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的雷达指挥官一开始也这样认为,以为是那第一个报告的雷达兵没发现雷达故障,但是他随后就接到另外几个开机的雷达站的汇报,在那个方位确实有一个以5马赫的速度在绕圈飞行的飞行器,因此他才确定不是雷达坏了,而是空中的那四个傻鸟没看到,不知道是不是酒没醒酒上飞机了导致视力下降。
王建昆见他们发现不了,然后也收集到了足够的雷达波段数据,于是打开电磁隐身,随着等离子体布满飞机表面,雷达告警声就立即消失了,此时地面雷达也全部失去了目标。
王建昆离开后,金兰湾的基地开始对这次事件进行彻查,并且国内的情报部门也开始介入,那四名参与升空截击的飞行员被全部抓去隔离审查,因为后面查出他们确实是在值班期间喝酒了,所以都认为是因为酒精影响了他们在高空中的视力从而没看到目标,而最先开始汇报的两名雷达兵尼古拉和彼得罗维奇则获得了嘉奖,另外几个发现目标的雷达站也得到了一些奖励,然后这个事件就被保密保密接手了。
因为他们初步判断这是美国佬的一款新型飞行器,他们来这处建立不久的基地是为了试探,而基地的处置似乎也印证了确实难以预防美军的最新款飞行器。
为什么苏联的军情部门和情报部门会认定是美国人呢,因为美国总统里根在1983年3月23号发表了一场演说,里面提到了“星球大战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
既然美军提出要攻击敌方外太空的航天器,那是不是说美军自己就已经有了或者即将拥有那种能从外太空发动攻击的飞行器呢,这一点从那架不明飞行器能够以5马赫的速度巡航可以推算出来,而且对方诡异的出现又诡异的消失,要么就是有他们还没掌握的隐身技术,要么就是那架飞行器真的是从太空进入的,然后离开时也是从太空离开的。
王建昆不知道他的这一试探为美军的战略欺骗提供了多大的帮助,从此苏联军方对美军的星球大战计划更是深信不疑,然后发起了众多的科研计划,旨在尽快让红色苏联掌握对等的武器。
离开金兰湾上空后,他加速了一会又赶紧减速,来到了美军位于菲律宾的一处基地。
之前他驾驶Y-1运输机时路过南海,就被这个基地的两架F14拦截,那时他一半靠欺骗一半靠着超能力解决了那两架飞机,然后一路提心吊胆的逃离。
所以这次来到菲律宾的美军基地上空后,他重复了下刚才在金兰湾上空的操作。
不过美军基地的反应比苏联的快不少,不到3秒钟飞机上的雷达告警器就响起来了,然后越来越多的雷达波段被收集到,王建昆大概看了下多达12种。从反应的速度来看,美军各雷达之间应该是有一套快速通讯系统的,可能还是用的程序控制,不仅仅是通过人力沟通,不然没有这么快,就是不知到他们是不是已经改用了光纤了。
王建昆在3万米的高空等了不到3分钟,就看到了有8架战斗机来到了1.5万米的高空,然后两两一组不断的抬起机头对准王建昆这架飞机的位置,然后王建昆就收到了2次由这些飞机发出的集束雷达波,这代表着有两款飞机的雷达可以在没开电磁隐身时发现他。
王建昆随后就打开了等离子的发生器,然后在升空继续观察,发现这些飞机还在下方盘旋并抬起机头,但是这次他们的方位就对不准了,就算对准了也是碰巧,因为他们失去了地面雷达的引导,不知道王建昆所在的方位了。
3分钟后下方的飞机开始扩大搜索范围,王建昆看着有两架飞机是在他前往东北方的路径上,于是他控制着飞机调转方位到东北方向,然后降低高度到2万米,以5马赫的速度高速掠过那两架F15的上空。
那两架F15的飞行员只听到了持续的轰隆声在头顶接近又远离,而且当声音最大时,飞机开始有一些颠簸,那是超高音速尾流的余波对他们的飞机产生了影响,他们一边极力操控飞机保持稳定,一边用目光搜寻,然后隐约间看到两股尾流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可是却看不清产生这两股尾流的到底是什么。
他们一度以为那是两枚并排飞行的超音速导弹,但是看着又不像,因为靠得实在太近,导弹在那么近的距离并排飞行肯定会发生碰撞的。
飞机上的空中摄像机一直记录着这诡异的画面,他们回到地面上就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汇报上去,机上的录像带也被情报部门收走了,后面他们又经历了多轮审查,让他们回忆更多的细节。
