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177节

  随着各小组回复收到命令并做好准备后,王建昆发布命令道:“新一佳,按照预定试飞方案起飞。”

  “收到。”由王建昆制造的被命名为“新一佳”的试飞员熟练地启动各项系统。

  他坐在驾驶舱内,感受着飞机的微微震颤,如同与一个强大的伙伴建立起了独特的连接。随着引擎的轰鸣声响起,试验机犹如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开始在跑道上加速滑行。

  很快,试验机腾空而起,冲向那湛蓝的天空。在基地上空约 1千米左右,飞机开始盘旋,地面各跟踪小组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陆续汇报着跟踪测试数据。

  新一佳按照预定方案,果断地推动操纵杆,飞机迅速爬升,速度越来越快,机身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肉眼中,只有地面上的多个跟踪小组通过先进的设备才能捕捉到它的踪迹。

  当飞机抵达 1.8万米高空时,新一佳快速改平飞机,这架试验机在两台涡扇发动机的强劲推动下,速度来到了 2马赫。他沉稳地通过通讯设备与地面上的王建昆沟通确认后,毅然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

  瞬间,飞机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加速度,几秒钟后,新一佳才手忙脚乱地关闭涡扇发动机。

  他定睛一看速度表,飞机速度已经接近 3马赫了,而且速度还在飞速增加,一直到接近 5马赫时,加速度才逐渐消失。

  此时,飞机已经飞出 5百公里,快到孟加拉湾上空了,虽然新一佳是一名由王建昆结合多位飞行员的基因制造出来的新人类,而且特意压制了大脑的情感区,但是此时在超高速飞行器中的他的心中还是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与使命感。

  目前除了美苏两大国有通过火箭和航天飞机把人送上太空,让人类感受过3马赫以上速度外,他新一佳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这款飞行器不同于火箭只能感受百来秒这种速度,他能够在上面持续飞行许久。

  不过现在已经到了孟加拉湾上空了,按照测试预案,他得赶紧掉头回返,因为是第一次试飞,燃油并不是满装的。

  他一边汇报着飞机的情况,一边操纵着这架速度怪兽拐弯,因为速度实在太快,他不得不让脑机芯片接管身体来控制飞机。

  王建昆为了试验这种超级飞行器,其实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他通过各种公开和秘密的渠道,收集了很多飞行知识,然后也让小舅找来了几位飞过超音速飞机的飞行员,把他们的记忆提取出来然后让智子分析整理形成新的试飞员记忆包。

  然后他又以几位飞行员的身体和基因为模版,制造出新一佳这位集合了多位飞行员最优秀部分的素质,并把飞行记忆包导入到他的脑机芯片中。

  这架以5马赫飞行的试验机在孟加拉湾上空拐了一个大弯,在进入缅甸后又沿着来时经过的若开山脉,往缅北飞去,在距离基地200公里时,新一佳关闭超燃冲压发动机,让实验机向基地滑行,此时失去动力的试验机速度慢慢降低下来。

  到了快接近基地上空时,已经来到亚音速了,新一佳按照计划打开涡扇发动机,在基地上空盘旋一圈后,把机头对准跑道,然后驾驶飞机降落。

  “报告,第一次试飞已完成,请指示。”

  新一佳将飞机开到机库里,然后在外部地勤人员的帮助下下了飞机,来到等候在一旁的王建昆回复。

  “非常好,第一次就圆满成功,等下去模拟室将数据导出后,你就可以休息了。”

  王建昆随后带着新一佳来到位于地下的模拟室,这里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墙上还有一个大型的LED屏幕。

  新一佳坐上特制的座椅,戴上数据传输头盔,将脑海中的试飞时所用看到的,听到的甚至闻到的感官数据传输到超级电脑上。

  数据传输完毕后,王建昆启动早已准备好的软件,将新一佳导出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

  最开始的一段就是正常的飞机起飞画面,跑道两侧的影像快速的后退,然后眼前变成湛蓝的天空,然后高空盘旋的场景王建昆也非常熟悉,以前驾驶Y-1运输机时早已见过很多次,然后随着两台涡扇发动机的被喷入大量燃油,发动机喷出的气体量和速度快速增加,画面伴随着轰鸣声向上抖动,然后机头前方出现一道一闪而逝的气墙,那是突破音障的标志。

