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71节

  李走到一张老旧的木椅子上坐下,道:“我来找你,是想向你了解一下禄东赞这个人。”

  长孙无忌道:“你问之前,总得先让我了解一下眼下局面吧。”

  李沉默了一会,道:“去年击败贺鲁后,陛下召集几位主要将领,商议对付吐蕃的办法,老夫向陛下提议,效仿令尊分裂突厥的谋略,分裂吐蕃。”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评价道:“吐蕃赞普年幼,禄东赞又是摄政大臣,利用这一点来分裂他们,不能算错。”

  李接着道:“我们派遣了很多密探进入逻些城,准备用谣言离间吐蕃君臣势力。”

  长孙无忌抬手道:“等会,你们直接派的密探吗?”

  李道:“老夫派了一个小使节团,当做掩护。”

  长孙无忌摇头道:“这没用,禄东赞是个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人,也懂得弥补自己短处。他之前派吐蕃密探到长安,就肯定会防着大唐派密探过去。”

  李点点头,道:“你说的很对,他确实防的很严密,我们的人一过去,就被他察觉到了。他为了找出我们所有密探,还故意设下陷阱……”

  将假的苏毗女王之事说了。

  长孙无忌捻须道:“只可惜他也小看你了,陷阱被你识破,对吗?”

  李摇头道:“说来惭愧,我虽有几分怀疑,却并未发现他的破绽,后来还是薛仁贵找到真的苏毗女王,才识破他的计划。”

  长孙无忌愣道:“真的苏毗女王?”

  李遂将薛仁贵击破铁勒人的事情也说了。

  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道:“陛下眼睛是真毒啊,他当时重用薛仁贵,老夫还有些不以为然,如今果然大放异彩。不愧是先帝血脉。”

  李也有几分唏嘘,道:“此子勇猛过人,看到薛仁贵,老夫才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两人对视一眼,望着对方头上的白发发色,不约而同多了几分奇妙的亲近之感。

  李很快回过神,沉声道:“无论如何,如今原计划失败,所以老夫才来找你。”

  长孙无忌想了想,道:“你其实太拘泥于前人谋略,我父亲确实让突厥分裂,但也是根据突厥内部情况,才制定的离间计策。”

  李反应很快,道:“你是说,对付吐蕃不适合用这种方式?”

  “吐蕃虽有两派,然而要分裂他们,并不容易。”

  李默然片刻,道:“不错,赞普年纪太小,无法与禄东赞抗衡。”

  长孙无忌站起身,在石室中缓缓踱步,道:“其实眼下便有一个机会。”

  李忙问:“什么?”

  长孙无忌道:“苏毗女王!”

  李摇头道:“不行,陛下见过苏毗女王,根据她的说法,苏毗子民如今已归心吐蕃,难以派上用场。”

  长孙无忌笑道:“苏毗女王这样想,可吐蕃人也这么想吗?他们真的对苏毗人放心吗?”

  李目光一亮,眯着眼道:“果然是只老狐狸,你想通过联系苏毗贵族,让吐蕃对他们产生忌惮?”

  长孙无忌微笑道:“禄东赞也许很难中计,吐蕃小赞普却不同。”

  不用他多说,李已明白了他的全盘计划。

  大唐只需不断的派人去找苏毗贵族,送钱送珠宝,对方纵然不同意投靠大唐,东西肯定会忍不住收下。

  到时,吐蕃赞普和官员们知道了,必定对苏毗贵族产生戒心,有所行动。

  只要双方嫌隙增大,苏毗贵族感受到危险,为求自保,只能来找大唐。

  届时,再让苏毗女王出面,便能轻易收服他们。

  等苏毗反叛,必然产生连锁反应,一来,吐蕃赞普对其他部落更加不放心,二来,其他部落也会各有心思。

  如此混乱情况下,大唐再联合各国,一起征讨吐蕃,方能一举消灭吐蕃。

  李道:“不知长孙兄还有什么需要提醒的。”

  长孙无忌凝思了一会,道:“据我所知,禄东赞是一个非常主动求变的人,如今我们对他出手,虽未成功,他却一定也会有所行动。”

  李道:“你觉得他会如何行动?”

  长孙无忌伸出三根手指:“吐蕃要对付我大唐,只能从三处下手。首先是长安,眼下局面,他不会再选择长安。”

  李点头表示同意。

  如今双方相当于明牌,没有谁会再往对方都城派细作。

  长孙无忌道:“第二,剑南道,剑南道太偏僻了,他们纵然大闹上一场,对咱们损伤也不大。”

  李道:“第三是安西吧?”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问道:“如今安西都护府情况如何?”

  李表情凝重,道:“你也知道,本朝刚刚消灭贺鲁,陛下任命裴行俭驻守碎叶城,正是百废待兴之时。”

  两人相互对视,无需多言。

  禄东赞肯定会选择在安西搞事,若是造成安西混乱,大唐必定非常头疼,也就无法专心对付吐蕃了。

  李拱手道:“我会将长孙兄之计,还有刚才那些话,尽数转达给陛下。”

  长孙无忌拱了拱手,转身回到桌案后坐下,埋头继续研究汉书。

  李盯着他看了一会,暗暗叹了口气,离开了昭陵。

  回到长安时,天色已晚,李便先回了府宅。

第187章 李面圣

  次日清晨,李早早进宫。

  过了朱雀门后,骑着小马穿过承天门大街,过承天门,到两仪门时,方才下马步行,很快来到甘露殿外。

  李治昨晚宿在承香殿,刚起床在殿内和刘充嫒一起用膳,便听到李求见后。

  他也顾不得再吃东西了,快步来到甘露殿。

  李平日一向很少入宫,每次入宫都有大事,更何况这么早入宫。

  李叙礼毕,直接向李治说道:“陛下,老臣昨日去了昭陵,见过长孙无忌。”

  李治已经听陵令汇报过了,并不吃惊,先让王伏胜给李搬了张椅子,这才问道:“不知李公因何事去见元舅?”

