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178节

  此时沿途的观察站点和高空的观察飞艇都没能发现任何目标经过他们空域的痕迹,王建昆从他们的回复中知道这款他个人特制的飞行器基本成功了,接着只要让新一佳再进行多次飞行,获得更多数据后,他就能将这款飞行器定型了。

  因为这次的飞行速度更快,新一佳驾驶着8号验证机在孟加拉湾上空绕了一个很大的湾,其边缘都要快到印度东部领海上空了,他在3万米的空中已经能看到印度半岛的海岸线以及斯里兰卡了。

  回到基地上空后,他先后解除了光学隐身和雷达隐身,然后使用升力风扇从高空垂直降落到基地的跑道上,然后由地勤人员用推车将这架飞机拖到机库里进行检查和保养。

  王建昆也来到了机库,同时用超能力将高超音速飞行许久的这架隐身飞机投射到脑海里,让智子进行分析,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此后的3天,新一佳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飞行,除了继续测试隐身性能和高速性能,还进行了不同高度的机动性测试,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也幸亏是拥有脑机芯片的新人类,大量测试数据都能完好不差的保留下来带到地面,然后由王建昆将其导入到基地的超级电脑里,供他在地面的模拟舱进行飞行训练。

  从6号机落地后,他就开始用那些数据进行飞行训练了,每天晚上会花费2小时,在能够提供加速度和多自由度旋转的驾驶舱里进行着仿真度90%的飞行训练。

  他在为自己驾驶高超音速飞行器做着准备,虽然一开始他在加速度达到8G的时候就眩晕过去了。但是为了今后能够自由出入世界各地,他一边坚持,一边用超能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微改造,终于在8天后,他能够在11G的加速度下穿着超级抗荷服保持清醒了。

  一切都准备就绪,他即将开始自己的高超音速飞行,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很久了。

  (读者朋友们,你们想知道王建昆下一站开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去哪里吗?)

第183章 开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去非洲

  1982年8月21号,在经历了两天的暴雨洗礼后,缅北基地迎来了晴朗的天空。大团洁白如雪的云朵在高空飘荡,仿佛是天空中盛开的花朵。雨后的缅北基地,草木显得格外青翠,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气温也变得舒适宜人,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就在这样美好的天气下,王建昆即将开始他的第一次高超音速飞行。起飞前的几分钟,王建昆以这架飞行器为圆心,距离它300米绕着它走了一圈,他边走边运用自己的超能力,将地面的尘土缓缓分散到以他自身为中心的三百米方圆内,这样形成了一片直径1200米的圆形雾霾区。接着,他借助超能力独自上了飞机,熟练地打开光学隐形和电磁隐形装置,飞行器瞬间如同融入了周围的环境,难以被察觉。随后,他启动了电推风扇,只听到一阵轻微的嗡嗡声响起。

  这架经过多次试飞后最终定型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就这样在雾霾中悄然失去了身形。它快速地垂直上升,速度之快让人惊叹。在上升的过程中,飞机的蒙皮神奇地变成了天空蓝和白云混搭的迷彩色,与天空的背景完美融合,仿佛它本就是天空的一部分。

  地面观测人员只能听到一点若有若无的声音,但他们瞪大了眼睛,却怎么也找不到飞行器的踪迹。它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幽灵,消失在了蓝天白云之间,只留下众人那充满惊讶与赞叹的目光,以及那片依旧在微风中缓缓飘荡的雾霾。

  在距离地面1千米时,王建昆启动矢量涡扇发动机,飞机开始在两种动力的作用下边快速爬升边获得水平速度,大概离地3千米,他看到速度已达到600多公里每小时了,便关闭升力风扇,然后加大油门,以20度的迎角快速的往高空飞去。

  在广袤无垠的蓝天之上,王建昆驾驶着那架先进的高超音速飞机,翱翔在一万米的高空。

  阳光透过舷窗洒在驾驶舱内,仪表盘上的各种指示灯闪烁着神秘的光芒。王建昆坐在驾驶座上,眼神专注而坚定,双手稳稳地操控着飞机的操纵杆。

  飞机的引擎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推动着飞机以极快的速度向前飞行。随着速度的不断提升,机身开始微微颤抖,空气在机身周围形成了一层肉眼可见的气流波动。

