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 第142节

  按照西方的观点,以当下国内的经济环境,面对的又是这么多的客观难题,华夏应该暂时放缓这种超级项目的推进步伐,等到经济情况大幅回暖之后再徐徐图之才对。

  但问题是,华夏并不是西方,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百姓吃不饱肚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

  于是乎,即便是身处经济寒潮期,即便是如今华夏面临著无数看上去更加急迫、更加重要、更加需要全身心应对的大事,但国家依然把“米袋子”、“菜篮子”这两个在当下看上去很有些天方夜谭、放后世也是让所有国家惊呼为“不可思议的奇迹”的超级工程列入到了最重要的几项工作名单里。

  甚至于根据马一清听到的消息,朝廷为了顺利推进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工作,计划采用“郡守负责制”……据说经过试点验证后,这套郡守负责制的效果很好,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年初的大朝议上,这套责任挂钩模式就会被正式确定下来,然后发文推行。

  身为仕林中人,马一清很明白这个“郡守负责制”意味著什么,也很明白这种责任挂钩模式,对于自己这种渴求进步的人而言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契机……如果到了现在,他还看不出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在朝廷心目中的份量,那他就真的可以告老还乡了。

  只不过……

  一码归一码,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这两大民生超级工程的重要性,但如何克服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这些客观的难题,才是他们这些地方官们最头疼的问题。

  实话实说,临邑县县令这个位置并不好坐,境内虽然有三家富到流油的央企单位,但县里的财政预算却从来算不上充裕……穷大哥盼不上富兄弟,这是当下所有资源支柱型县域经济面临的共通难题。

  如果单单只是如此,倒也罢了,毕竟临邑县虽然财政不富裕,又是个小县,但不管是工农业基础还是交通基础,还是有底子的;虽然远远无法跟后世相比,但对比于西南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因此只要上通下达,劲往一处使,短时间内盘活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或许力有不逮,但在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方面做出点成绩来,然后迅速走入德州郡守的视线里,却不是没有可能。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

  说实话,马一清不是没有想过在菜篮子工程和米袋子工程上做出一番成绩来;但在没有寻找到合适契机,彻底与本地班子打成一片之前,他真的没有太大把握把这事干好……菜篮子工程和米袋子工程不是外人以为的那样,只需要多种点粮菜就完事了,这是一个横跨多个领域的系统性超级工程,在项目初期,中间只要任何一个稍微敏感的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让项目前功尽弃。

  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已经不仅仅是会不会被打板子的问题了。

  事实上,这段时间王一诺挂帅的特别工作小组往临邑县的两百多个村子里猛砸了近亿资金,并以债务置换的模式逐渐去盘活农村经济的流通性后,他当初打算不遗余力地从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入手做成绩的想法,就逐渐淡了起来。

  原因很简单,特别工作小组的主要目的虽然是从商品的流通性方面著手,从根本上去解决本地企业的三角债问题和经营转型问题,但这种债务置换模式却是在客观上完备了农村基层的生产资料,并且大幅强化了农村基层的生产力,从而帮本县域的这两个工程的开展解决了最令人头大的基建工作……可以说,如果临邑县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最终取得了耀眼的成绩,特别工作小组这边至少要占三成的功劳。

  可好死不死的是,在这个项目上,与特别工作小组那边配合的主要成员,全都是……

  ………………

  冯远看著眼前这位闪过一丝戒备后便陷入了沉思状态的县令,只是微笑著,却并没有出口解释的意思。

  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多事情其实根本不用解释……或者说,连这种事情都需要去解释的话,你是在侮辱人家。

  钻探公司是西南企业,在齐鲁的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的处境,尤其是在工农关系这方面的微妙处境,他不相信这位新上任的马一清不清楚。

  而同样的,他这位从吴越平调过来的马一清,估计这段时间也没少感同身受。

  与许多人以为的“好客齐鲁人”不太一样,如果你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发展的话,现今齐鲁这边不少地区其实是很排外的,而临邑县这边的这种情况虽然并没有殇河、荷花城那边来的严重,但却也绝对不能小觑。

