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53节

  “好,待会聊。”

  岑勇没想到国内居然突然就把驻**的外交人员级别提升了,派来的还是他同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发小兼9年多的同班同学。

  所以文勇提出聊聊的想法,他思考几秒后就同意了。

  此时的全解阵或者说是**,已经基本完成了战略力量的建设。

  NF-3洲际弹道导弹成功试射,代表着他们已经具备了对等摧毁的能力。

  太空中的激光卫星,正在以每个月2枚的速度在部署,到了1987年2月份,已经部署了6枚,赤道上的1200公里轨道已经部署完成,马上就要开始部署极轨激光卫星了。

  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核威胁了,因此岑勇及其他几名全解阵的领导人,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了。

  对于东大的示好,他们开始坦然接受,不再那么受宠若惊了。

  当然之前被迫出走**的仇怨,已经不值得提起了。

  当天晚上,两人如约见了一面。

  文勇提出了国内准备派一个高层领导带队的考察团来全解阵控制的地方,看看这里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经济情况,然后再看看有什么合作的大项目可以合作的。

  当然他也提出希望全解阵方面能发出邀请,这样来访就不会显得突兀。

  岑勇听完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表示需要回去商讨后再回复,并且他也不是负责对外交流的,所以不能从他口中说某些话。

  文勇表示理解,希望他能帮帮忙。

  岑勇回去后,立即把相关信息通报给全解阵高层。

  “小舅,对方这是想加强双边关系啊!咱们应该答应,仅靠这里的资源,很难再有跨越式发展了,如果东大方面能与我们达成紧密合作,那就再好不过了。”

  王建昆此时还在NDB的基地负责某些高端材料的研制和高精度设备的制造,看到小舅发来的信息后,思考了会回复了小舅。

  “建昆,这样会不会把你暴露出去啊?”

  “只要遵守之前制定的规则,我是不会直接暴露的,技术和材料来源可疑的问题,我们不解释,也不要让对方问就好了。”

  “好,你的意见我收到了,我其实也比较赞成。

  好了,我们再讨论讨论,尽力促成这件事情。”

  1天之后,全解阵方面通过领事馆,向国内发出了访问邀请。

  国内方面很快就答复了,表示1周之后就派出一个由高层领导带队的考察团,前往**考察。

  1987年3月1号,国内派出了1个200多人的考察团,团长是某副*级领导,还有多个部门的领导,80多人的专家学者团队,20多人的访亲团队。

  全解阵方面首先带他们参观了已经建成通车的LD到MG的试验性高速铁路。

  这条3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从1984年年初开始规划建设,历时接近3年。

  众多的铁路建设方面的工程设备就是在这条铁路上试验的,为“密仰”高铁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来到考察团里,其实有很多人在几年前去过日本,乘坐过日本的新干线,感受过高速铁路。

  但是全解阵的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时速却超乎了他们的想象,居然高达400公里每小时。

  虽然因为路程太短,400公里的时速仅仅维持了2分钟,但是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象,很多人都是既兴奋又失神。

  此时国内的几条干线铁路还在升级之中,时速才几十公里,跟这种400公里的铁路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另外这条高速铁路运行的列车也是非常的科幻。

  车头是长长的子弹头形状,比日本新干线的车头还流线型,还科幻。

  车厢内部的设备也是他们从来没见过,没想过的样子。

  坐在车内,根本感受不到颠簸,车身的摇晃幅度也非常的小。

  解说人员还让他们拿一枚硬币竖直放在车窗的框子上,有些人照做后,发现硬币居然能长时间的竖立不倒。

  几名铁路方面的专家面面相觑,虽然身体已经感受到这种高铁的稳定性非常好了,但是没想到好到这个程度。

  他们有一大堆的问题想问,但是在车上却问不出口。

  坐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上,几名专家默默的看着飞速倒流的窗外青山绿水,失神了好一会。

