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保安团 第97节

  就连杨教授这么沉稳的人也是喜不自禁,激动地眼镜都差点儿掉了下来。他一脸期盼地说:“师座。那整个晋东南岂不是都要光复了?会不会恢复到晋南作战之前的态势?”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光复晋东南是没有问题的,日军眼下虽然还霸占着几个县城,但都成了弹丸飞地,迟早得全部放弃。不过想要恢复晋南会战之前恐怕不可能。”

  周参谋长连连点头。说:“不错!”

  杨教授对军事方面不太懂。疑惑地说:“这是为何?”

  郑卫国解释说:“因为日军再怎么撤退。也不会放弃铁路沿线。特别是平汉线、正太线、同蒲线这三条干线,其兵力多半还会增强。”

  熊处长插了一句,说:“是啊!日军一下子放弃了这么多地盘。后勤压力会减轻很多,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到铁路沿线来。”

  杨教授叹了口气,说:“这三条铁路就像枷锁一样勒在根据地的脖子上。日军这一收缩,以后只怕就更难打了。”

  李大壮摸了摸脑袋,说:“俺咋听糊涂了呢?那小鬼子撤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郑卫国笑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岂能简单地以好坏划分?当然,这件事总的来说是好事。日军这一退,根据地就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部队还可以趁机向平原地区发展,进一步壮大敌后的抗日力量。”

  日军此次全线收缩之后,一直要等到1939年7月的第二次“九路围攻”才重新占领晋东南各县城。也就是说敌后武装足有一年多的时间来巩固发展,这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和机遇。

  周参谋长提醒了一句,说:“师座,那赞皇县可要收入囊中?”

  郑卫国忙道:“要,当然要!”他站起身来,指着墙上的地图斩钉截铁地说:“天授不予,反受其咎!我们不仅要占住这块地盘,还要好好地发展。”

  说着,他又问那名通讯参谋,说:“331团目前是怎么做的?”

  参谋忙道:“据段旅长说,所部主力正在赞皇城外施压!只等时机成熟就发动总攻!”

  郑卫国笑道:“这个段双虎,真是个好战分子!你马上回电让他把声势造大点儿,最好能打城内的日军吓走。”

  周参谋长说:“如果能拿下赞皇县,我们根据地东北方向就多了一道屏障!”

  郑卫国说:“是啊,这样主力出征也放心些!”

  于老根儿有些吃惊,说:“主力又要出动吗?粮食怕是不够用啊!”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千里出征,因为粮草转运起来最为麻烦,损耗也大。往往前线需要一斗粮食,后方就要准备一石!

  李震安也明确表示反对,说:“副师长说得对啊,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哪儿来那么多粮食!再说了,马上就是三夏大忙时节,县政府也没法安排夫子运送补给。”

  郑卫国笑道:“放心,这回是替别人打工,有人管饭!”说着就把跟八路去冀南和晋冀豫浑水摸鱼的计划讲了一下。

  各部军官们一听都非常兴奋,恨不得马上就出动。地上干部则有些不高兴,因为敌16师团就堵在家门口,压力实在太大。如果主力不在的话,一些宵小也会猖獗起来,工作都不好开展。

  眼见军队地方产生了矛盾,周参谋长只好出来打圆场,说:“师座,我看派出的部队也没有必要太多,不如就派两个团出去,另外两个团则留守根据地。”

  熊处长说:“是啊,师座!您不是还要创办随营学校的吗?眼下就是良机啊!”

  郑卫国想想也对,虽说日军近期忙着攻打徐州,不大可能跑到冀西来捣乱,但任何事情都怕万一。万一鬼子打来了怎么办?光靠地方部队可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再说了,办随营学校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见效的,现在不办,难道还要等到明年?

