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15节

  如果这群泥腿子胜了,若是要治理得到的新地盘,巩固胜利果实,还不得靠他们这些同乡的豪族老爷?

  不靠他们难道靠不识字的泥腿子,还是靠向来鄙夷凉州人的中原士人?

  后来,凉州的豪族老爷们觉得这件事还是不够稳妥,索性再资助一批想考进雒阳的凉州人,只要他们发达了也能提携自家后辈。

  至于他们怎么发达?

  这不是有一群反叛的泥腿子嘛!

  只要豪族老爷们发力,断其后勤,卖其情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叛军借助凉州豪族的情报砍下官军的脑袋获取叛军中的话语权,官军靠着凉州豪族的情报砍下叛军的脑袋提升官位,谁不听话谁就会成为下一批被砍下脑袋的人。

  但就在韩约前往雒阳的这段时间里,凉州豪族们的方略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太阳来了,还打什么代理人战争啊!

  (2547字)

第208章 以后不要再送书信来了,我们怕太子殿下误会!

  朱上任凉州刺史后,名义上治所仍为汉阳郡冀县,但实际上早在去岁末就带着刺史府的班底,进驻至陇西郡狄道县。

  自黄巾之乱爆发,朱就敏锐地觉察到了凉州空气里的压抑。

  他治凉州,不怕羌人叛乱,就怕羌人老老实实窝在家里不生事。

  不作乱还叫羌人吗?

  不是朱想军功想疯了,而是羌人秉性如此。

  羌人好私斗,别说两个部族之间的火并了,就算是邻里之间因为对方的牛羊越界了几步啃了一口草,双方立刻便会召集家中男女老少提刀争斗。

  并非是斤斤计较,而是“弱肉强食”四个字,几乎是铭刻在这些羌人的骨子里了。

  今天你放纵了邻居家的牛羊越界一步吃了你家一口草,明天邻居就能把你家的牛羊全部夺走,后天你家中男丁为奴,女眷为婢。

  一句话,你退让,你就是软弱,你软弱,你就活该去死!

  这也是为何凉州州治出于对凉州羌乱的妥协,变迁至汉阳郡的冀县后,无论是河西四郡的诸羌,还是陇右等地的诸羌都瞧不起大汉,即便被大汉击败,舔舐几年伤口又要举兵反叛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如果羌人不作乱,要么是被暂时打疼了,要么就是他们在酝酿一场大型叛乱。

  凉州这百余年来,羌胡最短不过六年,最长不过二十一年,基本上十来年就要爆发一次大型叛乱。

  而距离上一次段平叛打疼了凉州羌胡,已然过去了十四年!

  显然这些羌人是在酝酿一场大型叛乱!

  但这也是太子殿下委任他为凉州刺史的原因!

  朱言必称太子信重,以及那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他手边的节钺,也令凉州豪族们开始对朱口中的太子殿下产生了好奇心。

  不查不知道,凉州豪族们又惊又惧地发现,凉州的东方正有一颗崭新的太阳冉冉升起!

  太子殿下,竟然没有地域歧视,而且愿意重用他们凉州人!

  河南尹、关内侯贾诩,左将军、瓦亭侯皇甫嵩,右将军、街泉亭侯董卓,还有一众来自凉州的文臣武将都得到了太子的厚加礼遇。

  什么?

  你说他只是太子殿下,还不是皇帝陛下?

  放屁!

  大汉的天空上只能有一个太阳,那就是未来的大汉皇帝陛下刘辩!

  当然,这都是凉州豪族们的官方辞令。

  实际情况是,他们玩脱了!

  第一,黄巾之乱对于大汉国力的损耗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

  第二,朝廷的反应实在是太快了!

  按照凉州豪族们的构想,朝廷此刻应该是因为黄巾之乱而国库空虚,国库空虚自然不可能轻易征募兵马入凉州平叛,而是希望由凉州内部自行解决。

  如此,叛军自然也能在这段时间里快速扩张地盘,并掠夺财富从而整合力量挥师东进!

  而且即便国库不曾空虚,按照以往羌乱之时朝廷做出决断的时间来算,没个十天半个月是绝不可能走完繁琐的廷议流程,甚至最后的决断可能依旧是不出兵,交由凉州刺史以及护羌校尉自行解决。

  嘿,凉州刺史朱的奏报于叛乱第五日凌晨送抵雒阳,而雒阳朝廷当天早上就做出了决断,并征募兵马、调配粮草军械。

  一个月左右,朝廷便以前所未见的行政效率,筹备好了军需和兵卒。

  旋即,太子殿下一声令下,十万儿郎举兵西征!

  最初,凉州豪族们听到的风声是,朝廷宣称出兵二十万前往凉州平叛。

  有人吓坏了,二十万大军,投鞭于江,怕是足以断绝渭河之水了!

  待到朝廷大军击破三辅的零星叛军,踏足凉州之地后,负责探查情况的斥候们向凉州豪族们传递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朝廷根本没有二十万大军!

  闻听这个消息,凉州豪族们不由松了一口气。

  对嘛,哪有人一上来就梭哈的?

  有人问那坏消息是什么,斥候回报,坏消息是朝廷大军约有十万之众!

  十万大军?

  哪来的十万大军!

  但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斥候,以及凉州叛军传递来的情报,皆证实了朝廷方面的确聚集了十万大军西征!

  皇甫嵩丝毫不在意情报的泄露,甚至直接对外宣布了十万大军的来源和组成。

  两万三辅良家子,四万三河良家子、五千雍营兵马、五千长安营兵马、一万三辅郡国兵以及临时征召的两万青壮辅兵,共计十万大军,只多不少!

