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 第169节

  因此他只能横下一条心说道:“我湖北军政府也同革命委员会共进退,革命功臣为反革命分子所害,诸君却一言不发,岂不令人齿冷,这样的联省会议还有什么开下去的必要?”

  随着王正廷的出声,湖南、浙江代表也立刻跟着表示要退出,一时间会议室内就慌乱了起来。虽然宣称要退出大会的不过只有三分之一省份的代表,但是却囊括了实力最强大的革命委员会、光复会和湖北军政府,剩下的不过是同盟会控制的省份和一些实力不强的省份。

  眼看着联省会议要垮台,革命阵营要陷入分裂,林森不得不出面阻止道:“耿代表,当前事情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我们骤然下这样的决定,要是搞错了岂不是伤了人心?咱们是不是先向上海发个电报询问陶参谋长遇害一事的由来,再回来讨论此事?眼下还是应该考虑大局为重,不能动不动就要退出大会啊。”

  耿瑾文却毫不迟疑的反问道:“正是为了大局考虑,我们才应当果断处理此事。如果陶参谋长不是被混入上海都督府的反革命分子谋害的,难道是被陈其美都督下令杀害的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革命委员会是绝不会同一个朝着革命同志下手的反革命政权联合的,那样的话上海都督府和北京的朝廷究竟有什么区别?”

  林森一时语塞,李肇甫看了看会议室内的局势终于拍案而起道:“耿代表说的不错,为陶参谋长讨个公道是理所当然之事,要是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同志被杀鸡杀狗一样的杀死,连个喊冤的人都没有,我们还起来革什么命?我看大家就耿代表的议案进行表决吧,要是连这点公道都不能帮陶参谋长讨回来,大家干脆就散伙回家算了。”

  林森瞧了一眼同盟会的代表们也是一脸不忿的神情,终于点头同意就耿瑾文的提议进行表决。虽然之前大家都对耿瑾文的提议犹豫不决,但是真到了投票的时候,却都选择了赞同,显然没有哪个代表愿意和这桩阴谋扯上关系的。

  看到了投票结果之后,王正廷立刻说道:“程都督、黄克强、宋渔父等人都在上海,但是江浙联军的总司令徐绍桢还在江宁,我建议向各省通电谴责清廷及反革命分子暗杀革命志士陶骏保一事,可请徐绍桢联名。

  另外,为陶骏保召开追悼会和安抚城内的镇江军,我们也需要这位联军总司令的支持。否则一旦消息传开,镇江军司令林述庆又不在,我担心镇江军会骚扰城中民众,坏了联军的声誉。”

  不过很快就有代表说道:“徐绍桢之前和林述庆争夺联军总司令的位置闹的不大愉快,此时会为镇江军出头吗?”

  王正廷胸有成竹的说道:“我倒是能够说服他,不过就是需要一点资金。之前攻下江宁,虽说缴获了府库内的白银,不过这笔钱可没落在徐绍桢手里。想要让他出面安抚江宁城内的联军,我们不筹出一笔款子恐怕是不成的。”

  耿瑾文身边的姜文卿马上追问道:“要多少才能说动徐司令?”

  王正廷看着他伸手张开五指道:“至少要8万大洋。”

  姜文卿和耿瑾文小声交谈了几句后,便对着王正廷说道:“现在是六时,给我一个小时,我去筹备这笔款子。不过王代表你需要多少时间说服徐司令?我们需要尽快把电文发出去,否则等到上海那边先对陶骏保烈士的死亡作出了解释,那我们就麻烦了。”

  王正廷咬了咬牙道:“如果你一个小时后真能筹到8万大洋,到时我就能让徐司令在电文上签名。”

  耿瑾文马上点头说道:“那就这么定了,王代表去说服徐司令,姜代表去筹钱,我和林森代表拟定通电文稿,我还需要几位代表去筹备追悼会和联络城内的镇江军和浙军…”

  于此同时,上海某处公馆内,程德全正拿着一张电报底稿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是:“南京联军各军长官公鉴:参谋陶骏保挟私阻挠,诡谋百出,军界共愤。其至大罪状:于将攻南京时,在镇江扣留械弹,贻误前敌;攻克南京后,冒攻揽权,几酿大变。近复混至沪上,广布谣言,煽惑人心。

  兹经本都督拿获,于下午五时明正典刑,以肃军律,即以为贻误大局者戒。但恐宁垣(yuán)谣传失实,扰动军心,希即明白宣布,力图镇靖。如有羽党,一律宽免,勿究前衍。其美。”

  放下了电报底稿后,强自镇静的程德全抬头望着坐在下手若无其事喝茶的陈其美说道:“英士既然已经有了确凿证据,为何不将陶参谋长送交军事法庭公审?

