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198节

  这次参加宴会的还有靖海卫水师的参将孟宇轩。

  他是世袭的武官,如今被朝廷派到东南来解决海盗,还兼领了隔壁之江省金华府参将的职位。

  徐青听到之后,很想说,孟参将到了金华府,要不要到外面偏僻的佛寺转一转。

  倩女幽魂的故事便发生在金华北郭的一间兰若内。

  兰若不是佛寺的名字,属于一种称呼,属于非官方认定的庙宇。

  所以徐青虽然也打听过金华府的佛寺,却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故事发生,以及究竟在哪个佛寺发生。

  但他相信,这个有妖魔神鬼的世界里,肯定有类似的故事。

  “汝谦,公明在巨鲸岛的事迹,你是听说了。往后你和公明为我的左膀右臂,咱们一起建功立业。来,干了这一杯。”吴大人喝高了,拉着徐青和孟宇轩干杯。

  汝谦是孟参将的字。

  这个字,徐青略有点熟悉。

  孟宇轩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为人很有教养,有种儒将的气质,但徐青看得出,他的功夫很高。

  太阳穴没如一般的武者鼓起,眼中神光内敛,气血深藏不漏。

  还有一种徐青感到熟悉的气息。

  “大禅寺的武功?”

  他暗自惊讶。

  毫无疑问,孟宇轩的武功家数决计和大禅寺有干系。

  而且这次孟宇轩身边几个护卫,确然也是大禅寺的俗家弟子。不过徐青一开始以为,他们都和王护卫、马护卫一样。

  现在经过他的一番观察,看来是孟宇轩本身就和大禅寺有联系。

  他倒是觉得这算好事。

  因为大禅寺的武者众多,江湖人面广,如果能借力对付东溟帮,绝对是好事。

  首辅也是有意思,防着大禅寺,又在平海寇的事情上,重用孟宇轩这种武功家数和大禅寺有关的人物。

  不得不说,这一招有点妙。

  而且孟宇轩本身估计也是有点家国情怀的。

  徐青和他交流,发现孟宇轩有种忧国忧民的文臣气质。

  与左千户那种偏向理想主义的武官还不一样。

  孟宇轩的情商很高,虽然不善言辞,但是说出来的话,不卑不吭,让人感觉很舒服。

  甚至会让人忽略他武将的身份。

  孟宇轩和徐青聊得尽兴,说道:“徐解元,我知道你是江南第一才子,在下做了一首言平生志向的诗,想请你斧正一番,不知可否?”

  他说话间,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

  这时候,他更像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渴望得到当世文豪的点评。

  徐青微笑:“孟大哥,切莫折煞小弟。小弟只是略通些八股文章,说是什么江南第一才子,都是乡人抬举,做不得数。不过,我观孟大哥气质儒雅,如有诗作,定然是佳品,小弟愿意洗耳恭听。”

  孟宇轩和徐青接触下,觉得对方待人温和,春风化雨而不自知,与外界的传言大相径庭,心中颇有好感。

  他随即道:“那在下献丑了。”

  于是吴大人、何大人都饶有兴趣地旁听。

  孟宇轩信口吟道:“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他一首诗作罢,满座叹息。

  尤其是吴大人,感慨道:“汝谦,你竟有如此文才,我竟不知晓,你瞒得我好苦……”

  何大人亦拍手称赞,这首诗意境很有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绝对是上等之作,可以流传后世。

  自来文官轻贱武官,但孟宇轩这首诗一出,连何大人都可惜孟宇轩没参加科举,将来出将入相,也是一段佳话啊。

  可惜了!

  徐青则是暗自震惊。

  因为他知晓这首诗,明明是前世历史人物戚继光的诗作。

  他再看向孟宇轩,眼神完全不同了。

  莫非他就是这一世界的戚继光?

  他的眼神变得很热切!

  这是当世名将啊!