后来王建昆在通过入侵美军的空军司令部的超级电脑上获悉,那次冒险还是暴露了一些东西的,美军通过计算机对录像带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处理,发现了产生那两股尾流前方飞行器的轮廓,王建昆制造的光学隐身器件并不完美,其边缘跟天空颜色还是有色差的,所以美军还原出了王建昆驾驶的那架飞行器的大概轮廓,然后他们也开始抄作业了,不过此时他们自己国内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已经进入样机制造阶段不好更改,但是他们又开了一个新项目空天飞机。
因为他们也跟苏联一样认定这是一款从太空进入然后从太空离开的飞行器,不然没道理其他基地发现不了,然后他的飞行速度又这么快,造型又是那种不利于低空机动的扁平三角形。
此时的王建昆倒是没想那么多,只顾为了爽一下,他在离开菲律宾后就没有再浪了,按照预定计划,将速度提升到了7马赫,在3万米的高空进行巡航,大概25分钟后进入了日本的九州岛上空。
然后他开始关闭超燃冲压发动机,让脚下的飞机开始无动力滑翔,慢慢接近日本的知名地点富士山。
第185章 富士山基地以及爆炸的丰田工厂
滑翔了大概2分钟,飞机速度降低到了2马赫左右,王建昆查看了下导航信息,发现已经到了名古屋上空了,于是王建昆打开那台涡扇发动机,然后以2马赫的速度继续往前飞。
又过了3分钟,飞机上那台激光导航器发出警报,这是表示下面有一个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点在对外发出激光,王建昆这时知道已经到达富士山上空了。
因为在3万米高空看地下是看不清的,此前他并没有日本的地形图,所以要降落到一个合适的没有什么人在附近的地点,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他早早的就让小舅派出新人类在富士山口安装了2台激光发射器,他在出发时已经通过特殊渠道让地面的指引人员打开了激光器,他在到达激光作用范围内就可以知道是否到达了目标上空了。
既然激光导航器已经有反应,那么是时候降落了。
此时是日本的夏天,那曾经覆盖山顶的皑皑积雪,早已在夏日的高温下消融殆尽,只留下些许残迹,仿佛是在诉说着冬日的故事。山体的轮廓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清晰,褐色的岩石与周围翠绿的植被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雄浑而又生机勃勃的美。
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得知,夏季的富士山经常会被云雾笼罩,那洁白的云雾如轻纱般在山间飘荡,时而浓密,时而稀薄。有时,云雾会将整个富士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它在人们的视野中若隐若现,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有时,云雾又会在山腰处形成一圈圈的丝带,仿佛给富士山系上了一条洁白的腰带,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飘逸之感。
因此选在夏季从高空降落是比较安全的,登山的人一般不会上到最高峰,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在云雾中迷失方向,在山脚的人们大部分时候只能看到云雾笼罩山头,只露出山体的下半部分。
此时王建昆已经降低飞行高度到5千米左右,速度也在不断降低来到了亚音速。
此时他从座舱往下看,只见云雾缭绕间有一个巨大的山口若隐若现,深不见底,山口内部的结构在特殊的角度看时清晰可见,一道道黑色的痕迹,或许是过去火山喷发时留下的印记,见证着这座火山曾经的狂暴与力量。
随着飞机不断的绕圈降低高度,王建昆也开始发动超能力,将投射距离拉到最大的360米,因为下方的云雾不时的会笼罩“富士八峰”,所以为了防止撞上凸起的山口,他必须小心又小心。
在高度计显示离下方的富士山口只有1千米时,王建昆打开升力风扇,关闭涡扇发动机,然后控制着飞行器在火山口内侧缓慢下降。等到他的超能力能够投射到下方的山体时,他不由得放松心神,此刻开始他就非常安全了,超能力可以穿透任何物质的阻碍。
于是他一边让飞行器在山口绕圈,一边用超能力投射山体然后在脑海内建模,这一步是为后续建设停靠点做准备的。
