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何不直接打开宫门让大家都入宫?
那是因为皇宫门禁管理的严谨制度,宫廷大门管理分为白天和晚上两个部分。
白天,守卫们的主要任务是检查进出宫门的人员身份,通过检查进出宫门人员身上携带的铜牌来放行人员。
而到了晚上,管理制度更加严密,除了安排白天的相应守卫外,还增加了关于关门上锁的制度。
每个宫门都配备了相应的将领,他们拿着宫门的钥匙,到了规定关门时间,将领们会把宫门锁好,并把钥匙统一交到景运门的司钥长手里。
司钥长不是拿到所有的宫门钥匙就行了,还要检查每个宫门的锁和钥匙是否对应。
都检查完了之后,司钥长还要把所有的钥匙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给这个盒子上锁。
这样,司钥长一天的任务才算结束。
所以现在想要打开大门,要先找到司钥长才行。
等找到司钥长的时候,鬼知道皇宫里面是什么情况了?
午门上的护卫们放下一个吊篮,杨廷和直接跨了进来,由护卫们将他拉上去。
欧藏华则身姿飘逸,犹如云中飞燕,内力鼓荡间,脚尖轻点城墙,连点三下,于光影交错间,潇洒自如的飞身跃上城墙。
杨廷和从吊篮里出来,看到欧藏华先他一步上了城墙,颇为感慨的说道:“欧侍郎这一身武艺,着实令人惊叹。”
“杨阁老过奖了,一点微末之技而已。”欧藏华微微欠身拱手,语气平和的说道:“若不是先与护卫们沟通好,下官就这么飞身上来的话,恐怕已经被弓弩射程了刺猬。”
杨廷和听闻此言,点了点头不再开口。
两人在一队护卫的护送下,一路狂奔到了乾清宫外,看着火焰中的大殿,脸色都变了:“陛下何在?!”
这时,都知监掌印太监吕芳快步走了过来,看到两人后,稍稍松了口气,说道:“杨阁老、欧侍郎不必担忧,两位陛下都已经安全出来了。”
“两位?!皇后也在?!”杨廷和先是松了口气,接着又瞪大了眼睛,满是愤怒。
“这、这个.”吕芳尴尬的笑了笑,反问道:“今日乃元宵佳节,帝后同庆,不是应该的么?”
杨廷和顿时给气笑了,问道:“陛下现在何处?”
欧藏华在知道正德皇帝无碍的时候,就开始寻找老板的身影了,以他对自家老板的了解,这么大的场面,他不可能会撤离,一定会待在某个位置看戏。
果然,环视一圈后,在远处的乾清门上看到了那一抹身影。
当众人跑过去时,正好就听到正德皇帝在那感慨:“是好一棚大烟火也!”
欧藏华默默让开了身位,杨廷和一脸阴沉的走了上去。
正德皇帝扭头看到杨廷和那张臭脸,就知道刚刚自己说漏嘴了,他讪笑一声,说道:“杨卿啊欧卿也来啦!唉.这乾清宫,怎么就着了呢?.”
杨廷和拱手道:“陛下,此间火势汹汹,请陛下移驾至配殿暂避,以保龙体安康。”
第393章 罪己诏
在正德皇帝移居配殿之时,杨廷和也查明了乾清宫着火的原因。
当知道正德皇帝的骚操作之后,即便是老杨这种心思沉稳之辈,都给气笑了。
万幸的是正德皇帝这一身武艺倒是没有白练,关键时刻是他抱着夏皇后从火场里冲了出来。
夏皇后受了点惊吓,倒也没受伤。
正德皇帝自己却被烧了半边龙袍,还好他脱得快,才没烧伤自己。
欧藏华还在指挥着侍卫们灭火的时候,杨廷和已经杀到了配殿之外,张永一脸苦笑的拦住了气势汹汹的杨廷和,劝解道:“杨阁老,冷静,冷静。陛下乃君,我等是臣,君君臣臣,不可逾越啊!”