  此时模拟室内只传来了飞机轻微的内部震动声,外部的声音已经消失了,那是因为声音被飞机抛在了后面,坐在机舱里的新一佳听不到了。

  等到了飞机改平后,王建昆从画面里看到了地面的弧线,那是印度洋切面与太空交接的边际了,他之前在高空飞艇时见到过。

  等到超燃冲压发动机打开时,画面一阵抖动,上面的速度表快速攀升,一开始是2420公里每小时,然后三十多三十多的往上跳,大概一分半钟后,速度来到了6千公里每小时,前面几秒的加速度都接近10G了,要不是新一佳超级体格,还穿戴着超级抗荷服,绝对要晕过去。

  一开始新一佳也是不适应的,手紧紧抓住机舱内的固定部位抵抗这极大的加速度,后面加速度降低后他才能够自由活动,脑袋从机舱玻璃往两侧看,随着他的视野,下方的山脉快速的倒退,不一会就来到了大海之上。

  王建昆看完新一佳的第一视角后,又把数据导入到另外一个地面模拟机,这台模拟机在一个长长的摆臂上,可以模拟加速和减速,还可以模拟飞机不同的姿态,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等到新一佳完成一项测试后,他就在模拟机上学习,今后他就能够掌握超音速飞行了。

  这些实际测试得到的数据今后也会开放给缅北的空军使用,等到新人类的小批量测试完成,缅北开始发展航空工业时,这些数据就能派上用场了。

  既然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动机已经测试成功,这代表着设计是合理的,接下去的两天里,新一佳驾驶着这6号试验机多次往返天空和基地,带回了大量的试飞数据,这些都被保存下来。

  当然超燃冲压发动机在经过多次使用后还是出现了故障,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散热不像低空那样容易,当时超燃冲压发动机在高空以满功率运行,燃烧室因为热量堆积而出现了融熔变形而熄火了,这燃烧室的结构那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发生了变形后,燃气就不能稳定燃烧,幸好没发生爆炸,超燃冲压发动机熄火后,新一佳让飞机滑行一段距离,待速度降低到2马赫时启动涡扇发动机后把试验机开回了基地。

  王建昆之前一直在收集这台发动机的运行后的情况,智子根据王建昆投影得到的磨损和内部原子排列情况大致推算了一个使用寿命,大概是12个小时。

  这个寿命已经够王建昆的要求了,他暂时只打算把这种发动机用在他自己个人出行的飞行器上,按照地球表面的大圆路线,环绕地球一圈也才4万公里,超燃冲压发动机启用后能够使飞行器达到6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大概6个半小时就能环绕地球一圈了。

  今后王建昆个人使用时,只要每次出发时重新更新一次发动机,就能到达全球任何一点了。

  至于后续的研究,王建昆已经做了个计划,他将在基地内组建一个由新人类组成的研究团队,一边用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新的发动机,一边对王建昆让智子设计的发动机进行风洞测试。

  在完成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核心动力测试后,王建昆开始让基地进行隐身测试。

  他在这款个人小型飞行器上运用了最新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比目前美国正在研究的吸波材料还先进。

  这一技术的原理还是从苏联的得到的启发,小舅派出的人在那边收集到众多的研究项目,其中就有等离子体隐身的理论出现。不过目前苏联还只是对这一技术进行理论研究,还没进入到实物研究方面,主要是等离子云特别难在飞行器表面制造出来。

  现有的制造等离子体的设备还非常笨重,而苏联在精密制造方面又是短板,所以他们的研究没有任何头绪。

  等离子体其实有多种产生方式,第一种是高温或者高能量激发:当给气体施加显著的高温或高能量时,中性的物质会被离解成离子、电子和自由基,从而形成等离子体。例如,在闪电的形成过程中,云层中静电的积累使离子和电子流动,形成等离子体,将空气加热而产生电荷形成闪电。

  这种方式不适合王建昆制造个人飞行器,因为温度非常高,会被热成像雷达或者观瞄设备看到,虽然它能够产生等离子体吸收和干扰电磁波。

  第二种是激发气体分子:等离子技术中最常用的是非热平衡等离子体,也称为大气压等离子体,它不需要在真空条件下产生,而是在常压下利用电场激发气体分子生成等离子体。

  第三种是外加电压:通过对气体施加外加电压,使气体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与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并使其电离,进而形成等离子体。

  王建昆根据第二种和第三种等离子体产生的原理,制造出了石墨烯超级电离器。

  这种单个电离器的形状是一片片边长1厘米的六边形贴片,一个个贴片可以紧密的接合起来,可以作为飞行器的蒙皮贴附在外面。

  电离器外表是类荷叶的特殊微观结构,如果采用放大镜观看,那是一个个微小的凸起,直径在10纳米左右,平均间距为1微米。

  这些凸起就是放电的结构,它后端的石墨烯超级电容会根据程序释放电能给它,它会对吸附的气体进行放电从而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会在这些纳米凸起之间暂留,不会瞬间被空气带走,这可以确保飞行器表明被一层等离子体云覆盖,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这种类荷叶的凸起结构还不仅仅是产生和保存等离子体,还能根据飞行器收集到的外界数据改变颜色,就跟变色龙的原理类似。