3分钟之后,他完成了对山口内部垂直高度5百米左右的山体的建模,智子快速的根据脑海内的模型设计临时停靠点,在选取位置时,必须考虑到下方及内侧岩石的稳定性和坚固程度,还有就是基本的铁元素要充足。
智子的计算能力那是超级快速,10秒钟不到就为王建昆选定好了1个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地点,其位置离山口边缘3百米,其他方向看这边很难看清,而从上方看更是看不到。
选定好地点后,王建昆赶紧将飞机靠过去,在离山壁50米的地方悬停,然后发动超能力从周围的山体里提取铁,碳,铜,铝等元素,先制造出30多根长达80米的钢棒嵌入山体,在尾端还制造出了重量在几吨不等的固定锚,然后在这些钢棒汇聚的外侧制造出了一个长12米,宽8米的钢制的临时平台。
制造好平台后,王建昆赶紧将这架悬停许久的飞行器停靠到制造好的平台上,然后下飞机继续忙活。
因为今后可能会经常前来日本取经,而且后续的新人类军团来日本后,也需要有一个比较掩蔽的场所以及物资基地,所以他打算将富士山当做这个初始基地。
这富士山周边没有日本的军队驻扎,也没有较大的城市,又是一个旅游景点,有众多陌生人来也不会显得扎眼,今后新人类军团会在这边的山下购买众多的房产和土地,然后建造一系列的旅行社和种植基地,为富士山内的基地打掩护,而这些新人类也可以到基地内补充物资以及交流。
所以王建昆在停好飞机后,开始了挖洞的活,在不考虑挖取的废弃元素如何排放的情况下,他每天可以挖出1万立方的空间了,不过为了保持体力和精力,他控制着只挖了大概5千立方的空间出来,然后将里面大致布置了一下。
这5千立方的空间中大部分是高5米,面积30平方左右的小房间,这种小房间总共制造出来了20个,今后将作为新人类军团来此地的临时住所。另外的空间就是一些基础设施了,比如石墨烯电池储能间,温度调节室,水循环设备间,基本生活物资储存间,食堂以及会议室等等,目前这些房间只进行了简单的装修,然后把电池制造了出来,水循环也制造出来,刚才挖取空间时有留下300吨的纯水。
王建昆在里面打开了照明系统,原本漆黑看不清五指的,此时瞬间明亮起来。
他坐在一间为自己准备的休息室的椅子上,看了看手表,发现已经接近中午了,而肚子也已经在抗议了。
他走出山体内部的空间来到洞口,从下往上吹的风将他身上的抗荷服吹得贴紧了皮肤,他赶紧从机腹下取出食物,同时也把携带的一些很难在火山口收集到的金属取出,然后带到了山体内部的基地。
在房间里简单的吃了点非常顶饿而且营养充足的能量棒后,他开始了对基地进一步完善。
最先开始的就是停机的地方了,他在旁边山内挖取出一个1千立方的空洞,然后制造了一个可伸缩的平台,平时的时候平台会收缩起来,等到有飞机降落,它就会按照指令伸出来,等飞机降落后又会收缩回去把飞机带到山洞内,然后两侧打开的门会将这处空洞关闭,门的外侧是仿的山体颜色和构造,所以关闭起来外人是看不到的。
在建造好了飞机停靠点后,他来到飞机上,启动风扇将飞机转移到了伸缩平台上,然后把刚才制造的临时平台分解掉,回收的大量铁,铝元素则用于把机库修建完善。
考虑到今后可能还有其它新人类因为紧急情况要驾驶飞机降落,他把机库扩大到300平方,然后制造了一台电动推车,这样今后就可以停靠4架“雷鸟”高超音速飞行器了(最终决定还是取个代号,因为超燃冲压发动机声音很大像雷鸣,所以取名“雷鸟”)。
在完成了机库建设后,基地的建设就告一段落了,他开始联系派来的新人类引导员,让他们将富士山外部的大致情况进行汇报,然后为他准备好一辆汽车。
他则脱下抗荷服以及头盔,制造出此时日本常见的登山装备穿戴好,把自己的头发和脸部做了一些处理,让他看起来像一个日本普通的游客。
接着他从基地出口出来,用超能力修建了一条简易的登山道,从火山口内侧来到了火山口外侧。
此时云雾并没有消散,站在山口,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看不清方位,白云在山风的吹拂下在身体四周流动,让他误以为是在云层中行走,但是脚下的黑色火山岩在告诉他还站在地上。
山顶的信号非常差,普通的对讲机里传来刺啦刺啦的声音,那名新人类的声音夹在其中听不分明,他只好先在云雾中向山下走去,希望降低高度后信号能好点。
有超能力辅助的他下山还是非常快的,尽管他眼睛看不见,但是脑海中可以投射附近几百米的地形,在一些不好走的地方他调动一些元素制造出落脚点,所以不到10分钟,他就穿过云雾区来到了半山腰了。
此时对讲机里面的声音就非常清晰了,王建昆一边根据对方的描述,一边掏出望远镜观察,很快就确定好了方位,这个方向不是登山人常走的,所以没有山道,王建昆大胆的动用超能力穿行,一路上树枝杂草折断消失无数,不过几天后它们就会恢复了,所以不用担心有人发现。