  当速度接近音速时,飞机前方的空气仿佛被压缩成了一道无形的墙壁,阻力急剧增大。但王建昆丝毫没有退缩,他紧紧地盯着仪表盘上的速度指示,不断地调整着飞机的姿态和动力输出。

  终于,在那一瞬间,飞机的速度突破了音障。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在耳边回荡。飞机的机身周围突然出现了一团奇异的锥形云雾,就像是给飞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王建昆感受着这震撼的一刻,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感觉是之前的亚音速Y-1运输机给不到的,比之前在地面模拟舱中感受到的那种推背感更强烈。

  透过透明的气泡舱盖,王建昆看到下方的白云在飞速后退,飞机此时还在那台涡扇发动机的推动下持续的加速和爬高,不过快解决2马赫时,加速度已经非常小了,大概只有1个G左右,他看着速度计缓慢的跳转到2400公里每小时,然后就在这个数值上上下波动。

  他知道是到了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时候了,此时高度已经来到了2万米,这个高度启动声音特别大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不会被任何人听到,就是他自己也只能是感受到飞机的震动而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因为飞机是在超音速飞行,产生的声音被飞机抛在后面了。

  在浩渺无垠的两万米高空之上,王建昆正驾驶着一架速度高达 2马赫的先进飞机翱翔天际。他坐在驾驶舱内,眼神专注而坚定,身上散发着一种沉稳与自信的气息。

  王建昆先是凭借着自己的超能力,如同拥有一双无形的透视眼,仔细地检查了飞机的各个部件。从机翼到机身,从发动机到仪表盘,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超能力扫视下无所遁形。确认一切都完美无缺后,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下一步的操作。

  他通过脑波控制头盔和骨超导耳机,向飞机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出了启动指令。瞬间,强大的动力汹涌而出,飞机仪表盘上的速度值开始疯狂暴涨。那原本就极快的速度,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推动下,更是如同火箭般急速攀升。

  强大的加速度让王建昆瞬间被紧紧地压在座椅上,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巨力要将他嵌入其中。在这股巨大的压力下,他连眼睛转动都变得极为困难,面部的肌肉也因压力而微微扭曲。但他的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对这极致速度的兴奋与掌控一切的豪情。

  飞机在两万米的高空如同一道闪电,以惊人的速度划破苍穹,向着远方疾驰而去,速度快速的来到3马赫,4马赫,5马赫,过了5马赫之后,那股推力似乎减小了一些,王建昆能稍微移动下四肢和双眼了,不过那股推背感还是把他紧紧的压制在座椅上,他看了会加速度计,此时的加速度已经从之前的11G降低到8G了,而且还在慢慢降低。

  在过了6马赫的速度后,加速度已经只有3个G了,他已经能比较自由的行动了,不过他不打算操作什么,这个速度已经不适合用双手控制操纵杆了,必须用直接控制各部件的方式才安全,又过了10多秒钟,飞行器的速度来到了7马赫,这个速度是之前新一佳飞过多次的速度,此时飞机在那两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澎湃动力推动下还在缓慢的加速,不过这次王建昆不打算飞更高的速度,于是通过脑波控制头盔和骨超导耳机向脚下的飞行器下达保持7马赫速度的命令,飞行器在收到命令后调节喷油量,控制尾翼稍稍打开一点又关闭,这样脚下的飞机就在7马赫的速度开始巡航了。

  在 7马赫速度下,飞行器于 3万米高空飞行时,舷窗外的景色是极其震撼而独特的。

  从舷窗向外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深邃而澄澈的蓝天,那蓝色仿佛是无尽的深渊,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阳光在这个高度显得格外耀眼,光芒万丈地洒在飞行器的表面,熠熠生辉。

  由于飞行速度极快,窗外的气流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景象。空气仿佛被压缩成了可见的波动,在飞行器周围形成了一层朦胧的光晕,如同一圈神秘的能量场包裹着机身。

  再往远处看,下方的云层变得如同棉花糖般堆积在一起,洁白而蓬松。但因为高度和速度的原因,这些云层看起来是静止的,仿佛是大地之上被冻结的云海。偶尔,云层中会出现一些巨大的缝隙,透过这些缝隙,可以隐约看到下方广袤的大地,那是一片模糊的斑斓色彩,有山川的轮廓、河流的蜿蜒以及城市的点点闪光,但都只是一闪而过,快得让人来不及仔细分辨。