  说来也搞笑,把进入仕途作为最终梦想的齐鲁人这些年没少前往外省考编,而在众多的省份中,尤以吴越那边入仕的齐鲁人居多,而且据他所知,吴越那边的人对这种事也没有什么排斥情绪;可当吴越那边的人平调过来后,面对的却是这么一番光景,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作想了。

  所谓落差之下必有恚愤,他很确定,眼前这位马一清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诸事不顺后,肯定难免也会有一些被强抑住的小情绪;对于自己这位分管工农关系的钻探公司副总,也更容易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双方的处境都很有些共通之处,而且彼此都有一个需要压倒的西风,那么眼前的这番提议就算再令对方产生踌躇,但自己动机如何,以及是否值得信任,却是一件再明显不过的事情。

  足足沉默了十秒,马一清这才说道:“冯总,说说的思路。”

  听到对方用的是肯定句而不是疑问句,冯远眼角挂出一个微不可查的弧度,然后认真地点了点头:“我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双方齐心协力,资源互补,趁著债务置换模式还没有在临邑县所有的乡村铺开,我们直接大干快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菜篮子工程做出成绩来。”

  听到对方只提菜篮子工程,而没有提米袋子工程,马一清认可地点了点头。

  特别工作小组那边搞的那套债务置换模式,虽然极大地充足了农村的生产器械和基础设施,但由于老百姓的思维制约性,这些物资和设备绝大部分都只涉及到主粮生产;

  也就是说,不管再怎么追根溯源,特别工作小组以及与他们配合的那些主管单位成员,涉及的也只是米袋子工程而已。

  所以,为了撇开那些纠缠不清的因果,从菜篮子工程入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只不过……

  资源互补?

  而且还打算大干快上?

  这是怎么个说法?

  看著马一清皱著眉头,以一种深思而疑惑的眼神看著自己,冯远笑了笑:“不知道县令大人听过寿光三元朱村,以及他们的村书记王乐益的名字没有?”

  寿光的三元朱村的村书记?

  就是之前一直在探索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去年带头示范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位?

  有些恍然地点了点头,马一清有些明白这位冯副总打算做什么了。

  

  PS:为了避免可能的小黑屋,分开发,明天中午还有一章

第207章 连环(3)

  (果不其然,上一章去小黑屋里面溜达了一圈)

  冯远很平静地笑了笑:“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初中期开始,齐鲁这边就有零星的大棚蔬菜种植了,只不过这种从东北地区直接学习过来的技术,棚子低矮、窄小,只能种些叶菜,效率低不说,最关键的是浪费能源,一个大棚冬天要烧5吨多煤,在性价比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北方这边的群众如今的确存在著冬季新鲜果蔬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著他们能承受动则几十元一斤的果蔬价格。”

  “但三元朱村书记通过几年的试验,探索出来的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去年冬季他们那17个示范棚种出来的越冬黄瓜被那些收购商高价收购后,在某些地区市场上的最终售价甚至超过了10元/斤,但这个价格,却已经到了百姓勉强能接受的范围。”

  “所以,只要能引进这种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并且先人一步,成规模地种植越冬蔬菜,不但能大幅提升村民的收入,还能成为菜篮子工程的示范性明星项目……要知道,大面积地种植越冬蔬菜后,这些菜不可能再卖到10元/斤的高价了,虽然依然会明显高于应季蔬菜的价格,但放在北方冬天的这个特殊环境和季节,却绝对称得上惠民工程!”

