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灾难暴露苏联技术与管理缺陷,促使戈总采取透明化措施(Glasnost),接受国际援助,改善与西方关系。
外债高企,1986年苏联外债达350亿美元,需通过外交缓和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放宽。
这些因素都在表明,苏联已经不行了。
带队前来的首长在与全解阵高层会面时,听完对方的分析,当时就陷入了沉思。
由此及彼,此时东大也处在与美西方的亲密期。
东大此前为了改善工业生产能力,从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技术。
比如大量的石化工业,用于深加工石油和煤炭,加大化肥生产能力,提升东大的粮食产量。
这些引进项目从当时设想的结果来看是成功的。
东大的粮食产量近几年来还在持续提升。
这就不是分田到户的作用了,毕竟个人积极性的提升是有限度的,很多人即使每天都下田劳作,仅有的几亩地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但是施加化肥后,产量就能持续保持高产了。
这是好的一方面。
不好的一方面,之前他还没想到,但是听完全解阵高层列举的SL方面的问题,他也终于反应过来,东大其实也是有类似的问题的。
在引进这些技术时,美西方的音像制品等也在谋求能自由进入。
所以东大的音像制品里,盗版,走私和某些渠道进来的美西方产品越来越多。
这个趋势似乎还越来越严重了。
想到这,不由得让他有些焦虑。
虽然国内的宣传口和文化口并没有松口,但是美西方的炮弹还是打进来了。
并且他们还不好出手处理。
如果煞有介事的出台某些管理规定比如禁止观看美西方电影和报刊杂志,那么势必会影响此时与对方的关系。
毕竟靠着美国及其盟友们的市场和技术,让国内的经济发展处于快车道上了。
一旦紧急刹车,国内很多发展到半途的项目肯定受影响,产生的损失不可估量。
想到这他就头疼,不过既然已经得到提醒,那么肯定有解决办法的。
这几天的洽谈,总体来说还是非常融洽的。
全解阵方面对于他们提出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非常感兴趣,几位高层已经初步同意,接下来就是双方在**部门的牵头下组织会谈,将具体的条款一条条的拟定并给双方审阅了。
现在听完两个专业的专家组的汇报,他觉得似乎找到了某些克制美西方的方法了。
比如全解阵的某些技术,比起美西方还要先进很多。
虽然其技术来源还存在疑点。
但是不影响他们引进到国内。
毕竟实打实的好处可以先吃到嘴里,至于更深层次的内情,可以容后再慢慢发掘。
打定主意后,他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去实地考察下。
于是接下来的一周。
这名带队前来的领导,逐个考察即将要引进的项目。
在GY钢铁城,他见到了专家们说的“闪速炼铁”炉。
这种炉子确实跟传统的高炉大不一样,他仔细的看了小半天,初略的估算了下单台炼铁炉的炼铁速度,确实是跟专家说的那样,非常的快。
炼成的纯铁他还亲自用工具取了点出来,然后浇筑成纪念铁牌。
稍加打磨,这些纯铁牌就银光闪闪跟白银似的。
作为某种见证,这些铁牌他让人做了密封处理,准备带回国向某些领导展示一下。
在炼钢连铸车间,长达3公里的生产线轰隆作响。
纯铁从“闪速炼铁”炉内源源不断的涌出,然后进入精炼炉。
经过精炼调整后的合金钢,从精炼炉内倒出。
进入到不同的生产线,去生产不同的材料。
有直径半米甚至更粗的无缝钢管,有单根长达150米的钢轨,有各种不同厚度,不同幅宽的板材。
这些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都相当的高,生产线上的人员相较于国内来说低得可怜。
可是看着沿着生产线快速移动的各种钢铁制品,就知道生产效率高国内好几个等级。
他还特地去了对方的铁矿石产地去看了看。
通行的工作人员特地取了某些铁矿样品去查看含铁率。
确实是比较低,在35%左右。
这样的铁矿在国内有很多,开采成本也比较低。
相比于全解阵的这种炼铁工艺,此前引进的日本钢铁技术,并且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的宝钢,就显得比较差劲了。
为了供应宝钢铁矿石,国内还必须去澳大利亚采购含铁率60%以上的精铁矿砂。
这些精铁矿砂的成本可不低,整个宝钢的生产线技术虽然先进,效率比国内的那些老旧钢铁厂高不少,但是加上其他成本,其实没低多少。
也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不错,是江海汇聚的地方,是今后钢铁使用量排在全国前列的地方,所以必须有这么一座以环保和效率优先的大型钢铁厂存在。
考察完成后,他带着全体成员安全的回到国内。
首先就是各出访人员向各自的部门进行汇报,将某些商谈出来的草案给领导过目。
然后再组织专家进行全面的评审。