  眼下既然你人都已经杀了,这事也没必要再找我商议什么,就照着你的说法通电就是了,也用不着我来签字了。”

  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的陈其美看上去文质彬彬,宛如一名文弱书生,但是对着程德全却丝毫不客气的说道:“这陶参谋毕竟是你们江苏都督府的人,既然你程都督现在在上海,我总要给你一个说法。既然我给了你一个说法,程都督你总要代表江苏都督府表明态度。

  要是程都督你觉得英士我这人杀的不对,那么今晚我也不打算回去了,就给陶参谋抵命。要是你觉得我杀陶参谋是名正言顺的,那么就在电报上签个字,也给南京城内的联军一个说法。”

  面对这位杨梅都督,程德全感到心力憔悴的很,他当然知道陶骏保死的冤枉,但他其实并不打算为其喊冤,因为他和陶骏保并不是一路人。

  从江苏巡抚摇身一变为江苏都督,就说明程德全是个识时务的官僚,但是他对于革命也只限于清廷气数已尽,没兴趣为满清陪葬,只为了保境安民而已。

  早在本年2月18日,张謇到苏州和他会晤之后,两人便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江苏立宪派士绅和程德全代表的江苏官僚形成了一个应对时局的政治集团。而张謇和同盟会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革命爆发之后,他这位驻节于苏州的江苏巡抚便倒向了革命。

  因为这点香火关系,使得他先成为了苏州都督,接着又在联军攻克了南京之后被公推为了江苏都督。但是程德全手中没有军队,他能坐上这个位置,主要还是靠着江苏官绅的支持和同盟会的帮助。

  但是对于攻下了南京的江浙联军来说,程德全不过是林述庆和徐绍桢两人争夺江苏都督不下的妥协之举,虽然程德全进入了南京当上了江苏都督,但也没人理会这位都督的命令。所以程德全才会跑回上海,不愿在南京城内受气。

  只是程德全虽然痛恨和自己争权夺利的林述庆、徐绍桢两人,可也不愿意和陈其美一起背这个黑锅。毕竟陈其美身后有上海都督府和同盟会支持,而他身后却只有一群手无寸铁的士绅官僚,这些人也说不上会支持他,张謇才是他们的领袖。

  要不陈其美也不会不去骚扰张謇,反而跑来逼迫他签字通电了。只是程德全想把陈其美敷衍走,又岂是能够的。现在的他虽然挂着一个江苏都督的名头,但和陈其美这个上海都督相比,完全就是一个空头都督,陈其美的护兵此刻就在院子里,把他身边的仆役都赶跑了,显然是不带走他的签字就不肯罢休的架势。

  程德全知道,自己也不过是和对方耗一耗时间,字么终归是要签的,否则他都怀疑自己还能不能离开上海了。看着程德全一脸不甘心的样子,陈其美不由笑了笑说道:“程都督你有什么好犹豫的,我干掉陶骏保难道不是在帮你吗?

  没有了陶骏保的支持,林述庆还拿什么掌握住镇江军?光复会要是掌握不了镇江军,你这江苏都督不才能实至名归?我替你做了最难的事,也不要你回报什么,只是让你签个字而已,真的要考虑这么久?马上可就要22点了,你真打算让我在这陪你坐上一整晚?”

  程德全许久未动,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拿起了陈其美递过来的钢笔预备往电报上签名。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名护兵有些慌张的拿了一份电报走了进来,递给了陈其美。

  看完了电报的陈其美脸色顿时变得铁青,接着猛地一拍身边的茶几怒骂道:“徐绍桢真正混蛋。”

  骂完了这一句后,陈其美掉头就走,连程德全签完字的电报都不要了。待到陈其美带着人离开了自己的公馆,程德全才拿起了陈其美丢在地上的那份电报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他顿时展开了眉头,说了一声:“妙极。”

第464章

  12月11日唐绍仪率北方代表团抵达武汉,但是旋即又因为宋教仁等同盟会主事者的坚持,转往上海。12月13日北方代表团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但是下了船的唐绍仪等人发现,来迎接自己的只有伍廷芳、汪精卫、温宗尧等数人,其他同盟会高层均未到场。