  马一清点了点头,很认可冯远的这种说法。

  “先人一步”才是出成绩的不二法则,去年三元朱村种出越冬黄瓜的事情被见诸于报,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浪,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各地都保持著观望态度,但根据偶尔的后续报导可知,三元朱村今年扩大大棚数量却是实打实的事情。

  这种事情在他们这种主官眼里其实很好分辨,如果这些增加的大棚是那位村书记强拉硬拽建起来的,那这个所谓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肯定有猫腻,或许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也未可知;

  但如果这些增加的大棚是村民们自发要求增设的,那基本上没得跑,这技术实打实的是个创收的宝贝。

  而如果当初那位采访的记者没有被糊弄的话,那么三元朱村的情况应该属于后者……也就是说,三元朱村那位王书记耗费数年时间探索出来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的确是一种费效比相对令人满意的蔬菜越冬种植技术。

  既然十七个实验性质的大棚用这种技术种植出来的黄瓜成本都可以控制在一个勉强能让百姓接受的范围内,那如果大面积铺开的话,那出棚成本被腰斩是必然的事情……不,临邑一县之地绝对不是小小一个村子可以比拟的,只要肯大力推行,再加上资金和物资足够,数千乃至万亩规模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到时候,越冬蔬菜的出棚成本就不是腰斩这么简单了。

  呵,以一县之地,成产出足够数个市级地区的越冬果蔬,并且还是以一个相对惠民的价格供应的;在这个档口,做出这种成绩,要是不被内部表扬,那才叫怪事!

  不过他也大约明白了冯远所说的“资源互补”是什么意思了。

  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种大范围的新模式种植,那肯定是需要主管单位去布置任务,发动群众的,钻探公司就算再有钱,但要想在没有直接因果牵连的情况下去说服那么多百姓尝试这种全新的种植方式,无疑是在做梦!

  而且即便钻探公司是央企,但要想获得三元朱村那边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以及相关经验人士的指导,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倒不是说那位王书记小气,不肯分享自己的技术,在1994年以前,绝大部分国人,尤其是国企和乡村基层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技术专利的意识……这时候的他们,不但没有这方面的保密意识,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将自己探索发明的技术和经验传扬出去,反而是一件荣耀无比的事情。

  只不过这种关系到创收的东西,毕竟要讲个亲疏有别,今年三元村正在大力扩充本村的大棚数量呢,在经验人士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哪那么容易把本就紧张的人手派出去给外县一个不相干的企业去做技术指导?

  然而这种事情如果是临邑县的主管单位出马的话,那就是两码事了,估计这边的邀请一发出,三元村那边的人第二天就会乐颠颠地跑过来做工作汇报和技术指导。

  但一码归一码,既然是“资源置换”,那就不可能只是临邑县这边单方面付出。

  事实上,在行政资源这一块,县衙这边一点也不缺,但他们缺的是其它东西。

  因此,马一清只是思考了几秒钟,便定定地看著冯远:“这个思路是可行的,但冯总,我想知道,贵公司这边打算怎么个配合法?”

  听到这位县令把话说的如此婉转,冯远轻轻笑了笑,然后目光锐利了起来:“第一,如果县里面计划的大棚种植面积不低于3000亩的话,建设大棚所需要的镀塑钢管,镀锌钢管、聚乙烯薄膜、灌浆膜、反光膜、压顶簧、U型卡等材料,可以由我方先行垫付;”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材料都不会从本地就近采购,而是会由我们公司指定供应单位,从西南地区运输过来。”

  说著,冯远有些歉意地笑了笑:“县尊大人,你也知道,越冬蔬菜种植项目初期最大的成本投入就是大棚建设,而且这种大棚的成本费用可不低,即便是按照一亩一棚的计算方式,3000亩的种植面积也需要3000个大棚,我这边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所以……我只能向钻探公司的兄弟单位们寻求帮助了。”

  “不过这事其实要分开来看,虽然这些材料都需要从西南地区运过来,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虽然要比本地采购要高上一截,但毕竟可以把工作一步到位了不是……要知道,这种项目其实是在跟时间赛跑,越先把越冬蔬菜种出来,效益越好,成绩越突出。”

  “据我所知,不少地区其实也对大棚越冬蔬菜的大规模种植很感兴趣,而且也有尝试的打算,只不过他们被卡在了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块罢了,能在这块一步到位,其实已经是占了不少便宜了。”

  “况且,这些供应单位不是央企就是国企,产品质量有保证不说,而且款项的分期数目和利息也可以商量著来……毕竟是为了菜篮子这种惠民工程做贡献嘛!”

