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这PID算法是什么?”
“这是我们软件组为这款架桥机编写的一套计算机程序,具体的程序内容我不了解,不过功能就是我刚才说的调节各执行机构的误差。”
“计算机程序啊?这种设备用到计算机控制的?不是工作人员手调参数的吗?”国内来的专家惊诧的问道。
此时国内只有某些进口的大型工程设备才有计算机控制,不过那种计算机还是非常简单的,只是将某些原来由工人手动按一个个按钮,变成由计算机控制。
“没错啊!我们的大部分工程设备都安装了电脑以及空调,比如这款架桥机,就有BIM模型预先模拟桥梁线形参数,生成架梁轨迹文件导入控制系统,减少现场调整时间30%以上。”
那名工程人员又说了一些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这让国内的专家尴尬不已。
但是他们那种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保持了镇定,接着将不懂的问题问对方。
全解阵的工程人员对于能回答的都是尽量回答,一些实在不属于他的专业应该懂的内容,系统也不会给他开查阅权限,他就实实在在的说不了解,可以去问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员。
在另外一处隧道施工段,相应的场景也在发生。
几名隧道工程方面的专家看着缅甸方面用这么大直径(13米)的盾构机,都非常的震惊。
他们其实早在60年代就看过甚至用过。
当时是从苏联引进的。
但是那种设备是以简易机械为主(如手掘式盾构),主要用于城市地下工程试验段。
比如上海地铁早期的试验工程就用过。
它的直径也才4米多,效率比传统的钻孔爆破法高不了多少,有时候遇到某些地形,还得换用传统方法施工一段。
在几年前,国内的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引进了美国罗宾斯(Robbins)双护盾硬岩TBM,用于穿越吕梁山脉的硬岩地层,但因地质适应性问题中途停用了。
那台盾构机的直径才是这台的一半,工作效率也差不少。
看到这么大的工作面,几名专家不由得关心其掘进速度了,如果速度也非常快的话,那么国内就非常有必要引进这种设备了。
“**工,您好呀!这盾构机的掘进效率大概是多少啊?”
“这台设备的日均进度是:软土地层20-40 m,硬岩地层5-15 m。”
“这么快的啊?比传统爆破法高几倍了。”那名问话的国内专家惊叹道。
“就是要这么快,才赶得上我们的规划进度呢,你们还在用传统的爆破法施工吗?”全解阵的那名工作人员有点好奇的问道。
他是传统的缅甸人,之前的老一辈有跟他们说过中国的情况,形容他们是天朝上国,所以他的印象里,中国是非常强大的。
“哈哈~,是啊!,不过我们正在引进这种盾构机,不知道你们的这种款式能不能出口?”
“啊?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只了解怎么用,里面大概用了哪些技术,出口方面你应该问我们的相关部门比如对外经贸的部门。”
“好吧,我们能到里面看看施工面吗?”
“可以啊,先戴上这个头盔,还有就是得先接受一个培训,了解注意事项,不能随便走动和动里面的各种按钮装置。”
“好,没问题,我们只看,绝不动手。”
接下来,几名专家接受了一个20分钟左右的培训,然后在相应人员的陪同下,走进这台正在运作中的盾构机。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毛毛虫一样,一节一节的往前移动。
每移动一节,就代表着向前掘进了1~2米。
里面的各种管道,就跟毛毛虫的肠道和食道一样。
前面的刀盘就如同毛毛虫的牙齿一样,将泥土和岩石咬碎。
然后喷入了水的碎岩或者喷了泡沫的软土,被皮带机和泥浆泵运输到后方的车辆。
几名国内的专家边走边感慨。
这么大的盾构机,走在里面就跟走在一个大房子里似的。
虽然各种设备在轰隆作响,切割岩石的噪音也比较刺耳,但是听在专家们的耳朵里,却是那么的亲切。
几人一直走到刀盘后方几米远,才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停止前进。
看着比5层居民楼还高的巨大刀盘,几人非常的震撼。
刀盘转动的速度不是很快,大概是每分钟5圈左右。
巨大的切削头比一个成年人都大,黑色的凸起部分就是这台巨大毛毛虫的牙齿,将前面的岩石嚼碎。
里面的工作噪音在主动降噪系统的作用下,使得他们可以戴着耳机交流。
他们边看边提问,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回答。
去到“密仰”高铁的几个考察团队每天都记录好几本笔记,回到驻地后,互相借阅,避免出现漏记和误记的。
3天之后,几组考察队到此时的缅甸首都曼德勒汇合。
他们将考察情况向某副*级的领导进行了汇报,希望能引进缅甸的这种高速铁路和全套的施工设备。
考虑到此时国内的经济支撑能力,他们提议能否学着缅甸的做法,先建设一段试验性高速铁路。
“建设试验性高铁?咱们目前的四横四纵普速铁路都还没有建设完成啊,又上马这种高速铁路,会不会浪费啊?”领导问道。
“我们希望能修改铁路总规划。
部分客运线路为主的铁路,不如直接修建这种高速铁路。
货运为主要功能的铁路,可以保持原来的建设规划,但是要为今后的提速做好准备。
我们都觉得今后高速货运列车也是能发展成熟的,虽然不可能跟客运线路一样跑3,4百公里每小时,但是120公里到180公里的时速是有可能的。”
“嗯,你们的建议我了解了,回头你们组织相应的专家提交一份报告,回去之后就上会讨论。
考察期间,我授权你们跟全解阵方面谈某些技术引进的问题,相关的谈判专家我让人协调,技术方面你们为主,条件方面以谈判专家的意见为主,注意互相配合。”
“好的,我们这就回去写报告并准备技术引进的事情。”
待铁路方面的考察人员汇报完后,另外一组钢铁工业方面的专家也完成了考察,等待总团长的接见。
第274章 建立紧密关系
“首长,不得了啊,这里的炼铁速度是我们的几百倍啊,如果能引进这种技术就好了。”
某位钢铁工业方面的专家在驻地面见了领导,一脸激动的说道。
