的心思已然有所定夺,便继续说道:

  “如今李霄林即将调任市舶司,届时他势必会带走一批心腹人手,如此一来,海贸事务的主导权便出现了真空。此局面虽有利于陛下彻底改造大明的海贸体系,但若无合适人选接手,恐怕会引发短期内的混乱。

  依微臣之见,陛下必须任命一位熟悉海贸之道,同时手下也有一批得力干将辅佐之人,否则贸然更替,恐怕会激起沿海商贾的不安。”

  朱慈听罢,微微点头,并未急于表态,而是静静地等着张名振继续往下说。

  他知道,张名振此人虽自谦,但绝非甘居人后之辈,此番召他入宫,已然是明示对方机会就在眼前,就看他如何争取。

  果然,见皇帝并未否定自己的言论,张名振继续道:

  “自从朝廷消除禁海令以来,江南、山东、福建、广东一带的走私贸易,便死灰复燃,甚至愈发猖獗,而郑家在其中独占鳌头,早已形成庞大势力。现如今,往来日本、南洋的商船,几乎都需挂上郑家的旗号,否则便是海上孤舟,任人宰割。

  陛下大力中兴大明,今后海贸规模势必继续扩大,但伴随利益增长的,不仅是商贾的繁荣,还有潜藏在暗处的觊觎者。红毛诸国近年来在海上日渐活跃,必然与大明的海贸存在冲突,若稍有不慎,恐怕会衍生更大的外患。”

  张名振语调略微提高几分,神色也变得更加严肃道:

  “因此,陛下若要选择一人执掌海贸,此人不仅要深谙商贾之道,更要熟知兵事,方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不至于束手无策。更理想的是,此人若在江南商界有一定声望,同时与地方势力关系融洽,那么在关键时刻便能沟通内外,确保大明的海贸体系在过渡期内不会发生动荡。”

  他停顿片刻,似乎是在等待朱慈的反应,然而皇帝依旧保持着那副不动声色的模样,似乎在揣摩他的用意。

  实际上,张名振深知朱慈的心思。对方绝不会让自己这个与财权密切相关之人真正掌控军权,而他本人也不会自讨苦吃,去争夺一个注定无法染指的位置。

  但海贸之事,他却志在必得不仅因为他对航海贸易本就颇有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块丰厚无比的肥肉。自从卧病在家以来,张名振虽然没有亲自插手朝局,但朝中大事他却了如指掌。

  朱慈近来大力推行军政改革,削弱地方豪强权力,重塑大明官僚体系,而自己在新体制中仍然拥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一次,他必须主动出击,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机会,恐怕未来再难以插足海贸事务。

  想到此处,他再度拱手,语气坚定道:

  “陛下,微臣虽久未在朝中任职,但对大明海贸之势依旧有所了解。若陛下信得过微臣,微臣愿为大明海贸出一份力,确保这一命脉行业在改革期间稳定发展,同时也能为朝廷培植出一批忠于皇权的海贸人才,以彻底摆脱李家在中央一手遮天,郑家暗中主导地方的局面。”

  朱慈微微眯眼,目光在张名振身上停留片刻,嘴角终于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他轻轻点了点头,缓缓道:“侯服,你果然未让朕失望。”

  张名振听罢,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踏入了朱慈所设下的棋局之中,而他,正准备在这场博弈之中,占据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随着市舶司的筹建、四大水师的组建,以及李家海上贸易体系的重组,整个海贸格局已然大变。哪怕是曾在海上呼风唤雨的张名振,如今也无法再凭借个人力量威胁朝廷的中央集权。

  市舶司与工商司的严密监管,使得他即便仍能在海贸中分得一杯羹,也不过是一个“正正经经”的大掌柜,难以再将海贸作为独立于朝廷的势力依托。

  换言之,朱慈此次推行的改革,既是大明海贸体制的一次深远调整,也是朝廷对内部权力结构的一次重新洗牌。他不仅要让大明的海外贸易焕然一新,更要确保任何一方势力都无法在朝廷之外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张名振神情沉稳,静静地听完朱慈的分析。殿内沉默片刻后,朱慈缓缓抬起头,目光深邃地望向他,语气中带着几分意味深长的笑意:“侯服之言极有道理。若非文武双全、素有威望之人,恐怕难以胜任如此高位。”