  凉州豪族们集体沉默了。

  他阿母的,段面对几乎全境沦丧的凉州,以及三天两头就大举进犯三辅的叛军,也就是骑兵五千,步兵一万,外加战车三千辆的部队,还不到两万人,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光复凉州!

  我们这群烂番薯臭鸟蛋何德何能,竟劳烦太子殿下您派遣皇甫嵩领十万大军前来征伐!

  其中甚至还有北军、羽林骑等脱产劲旅,以及在黄巾之乱中凭借着手中的一刀一枪杀出了功名的诸多将校!

  几路叛军的首领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宋建、王国都纷纷遣人送书信来询问,该如何击退朝廷大军。

  凉州豪族们表示:我打你妈的!

  然后尚未被叛军染指的汉阳郡中,豪族们果断斩杀了叛军的信使,随后将信使头颅盛放于木匣之中,并附带叛军书信和情报,向盖勋纳了投名状,以示与叛军作切割,绝无反叛朝廷之意。

  盖勋呢,也算是倚仗朝廷的军威,索性狮子大开口。

  行啊,大家伙都是凉州乡党!

  老乡怎么会为难老乡呢,我当然会允许你们投降的!

  但是老弟我现在是汉阳郡守,若是不立下些功劳,不好交差啊。

  要么你们商量商量,汉阳四姓姜、阎、任、杨我弄死哪一家作为功绩,要么投降输一半,交出一半家产作为军资来充作功绩!

  朋友还是敌人,选吧!

  闹呢,叛军的信使都杀了,书信和情报也上交了,不仅与叛军交恶,还出卖了他们的情报!

  如此一来叛军更没有赢面了,这哪里还有得选?

  于是,原本计划“不小心”被叛军劫掠的军资,全部被打包送到了城外的兵营之中。

  至于北宫伯玉、李文侯等凉州叛贼酋首,汉阳郡豪族们表示,对不起你是个好人,但我们不合适。

  另外,以后不要再送书信来了,我们怕太子殿下误会!

第209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光和七年仲夏,五月二十八日,夏至

  未明的天空似被泼了半砚未研开的墨,只剩下一抹残月的月亮根本遮蔽不住萦绕漫天的星光。

  不过此刻的繁星光芒却是被东方的天际中隐隐约约的一线青黄细丝所遮蔽了些许。

  那是即将冉冉升起的太阳!

  永安宫偏殿中,烛火摇曳,此刻的刘辩身着一袭冕服,任由刘清和蔡瑗二女为他穿戴一袭格外正式的礼服,握着一卷奏疏,没忍住将这封奏疏丢了出去。

  刘辩翻阅着一封封来自朝臣们的奏疏,不得不说这些文人的心眼子是真多。

  他下令禁止风闻奏事弹劾皇甫嵩,结果有些朝臣还偏能另辟蹊径,将上疏弹劾改为上疏建言了!

  弹劾皇甫嵩畏战不前的奏疏,调转口风改为建议皇甫嵩立刻进军,尽早平定凉州羌乱,还凉州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也能减少国库开支。

  否则大军长期滞留凉州,空耗钱粮,同时也会耽误农事。

  “这帮腐儒,不知兵却要妄言军国大事,自称少时耕读却连农事都不知道!”

  刘辩很反感朝中那一部分只会空谈的臣子,总是喜欢外行指导内行,知兵的人都没有妄加干涉,不知兵的反倒喜欢指手画脚。

  而且所谓耽误农事,后汉普遍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三河地区的冬小麦约莫是五月初成熟的。

  原本刘辩也担心百姓来不及收割粮食,还准备下令河南尹贾诩、河内太守董昭、河东太守程昱,派遣人手帮助人手不足的百姓收割。

  而后田丰便提出了反对意见,并非他觉得不应该帮助百姓,而是三河地区征调的兵卒都是良家子,本就是能自备甲胄兵器甚至是战马的富户,怎会没有家仆呢?

  即便是少数不算太过富裕的良家子家中,也不愿意让官府帮忙收割,小农思想的百姓始终觉得只有自己亲手收割麦子才踏实,不会缺斤少两。

  说白了,信不过官府也是原因之一。

  而如今已是六月了,麦子早就收割入库了。

  打谷、舂米什么的就更不必担心了,况且冬小麦是一年一熟,要到九月乃至十月才能播种。

  期间则是轮种些豆类为土壤增加肥力,或是土壤肥力尚可,便种些粟,六月种下恰好九月收获,也不耽误下一次的冬小麦播种。

  同一片耕田里,粟的种植密度比冬小麦小了十余倍,粟的存活能力也远超冬小麦,更是耐夏季干旱的作物,打理起来也不似要横跨冬夏的冬小麦这般令人操心费力,豆类就更不必说了。

  “殿下莫要乱动!”

  身后的刘清和蔡瑗娇嗔一声,阻止了刘辩准备拿起另一卷奏疏的动作。

  刘清赶忙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扶正因刘辩的动作而晃动的冕旒,蔡瑗则是重新系紧了固定冠冕的绸带。

  这件礼服穿戴格外繁琐,比之寻常的太子冕服繁琐得多,而且分为好几件衣裳,每一层衣料的叠放、每一根绶带的系结,都需二女全神贯注。

  但礼服只是礼服,纹绣精美,却是又厚重又闷热,就连行动都有些不便,在这仲夏五月的时节可着实是折磨人。

  但谁让今日又要举行祭礼呢?

  今日是夏至日,按制当前往北郊祭地,也就是祭祀地母后土,但前番他已然祭祀过这位地母,索性就将五月尚未举行的雩祭在夏至日办了。

  雩祭也就是祈雨仪式,大雩则是帝王专属的祈雨祭典。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

  大雩分“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也都会在仲夏也就是农历五月进行祭祀,请求水神玄冥、沟通雨神的应龙以及山川百神保佑大汉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首节上一节115/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