  在常规状态下,这些电离器是铁灰色的,一旦有需要,他们就会根据外界的环境改变颜色,在地面上会形成丛林迷彩色或者沙漠迷彩色。升空后还能根据姿态,把对地的那面变成当时天空的颜色,把对天空的那面变成地面的颜色,到时候只要在200米外,不仔细看绝对发现不了进入隐身状态的飞行器。

  这一个个小小的等离子体结合了众多的仿生学知识,这也是王建昆在收集了大部分武器制造思路都参考现实中的生物时想到的。

第182章 光学和电磁双隐身

  1983年8月18号,王建昆在基地中的飞行器试验中心的宿舍里醒来,拉开窗帘看了看天色,发现基地跟预报的一样是阴天,天空被厚厚的灰色云层所覆盖,仿佛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沉甸甸地压在大地上。那云层浓郁而沉闷,没有一丝缝隙,阳光完全无法穿透,使得整个天地都沉浸在一片阴暗之中。

  基地的建筑在这片阴沉的天色下,显得格外冷峻而神秘。冰冷的墙壁和沉默的设施,在灰暗的光线下,轮廓模糊,仿佛与这片灰色的天地融为一体。

  风在这压抑的氛围中也似乎变得迟缓,只是偶尔轻轻吹动着地面的沙尘,带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动静。没有阳光的照耀,一切都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只剩下单调的灰色调,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和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无尽的阴天所笼罩,寂静而又神秘莫测。

  这个天气对于测试隐身飞机还是非常合适的,今后王建昆在使用这款飞行器时,会提前将起飞区域制造出一片雾霾或者云彩,这样能够最大可能的减少被路人发现的概率。

  此时远处的一个小型机库内,由新人类组建的地勤团队正在对一架铁灰色的小飞机进行检查以及添加航空煤油以及各种润滑油。

  这款飞机就是王建昆制造的具备雷达隐身和光学隐身的8号验证机,它同样有3台发动机,不过发动机组成跟6号机不一样,它的两侧发动机都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中间是一台矢量涡扇发动机,这个组合代表着在高空时速度将能再次提升。按照智子模拟测试的情况,其在3万米以上的高空飞行时,能以7马赫的速度进行巡航飞行,最高速度能达到9马赫。

  除了速度特别快,它的起降方式也非常特别,它的机身中部有个大风扇,机翼两侧各有一个小风扇,起飞时采用电力驱动风扇,让飞机垂直起飞。

  这么设计主要是为了今后能方便使用,使用电力风扇起降,声音会非常小,2公里外就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了,而且不产生大量热量,红外设备也很难观察到。

  这款验证机的工作模式是先启动升力风扇,让飞机升到1千米左右的高空,然后启动那台具备矢量推进的涡扇发动机,一边为飞机提供更大的向上加速度,一边让飞机获得前进的速度,等飞机上升到2千米左右的高空时,飞机的水平速度已经接近6百公里每小时,这时就可以关闭升力风扇,矢量涡扇发动机开始提升功率,把飞机的水平速度提升到2马赫左右,接下来就是打开超燃冲压发动机,一边继续爬升高度,一边让飞机再次加速。等超燃冲压发动机稳定工作几秒钟后,就可以关闭涡扇发动机了,为了让飞机获得高超音速,涡扇发动机的进气口会被封闭起来,从而进一步减小空气阻力。

  而降落就容易很多了,根据目的地不同,主要是考虑目的地的防空能力,如果是那几个大国,那么在接近目标100公里左右就要关闭超燃冲压发动机,让飞机速度快速下降,等等速度降低到亚音速时打开升力风扇,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降落到目的地。

  但是如果是那种没有什么防空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让飞机在距离目的地上空30多公里时关闭超燃冲压发动机,等到速度降低到2马赫时打开矢量涡扇发动机进行短距起降或者在接近地面几百米时用升力风扇降落。

  当然这架飞机只适合王建昆个人操作,它里面的很多部件因为材料问题并不能持久保持性能,需要王建昆每次使用时进行修复。而且也只有他能够用超能力对这架飞机进行持续空中加油,让它具备全球抵达能力,不然普通飞行员驾驶它最多飞6千公里。