  在这样的高空和速度下,整个世界都变得寂静而神秘,仿佛时间都被凝固了一般。飞行器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在这片壮丽而奇幻的景色中疾驰,向着未知的远方飞去。

  王建昆不由得被这壮丽而奇幻的景色迷住了,虽然之前通过新一佳的视角已经感受过,但是毕竟没有那么真实,此时他坐在7马赫的超高音速飞行器上看,那感觉非常特别。

  不过这第一次飞行主要是测试他对这架飞机的驾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下检测下智子设计修改的合理性,所以他不得不收回目光,一边关注导航信息一边对飞行器的各部件进行观察。

  此时他已经飞出了缅甸领空,来到了孟加拉湾上空,仅仅是加速阶段,就飞出了6百多公里,可见高超音速飞行器在跨越距离上是多么的快捷,如果客机也有这个速度就好了,他往返世界各地就不用自己亲自驾驶了,不过也只能是臆想一下,高超音速飞行用在普通的客机上还是有太多的技术难点要克服了,即使是他用超能力制造和智子辅助也不行,有太多的材料关和设计关需要去突破。

  比如现在他在观察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和尾喷管的结构就有一些轻微形变了,王建昆将其结构的变化过程投射到脑海里供智子分析,希望能用这种实时观察的数据为今后的新材料研究提供思路。

  智子在接收了几分钟数据后,告诉王建昆按照内壁材料的损耗速度计算,这款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安全使用寿命大概在15个小时,而15个小时过后就随时有可能因为某个部位出现极大变化而导致发动机熄火甚至是爆炸。

  这个寿命比之前的8号验证机已经提升了25了,不过基数太低所以显得还是非常短,王建昆倒是对这个结果比较满意,他单次飞行最多使用2小时,这个时间足够飞机飞出1.6万公里了。

  在观察发动机的同时,这架飞机上的其他部件已经按照预设程序进行工作了,比如照相系统,这是在为今后的全球地图测绘做准备工作,到时候有了全球地形图,王建昆就不用时刻关注导航信息,飞机能够根据地图进行自动规划路线了。

  离开缅甸领空5分钟左右,王建昆驾驶的这架高超音速飞机就来到了斯里兰卡上空,然后飞速的掠过它的上空,然后往西北继续飞行,一路经过马尔代夫,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然后抵达非洲大陆。

  此前已经有一个王建昆制造的新人类小分队抵达了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在那边联系上了之前小舅派出的人手,然后在当地一个叫马卡萨的小镇附近买下了一片40平方公里的土地,然后在那里建起了围栏,对外的说法是要开垦出来种植玉米和小麦。

  当然也确实是打算在那里开垦土地进行了种植,这马卡萨在莫桑比克南部的一条河流入海口附近,在这里种植出来的粮食到时候可以一边用于支援在非洲的其他几个基地,也可以通过海运到缅甸去,现在的缅北正在进行工业建设,对粮食的需求非常大。

  王建昆制造的新人类小队到了这片种植园后,在远离人烟的地方划出了一个长2千米,宽1.5千米的地方,然后用高空飞艇特地运来的水泥砂石和钢筋等建造了一个简易机场。

  王建昆的飞行器在马达加斯加上空时就已经开始减速,然后采用滑行的方式滑翔到莫桑比克上空,然后在地面小队的指引下垂直降落到了这处基地内。

  这个过程中地面小分队都没有看清这架飞机是从哪个地方出现的,等他们发现时,飞机已经打开起落架,离地只有30多米了。

  因为在机场周围的人员都是王建昆制造的新人类,在保密方面他比较放心,因为缅北基地中的超级电脑会定时接收他们的脑机芯片发送回去的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就会按照预定方案处理,把危险消灭在萌芽里。

  在这处简易基地降落后,王建昆大致检查了下飞行器,然后按照之前就规划好的图纸,开始用超能力吭哧吭哧的建设这处基地了。

  当然大部分建筑都还是在地底下,地面只有正常的几栋建筑,用于给今后越来越多的基地人员居住和进行常规活动,而地下空间中,王建昆用准备好的金属材料搭建了多个3兆瓦的小型气冷反应堆用于今后这个基地的供电,然后建造了大量的超级石墨烯电池。