  李叹道:“吐蕃之事,陛下虽未怪责老臣,老臣却心中有愧,让陛下几个月功夫白费。所以去请教长孙无忌,关于禄东赞之事。”

  李治目光一闪,他最清楚长孙无忌的能力,若不是碍于两人关系,很多事情上,他其实也很想请教一下长孙无忌。

  “元舅怎么说的?”

  李遂将长孙无忌利用苏毗女王的谋略说了。

  李治沉吟半晌,点头道:“此法倒可以一试,纵然无法收服苏毗贵族,只要让他们与吐蕃赞普离心,也不吃亏。”

  李又道:“长孙无忌还说,禄东赞经过此事后,很可能出手报复,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安西都护府。”

  李治脸色微变:“安西?”

  李疑惑道:“陛下,怎么了?”

  李治表情凝重,沉声道:“昨日朕刚刚收到安西都护元守礼的一份奏章,他说龟兹国君臣不和,国王和宰相剑拔弩张。”

  李身子前倾,缓缓道:“老臣没记错的话,龟兹宰相叫那利,国王叫布失毕吧。”

  李治道:“李公记得一点不错,就是这两人不和。”

  李皱眉道:“那就奇怪了,老臣记得那利一直忠心耿耿的辅佐布失毕,两人因何生隙?”

  那利是龟兹国宰相,又被尊称为贤相,贞观二十二年,跟随龟兹王布失毕一起叛唐,投靠突厥,最终被大唐击败。

  龟兹国都城被攻陷后,那利依然不肯死心,暗中联络突厥人,来了个里应外合。

  郭孝恪就是死于那一战。

  唐太宗为收揽人心,赦免了两人,让他们返回龟兹国。

  自那以后,龟兹国也从大唐属国,变成大唐的安西四镇之一,需听安西都护府命令。

  “据元守礼说,那利与龟慈王妃私通,还被龟兹王知道了。如今君臣猜忌,元守礼不知如何处理,便派人把他们送到长安,让朕来裁决。”李治缓缓道。

  李沉声道:“不对劲,那利素有贤相之名,怎可能与王妃私通?”

  李治原本并不当回事,这时也察觉出不对,目光闪动,道:“你怀疑是吐蕃人搞鬼?”

  李道:“龟兹王残暴,不得国人之心,全靠那利支持,才能稳固王位。陛下,您想想,等他们到了长安,您会如何处置?”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此事是那利的责任,况且郭孝恪当年之死,他也要负上责任,朕应该会把他关起来吧。”

  李道:“到时布失毕独自回国,必定不被国人承认,吐蕃人再暗中挑拨,龟兹国定会大乱!”

  李治点点头。

  龟兹处于安西都护中心,称得上安西都护府最重要的地区。

  龟兹国若是混乱,整个安西都护府都得乱起来,到时突厥人再被挑动反叛,吐蕃军队趁势北上,后果将非常严重。

  李治深吸一口气,道:“伏胜,立刻传旨,让护送龟兹王和那利的军士,带着他们前往碎叶城,朕再给裴行俭传一道密旨。”

  李忙问道:“陛下准备让裴副都护怎么做?”

  李治很快写下一份旨意,递给李瞧了瞧。

  李看完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

  裴行俭站在碎叶城东门的城墙上,极目远眺。

  这座城池还在修建中,因东门在计划中修的最晚,到现在还没动工,城墙显得非常低矮,距离地面只有一丈不到。

  碎叶城又名素水叶城,因其北面有一条素水叶河环绕,故而得名。

  素水叶河在碎叶城东边,向南而拐,东边的商队要来到碎叶城,就必须先过一座木桥。

  裴行俭来到碎叶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木桥旁边重新修建了一座宽阔的石桥。

  石桥还在动工之中,不过只要修建好了,裴行俭相信会有更多商人从碎叶城经过,而不是选择南边的叶支城。

  碎叶城的人口虽还不多,却有很多唐人,其中还有一支是陇西李氏的旁支,也不知是何原因,迁移到碎叶城居住。

  裴行俭带领大军驻守碎叶城后,最高兴的就是这些唐人,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积极配合裴行俭发展碎叶城。

  裴行俭又凭着自己渐渐抬高的威望,让西域一些国家国王,将本地的唐朝奴隶释放,安置在碎叶城。

  这些奴隶多是庭州百姓,被突厥人卖到西域,还有一些是跟随商队来到西域,因某些变故,落魄成奴隶。

  只要是唐人,裴行俭来者不拒,都会妥当的安置好他们,就连混血唐人,他一样欢迎。

  总而言之,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提高碎叶城的人口。

  碎叶城驻扎一万唐军,裴行俭还会细心的给军中的单身汉找媳妇,让他们赶紧生出娃来。

  裴行俭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为他已经嗅到了战争的风险。

  大食人在长安表现的非常安分友好,与唐朝的协议也让步很大,仿佛在示好。

  然而裴行俭来到碎叶城后,对他们的感观很快发生变化。

首节上一节171/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