  马一清饶有兴趣地看了冯远一眼,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冯总很擅长学习总结先进经验嘛……这么一说,反倒是我们占便宜了!”

  冯远的这一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学的是特别工作小组的债务置换那一套,只不过与那边不同,冯远这边虽然走的也是垫付的路子,但中间的杠杆撬动效用却差了一大截。

  什么?

  你说在这个三角债已经成为巨大问题的如今,西南一票子企业还肯打白条是在犯傻?

  拜托,你要搞清楚,这种跟主管单位之间的白条跟企业白条是两码事好不好!

  别说在分税制改革之前,各地主管单位打出去的白条都有朝廷的兜底,即便是分税制改革之后,主管单位向国企打出去的白条,“灵活兑现”也毫无难度,不然以为各地的城投公司是干嘛的?

  当然,如果你是私企,那另当别论。

  面对著马一清这番略有些调侃的话,冯远不以为忤地说道:“人嘛,总要学习一些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的嘛……大家的站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有些东西自然不可能照搬过来。”

  说著,冯远对著马一清笑了笑:“我知道如果仅仅只是如此的话,就算县尊大人做出了成绩,也免不了有人在背后嚼舌根,诸如【为了成绩不顾本地企业死活】之类的言语到时候肯定少不了;”

  “但是我想说,其实县尊大人在这方面用不著太过担心,这些物资的垫付只是大家初期合作的基础而已……商业上面的事情我不是很懂,但想必也不过就是你买我卖,你来我往而已;”

  “来往来往,既然有来那就肯定有往……如果县尊大人愿意接受我们钻探公司以及一票子西南兄弟单位的善意的话,以我们西南人的热情,想必也不会让县尊大人太过失望。”

  听出了冯远话里的意思,马一清顿时来了兴趣:“哦?”

  冯远拿起茶几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根据朝廷的初步设计,菜篮子工程将会由四大体系构成,即生产体系、供应体系、大流通体系、安全体系;”

  “眼下朝廷的攻坚重点在于生产体系、供应体系和大流通体系这三点上……当然,这三大体系互为一体,彼此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连锁反应,因此即便三管齐下会使得工作难度直线攀升,但也不得不三线作战。”

  “事实上,这也是各地菜篮子工程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毕竟以各地的财政预算和当下的经济环境,想要把工作多线铺开,未免也太难了。”

  说到这,冯远自信地笑了笑:“所以,如果县尊大人这边对这次的合作感兴趣的话,钻探公司这边以及一众西南兄弟单位能够给给出的第二项支持就是……”

  “如果临邑县这边的部分企业允许隶属于钻探公司的默默百投入股,那么不管是反季节的新鲜果蔬,还是临邑县所产的水果罐头、咸菜、土特产之类的产品,我们及西南一众兄弟单位,愿意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采购这些产品。”

  说到这里,冯远解释了一下:“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的西南兄弟单位已经有106家……单位数量虽然不多,而且这些单位有大有小,但直接覆盖的职工人数却大约37万人。”

  “虽然由于商品的互补性和季节性,临邑县所产的大部分商品不可能以一种高频次的形式出现在这些职工的手里,但不管怎么说,人数基础在这放著,怎么也能帮著临邑县的产品解决非常不小的一块销量吧?”