很快他就来到山脚,根据路边的标牌,然后用日语跟当地居民问路,花了半小时就找到了等候在一处停车场的新人类。
“渡边君,车子在哪里?”
这名新人类是参照日本人的样本制造的,他的身份是一名日本导游,从小是在儿童福利院长大的,所以没有父母亲人,社会关系简单,而且也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不过早已经死于黑社会手中,小舅的人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很多这类人的信息,这叫渡边的就是其中一个。
“鉴真君,这辆黑色丰田就是你要的座驾,钥匙请收好,相应的证件都在车里,你可以放心的开。”渡边将钥匙递给王建昆。
“非常好,渡边,你任务完成得不错,要好好干,尽快将旅行社搭建起来。”
“嘿~,谢谢鉴真君的栽培,我一定努力。”
这些外派的人员王建昆在压制了他们的情感的同时,稍稍加强了一些他们的事业心,让他们把工作当做第一使命,从而不至于空虚没有追求。
3分钟后,化名为鉴真的王建昆就驾驶着黑色丰田上了通往东京的高速公路。
一路上他以允许的最大速度疾驰,超越一辆辆慢吞吞的龟速车,在到达了横滨市的时候他下了高速公路,然后往丰田的一处整车制造厂开去。
因为明后年开始,他计划让星耀集团在国内能够开始制造汽车,目前摩托车项目已经接近完成,婺源的摩托车制造基地已经能够制造绝大部分零部件,整车制造厂已经在规划中了,预计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就能竣工了。
在此期间星耀集团已经在持续的培养相关的产业人才,其中机床操作工,电焊工,组装工等不同岗位都在大力培训,而9月份即将开学的职高也即将展开教学,到时候将出来一批批的受过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产业工人,这将为后续的汽车产业打下基础。
王建昆希望明年能在饶州或者洪都建设一个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小型生产基地,前期就仿照日本的几大车企的产品,然后发往香港,销售到东南亚,南美以及非洲这些国家的零部件市场,这些地方已经有大量的日本车了,到时候可以用于维修或者用二手零部件组装再销售。
等到基本条件成熟,就可以考虑整车制造了,到时候说不定会比德国大众的合资厂还先量产。
到达了位于横滨的丰田制造基地后,王建昆观察良久,选定了几个有不同权限的人员,将他们的身份和外貌衣着都记录下来,然后很顺利的就混进了这座庞大的生产基地。
进去之后他先观察路标,幸好日本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门口就有各厂房的简介,大致方位都清楚的标示出来了,所以王建昆不用担心迷路。
他选定目标,从前道工序的生产车间开始偷师学艺。
最先进入的是冲压车间,进去之后他看到这巨大的厂房内,灯光如昼,先进的生产线宛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伸展。冲压车间里,巨大的冲压机有节奏地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一块块金属板材在瞬间被冲压成各种形状的汽车零部件,精准而高效。他看到操作这些机械的人非常少,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而且看远处的报表得知故障率非常低,而且处理时效性极高,每天累计故障停机时间极少有超过半小时的。
接着来到焊接车间,无数的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火花四溅,将一个个零部件完美地焊接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王建昆以为日本企业对机械臂的智能化研究到了极高的程度,但是仔细观察了一会他才发现这些机械臂并没有那么灵活,其大部分路径都是固定的不变的,只有最前端的那截有自动控制反馈元件,用的还是传统的定位方式,每次换车型都得重新人工调整路径和行程,所以一般情况产线极少会换车型生产。