在技术引进方面,国内打算引进全解阵的闪速炼铁成套设备和技术,某些款式的精炼炉和连轧连铸设备,还有闪速炼铜成套设备和技术。
至于高速铁路,国内打算参考全解阵方面的做法,先修建一段120公里左右的实验性铁路。
经过多轮会议,最终决定这条试验性铁路就选择建在BJ和天津之间。
设计的最高时速达到400公里。
全解阵派出工程师团队到国内进行线路选址考察,这个时间预计是2个月完成。
在这期间,中方选派的铁路建设团队将接受全解阵方面的各种培训比如强夯机,大型吊机,盾构机,架桥机等工程设备的使用。
建设的总工期设定为3年,主要是前期的土建工程比较耗时,国内的工程车辆特别是挖掘机,推土机和大卡车还是太少了。
工地太多,能分配到京津高铁项目上的就不是很多了。
因此土建工程就几乎耗费1年半的时间。
完成土建工程的期间,中方同步进行京广线,京九线,京沈线,京西线的选址定线工作。
然后再根据京津线修建时获得的经验和技术,择机修建那四条高铁线路。
除了铁路修建技术,各种工程设备的制造技术也会进行引进,高速铁路列车的制造技术,全解阵也答应在完成一定的采购量后进行全套转移到国内。
1987年6月1号,东大和全解阵达成了一致,双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
1987年6月22号,王建昆回到阔别已久的BJ,参加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
他是1983年9月份到清华上学的,同批的7大弟子,吴萧义,还有另外几位校长安排参与他培训的学生也是在今年本科毕业。
他自己从85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上就是用分身代替他在学校学习上课,只是偶尔回来一趟,同步下记忆,参与老乡会,陪家人到BJ旅游等,其他时间他的本体都是在缅甸或者国外几大基地度过。
后面两年,他基本就没发表什么重量级的论文了,而是让分身按部就班的学习和考试。
不过他之前发表的那几篇关于NS方程的论文,正在国内的多个保密研究所不断的发挥重大作用。
在他大三下半年,数学系就已经找到他,希望他能留校读研或者留校任教了。
王建昆当时结合了国内的政策发展情况,决定接受学校的邀请,继续留校读研。
此时国内的政策还是比较严格的,大部分的领域还是封闭状态,只有小部分领域放松了管理,他如果想在国内自由的发展,不接受分配而是选择自己择业的话,几乎不可能。
另外家人,学校都会觉得很另类。
家里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父亲当然是希望他能在体制内。
如果此时选择毕业,势必要接受学校的工作分配。
数学系毕业一般是分配到一些研究所工作,那样他还不如留在学校里更自由。
其他的7大弟子中,学理科的5位都选择了待在学校读研。
学文科的2位则是直接毕业参加工作。
俞子润是北大经济学系的,在前两年就到商务部实习。
还没毕业,商务部就向学校要人了。
她本身的气质形象就非常好,还会多国语言,英语和日语几乎可以与专业翻译媲美。
因此在实习期间,商务部的好几位领导就对她非常看重,在大四上半年,就已经跟她谈毕业后的待遇和级别。
虽然受制于部门规章制度,一开始的级别只能按照实习生的最高级定,但是待遇方面则是参考正科级待遇。
俞子润当时还特地来清华找王建昆的分身参谋。
分身按照王建昆本体之前制定的预案,支持他加入商务部。
俞子润本身就比较适合从政,从小耳濡目染,商务部需要的语言能力,谈判能力都是她的强项。
这个时候她进入到里面,今后的进步速度绝对不慢。
郑倩则是进入到法院系统工作。
她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在王建昆的帮助下,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
进入大学后,很快就适应了,然后加入到了国内多部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中。
虽然年轻,但是此时毕业的她资历可不浅。
她的导师也是法律界的泰斗。
因此她今年一毕业,就能进入到了最高法当一名法官助理了。
她的导师还支持她读在职研究生,这样今后的学历也不会低。
王建昆当然是支持她的选择。
法律工具是今后他在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有这么一位弟子进入其中,今后能避免很多麻烦,提供不少助力。
吴萧义这位半朋友半弟子的去处也是非常的好,中组部。
他当年高考的成绩在王建昆的帮助下,也是非常高的。
然后报考的专业也是在他父亲的帮助下精心选择的。
大学期间就进入到了中组部实习。
他本身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就是县高官和政府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