  基地有了稳定的电能后,这个基地就算是有了发展的基础了,今后这里初期会作为非洲的总基地,会有一些常规武器的生产,然后慢慢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支持非洲大陆工业化的总基地。

  非洲这个地方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石油,煤炭,铁矿石,铀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非常多,但是可能是人种和环境的多重因素,这片大陆在此前并没有发展出一个有统一文化的国家或者民族,直到现在20世纪末了,这片大陆的基础还是以部落制为主,政令只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大城市和首都有效,原理了交通要道后,人们还是以部落首领或者武装首领为主,遵从他们制定的规则。

  这种情况对王建昆以及南解阵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和进行了脑机芯片移植的忠诚人员来到这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重组非洲大陆的秩序。

  此次王建昆驾驶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只是打个前站,做一些基础准备,今后这块大陆上将会建设多个基地,他将在这片自由的大陆上进行众多的黑科技研究,从而带领地球跨越文明等级,从太阳系这个安稳的摇篮出发,向深空进发,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

  给这个基地搭建好能源基础和一个坚固的地下空间后,王建昆又驾驶这架飞机往回飞了。

  在离开非洲大陆来到印度洋上空后,王建昆驾驶着这架飞机进行了一次9马赫的激素飞行,虽然只比7马赫高了2马赫,但是那种场景却更加的震撼。

  此时的飞行高度来到了4万米,座舱外的景色极为壮观又带着些许神秘。王建昆向外望去,天空呈现出深邃而浓郁的蓝色,那是一种在地面上从未见过的纯净蓝色,仿佛是无尽的蓝宝石铺展在头顶。阳光在这个高度变得更加耀眼而强烈,毫无阻碍地洒下,给整个飞行器都披上了一层闪耀的光辉。

  而向远方眺望,天际线变得模糊且弯曲,地球的弧度清晰可见,大地仿佛被浓缩成了一个小小的圆球,山脉、河流、城市都变成了微不足道的斑点和线条。洁白的云朵在下方远远地飘荡着,像是一片片柔软的棉花糖,它们被飞行器远远地甩在身后,只能仰望这超快的身影。

  座舱外,由于高超音速飞行,飞行器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气流在机身周围形成了一层朦胧的光晕,仿佛给飞行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在这样的高速和高度下,空气变得极其稀薄,几乎感受不到风的存在,但能看到一些极其细微的气流波动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是高速飞行与稀薄空气相互作用的独特景象。同时,飞行器表面因高速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得周围的空气都仿佛在微微扭曲和蒸腾,像是一层若有若无的热浪在舞动。

  也幸亏是采用了石墨烯材料制造的隐身蒙皮,才能抵御着这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此时隐身元件上的凸起部位产生的等离子体不仅起到了吸收雷达波的作用,还起到了隔绝热量传递给机身内部的作用,所以飞行器的外部温度虽然高达1千多度,但是内部却还是正常的温度。

  但是超燃冲压发动机在这个速度下的寿命在急剧衰减,王建昆观察到短短的2分钟,其寿命衰减程度相当于按照7马赫速度飞行时的3小时,而按照智子的模拟计算,在9马赫的速度下,发动机最多坚持6分钟就会失效甚至爆炸。

  所以2分钟一过,王建昆赶紧用脑波控制发动机降低功率,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飞出的距离却不短,足足飞了360公里,好像一瞬间就从非洲大陆来到了印度似的。

  路过印度上空时,高度降低到了2万米,王建昆在飞机上没有收到任何雷达告警声,这代表着他们的雷达根本没有发现这架飞机。

  不过印度的空军以及防空能力原本就非常一般,在世界上大概排名在第十左右,而且从多方收集的资料来看,他们的士兵非常懒散,战斗力非常差,说不定是没有发挥出万国造的各种雷达的性能吧。

  回到缅北基地后,王建昆查看了自己派出的多部仿美军雷达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雷达都没有发现目标,这代表着今后他进出美国及其盟友的地盘时应该不会被发现了。

  于是在8月23号,王建昆跟小舅在基地告别,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旅程,他将经过多个国家上空,用以检测这些国家的防空能力,然后在完成日本之行后,再回到老家去跟父母亲汇合。