  想通了这一节,他马上道:“好,就依参谋长的意见,你们谁愿意跟着八路见见世面?”唰,话音刚落,下面四个主力团的代表都把手举了起来。

  骑兵团(由原骑兵营升格)团长叶志远也举起手来,说:“师座,派俺们去冀南吧!俺保证完成任务。”除了骑兵团,其他各部队都是争着出去。倒不是他们不喜欢根据地,而是留在根据地没有仗打。

  郑卫国笑道:“这可怎么办?没有人愿意留守啊!这样吧,我们就统计各团的识字率,文化程度最低的团队留下来加强学习!”

  齐思贤团长大喜,说:“这个办法好!”阎老西儿在山西做了不少好事儿,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所以342团在几个主力团中文化程度最高。

  李大壮黑着脸没有吭声,按说东北当时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之一,但东北军特别是底层士兵一般都是绿林好汉“转业”的,大字认不得一箩筐。

  最后根据评比结果,341团和342团随八路向平原进军。其中341团去冀南,因为他们大多是河北人,老乡见面好办事儿。342团去晋冀豫,这里情况非常复杂,一旦情况危急可以直接钻山进入山西地界。

  吴全福团长说:“师座,咱们这是头一次单独行动,您有什么交待没有?”

  郑卫国笑了笑,说:“凡事都有个第一次的,这有什么好交待的呢?老于、参谋长、杨教授,你们说说吧!”

  于老根儿放下旱烟袋,说:“我也没什么好说的!这是后勤部和装备部拟定的所需物资清单,你们自个儿看看吧!”

  这份清单本来是要求后勤部采购的,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于老根儿当然不会放过。不要钱的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

  两位团长接过一看,见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物资种类和所需数量。两人互视一眼,都是一头的瀑布汗。可是没办法啊,你要退缩还有两个团愿意干呢,只能硬顶上了。

  于是两人忙站起来,说:“是,副座!保证完成任务!”

  于老根儿敲敲烟袋,示意他们坐下。两人又看向周参谋长,生怕他也下达一个什么指令性目标出来。

  周参谋长说:“你们这回是受友军指挥,既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又要多动脑子,有什么问题要即时和友军沟通,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要及时向师部汇报,不可擅专!”

  两名团长忙起身道:“是,参座!”

  周参谋长点点头,说:“坐,坐!呵呵,我要说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杨教授说:“出门在外,你们就代表着33师。一举一动都要考虑清楚,万不能因小失大,败坏我们猛虎扑羊师的荣誉!”

  两名团长又站了起来,说:“是,主任!”

  李大壮和331团代表对视一眼,目光中都有些兴灾乐祸,敢情这趟差事儿不好玩儿啊!

第一百七十七章 农业学某寨

  会议结束之后,郑卫国又和李震安等人商讨起根据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来。根据地现在不是很缺粮,因为在33师控制的平汉铁路以西有大量的农田可以耕种。

  历次战斗也缴获到了不少粮食。像在太原兵站里面就弄到了数量惊人的日式咸菜,可惜大伙儿吃不惯这东西,只能做成包子馅“强迫消费”。现在早上晚上都吃这个,大伙儿都吃腻味了。

  可缴获的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33师主力、地方部队加上冀西游杂武装都超过两万五千人了,再加部队里面的骡马,每天至少也要消耗六万斤以上的粮食。

  至于耕地虽多,但大都在根据地外围,高产田几乎全在平原地区。这些地方面对日军大举压进时很难保住,而且日军反复袭扰也会给农业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到时候别说养活部队,恐怕连乡亲们自己都难吃饱。

  李震安叹了口气,说:“师座,您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可问题是怎么才能解决?”

  郑卫国说:“开山造田!”

  李震安一愣,摇头说:“山里面就那么一点儿土地,连山民们自己都吃不饱。再说了,那些地方,旱灾涝灾十分严重,另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经常发生。我们前次准备修水库,就是因地势不稳才不得不放弃。”

  郑卫国说:“所以才要改,要把山坡全部改造成梯田!”