“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德延,你是只顾着背书了么?”杨廷和很少见的对张永说了重话,直接把这位内相怼得哑口无言,只得任由内阁首辅入内。
正德皇帝一看到杨廷和沉着脸走进来,便讪笑着说道:“杨卿,天色太晚,不如你先回去休息吧!”
杨廷和躬身拱手行礼,言辞恳切的说道:“陛下,国之大事,未竟之前,臣心难安,何以能言休憩?”
“陛下可知,乾清宫乃后三宫之首,乾意为天,清意为透彻。”
“其一,喻以苍穹之澈,无混无浊,示国家之安泰祥和。其二,比作君上之行止,犹晴空之坦荡,无私无隐,未尝有不可告人之事也。”
“今朝乾清宫突遭劫难,乃我朝前所未有之变故,势必震动四海,引发天下悠悠之口,非议纷起!“
张永微微一愣,总感觉老杨有夸大之嫌疑。
正德皇帝听后,有些尴尬的说道:“没这么严重吧?”
杨廷和摇了摇头,神色凝重的说道:“真所谓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毁者、誉者、诅者、祝者、投石者、设饵者、颂项诗者、御鲁国者,天下悠悠,众人之口难堵。”
正德皇帝听闻此言,神情终究是凝重了几分,询问道:“那依杨卿的意思,朕该如何处理呢?”
杨廷和鞠躬拱手,一脸诚恳的说道:“回陛下,堵不如疏。臣斗胆进言,有二策可解当前之困。其一,恳请陛下广开言路,恩准百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朝政清明,万民归心。”
“其二,此事因陛下而起,陛下若能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勇于承认过失,并展现知错即改之决心,此诚为天下之大善。”
“杨卿要朕下罪己诏?”正德皇帝顿时皱起了眉头,言语中有些不满。
杨廷和便提醒道:“本朝太宗新建紫禁城遭雷击引起大火之后,也曾到宗庙修省下罪己诏。正统八年,雷震奉天殿鸱吻,英宗亦下罪己诏。”
正德皇帝一听,顿时闭麦了。
他最崇拜的太宗皇帝因为紫禁城雷击起火下罪己诏也就算了,连英宗都因为这事下过罪己诏,要是自己死要面子,那岂不是连英宗的胸怀都没有?
这可不能忍!
“朕明白了,杨卿退下吧!”正德皇帝挥了挥手,示意杨廷和离开。
这一回老杨没有停留,而是拱手之后缓缓退了出去。
在欧藏华的指挥下,乾清宫的大火终于被止住,他看着被烧的只剩下一个框架的宫殿,忍不住叹了口气。
不过万幸的是,只烧了乾清宫的主体部分,没有蔓延的别的宫殿。
他日重建,也只需要拆除乾清宫就行了。
吕芳走了过来,将水壶递给欧藏华,柔声道:“欧大人,喝口水吧!”
“多谢吕公公。”欧藏华接过水壶,仰头喝了好几口,才感觉嗓子舒服了不少。
两人看着眼前还在冒烟的废墟,都有些唏嘘。
欧藏华可惜的是,这么大的宫殿被烧了,光是重建就得花一笔钱,现在钱难挣啊!
吕芳唏嘘的是,后三宫之首被烧了,这都不用等到明天,今晚京城上下就会流言满天飞,再过个四五日,怕是都能传到黄河以南去。
这时,张永走了过来,看着斑驳的焦土与残垣断壁,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接着,这位内相便望向欧藏华,拱了拱手说道:“多谢欧侍郎出手相助,这才控制住了这火势,不至于绵延开来。”
“张内相客气了,”欧藏华拱手回礼后说道:“此乃多方合作的结果,绝非欧某一人之力。其中协助者,吕公公是了解的。”
“无论如何,欧侍郎的功绩,杂家会上报陛下的。”张永挤出了一个笑容,显然是对欧藏华的回答很满意。
“不知两位陛下如何?”欧藏华随即问道。
“欧侍郎且放心,二位陛下都无事.”