  徐青自是免不了一番称赞。

  孟宇轩看见,自己精心准备的诗作,竟然连得南直隶解元、何知府这二甲进士以及吴大人的称赞,心中很是高兴。

  其实他也是首辅极为看重的人物,但能打入文官内部,好处不言而喻,而且很有成就感。

  有了孟宇轩的诗作,酒宴愈发热闹。

  不过吴大人倒是没喊徐青做诗。

  毕竟身份地位低,才会献诗。或者自己诗兴大发。

  他再喊徐青做诗,这是对自己的贵人不尊重。

  而且他一个三甲进士的学历,在南直隶解元的学历面前,也不太能硬起来。

  属于天赋血脉被压制。

  随后,宾主尽欢。

  吴大人等其他人走后,才私下拉着徐青进入单独的房间交谈。

  名义是许久未见徐青,今夜师生要同榻而卧,抵足而眠。

第154章 方仙道的刺杀

  到了私密的房间里,吴大人先服下一颗药丸,一下子便酒醒了,完全看不出刚才离开宴席时的浑浊醉态。

  他点上灯,双眼格外清亮。

  “公明,这次我来巡察沿海州府,首辅嘱咐我与你、冯大人配合。你们了解地方实情,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别有顾忌。”吴大人给自己定位很明确,他是来捞政绩的,不是来拖后腿的。

  徐青不得不承认,首辅这人对于做事的人,确实够意思。

  只要你有用处,决计给你各种便利条件,不拖后腿。

  自古以来的忠臣能臣都很清楚,无论大事小事,上面的人不拖后腿,事情便成了一半。

  徐青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说道:“老恩师放心,学生主要还是给你参赞机务,发号施令的事,还得你老人来。重大决策,亦需要你一锤定音。”

  吴大人忙道:“你说什么,我照做便是。若是我说错话,你也赶紧指正。我知晓你们这些武学高手,有什么传音入密。”

  他心想,大战一起,攸关性命。

  海盗可认不得他是什么右佥都御史。

  屠刀举起来,众生平等。

  万一自己说错话,徐青来不及指正,他岂不是有生命危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能走到今天,全靠慧眼识英才。

  如今巡察海防,自然是要依照旧例,学当初剿匪之事,躺平即可,且不能自作主张,免得害了自己一家族的富贵!

  其实吴大人的性子一向如此,认人不认事。

  当初张侍郎考中进士,他落第之后。

  好些年张侍郎都不提还钱的事。

  家里人一直劝他找机会要回那笔钱,免得到头来,人家不记得你人情,还不还钱。

  吴大人觉得张侍郎人不错,而且京城居,大不易,一直不提这事,也警告家人不准写信过去提这事。

  一直到他考中三甲进士,张侍郎才派人见他。

  而他此前几次会试,张侍郎都没找过他,似乎完全忘了他这个借钱救他的同乡。

  但张侍郎一找他,就给他把补官缺的事给办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虽然吴大人也花了钱,可是没这个门路,有钱都得等许久,还得参加朝考,在朝观政。

  提前补上官位赴任,其实一点都不亏。

  毕竟在京城正常等官这段时间,迎来送往的日常花销,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更别说许多京官都得举债度日。

  而且真等到了官位,还是得交钱。

  没钱,还得继续等!

  所以每当这时候,京中还有放贷的,专门给等到官缺的进士、举人放贷。

  如此形势下,外放地方之后,想不贪都不可能。否则一大笔债务怎么还?

  经历过这些,吴大人更能理解张侍郎当初的难处。

  当时乡人都骂张侍郎休妻再娶,做了陈世美。

  哎,确实缺德,也确实无奈!

  不休妻再娶,哪有如今的吏部小天官。

  他离京之前,张侍郎找他喝酒,掏着心窝子说了这些憋在心里的话。

  作为读书人的那个张侍郎,许多年前休妻时,便彻底死了啊。

  不过这也是张侍郎乡试之后,直接参加会试便中了。

  举人嘛,不留在本地,也挣不到多少家业。

  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

  张侍郎中了进士,反而一时间帮不到家族多少。

  反倒是,家族里各种找他要钱,或者给地方官写信,弄得他烦不胜烦,和乡人家族一起断了联系。

  所以你要是个穷苦出身,当了官,家族对你的要求就是捞钱,带着大家一起鱼肉乡里,而不是当什么青天。

  若是不同意,给你爹妈都从祖坟里迁出去,若是没死,死了也不准进祖坟。

  这也是吴大人内心都觉得变法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人还是那些人。

  变法变法,变着法捞钱呗。

  因为看得明白,吴大人在仕途最大的期望就是升官发财。

  他官够大,腰够弯,用演义里鲁子敬的说法便是: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首节上一节198/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