  听到这里,张名振不禁挺直了腰背,胸膛微微起伏,自己刚才所描述的理想人选,实际上正是按照自身的特质量身定制。如今大明朝堂之中,论及海上战事、贸易经营乃至南洋局势的掌控,除了他张名振,又有谁能真正胜任?

  朱慈嘴角微微上扬,继续说道:“咱们大明要想在海上立足,便绝不可能避开与红毛夷人的冲突。荷兰人正试图绕开我们,与日本直接通商,甚至想要独霸南洋贸易,成为海上的霸主。而西班牙人在吕宋、台北等地同样对我大明商人戒备森严,随时可能举起屠刀。”

  听到这里,张名振脸上的神色微微一变。他深知海外局势的复杂多变,但此刻由皇帝亲口道出,便意味着朝廷已经不再只是关注陆地上的江山,而是正式将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海洋。

第393章 部署

  “陛下所言极是!”张名振当即拱手抱拳道:“南洋、台岛等地皆有大明百姓,若能妥善加以引导,他们便能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我大明立足海外,巩固海贸根基。否则,他们就只能任由红毛夷人宰割,成为他国鱼肉!”

  朱慈轻轻点头,目光如炬地看着张名振,继续说道:

  “这些年,我大明的海贸发展迅速,但也因此遭到了外夷的觊觎。要想真正掌控海上秩序,单靠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支强大且能够独当一面的海上力量。红毛夷人野心勃勃,若非能与他们周旋、斗而不破,一旦交恶,便必须要有与之正面交锋的实力。而这,绝非寻常人可胜任。”

  而后,站在一旁的周世显也适时插话,语气带着几分思忖道:“陛下所虑正是当务之急。海贸之事不仅涉及巨大利益,更关乎国家命脉,如今的局势已与以往大不相同。若无真正能驾御风浪之人掌控,恐怕此番改革仍难见长远之效。”

  他顿了一顿,随即自问自答道:“可若要寻找这样的人才,确实不易啊……”

  张名振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慈一眼,语气坚定地说道:“若是这些红毛夷人真敢如陛下所言,对我大明百姓动手,那便必须让他们知道,这片海域,到底是谁说了算!否则,他们便真以为我大明已无人敢抗衡!”

  朱慈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张名振,眼中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意道:

  “郑家早已对那群窥伺大明海贸的红毛夷人心生不满,他素来认为荷兰人、葡萄牙人、甚至西班牙人,都未必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真正压制住大明的水师。

  更何况,在台湾、暹罗、柬埔寨等地,皆有大明百姓扎根,只要精心经营,这些势力便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助力,甚至能为大明夺回海上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

  “陛下和驸马爷所言极是!”张名振神色一凛,胸膛微微起伏,眼中锋芒毕露,语气中透着几分豪迈与狠辣:“海上生意,哪有不见血的?不烧他们几艘船,不让他们赔上几百上千条性命,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凭什么该落入咱们大明人的口袋?”

  朱慈微微颔首,他清楚张名振的性格强硬、果决,行事雷厉风行,更重要的是,他绝不会容忍外夷在大明的势力范围内逞凶。

  此刻,朱慈眼神沉稳,缓缓开口道:“侯服果然是深谙海上之道。这片海,终究是弱肉强食的战场,谁的火炮更大、更多,谁才能做主,谁才能定规矩。否则,便只能下海喂鱼!”