  李震安说:“梯田我们这儿以前也搞过,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恕我直言。单靠您的生产建设兵团是绝对做不到的。”

  郑卫国一度曾对生产建设兵团和工程建设兵团抱以极大的希望,但他渐渐发现这些士兵或者说是工人的积极性并不高。后来129师派了一些地方干部过来帮忙发动宣传,总算有了点儿起色,但也只能说一般,远不能跟历史上的生产建设兵团和铁道工程兵相比。

  王达嘿嘿一笑,说:“我早就说过,这个法子行不通!当年我们在鄂豫皖搞过,上下不讨好,最后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郑卫国笑骂道:“去,你少给我兴灾乐祸!看来这条路暂时是行不通了。所以我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李震安、王达等人齐声问道:“什么办法?”

  郑卫国说:“组织村民们自己去干!”

  两人异口同声道:“这绝对不可能。没人会干的!”在他们看来,要肯干的话,几百年前就有人这么干了,何必穷到现在?

  郑卫国说:“如果改造好的土地都归村民所有呢?”谁都知道这个年代土地对于农民的诱惑力。绝对是百试百灵。

  李震安和王达闻言一震。一下子陷入了沉思。郑卫国认为自己之前的设想失败。一是宣传、组织、管理等工作没有跟上,第二就是人的私心作祟。干多干少一个样,肯定有人会偷懒。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最后大家全成了懒汉。

  某疆的生产建设兵团为什么能搞起来,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纪律严明的部队。铁道工程兵也是一样。可这些条件郑卫国的生产兵团还不具备,除非他舍得把主力部队调过来掏沟种地。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就只能另找一条路了——农业学某寨!现在当家人也给找来了,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工具、设备、物资都可以由根据地供应。郑卫国就不信了,某寨做得到的,平安县就搞不出来?不仅要搞,而且还要搞得比某寨更好!

  李震安有些惊疑不定,说:“师座,这事儿能成不?”

  郑卫国肯定地说:“能!”

  正说着,门外来了两人。一位戴着眼睛,是北平某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另一位头戴白毛巾,脚踩黑布鞋,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正是从昔阳请来的陈荣贵陈英雄。

  郑卫国说:“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王达笑道:“不用!这两位都是我们这儿的名人,这位是北平中国大学的程教授,这位是生擒鬼子的陈壮士。”

  陈荣贵憨厚地笑了笑,倒是程教授有些尴尬。因为他虽然有名,但并不是靠他的专业知识出名的,而是他刚到根据地就出了一个大丑。

  程教授当时在路边看大家干活儿,正好看见一头馋嘴的毛驴偷吃路边的荞麦。他想提醒大家注意,可他既不认识毛驴,也不认识荞麦,只好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动物吃植物啦!”

  这一喊不得了,别说耕地的农夫,就连程教授的学生都笑喷了。从此以后,根据地的军民口口相传,他就彻底出名了。

  郑卫国说:“好,既然大家都认识,我就直接讲一讲我的计划。”

  他的计划就是请程教授(他虽然不认识毛驴和荞麦,但专业领域并不差)从工程学上拟定好方案,然后由陈荣贵同志带队施工。他手下的工人都是根据地收留的失去土地的流民。郑卫国承诺新修出来的梯田全归村民们所有,所以这些人都非常高兴,决定跟着陈英雄大干一场。

  只要这个村子建设成功,郑卫国就会以此为蓝本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复制,把冀西山区变成敌后根据地新的粮仓。

  李震安他们听了这个计划之后都非常神往,因为这是这个时代闻所未闻的事情。王达眼睛一亮,忍不住说:“师座,这个工作就交给我吧!”

  郑卫国嘉许地点点头,说:“好,以后你就以常务副县长的身份兼任生产建设兵团总指挥,负责协调处理相关事宜。程教授则是总程师,任何施工方案都要经过他的批准。至于具体怎么建设就由陈壮士带人上!”