  说著,冯远轻轻笑了笑:“这段时间我从特别工作小组那边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就是【需求需求,有需才有求】;”

  “我们钻探公司虽然不可能参与临邑县菜篮子工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的建设工作,但以另外一种形式帮著县里构建一个集消费与集散于一体的市场,却是可以的……刚才忘记说了,这些兄弟企业里面,不少单位下设的三产项目是涉及食品加工和进出口贸易的,因此临邑县所产的一些果蔬和水果原料,其实也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零零碎碎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实际上,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到这种跨省远程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包括物流运输车队和冷链仓储在内的基础设施,必然也会被提上日程……届时有了前期效益的反哺,临邑县率先初步构筑出属于自己的大流通体系,想必也不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听到这里,饶是马一清养气的功夫颇为不弱,也忍不住悄悄吸了一口凉气,呼吸也开始急促了起来。

  37万人的远程市场啊!

  这已经超过临邑县全境总人数的六成了!

  而且跟临邑县这边的情况不一样,这37万人全都是有不俗消费力的职工……虽然他猜得到那些西南企业肯定是以福利采购和日常消耗的名义去消化这些临邑县出产的反季节蔬菜和特产,跟本地人的日常消费不是一回事,但基数放在这里,这真的是一个不小小数字了。

  可以说,就算临邑县建成了五千亩的越冬蔬菜大棚,那些高价果蔬也根本不愁销路……这37万人足够哪怕是一个月采购一次,也足以消化大半产能。

  最关键的是,一旦打通与西南三省的三产项目原料供应路线,那盘活临邑县的本地经济功劳簿上,绝对少不了自己的名字……哪怕是细水长流,这份功劳也小不了。

  要知道,跟目前绝大部分地区一样,临邑县是两条腿走路的,而且工业和农业的产值都差不多,各自约莫占个43%左右的样子。

  而西南三省中,巴蜀是人口大省,虽然超过八成的GDP都集中在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但哪怕是这样,只要能小小的分一点蛋糕,那对于一个实际经济并不如何发达的北方小县城来说,也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数字了。

  而滇南更是一个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外贸大省,不管是西欧、东北亚,还是南洋地区,都喜欢从这边进口产品;虽然说他们在这方面出口商品的还是以矿产、金属和农产品原料为主,但初加工食品和小型器械同样也不少,甚至隐隐有把东南亚发展成为后花园的意思……最过份的是,他们有著上海这个全方位承接市场,以一种暧昧无比的态度包干了他们难以计数的产品和投资项目。

  可以说,虽然现在华夏马上就要面临出口冷冻期,但只要跟滇南那边实打实地搭上了线,不管是临邑这边的农副产品还是某些化工原料甚至是机电零配件,全都找到了宝贵的漏斗市场和分销渠道……此时虽然没有澜湄经济圈这么一说,但却有了基本雏形,而地球人都知道,八九十年代可是很有一些东南亚地区是不怎么卖阿美莉卡帐的。

  只不过,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对方竟然不惜发动所有的资源来推动这个项目,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为了跟王一诺打擂台,但肯定不会这么大公无私地这么帮自己。

  深深吸了一口气后,马一清沉声问道:“冯总,你有什么条件?”

  冯远闻言,表情也严肃了起来:“第一、我希望到时候县尊大人配合默默百投的合作……到时候要投参股哪家企业,我们会提前给你沟通……到时候分出来股份可以不多,但不能没有,这是名份,也关系到后续与西南兄弟单位业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请县尊大人务必支持!”

  马一清皱著眉头深思了一会,最终点了点头:“好,我会尽力。”

  冯远点了点头:“第二,所有的入股企业,我希望县尊大人能帮默默百投争取到一定的经营话语权……我也不瞒你,这些企业的部分设备和生产资料,肯定是要定向给那些西南兄弟企业的,只有彼此流通起来,双方的合作才能走的越来越远嘛!”

  对于这一点,马一清倒是没什么意外,毕竟这是国企之间的常规帮扶操作了,当下点了点头:“这个没问题。”

  连续提了两个其实没那么敏感的要求后,冯远的表情认真了起来:“县尊可能不是很清楚,之所以我这次非要把默默百投牵扯进来,并不完全是因为这家三级单位是由我分管的缘故;”

首节上一节142/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