  虽然名义上伍廷芳为南方议和代表之首脑,但是实际出面接待北方议和代表的却是汪精卫。汪精卫因北上刺杀摄政王载沣一事而声名鹊起,虽然借助革命的爆发而获释,但也因此令他错过了参加并领导革命的机会。

  不愿空手南下沦为革命边缘人的他于是便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联袁倒清,实现共和”。他之所以想走这条路,就是因为其在北京坐牢时发现了满人宗室和汉人重臣之间已经失去了互信,他认为袁世凯未必想做、会做第二个曾国藩或李鸿章。

  在袁克定的引荐下,出狱后的汪精卫前往了锡拉胡同袁宅内谈了三个晚上的共和学说,看到袁世凯渐被共和之说吸引,其又推荐魏宸组加入商讨。魏宸组为人善于词令,和袁世凯连谈数晚,袁终于不再坚持君主,但言中国办到共和颇不易。

  汪、魏两人当时便对袁说道:“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不可。”袁世凯终于有所意动。而汪精卫和杨度又得袁世凯80万巨款筹办国事共济会,声称要调和南北,但在客观上却替袁世凯稳定了北方的人心。

  黄兴在武汉对抗北洋军失利后,终于改变了以武力倒清的坚持,于12月1日向汪精卫发电曰:袁世凯若真能倒清,便请项城充任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在南京被江浙联军攻下,革命委员会又在关外击退日军的局势下,黄兴做此180度的转变颇耐人寻味。但是对于身在北京的汪精卫、魏宸组而言,这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至此他们这些和平派终于取得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对于革命进程的把握。

  于是这才有了南北议和之基础,而汪精卫虽然不是同北方议和代表同期南下,不过直接走海路前往上海的他却更快抵达了上海。此时的汪精卫除了是伍廷芳的参赞外,同时还是唐绍仪的参赞,也就是说他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南北议和的主持者。

  在北方议和代表眼中,汪精卫可算得半个自己人,于是在码头寒暄了一阵,众人被接上马车前往英租界旅馆时,汪精卫借着和唐绍仪同乘的机会,向他解释了今日冷清的场面。

  “克强和渔父前几日去了南京,一时尚未得归。加上南方同志对于议和还不甚理解,因此关于南北议和之事眼下还没有传播出去,今日在码头上就不得不慢待各位了。”

  唐绍仪对于汪精卫的含糊其辞是颇为不满的,他很快便说道:“南北议和如果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那么我们的谈判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不被公众接受的议和方案,在当下是无法获得和平的。”

  汪精卫只能含糊的答应道:“克强和渔父很快就回沪上,到时本党同仁必能达成一致。当然,我们眼下更为重要的,还是先确保南北双方达成一个共识,只有在这个共识基础上进行谈判,国人才不会多加抵触,则国家之和平可期。”

  唐绍仪不由问道:“什么样的共识?”

  汪精卫这次倒是实话实说了,“自然是建立共和政体,清帝逊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谈判,国人才不会反对南北议和,本党同仁才会支持项城出任首任中华民国大统领。”

  唐绍仪沉默良久,随又问道:“同盟会能否担保,关外之革命委员会也接受议和之结果?革命委员会有无代表参与议和?”

  汪精卫许久没有回答,过了足足数分钟后,他才压低了声音说道:“若是议和结果能够被国人广泛接受,那么革命委员会也当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和国人的意见对抗。至于议和代表中确无革命委员会之代表,不过克强和渔父此去南京,正是要同革命委员会代表沟通,我想他们是会带回好消息的。”

  对于汪精卫的不尽不实之言,唐绍仪是难以接受的,不过对方有一句话倒是打动了他,就是谈判的基础当在共和政体同清帝逊位这两点。作为留美幼童出身的唐绍仪虽然和袁世凯关系密切,但是他确实是支持共和制度的,而且他也认为在当前的时局下帝制已经毫无希望。

  虽然如袁世凯等一些旧式人物,还觉得中国大多数人是赞成君主制度的,而袁世凯自己也并不想当篡国之臣。在这些旧式人物眼中,即便今日的中国吸收了多少外国文化,但中国社会依然还是那个在三纲五常制度下运行的社会,没有一个皇帝在头上,中国人又该向谁效忠?