  三人互视一眼,忙答应下来。郑卫国见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心里也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事情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提前打好基础总比坐吃山空要好。

  从现在算起,再过一年零三个月,甚至更早,日军就会重新围攻晋东南。冀西临近平汉线,自是首当其冲,外围根据地说不定会全部沦陷。再过三年就是敌后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粮食将成为军民能否生存的命脉。

  只要一年之内能有小成,哪怕只多个几十万斤粮食,也能大大缓解根据地的压力。三年之内如果能有小成的话,四二年及以后的灾荒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至少不会像历史上一样,饿得坐都坐不起来,只能躺着开会。

  郑卫国笑道:“好!那就预祝你们马到成功!你们在一起好好聊聊,我还有些事儿,先走一步了。”

  过些天,他就要去天津一趟。冯锟在那边发展的不错,并且已经囤积了不少物资,只是没有合适的渠道,不敢运回来。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机密的事情也需要他亲自去处理。所以,他必须抓紧时间在走之前把根据地的事情安排妥当。

  下一站是平安县希望小学。这所学校是去年年底才建起来的。老师都是33师聘请的文化教员,平时既要给孩子们上课,还要给战士们补习文化。不过行军打仗的时候,很多教员身体素质不行,就没有随队出征。

  郑卫国抽空编写兵法的同时,还把前世的汉语拼音给整理出来了。这东西应该可以帮助战士们快速脱盲,所以他决定先教给文化教员,再由他们去普及。

  来得晚了一些,学校已经放学了。孩子们正三五成群的往回赶,有的还模仿战士们,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架势十足。

  柱子说:“师座,这些娃儿可都是好兵苗子。要是从小训练,以后一定不输给鬼子!”

  郑卫国笑了笑,说:“我宁愿等他们长大的时候,鬼子已经被赶出中国了。战火就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吧!”

  两人边说边走,很快到了学校,没想到老师们都走光了。郑卫国有些无奈,说:“来晚了,这可怎么办?”

  柱子说:“要不到宿舍去找吧!”因为到根据地来的知识分子很多,根据地就专门为他们新建了一批集体宿舍。就在七里坝靠北的地段,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是这一带最好的生活小区。

  郑卫国说:“那好,争取今天搞定,明天还有一大摊子事儿呢!”

  两人去了之后才发现,这里住的可不光是教员,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算是根据地的人才公寓。由于大伙儿来得时间都不长,彼此之间不熟悉,想要问个人都麻烦。

  柱子说:“师座,我知道芷兰教员住在那儿,要不我们先去找她?”

  郑卫国心想这丫头学过英语,应该很快就能学会,就说:“好,你前面带路!”两人很快到了一眼窑洞前,敲开门一看却是一个不认识的男青年。

  青年明显是刚来的,连郑卫国都不认识,说:“你们找谁?”

  柱子说:“我们来找张芷兰张教员!她不是住在这眼窑洞里面吗?你又是谁?”

  青年一听张教员,脸上闪过一丝不屑,说:“哦,你们说的是那个汉奸妹妹啊!她呀,早就被学校开除了,你们上别处去找吧!”说着伸手就要把门掩上。

  郑卫国二人吃了一惊,忙拦住说:“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那张教员现在在哪儿?”

  青年不耐烦地说:“她现在又不是教员了,去了哪里我哪儿知道!你们就别堵在门口了,我还要备课呢!”

  两人悻悻地松开手,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第一百七十八章 贪腐之冰山一角

  沉默半晌,郑卫国说:“我看这事儿有些蹊跷,你等下去找保卫科的陈科长还有人事局的李局长了解一下情况!”

  柱子忙道:“是,师座!那我们现在去哪儿?”

  郑卫国说:“先回师部吧!”虽说大部分工作都被他一推二五六,但还是有不少事情需要他亲自拍板。一些是因为事关机密,还有些是因为涉及到好几个军政部门,必须由他出面协调。

首节上一节97/352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