  时间来到早上9点,地勤人员已经对8号验证机完成了检查和各种油料的添加工作,地勤组长前来接受王建昆的指令。

  “报告指挥官,8号验证机已经完成试飞前检查和油料添加工作,请指示。”

  “很好,辛苦了,留下1人辅助新一佳上飞机,其他人按照预定方案去忙各自的事情。”

  “是,为了和平~”组长喊完口号,去往远处列队的地勤组去发布下一步的指令了。

  这时新一佳已经穿戴好超级抗荷服,抱着头盔来到了机库里了。

  “报告指挥官,新一佳前来报道,请指示。”

  “按照预定计划,先进行地面测试,再进行空中测试,去吧。”王建昆回复道。

  “是,为了和平~”新一佳对着王建昆大声喊完口号,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远处的8号验证机。

  只见他走到等待在飞机头部的那名地勤人员处,两人按照常规的交接要求完成口令以及一系列的交接,然后地勤人员打开隐藏式登机梯,护送新一佳上了飞机驾驶舱,然后他也上了登机梯,人站在登机梯上给新一佳的抗荷服与飞机连接口进行检查,接着又让新一佳打开几个开关试用下头盔和抗荷服,待确认连接正常且使用没有问题后,那名地勤人员小心的从登机梯下来,然后把梯子收进飞机里。

  这时新一佳将气泡式座舱从内部关闭,打开矢量涡扇发动机,将飞机缓缓的开出机库。

  到了外面的跑道中部位置,新一佳关闭涡扇发动机,然后按照计划,先进行的舵面测试。

  这架飞机是无垂尾的三角翼造型,尾部机翼的翼根处和翼尖处可以在需要时张开,当它们张开时能够产生阻力,这能让这架飞机进行转向变化方向。因为是高超音速飞机,所以对机动性没什么要求,张开的机翼面积很小,它们张开时反射的电磁波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其内侧也被王建昆安装上了一些隐身单元。

  舵面测试完成后,新一佳打开电驱动的升力风扇,只见机身中前部和机翼两侧的蒙皮开始出现非常科幻的一幕,它们开始螺旋形的收缩,露出中间的升力风扇。

  此时机身内部充满了20万度电的超级石墨烯电池开始通过超导线给三台升力风扇提供澎湃的电能,风扇在通电的瞬间开始由静止飞快的达到3千转的速度,这时机身似乎被石墨东西往上托举了一样,起落架的液压支柱向上抬升了一点。

  随着风扇转速的不断提高,风力逐渐加大,飞机的轮胎开始缓缓的离开地面,新一佳按照计划继续加大风力,直到飞机离开地面2米左右才让风扇保持功率不变。

  这时地面上的观察人员开始用设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这架飞机,此时还没打开光学隐身,先进行的是电磁隐身测试,设置在1公里,5公里,10公里,20公里直到30公里的多台雷达开始对这个方向进行着密切观察,王建昆耳中不时传来各处雷达观测点的数据,发现此时在起落架没收回的情况下,10公里外的雷达能观察到一个等效是老鹰大小的反射物,10公里内的雷达能观察到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反射物,这一结果倒是符合王建昆的预期,在实际使用时,肯定会选择一个远离雷达的地方的。

  在悬停在2米高处2分钟后,新一佳继续提升升力风扇的功率,让飞机悬停到了30米的空中,然后收起起落架,这时一直密切观察这个方位的所有雷达都失去了目标,一点反射波都接收不到了,虽然10公里内他们还能用肉眼或者望远镜看到悬停在空中的8号机,但是雷达屏幕上却一点信号都没有。

  信号此时负责观察的都是王建昆制造出来的新人类,虽然诧异这飞机的雷达隐身性能这么好,但是还是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做好本职工作的。

  王建昆也收到了各观察站点的反馈,得到的结果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这种由他用超能力制造的等离子隐身元件确实功能强大,将他们覆盖到机身上后,几乎对所有常规波段的雷达都能隐身了,这意味着今后能够畅游世界了。

  电磁隐身测试基本完成,接下来就要进行光学隐身测试了,新一佳已经按照预定方案将飞机降落到了地面。

  “光学隐身测试开始,各单位注意切换观察设备。”负责观察组的组长命令各观测点执行光学观察。

  各观测点有的用望远镜,有的用普通相机和录像机,有的用多光谱观测设备,对准停在跑道上的8号验证机。

  此时天还是阴层层的,光线不是很好,王建昆站的位置离验证机在1200米左右,他的视力是特级飞行员的水平,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但是一瞬间,他眼前的那架铁灰色的飞机消失了,那一直关注着的位置的景象跟它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了,他揉了揉眼睛,眼前那架飞机还真的消失了。