接下去的成型车间和涂装车间王建昆就没有那么震感了,他大致了解了目前日本车企的技术水平,虽然已经在往自动化方向转变,但是受制于一些基础技术的制约,还只能是对一些简单固定的工序取代人工,在一些精细工序上还是靠人去加工的。
不过就是这种初级自动化也非常值得学习了,此时国内与德国合资的大众公司并没有获得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德国人提供的还是他们早已不用的或者觉得没有保密需要的技术,生产效率相比他们自己的工厂来说那是低了一个数量级的。
在这处横滨的汽车生产基地内,王建昆将所有设备和资料都投射到了脑海里,当然他不打算照抄他们的,而是让智子整理修改,在尽可能符合当前世界的基础技术的情况下,设计出效率最高的生产线出来。
到时候就算国内建厂受阻,可以在缅甸建厂,甚至在波斯建厂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波斯也是一个有工业基础的国家,消费能力也不是很差。
而等到培养出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后,王建昆打算更换汽车发展赛道,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他掌握的一系列黑科技,还能打破其他车企的专利封锁,因为油车的很多专利早已被申请了,今后等到产量提升要销往国外甚至是因为抢占了这些车企巨头在国内的市场时,肯定会面临他们的围剿的。
想到这些,王建昆在离开这处汽车生产基地前,用超能力将这处基地的几个关键点比如配电网,危化品仓库等地方制造了众多隐患,如果他们没有在1小时内发现,那么极大的可能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出了基地大门后,王建昆没有任何留恋,驱车快速的往东京驶去。
还在东京外环路上堵着的王建昆在广播里听到了一则报道,位于横滨的丰田汽车生产基地发生了爆炸,有大量有毒气体在空中飘散,广播里提醒民众注意远离下风口以及及时关闭门窗等等~。
王建昆看了看手表,离他离开那个基地的时间1个小时20分钟,没想到还真发生爆炸了,不过日本的媒体还挺有时效的,这么快就发出报道了。
不过他并不后悔这么做,一方面是国仇,另一方面也有给丰田这个未来的对手添点堵。
第186章 获取技术资料,在“神厕”投放铯 137
因为一直堵车,王建昆在东京外环区域找了个地下停车场把车停了,然后在里面改造了一辆摩托车出来骑着上路。
摩托车比汽车开起来方便很多,特别是在比较拥堵的东京都,他一路不停,按照地图和街道的标志,径直往早稻田大学驶去。
早稻田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研究型综合私立大学,其前身是 1882创设的“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正式改名为“早稻田大学”,由明治维新时期开国元老之一,前内阁总理大臣大隈重信创立。
王建昆到这所大学来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基础技术资料以及国际研究前沿情况,而日本早稻田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获取地点,它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是日本接收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此时就有很多国内来的留学生在这所大学学习。
此时正是早稻田大学的暑假时间,本科生绝大多数都离开学校了,不过其校内有20个研究生院,大部分研究生和一些做科研的导师还是在学校里的。
王建昆非常容易的就进入了学校,里面是可以骑车的,所以王建昆不用走路去那些研究所。
按照从学校门口的指示牌看到的信息,王建昆先来到的是化学研究所,此时有一些实验室的门虚掩着,从缝隙中飘出淡淡的化学药品气息。王建昆从窗户上看到学生们头戴实验帽,专注地操作着显微镜和各种精密仪器,低声讨论着实验数据,他们的眉头紧锁,显露出对科学的敬畏与追求。