  “张大人,若您愿意重新出山,陛下也不用再为这等琐事忧虑了。可惜啊,可惜……”周世显轻叹一声,语气惋惜,若是不知他底细之人,怕是会以为他是真心感慨。

  此时,朱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静静地看着张名振,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没有多余的言辞,因为他知道,周世显的话已经道出了他的真实意图,他相信张名振一定能够领会。

  果不其然,张名振的心弦轻轻一颤,自卸下重任以来,他虽自嘲隐居避世,但内心深处,那份对海上风云的热血从未冷却。他清楚,此刻机会就在眼前,若是放手,他怕是再难有如此契机。

  然而,作为一位久离权力中心的大臣,他又不能显得过于迫切,否则便会引来朱慈的疑虑,甚至可能让这位年轻的帝王生出戒备之心。片刻沉思之后,他决定按捺住内心的冲动。

  然而,见张名振仍旧有所迟疑,周世显心中暗叹,随即换了个策略,开始逐一列举几位可能的替代人选一一分析他们的背景、能力、缺陷,最后再有条不紊地将他们逐个否决。

  朱慈听着,偶尔微微点头,表示认可。而张名振,则是时而沉思,时而感慨,看似极为惋惜。如此一番推演下来,三人皆发现,无论从经验、能力,还是海上威望来看,朝中上下竟找不出第二个合适之人,唯有张名振,方能胜任此职!

  在这精心布下的局面之下,张名振的能力得到了公认,面子也有了,同时,他的态度不显得急切,反倒更显沉稳。最后,在周世显的“惋惜”、朱慈的“期待”之下,他终于缓缓开口道:

  “罢了,微臣本想在家静养,研究木工,未曾想陛下与朝中诸公竟对微臣仍有所期待。若是大明需要,微臣自当竭尽全力。”

  此言一出,朱慈嘴角微微扬起,眼中闪过一抹满意之色,这场“劝说”至此,已经尘埃落定。而既然这最后一层窗户纸已被捅破,三人之间的谈话终于无需再遮遮掩掩,可以直奔主题了。

  朱慈微微调整坐姿,沉声说道:“既然侯服愿意再度出山,那便正合朕意。今日之事,不仅仅是要重振海贸,更要彻底重塑大明的海上力量。现如今,李家的海上商队独大,朕意欲重新整编,使其不再一家独占,壮大其他商队势力,并推动南洋贸易进一步发展,甚至向更西方的区域拓展。”

  张名振听到这里,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他自然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海贸布局调整,更是一次对海上势力的重组,甚至可以说,是皇帝亲自向李家施加的一次试探与削权行动。

  朱慈顿了顿,继续说道:“朕深知,商贾逐利,倘若大明的海贸仍由一两家势力独揽,长此以往,必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朕决定加强朝廷对海贸的直接干预,同时培植新兴海商势力,让他们与李家形成制衡。”

  听到这里,张名振心中暗暗点头。他清楚,朱慈虽然年纪尚轻,但治国之道已然深谙。若是仅仅扶持李家,那不过是换了个姓氏的海上霸主;但若是打破垄断,让各方势力竞争,那大明的利益才能被最大程度地保障。

  沉思片刻后,张名振缓缓说道:“陛下所虑极是。若要掌控海贸,须得以朝廷为主导,商人为辅,方能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蚀。臣愿为陛下分忧,整顿海贸事宜。”

  朱慈闻言,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一分。张名振原本以为,朱慈的海贸布局会沿着自己之前的判断展开,因此对于前面那些计划,他并不感到意外。

  近来,他也听到了不少风声,知道陛下在商贸方面的动作不小。但当话题转向吕宋的西班牙人,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时,他却有些意想不到。

  他沉默地听完朱慈的分析,心中顿时生出几分震。细细回味,才意识到陛下所言确有深意原来,海贸不仅仅是运银易货那么简单,它牵涉到的远远不止沿海商贾和朝廷税收,更是整个东亚、东南亚,乃至西洋列强的利益交织之网。

  张名振自认为见多识广,毕竟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大明风雨飘摇,经历了无数兴衰变迁,自忖对天下大势早已了然于胸。然而,今日在朱慈面前,他却忽然生出一种自己目光过于狭隘的错觉。

首节上一节33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