  此前母亲已经发过多次信息来催促王建昆赶紧回去了,不过他还是打算先去一趟日本,摸摸他们的底子,然后再去BJ,去参与国内的建设。

第184章 留给两大国的神秘事件

  “建昆,注意安全。”小舅岑勇在基地的起飞点跟王建昆道别,叮嘱他路上小心。

  “小舅,快回去吧,你要的那几个替身已经制造出来,在地下的一个房间里等着了,你注意去安排他们。”王建昆也是到临走了才想起之前答应小舅的帮忙给几位南解阵的高层领导制造替身的事情,所以在昨天晚上才制造出来。

  “我还以为你没空,就没有问你,造好了怎么不早点跟我说,也好让我先把把关。”

  “我倒真是没空,昨天晚上抽空制造出来的,你先看看合适不,不合适就处理掉,等我下次再来重新制造。”

  “嗯,那我就去看看,有事随时联系我,特别是你前半段的路上都有我们的行动队在的。”

  等小舅离开飞机5百米后,王建昆才独自坐进驾驶舱,然后打开隐身系统,飞机澎湃的电能从超级石墨烯电池内通过超导线到达布满机身的隐身单元,飞机瞬间进入光学和电磁双隐身状态。

  已经走远的岑勇回头看已经看不清刚才停放着的飞机了,只隐隐约约的感觉那里有东西在动。

  此时王建昆已经打开升力风扇,大量空气被风扇吹到机身下方,将飞机托举着离开地面,因为是在基地内起飞,王建昆就没有费力去制造烟雾和云彩了。

  此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天空湛蓝如宝石,王建昆脚下飞机的涂装渐渐的由地面的灰色和丛林迷彩色转变成天空蓝,基地的观察位对着这个方向一直在用王建昆先后制造出来的多种光学设备观察,这些数据将通过基地的超级电脑分析后发送给王建昆,之后他会参考这些数据来对光学隐身进行升级。

  已经进行过多次飞行的王建昆熟练的将这架超高音速飞机开到了2万米的高空,然后打开那两台经过小修改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虽然已经体验过11G的加速度很多次了,但是每次都能让他肾上腺素飙升,这是男人特有的激情时刻,为了获得极致的体验,他特地让智子设计了个音响在飞机里,在加速阶段将外界收集到的那种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爆发声播放出来。

  此刻的他坐在机舱内,一边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爆轰声,一边注视着快速向上跳转的速度计,只见短短的几十秒过后,飞机就来到了5马赫的超高音速了,渐渐的加速开始放缓,手脚也渐渐的能够动弹了,不过他没有乱动,而是用脑波持续的给飞机下达着一系列命令。

  这次飞行他不是从缅北基地对准日本方向直飞过去,而是要经过众多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多个美军基地的,所以他得不时下达转向的命令,让飞机按照他的指挥飞行。

  此时飞机是往都难能方向飞行,不到10分钟就进入了泰国的领空了,原本在70年代,美军在泰国是有军事基地的,而且部署了众多的先进装备,空军更是派遣了大量飞机进驻泰国,那时美军正在跟越南作战,而泰国就是他们的前进基地了。

  后面美军从越南撤军时,把在泰国的军事基地也取消了,所有人员都撤离了,但是一些武器装备却留给了泰国,所以此时的泰国空军相对于南亚的其他国家并不弱,甚至比苏联支持的越南还强一点。

  按照之前地面情报人员收集回来的数据,王建昆特意驾驶飞机降低速度来到3马赫,然后经过几处军事机场上空,他想看看此时的泰国能否发现处在3万米高空的他。从雷达接收器的动静看,此时的泰国军队应该是没有发现这架飞机的。

  从北向南,从清迈上空再到曼谷上空,然后王建昆在泰国湾上空稍稍转向,往越南的金兰湾飞去。

  金兰湾海军基地位于越南国土的东南部地区,冲空山和凤凰山两个半岛深入南海数十公里,形成一个类似葫芦形的海湾。

  其四周被陡峭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港口内地形平坦,水深且宽阔,避风条件极好,能停靠包括 10万吨级航空母舰在内的数十艘万吨级舰艇,有“亚洲第一军港”的美称。

  该港湾深入内陆达十七公里,水域总面积近 100平方公里,内港金兰面积达 60平方公里,湾口仅宽 1300米,平均水深 9到 15米,地形隐蔽;外港平巴面积约 30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超过 30米,湾口宽约 4000米,直面中国南海。