里面的各种分析仪器非常先进,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红外光谱仪,可以利用不同光谱分析法的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和光谱强度定量分析;电位滴定仪、极谱仪等,通过测量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依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和分析;质谱分析仪,可用于测定物质的分子量、结构等信息;差热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等,通过测量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热效应来分析其性质。
这些分析仪器不仅种类众多,数量也很多,大部分的科研小组都有自己固定的仪器,不像国内的那些研究所,有些仪器不仅性能差很多,而且全校或者全所都只有一两台,每次使用都要打申请并且要排队使用,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国内的研究速度比国外的慢很多。
看着这么多好东西,王建昆当然不放过,一一用超能力投射到脑海里,现在他不缺可以使用这些先进仪器的人员了,随着首批量产的新人类的测试逐步接近尾声,后续他将大规模制造新人类研究员,让他们负责跟踪国外研究进展,同时也进行科研转化,用于发展他那三大企业以及国内的生产力。
在化学研究所,他也见到了众多没见过的化学试剂以及他们制造出来的化学品,比如有一间实验室就在研究最新型光刻胶。
这种光刻胶按照这间实验室的数据看,已经能够用于纳米级半导体的生产了,如果数据没问题的话,把其用于800纳米半导体生产是非常合适的。
此时星耀电子能够量产的芯片制程也才5微米,所以王建昆用的还是国内的常规技术,虽然也是照搬的美国柯达公司发现的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这种基础化学材料,王建昆当时对这方面没有考虑很多,仅仅是让智子根据各种公开资料优化了一下然后提供给星耀电子去生产。
现在看到日本的这间实验室居然在研究这么先进的光刻胶,那就先把技术搞到手再说。
从这光刻胶的研究进度看,不知道日本的半导体企业的最先制程到哪一步了,不知道是否已经准备好量产纳米级芯片了。
于是在离开化学实验室后,王建昆接着就往这边的光学实验室走去,在这里他发现只是在进行一些基础的光学研究,镜片是其他公司提供的,从里面的账册记录看,发现是从一家叫尼康的公司提供给这间实验室,委托他们对这些镜片进行研究。
对于尼康公司,王建昆知道一些基本情况,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著名的相机和光学设备制造商,其历史可追溯至 1917年,当时三家日本光学公司合并成立了日本光学合资公司(Nippon Kogaku K.K.)。
其在1917 - 1945年:光学研究与生产开始起步。这一时期尼康主要从事军用和工业用光学仪器的研发制造,像望远镜、显微镜、测量仪等。并且也开始生产自己的镜头,如 1932年的 Aero-Nikkor航空摄影镜头和 1936年的 Nikkor-S系列镜头。
1946 - 1959年:相机业务开拓。它在1948年推出了第一台 35毫米胶片相机 Nikon I,随后 1950年推出改进版的 Nikon M和 1952年的 Nikon S。尤其 1959年推出的 Nikon F单反相机,开创了单反相机新时代,成为专业摄影领域的标杆。
1960 - 1979年:开始多元化发展与国际化扩张。在此期间,尼康不断完善相机和镜头产品线,涉足显微摄影、天文摄影、医疗摄影等领域。同时,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1962年在美国成立子公司 Nikon Inc.,1971年在欧洲成立子公司 Nikon AG等,还积极参与重大摄影项目和活动。
因为有深厚的光学仪器制造基础,所以尼康的光刻机发展也非常顺利,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其其光刻机约占当今世界市场的40%,另外的60%分别被日本的佳能公司和美国的多家公司占据,而且从美国那边的资料看,尼康光刻机的市场占有率还在不断扩大,美国公司的光刻机在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