  但是在唐绍仪看来,时代确实已经改变了,因为满清这个外来政权的无能统治,皇帝这个名号其实已经和满人捆绑在了一起。随着满人入关对汉人屠杀事件的再传播,加上满清这数十年来对外丧权辱国的行径,此时在有智识的国民心目中,皇帝就是一切罪恶之根源,既满人对汉人之压迫,维护帝制就是在为满人张目。

  故打倒帝制就是排满之先决条件,这种国民共识掀起的潮流不是几个汉人大臣能够阻挡的,哪怕是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也不行。更何况,此时关外还冒出了一个足以压制北洋的新武力,若不是有着日本帮忙牵制,北京朝廷都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了。

  前往英租界的路途虽然不近,但是唐绍仪和汪精卫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唐绍仪是对上海这边的局势不甚了解,所以不愿多言。而汪精卫则是上海这边的局势变化的太快,不敢多说。

  不过等唐绍仪等北方代表在英租界下榻之后,很快杨士琦和杨度便带着一叠报纸找到了唐绍仪的房间,杨度一进门就愤愤不平的举着手中的报纸对唐绍仪喊道:“这些南方民党根本就没有诚意和我们谈判,少川你且来看看,他们在报纸上登了什么。

  这什么联省会议在各报上公告,中国未来之政体必为共和制度,至于究竟是美利坚式样的总统负责制还是法国式的内阁总理负责制,则将于本月28日决出。全国22省,现在已经有13省代表抵达南京,剩下两省代表也不日抵达,联省会议还要求其他省份如能派出代表可尽快派出,莫要错过表决时间。

  这国家政体由联省会议表决了,那我们还同民党有什么可谈的?他们这不是出尔反尔吗?我看咱们应当立刻给北京发电,并向各国公使请求同情,这议和已经没什么可议的了,民党分明是让我们来投降的,不是和我们谈判的。”

  唐绍仪瞧了一眼有些失态的杨度,却先对着一旁还算冷静的杨士琦问道:“杏城,你怎么看这事?”

  杨士琦将一叠份报纸放在唐绍仪面前的桌上,这才出声说道:“我看民党内部似乎是出了问题了,这些天的报纸上都在讨论一个案子,就是关于南军参谋陶骏保被杀一案。

  这些报纸上都在谈论陶骏保的功绩和反革命分子的猖狂,意指革命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还有不少反革命分子混入了革命政权,这些人其实并不赞成革命,而是试图隐藏于革命政权内部颠覆革命政权。

  如果革命政府不能揪出这些内部的反革命分子,那么革命就将要走向失败。而在国外,如法国大革命或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带来的就是反革命的大屠杀。因此为了不使中国革命步失败的后尘,联省会议决定建立肃反委员会,并要求各省军政府对满清投降官僚进行甄别,和镇压试图破坏革命及谋杀革命将士的反革命分子。

  一开始,还有一些报纸试图分辨,陶骏保案件是一个特例,且暗示陶骏保未必清白无暇,并认为南京联省会议的反应未免有些夸张了。但是之后镇江、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及东北三省等军政府通电支持联省会议,认为要追究陶骏保一案,并展开全面的肃反运动之后,这些报纸就马上转变了态度。

  不过这两天关于陶骏保案又有了些新报道,据陶骏保之兄陶逊所言:其弟于阴历十月二十一日晚抵达上海,二十二日拜访了宋教仁、黄克强、《时报》总理狄楚青。二十三早谒庄思缄,中午至联军兵站晤叶子安,顷又至黄克强处,上北伐军队区分策,得晤执事。午后四时,乘马车至上海都督府拜谒陈其美,旋被害。

  因此陶逊以为,杀人者并不是什么反革命分子,而是上海都督陈其美。眼下东南是看起来一团糟,沪宁对立之局势已成,其他各省除了少部分居于观望姿态,大多数省份都支持联省会议对于上海都督府的声讨,但貌似联省会议并未采纳陈其美杀害陶骏保的说法,只是批评陈其美包庇反革命分子,是意图分裂革命政权,黄克强和宋渔父前往南京,正是为了调停上海都督府和联省会议对这件案子的分歧。”

  唐绍仪听完了两人的意见后,这才对南方的时局变化有了些了解。他在房间内来回踱步数趟,方才停下对两人说道:“向北京去电这是应该的,项城应当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但是中止谈判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用武力解决民党,我们就不会到这里来…”

第465章

  在唐绍仪的坚持下,第二天上午也就是12月18日,唐绍仪带着严修、杨士琦、杨度、魏宸组四人来到了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和伍廷芳带队的钮永键、温宗尧、王宠惠、汪精卫几人进行了首次会晤。