  于是他赶紧拿起望远镜对着那片区域仔细搜寻,大概3分钟后他才在望远镜里观察到那个位置跟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起落架内侧的反光跟其他的地方有明显的色差,他才在望远镜里看到那架处于光学隐身状态的飞机。

  因为不考虑成本和大规模普及,所以起落架大部分位置都铺设了光学隐身元件,它们取消了电离器功能,只保留了凸起的变色功能,就连轮胎的非变形部位都铺设了轮胎也是采用的灰色,跟大部分地面都一样,今后王建昆在使用时还会在空中改变轮胎的颜色,这样能最大可能的让这架飞机保持全机的光学隐身。

  大概10分钟后,各处观测点的观测结果陆续汇报上来,从结果来看,1公里内所有观测点都没能用肉眼看到,5公里内只有有限的几处观测点通过望远镜看清部分机体,而且搜寻时间都不短,而5公里外只有特殊的光学观测设备才能看到了。

  王建昆看完各观测点的数据后,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这代表着光学隐身成功大半了。

  “新一佳,重新开始空中悬停,保持光学隐身。”

  “收到。”

  放下望远镜的王建昆注意倾听远处的声音,他如果不仔细听的话,还真听不到那风扇启动后的低鸣声,而肉眼依然看不清飞机,但是飞机轮胎在离开地面一段距离后,王建昆还是隐约看到了。

  随后飞机升到30米高处,起落架收起,王建昆就彻底看不到这架验证机了,此时各观测点都陆续汇报观测结果,跟王建昆估计的一样,大部分都只看到轮胎和部分起落架结构,但是当起落架收起后就都观测不到了。

  此时机身上的隐身元件同时进行着光学隐身电磁隐身,各观测站点对这架飞机全部失去了目标。

  “新一佳,隐身测试告一段落,但是继续保持隐身,执行空中测试,按照1号方案执行。”王建昆在确定隐身性能已经满足要求后,命令新一佳执行空中飞行测试了。

  “收到。”

  “1号路线各小组注意,试验机即将通过你们的区域,请按照预定方案进行观测并将数据进行实时上传。”王建昆接着对1号方案要经过的路线上的各观测点下达命令。

  “收到~”

  此时空中的一艘飞艇也启动了对地观测,上面有合成孔径雷达,常规雷达以及光学观测设备,这是王建昆为了测试这款飞机能否对太空中卫星隐身。

  新一佳接到命令后,将升力风扇的功率快速的提升,使得飞机快速的上升,3分钟后,飞机来到了1千米高度后,他在空中启动涡扇发动机,飞机开始获得平飞速度,尾部的喷口开始在新一佳的控制下调整角度,微微倾斜向下,给飞机提供一部分向上的升力,在到达2千米左右高度后,飞机平飞速度来到了6百公里每小时,他按照模拟飞行时的操作,将风扇关闭,飞机蒙皮非常科幻的旋转弹出将风扇口封闭。

  他脚部轻踩油门,让涡扇发动机逐渐提高功率,飞机越飞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从7百公里每小时快速的提升到2400公里每小时,高度也来到了1.6万米。

  接着他打开超燃冲压发动机,飞机好像被一只大手往前推了一把,他的身体被紧紧的压在座椅里,此时的加速度来到了10个G,这代表着每过1秒,飞机的速度提升36公里每小时,就这样过了100秒左右,飞机速度来到了5马赫。

  他之前已经体验过好多次这种速度了,但是这次不一样,飞机在两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澎湃动力推动下还在加速,不过加速度变小了一点到了8G左右。他的身体还是被压在座椅上但是他的手和脚已经能在脑机芯片的辅助下移动了。

  当速度达到3马赫后,飞机就能用语音操控了,而作为新人类的他可以直接通过脑机芯片操控飞机,这是之前王建昆在测试6号机后临时增加的一套操纵模块,就是考虑到高超音速状态下,身体被加速度压制在座椅里的情况。

  现在新一佳就在通过脑机芯片,一边调整飞机的飞行方向,一边将发动机功率降低下来,因为这次测试只用达到7马赫的巡航速度就可以了,暂时不进行9马赫的超高速度飞行,因为那种速度会使得发动机寿命急剧降低,按照智子的测算,大概只能坚持10分钟左右。

  那个速度只有王建昆能够驾驭,他能够实时观察发动机的状态并进行小幅度的修补,而且他今后应该很少用到,常规的7马赫巡航速度已经足够他到达想要去的地方了。

首节上一节177/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