又与张永聊了几句,欧藏华见正德皇帝没有召见自己,便拱手离开了。
几日后的新年大朝会一如往常,唯一不同的是,刘箐晋升为五品诰命夫人,去参见太后与皇后时,站得位置靠前了不少。
夏皇后注意到了她,特地与刘箐聊了两句,以显皇家重视。
以至于刘箐回到家时,还跟自家老母亲炫耀起来,今日跟皇后娘娘说了好几句话
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奉天殿内,新年的第一场早朝。
正德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等到流程都走完后,他看着下方群臣,示意一旁的张永开始表演。
张永心领神会,双手捧着圣旨走上前来,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承天命,统治万民,夙夜不懈,遵祖训,惟以敬天勤民为首务.”
“上天示警,乃于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复有乾清宫之灾。累朝经营,一旦煨尽,望之蹙额,言之痛心。九庙震惊两宫忧切,凡我臣民,罔不疑惧.”
“特稽旧典,用布新恩,惠此下民,固我邦本,将以延宗社万万年无疆之休。”
“所有宽恤事宜,条列于后:自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昧爽以前,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及叛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者不赦外,其馀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内外文武官员住俸戴罪者,恶皆看免,照旧关支管事。”
“於戏!天惟显思,仁爱实存于谴告,民亦旁止,子惠必先于困穷,惟德政之交修,庶天人之协应,敕谕群臣同加修省。播告中外,咸使闻知。”
随着张永声音落下,文武百官纷纷跪倒在地,口称“吾皇圣明”。
正德皇帝神情平静的说道:“朕今广开言路,诸卿有何谏言,或心中所感,皆可畅所欲言。”
众人一听这话,纷纷摩拳擦掌,要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可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啊!
于是在早朝之上,各路官员就跟打了鸡血一般,一个个前赴后继的冲:
什么劝皇帝要勤于早朝、要孝敬两宫太后、要勤于每天的经讲习。
什么要收还边疆的过多兵力、革除侵害百姓的宫市、关闭皇庄专店、放出宫内的僧人、减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织造的项目等等。
欧藏华站在一旁静心听着,发现虽然站出来说的人很多,但来来回回就是那十来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关闭皇庄专店,把皇庄土地退还于百姓
意识到这一点后,欧藏华忍不住看向站在前排的杨廷和,这老小子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啊!
第394章 主考官
面对朝臣如漫天飞雪的奏本,正德皇帝作为一个成熟的老板,已经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反正你们上你们的,我做我的,咱们互不干扰。
如此敷衍的态度,哪能让群臣满意呢?
于是,更多的奏本飞进皇宫,然而正德皇帝早就摆驾豹房了,这些奏折通通交给内阁处理。
内阁三人组也不是好糊弄的,每天都会精心挑选出数十份骂出了新花样的奏折送到豹房去,态度也很明显,大家有话好说,你作为老板,总不能属下提出的意见一条都不改吧?
正德皇帝表示,这个先不急,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二月初六,正德皇帝下达旨意,命令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梁储、詹事府詹事兼礼部右侍郎兼鸿胪寺卿欧藏华为正德九年甲戌会试主考官。
左春坊中充兼翰林院侍读贾咏、翰林院侍读崔铣、翰林院编修翟銮、兵部员外郎黄巩等八人为同考官,组成了这一年会试的考官团队。
会试的考前组织工作与乡试大体相同,也要组成一个包括主考、同考、提调、监试、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誉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官在内的工作班子,但整个规格要高得多。
洪武十八年,太祖皇帝曾经定下过规矩,会试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八人,主考官及三位同考官必须由翰林官担任,其余五位同考官可从教官中聘用。
但是到了正统年,便要求主考、同考官均由翰林、春坊官担任,兼用京官“由科第有学行者”,不再聘用教官,主考官的资格更是不断提高。
洪武、永乐时,一般用翰林学士及传读、侍讲就可以充当主考官。
到了宣德、正统时,改为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为主考官。
而从弘治开始,一般是大学士一人,翰林院掌院学士一人为主考。
后面的天启年更是二主考官均用大学士,可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阻止不了大明朝走向终结。
严格来说,欧藏华是不具备当主考官的资格,毕竟礼部右侍郎和鸿胪寺卿可比不上大学士或者翰林院掌院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