  在议事厅内除了南北双方的代表外,还有英、日、美、德、法、俄六国驻沪总领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作为见证人,或者也可说是调停人。

  唐绍仪和伍廷芳首先就双方的停战问题达成了协议,之后伍廷芳便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了: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议和条件。唐绍仪则表示:应当召开国民会议决定国体政体。并批评了革命军在南北议和之际,却又纵容联省会议发表关于政体的选择,将北方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排除在选择之外,这颇有两面三刀之嫌疑。

  第二次会晤和第一次会晤间隔了一天,但是唐绍仪却在会上突然说道:“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等汉人无不赞成。不过宜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免致清廷横生阻力。且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所议者,非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达到之办法而已。”

  唐绍仪出人意料的表态让关注各方感到愕然,也让伍廷芳所代表的南方代表大为振奋,只是就在伍廷芳等南方代表以为大局可定时,唐绍仪却又说道:“但是选择共和立宪必须循众,不能我们几名代表或几个省的军政府代表同意就决定下来。

  此外我们还要求,谈判代表中应当有更多的代表性。我们可以代表清廷和袁大人的意思和各位代表谈判,但是各位代表真的能够代表所有革命军吗?或者说各位代表做出的承诺是否能够让湖北军政府和革命委员会接受?”

  第二次会议于是卡在了国民会议的召开和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会后,英国人向谈判双方重申,只要是出自中国人的自愿,英国可以接受包括共和制在内的政治形式。

  当日六国驻上海总领事也向双方代表照会:中国目前斗争之继续存在,不惟足使中国本身抑且足使外人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危险。因此各国政府有义务非正式唤起双方代表注意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之必要。

  就在南北开始议和之际,在上海待了数日的犬养毅对目前中国的时局也一时难以把握了。因为西园寺首相和内田外相的请求,加上三浦观树、古岛一雄邀请其同头山满前往中国处理一些事务。使得正在温泉疗养的犬养毅终于带着松平康国、柏原文太郎、柴田辉次郎等人奔赴了上海。

  但是犬养毅并没有着急为西园寺内阁处理东北事务,而是先忙起了有关于中国革命未来的事务。和北京公使馆的成员不同,犬养毅一直都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反日分子,因此他认为革命党不应当和北方议和。但是因为西园寺内阁始终希望维持满清的君主制度的要求,又使得他没办法公开支持中国的革命党。

  因此抵达上海之后,他一度试图从立宪派着手,只是他虽然见了熊希龄、张謇、汤寿潜、庄思缄、赵凤昌等人,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帮助。而日本政府和革命委员会在东北爆发的战事,也令其颇受南方革命党人的冷落。

  12月20日,从英租界议事厅返回大和旅馆的犬养毅,才进房间不久,寺尾亨便拿着电报敲开了他的房门,向他汇报道:“犬养先生,内田外相再次发来电报,询问您何时北上。”

  坐在椅子上的犬养毅一边费劲的脱下手套,一边口中喃喃说道:“我讨厌中国南方的冬天,又湿又冷,感觉整个人都要要被风吹冻僵了。”

  拿着电报的寺尾亨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自己是否应该复述一遍刚刚的问话。不过就在他纠结的时候,犬养毅终于没好气的对他说道:“我现在北上毫无意义,黄兴、宋教仁对于东北的革命委员会并无影响力,他们现在自己都自顾不暇了,如何帮我沟通关外的革命党。内田良平有没有从南京发回消息?南京那边的事情解决了吗?”

  寺尾亨这才反应过来,向着犬养毅回道:“内田先生倒是打了个电话回来,联省会议并不接受黄兴、宋教仁对于陶骏保一案的解释,也拒绝收回向上海都督府发出的命令,要求陈其美都督即刻前往南京接受联省会议的质询。”

  犬养毅撇了撇嘴道:“联省会议的决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南京城内联军的意见是什么?光复会、同盟会、湖北军政府及革命委员会的意见又是什么?各省军政府的意见是什么?”

  寺尾亨眨着眼睛回忆了半天,才张口说道:“南京城内的联军表示拥护联省会议,光复会、湖北军政府和革命委员会也声明拥护联省会议,现在已经有11个省的军政府通电支持联省会议了。也只有同盟会和同盟会控制的省份还没有表态。据内田先生说,宋教仁先生有可能会选择同联省会议妥协。”

  犬养毅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头看着他问道:“什么样的妥协?”