  从 1979年起,金兰湾基地由苏联开始使用,此后苏联将其建设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海外海军基地。在巅峰时期,苏联红海军依托金兰湾海军基地和北方苏联远东地区的海参崴海军基地,建立起了一条由北向南、贯穿整个西太平洋、长达 3000海里的红色防线。这里是亚洲区域内苏联同美国开展海上对抗和向亚洲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红色堡垒,苏军常年保持包括 6艘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 20余艘海军舰只机动待命。

  此前正是有苏联在越南的这处基地,而且又刚赶跑了美国人,瞬间觉得自己是全球第二了,只比老大苏联差那么一点,所以才敢频繁的在北边与东大进行摩擦并提出匪夷所思的要求。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敲打,越南国内稍稍清醒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渐渐占据上风了,开始主张要与东大和平共处。

  不过王建昆从收集到的资料得知,苏联海军还在不断加强金兰湾基地,据说即将派遣他们航母来这边驻扎。

  王建昆为了检验下这个基地的成色,特意在3万米高空先关闭掉光学隐身,然后在其上空盘旋了一圈,没有发现往他飞来的飞机或者导弹,然后他又关闭电磁隐身。

  “嘟嘟嘟~,嘟嘟嘟~”在他关闭电磁隐身5秒钟后,雷达告警器传来了警报,这代表着下方的基地发现了头顶的飞机了。

  此时下方的一处雷达站内,一名苏联雷达兵一脸见鬼的模样。

  “该死的~,雷达又出故障了,那些军工厂的工人应该抓去西伯利亚种土豆而不是在温暖的莫斯科拿电焊枪,怎么会有这么快的飞行器,而且是在3万米的高空,就是美国佬的黑鸟侦察机也飞不了这么快。”

  “下士,怎么了,伏特加喝没了吗?我这还有。”在另一边行军椅上坐着的一名雷达兵听着一同值班的战友在那骂骂咧咧,于是出声问道。

  “彼得罗维奇,你来看看是不是雷达又出故障了,它居然显示咱们头顶3万米上空有一架以5马赫的速度在飞的东西。”

  “嗯?你说什么尼古拉?5马赫,没开玩笑吧?”那个叫彼得罗维奇的雷达兵连忙跑过来问道。

  “你自己看,还在上面显示着,是不是哪个部件坏了。”尼古拉把位置让给彼得罗维奇。

  “我看看。”他说着坐到椅子上,检查了雷达显示器的多个部位,然后又站起来检查了多处接口,来来回回检查了很多遍,然后一脸震惊的道:“尼古拉,这该死的雷达没坏,赶紧把情况上报,就说咱们头顶3万米有一架不明飞行器,很可能是美国佬的侦察机,它正在侦查咱们的基地,快~”最后一个字他是吼着对尼古拉说的。

  “是,彼得。”尼古拉下士也顾不得什么了,赶紧跑到电话机前然后拨号,将情况跟上级汇报,上级仔细询问了很多遍才相信他说的话,因为5马赫的飞行器确实太离谱了,科幻小说里才有的居然到了他们头顶上。

  然后他的上司一边向基地的最高指挥官汇报,一边命令其他雷达开机对准那架吃了豹子胆的诡异飞行器。

  王建昆的飞机外形虽然是隐身设计的扁平锐三角型,而且机长也不大才9米多,翼展才6米多,但是关闭等离子体发生器后,还是反射回去大量的电磁波了,而下方的基地的那台开机警戒雷达的性能也确实不错,居然凭借微小的回波而发现了目标。

  王建昆在空中等了2分钟才收到越来越多的雷达告警声,他一边让飞机上携带的电磁波记录仪记录这些数据,一边通过光学设备查看下方的动静。

  又过去了3分钟,他终于看到有4架米格21在盘旋上升,于是他赶紧打开光学隐身,防止那4架飞机上的飞行员通过目视发现他,毕竟越晚被人看到外观越好。

  这4架米格21在爬升到1.8万米左右就上不来了,虽然它们的速度此时已经来到了这款飞机的极限速度2.2马赫,不过他们此时却在无线电里大骂,说什么雷达兵们谎报,因为他们经过多角度观察,并没有发现那个地方有什么飞行器,甚至他们将飞机机头极限拉起对准那片区域,也没有发现机载雷达有传来目标信息,所以他们一致认为是地面雷达坏掉了。

首节上一节178/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