“几百倍,*老,你没被忽悠了吧?你说效率高个几倍,我姑且相信,但是你说几百倍?那不是忽悠是什么?”带队的领导听到对方的话,面露不悦的说道。
“是真的有几百倍,不过只是炼铁阶段,如果按照炼成碳钢的整个生产流程算总效率,那么大概还有个20倍左右的。”那名专家说道。
“炼铁阶段?我怎么有点听不懂,我可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对钢铁冶炼也是选修过的,你这一下子几百倍,一下子又20倍的,来,你先喝口水,再详细的对我说说。”领导说道。
进来汇报的专家听到领导这么说,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于是借着领导给的台阶,先喝了口水,缓了缓情绪,在脑海里重新组织了下语言,然后接着汇报。
“首长,是这样的,全解阵的炼铁工艺采用了一种叫‘闪速炼铁’的技术,而不是用传统的高炉来冶炼生铁。
具体的炼铁流程是先将铁矿石破损成极为细微的粉末,直径大概是80-150微米,提高比表面积。
然后将这种铁粉与高温还原剂比如天然气、氢气二氧化碳通过多级喷嘴高速喷射,形成气-固两相湍流。
在1,200-1,400℃下,铁氧化物(FeO/FeO)与H/CO发生还原反应,耗时仅10-30秒。
这个过程就比我们传统的高炉炼铁高几百倍。”
“是这样啊?那我大致了解了,不过你说总的炼钢效率还是比我们高20倍?”
“是的,他们用的那种闪速炼铁还原炉,有磁选装置,能将纯铁颗粒聚合并导出到接收设备,出来的铁几乎就是100%纯度的铁了,银光闪闪的,可亮眼了。
这种纯铁大部分会在融熔状态下就被送到精炼炉,只要添加某些元素,就能快速的制得某些合金钢了,一小部分会送去凝固成纯铁锭,再运输到其他加工厂去加工。
20倍的炼钢效率我取的是冶炼某个牌号的不锈钢的数据,这里面包含了铁矿石处理到精炼出合金钢的总工时。”专家仔细的解释道。
“你这么说,我倒是可以理解了,你提到的很多设备和技术,相当的超前啊,不知道全解阵方面愿不愿意转让,毕竟这些应该是他们压箱底的技术了吧?”
“首长,我侧面打听了下,全解阵方面的钢铁工业部门对这种炼铁技术并不是特别的保密,对于我们想引进这种技术,表示可以谈。”
“哦?可以谈?”带队前来的领导惊讶的问道。
“是的,首长,另外我刚才还忘了说了,这种闪速炼铁技术,可以用铁含量比较低的铁矿石,咱们国内大部分的铁矿石都能用。
然后使用煤炭的量也比传统的高炉低很多,并且省去了炼焦的工序和烧结矿工序。”
“嗯,你待会把两种炼铁工艺的优缺点做个对比表格给我,另外就是大概的投资成本是怎样的,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技术。”
“好的领导,我这就去做。”
专家退出后,带队的首长看了下会见时记录的东西,不由得有点出神。
这次出来考察,他虽然想过会很受震撼,但没想到短短几天,就获悉了这么多超越时代的技术了。
这跟满清时期,李鸿章出访美国的场景差不多了。
当时满清的生产力还处在农业社会,机械动力几乎没有,但是美国的汽车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工薪阶层都开始开上四轮小车了。
这几天他倒是没有跟随专家们去各种地方参观,而是跟全解阵方面的几位高层洽谈。
双方主要聊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双方各自的未来愿景等等宏观的东西。
全解阵的几位高层谈到美国和苏联时,对两者都是平视甚至俯视的态度。
特别是谈到苏联时,对方居然断言苏联已经在冷战竞争中落败了。
即使此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跟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
但是苏联新上任的领导层,已经在给自己的国家挖掘坟墓了。
当时他并不怎么相信,虽然苏联这两年国内的民生方面做得比较差劲,但是对方有强大的重工业能力,化肥产量是国内的好几倍,要把民生搞上去应该是不难的。
但是对方列举了苏联近2年的一些做法,也让他不由得有些犹疑。
此时的苏工领导人戈总,出生于30年代,曾经因为斯总的“苏联体制”导致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青少年时期,成长在赫总批判斯总的那段信仰崩塌的年代。
所以他对西方没有警惕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逐渐放弃了某些基本原则。
包括但不限于放宽文化产品的限制,放任大量的好莱坞电影,西方报刊等涌入。
而那些好莱坞大片,那些电影里的大反派多数都是SL。
这些文化内容正在不断的摧毁普通SL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信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这套东西,美西方运用得那是炉火纯青。
这就是西方在反向搞革命,针对SL的“颜色革命”。
此时SL内部大部分人还沉浸在美西方给的“甜头”里,不知不觉中,组织力在不断的下降。
虽然有少部分人了解这些内情,并且通过某些报考杂志甚至电视台进行针对性反击。
但是他们发出的声音让SL民众已经厌烦了,从来没尝过“自由”味道的他们,已经非常向往好莱坞大片里描绘的那些东西。
这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另外还有很多的因素。
比如石油价格还维持在**的开采成本线之下,导致他们的经济持续得不到石油出口的输血。
阿富汗战争泥潭消耗了SL大量的人力物力,截至1986年,SL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年支出超过50亿美元,伤亡人数超1.5万。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几乎是把SL最后的遮羞布扯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