  寺尾亨道:“以陈其美下野换取联省不向其要求质询,另接受联省会议提出的政体讨论案和肃反案,并公布陶骏保为革命烈士。”

  “混蛋,下次这种重点内容要放在前面说。”犬养毅丢下了手套,随即又向其吩咐道:“去打听一下,孙中山究竟什么时候归国,我需要同他见上一面,再决定是否北上。”

  12月21日孙文抵达香港,12月28日又抵达了上海。28日晚和22日白天,犬养毅都和孙中山碰了面,但是对于犬养毅的拜托,孙中山却表现出了迟疑之态。

  孙中山对其如是说道:“并不是我不想听从犬养公和西园寺侯爵的意思,但是我对于吴川和革命委员会一无所知,让我写信要求他们向日本做出让步,这恐怕并不合适。”

  犬养毅听后有些不满的质问道:“此前阁下前往我国寻求援助时,曾经说过中国需要的只是汉地十八省,长城以外并不介意为日本所取。今日不过是请阁下写一封信,要求革命委员会确保日本在南满之权利,如何又说不合适了呢?”

  孙中山摊开双手,一脸无奈的说道:“我现在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国民,犬养公以为我应该用什么名义写这封信?一个普通国民要求中国地方之政府把地方权益割让出去,您认为这个地方政府会听从吗?

  而且,当下正是团结革命力量起来打倒满清政府的关键时刻,我又怎么能够帮助站在满清政府一边镇压中国革命的日本政府说话?这将会令我国的革命力量趋向于分裂,从而更加难以结束当前一片混乱的中国局势了。”

  犬养毅沉默了数秒,方才继续说道:“那么你打算如何结束当前中国混乱的局势?向北方进军还是支持南北议和?”

  孙中山很是真诚的看着对方道:“当然是向北方进军,彻底打倒满清皇室,缔造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我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支持我们,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支持,也请在物资上多多援助我们。只要能够打倒满清,新成立的共和国就可以同日本展开全新的外交。那么我就能够顺理成章的把革命委员会的对日交涉事务收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解决掉中日两国现存的冲突。”

  犬养毅想了又想,也只能认可孙中山说的是实话。现在同盟会因为陶骏保一案声誉大跌,虽然联省会议一直坚持陶骏保是被反革命分子所谋害,但是随着陶骏保亲友和光复会同仁的叫屈,这个嫌疑已经差不多落在了陈其美身上。

  虽然陈其美率领的上海都督府还在死扛,坚持对陶骏保一案不出声,也不接受联省会议的要求追查惩办凶手,但是江苏、浙江两地的光复会员却已经开始借着清理、甄别反革命分子的肃反案,对着那些同盟会员开始下手了。

  绍兴都督王金发因为放纵秋瑾案的告密者章介眉,直接被联省会议在报上公开斥责,并要求浙江都督免去王金发绍兴都督一职。虽然王金发拒绝去职,但是其名声也在当地大坏。作为光复浙江的功臣王金发尚且如此被批判,江浙两省那些遗留的旧官僚和没什么名气的同盟会会员自然更是大受打压。

  此前同盟会掌握着大义在手,毕竟他们才是历次反清革命的主力,因此本次革命爆发之后,各省革命者首先想到的便是联络同盟会前来领导本身革命。但是,现在联省会议却打着共和的名义,悄然的剥去了同盟会身上华丽外衣。

  如果联省会议一开始就追究陈其美杀害陶骏保一案,估计事情还不会变的如此糟糕。但是联省会议先塑造了陶骏保烈士的形象,并一口咬定是反革命分子谋杀了陶,这个时候同盟会成员自己内部都出现了分裂,认为不应该庇护反革命分子的人居多。而得到了联省会议的背书后,居于弱势的光复会立刻就有了对抗同盟会的名义。

  眼下中国革命内部已经变成了革命委员会、光复会、湖北军政府对抗同盟会的局势,虽然孙中山的回归让同盟会重振了士气,但是想要像之前那样控制住革命内部各派的力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革命委员会确实未必会听从孙中山的一封书信,反倒是有可能拿这封书信来打击同盟会的声誉。

  犬养毅一时迷茫了起来,这个突然在满洲冒出的革命委员会,不仅在关外打击了日本的特殊地位,也令当前的中国革命出现了难以预测的变数。

首节上一节16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