  到了终点站,众人才回过神。

  看了看手表,才6分钟不到,他们就走完了30公里的路程。

  下车后,几名专家连忙提出了他们能想到的一些问题。

  全解阵方面的陪同人员有占佑这个铁路方面的负责人。

  他已经得到了高层的授意,今后这种高铁很可能要在中国建设,所以对于中国的专家提出的问题,那是尽可能的进行详细的解答。

  国内来到专家受制于见识的问题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很多内容都跟听天书一样,但是一个个都奋笔疾书,想把占佑的话全记录下来。

  “各位,不用记,我们有录音设备,待会可以把带子给你们一份,另外我们也有相关的技术手册,你们问的问题基本都有解答。”

  “真的吗?太好了,占总工,可不能骗我们哈!”

  “绝对不会,待会参观完就拿给你们,另外我们还有相关的培训课程,你们感兴趣可以去听一听,我们的密仰高铁正在施工建设阶段,需要培训大量的工程人员和运维人员,培训课程多种多样。”

  “密仰高铁?MZ*L到Y*G的那条铁路也要建设成这种运行时速400公里的吗?这可是1000多公里的长度。”

  “没错,这条铁路也是高速铁路,此时部分路段的土建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桥梁工程的建设,你们有相关专家没有,有的话可以去看看我们是如何施工的。”占佑接着说道。

  “我,我就是桥梁专家,占总工,你说的建设地点在哪里?”

  “距离这里不远,你问下你们领导,可以的话就跟我们的班车走,每天有好几趟来回的。”

  那名桥梁专家听完后,马上就去申请了。

  此后,陆续有多位专家申请去不同的施工工段,去考察这条建设中的高速铁路。

  考察团的团长当然是全部同意他们分开行动,当然相应的保卫人员也是安排了,确保不会出现危险。

第273章 高铁考察并准备引进

  “您好,请问能给我们讲讲这架桥机吗?”

  “密仰”高铁的某个施工段上,国内来的桥梁专家看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路段,问起身旁陪同的全解阵方面的工程人员。

  他们之前只在收集到的国外的工程类杂志和相关报刊上看到过某些报道,知道此时国外的某些发达国家在架设桥梁时,已经摒弃传统的方法。

  而是预制箱梁,然后通过吊机或者架桥机,将预制梁架到已经硬化完成的桥墩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的减少桥梁的建设周期。

  比如预制箱梁的工程可以和桥墩修建工程同步进行甚至是提前进行,两者之间不受施工程序制约。

  而传统方法则必须等到桥墩完成浇筑并硬化后,才能顺着桥墩为支柱,往上搭建模板,然后再扎钢筋,最后再浇筑水泥。

  这种方法实在是非常耗费时间,并且施工的时间段还必须是少雨的天气,有时候,钢筋都扎完了,遇到连绵的雨天,还需要把钢筋做一定的防护避免生锈,然后还得等雨停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另外预制箱梁的制造成本也会比传统的方法低不少,毕竟大规模进行预制时,可以在某几处适合运输水泥沙石和钢筋等原材料的地方。

  那些模板也可以重复利用,几乎不需要搬运。

  传统方法制造这种铁路桥梁,很多建筑物资都要在崎岖的地方运输,成本是非常的大。

  “可以啊,领导已经交代了,你们所有工程建设和设备使用上的问题,我们都会尽可能的回答。”

  “那非常感谢哈,不怕你笑话,我们以前还真没看过这种架桥机实物,只看过照片。”

  “没关系,我这就给你们讲解。”

  “我们这种架桥机是双臂式架桥机,是完成预制梁段架设的核心设备,其工作过程融合了机械力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实现数百吨混凝土梁的精准定位。”

  “它的大致工作流程是

  运梁与喂梁:预制梁先由运梁车运送至架桥机尾部,呐,就是后面那辆正在拉这一根预制梁的工程车。

  等下架桥机的前支腿会通过液压顶升系统调整高度,使主梁轨道与运梁车轨道对接。

  运梁车接着以0.5-1.5 km/h的速度将梁体推入架桥机腹腔,由前吊梁小车锁定梁头,后吊梁小车同步跟进,确保梁体水平受力。”

  “提梁与纵移:前后吊梁小车的液压绞盘启动,以每分钟0.5米的速率同步提升梁体至主梁轨道上方。

  主梁通过液压马达驱动齿轮齿条系统,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沿桥墩纵向移动。

  此时中支腿与后支腿交替锚固桥墩,形成“三点支撑”确保稳定性。”

  “横移定位:当主梁移动至目标桥墩正上方时,横移机构启动。

  两侧横移台车通过变频电机驱动滚轮,在横向轨道上以毫米级精度调整位置,配合激光定位系统修正横向偏差。

  此时梁体悬吊高度保持距桥墩顶面50 cm,便于微调。”

  “落梁与锚固:液压系统控制吊具以0.1 mm/s的微速下降,梁体底面接触桥墩橡胶支座后,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荷载分布。

  当四角压力差小于5%时,启动预应力锚杆张拉设备,以800 kN的预紧力固定梁端,完成单跨架设。”

  全解阵的施工段领导,按照脑机芯片可调集的资料,对国内的桥梁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过程中极少有停顿,显得他非常的专业。

  这让几名桥梁专家记录的笔都停不下来。

  原本他们还以为工地上的施工负责人懂得有限,可能只说一下大概的东西,没想到全解阵下属的工程建设公司的员工这么有专业性。

  想到这,几名专家又是一阵感慨。

  此时国内也正在搞大建设,但是只有某些国家重点工程才有科班毕业的工程师指导,其他工程基本都是草台班子在管理。

  某些已经退休的7,80岁的老专家不得不亲临一线,帮忙把关一些关键工序。

  但是施工事故的发生频率还是非常多,某些工程的质量说实话是勉强合格的,使用年限是压着最低标准过的。

  这种状态在这两年开始慢慢的好转,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开始陆续毕业。

  再经过1,2年的高强度实地培训后,至少能确保大部分的重点工程能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了。

  “您好,这些资料你都背下来了?”某位桥梁专家忍不住好奇的问。

  “这个,我们确实有专业的培训的,基本都记下来了。”全解阵的工程师挠挠头,故作不好意思的说道。

  其实也没说错,脑机芯片可以随时调取权限之内的技术内容,可不就跟自己记住了一样吗。

  “非常了不起啊!你们整天在工地上盯着施工,还要参加培训,并且还记住这么多专业的内容。”

  “还好吧,我继续介绍下?”

  “好啊!麻烦说慢点,我们写得没你说的快哈!”

  “那我说慢点,刚才说的是架桥机的工作流程,现在我再说说这款架桥机的核心技术原理,很多技术都是我们独有的,比德日意三国的还先进。”那名工程人员自夸了一下自己的架桥机,然后接着介绍起来。

  “第一项就是采用了自平衡结构力学技术:架桥机采用“双主梁+三支腿”空间桁架结构,主梁由Q345B高强度钢板焊接成箱型截面,抗弯刚度达1×10 kNm。

  前后支腿通过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实现荷载动态分配,确保单腿最大承载力不超过设计值(通常为1,500吨)。”

  “第二项技术是多自由度协同控制:由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集成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吊点高差(精度±2 mm)、轨道偏距(±1 mm)及液压压力波动。

  采用PID算法调节各执行机构,实现纵移、横移、起降三轴运动误差小于3 mm。”

  “第三项就是采用了抗倾覆安全设计:在8级风载工况下,通过重力式平衡重(约占整机重量30%)与桥墩预埋抗剪键共同作用,抵抗倾覆力矩。

  风速超过15 m/s时,风速仪触发紧急制动,架桥机自动转入刚性锚固模式。”

  “怎么样,都写下来了没?”全解阵的工程人员讲解完成后,特意问几名来访的专家。

首节上一节253/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