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庶子开始 第83节

  刁胜愕了一下,继而跳起来破口大骂道:“贾环,你别得意,多早晚有你哭的时候,有本事现在杀了老子,否则老子迟早弄死你。”

  “呸,死到临头,还敢呲牙!”一名盐兵举起水火棍就往刁胜的小腹猛捅了一下,当场痛得这货倒在地上挣扎。

  贾环转身淡淡地道:“希望你的骨头跟你嘴巴一样硬。”

  刁胜痛得咬牙切齿,一字一顿地道:“贾环,会有人杀你替我报仇的。”说完诡异地咧嘴笑起来。

  贾环皱了皱剑眉,转身走出了牢房。

第161章 不一样的暮春

  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而离开时,则一贯的步履匆匆。别了东风,又谢了桃红,三月底的扬州天气便开始热了起来,艳阳高照,万物劲发,俨然有了初夏的气息。

  林黛玉无疑是个精神上的贵族,正如她在《葬花吟》中写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她看来,花儿是美好而高洁了,即便凋零了也容不得被污秽沾染,也许她的爱情观也是如此吧,容不得半点杂质去沾染。

  同时,林黛玉又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而暮春三月末正是花退残红的时节,每年这个时候,她都免不不了“愁绪满怀无释处”,然后“手把花锄出秀闺”,用锦囊收集院子中的落花,然后亲手埋葬,使其“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过今年这个暮春时节,林黛玉却少了那伤春惜春的愁绪,更多的却是失而复得的喜悦,眼看着父亲的精神一日好似一日,她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不少,本来勾人愁思的残春仿佛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将养了近半个月,林如海还是很瘦,很虚弱,但是精神却越来越好了,不像往常那般,整日昏昏沉沉,甚至还能下床活动一下了,食欲好了许多,本来黄得乏青的脸也恢复了些许血色。

  林黛玉看在眼内,喜在心里,对贾环则更是感激万分。

  大约五年前,林黛玉失去了挚爱的母亲,本以为这次也会失去敬爱的父亲,最终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然而贾环的到来带给了她希望,贾环挽救了这一切,挽救了她唯一的亲人。

  如果说以前,林黛玉对贾环的感觉,更多是出于对优秀异性的一种欣赏,那么现在则多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甚至还有一点点依赖的情愫。

  林黛玉虽然娇弱,实则性格独立特行,正如她在《问菊》一诗中所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所以说,想让外柔内刚,孤标傲世的林妹妹产生依赖感可不容易,毕竟她若瞧不上眼的人,连话都懒得跟你说一句,就更别说其他了。

  然而,林黛玉虽然孤标傲世,但又任情重情,一般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可一旦认准了某人,她又敢爱敢恨,至死无悔,所以在原著中,高鄂所续写的“焚稿断情”,倒也符合林黛玉的性格。

  古代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林黛玉向往的却是自由恋爱,不能嫁给自己所爱的人,毋宁死,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离经叛道,不过这也许正是林妹妹的魅力所在,也是她成为曹公笔下第一女主的原因吧。

  这一日,林黛玉踩着满地落花和阳光来到贾环的住处,然而贾环却不在,只有平儿在屋里做着针线活。

  原来贾环计划在扬州长住一段时间,等林如海的病好了再离开,也顺便向林如海请教学问,所以他让铁虎把平儿从金陵接来了。贾环一向独立自理,不太需要人侍候,但这些年来一直是平儿无微不至地服侍他起居饮食,如今反而有点离不开了,再加上那日有了真正的肌肤之亲,两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他也担心在扬州住久了,平儿一个人留在金陵无聊,而且也不大安全,所以索性接来扬州。

  俏平儿如今“开了脸”,身材越发的丰满迷人了,皮肤白里透红的,见到林黛玉到来,连忙站起来施礼道:“林姑娘来了。”

  林黛玉笑了笑道:“平儿姐姐不必多礼,在做什么呢?”

  平儿笑道:“林姑娘倒是来得巧,正所谓一事不烦二主,这只香囊是您当年送给三爷的,如今穗子掉了两条,偏生我对这活儿又不太熟练,怕打得不好,少不得拜托林姑娘一下。”

  林黛玉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当年送给贾环的那只荷叶香袋,时隔两年多,色泽已经不鲜了,穗子也没了,但整体还是完好的,也没弄脏,就是旧了,下意识地问:“这些年,环儿还一直戴着这个?”

  平儿苦笑道:“可不是,我给他重新做了几个,他还是习惯戴这个旧的,想必原是林姑娘做得好,我做的比不上吧。”

  林黛玉闻言虽知是打趣,但还是脸上有些发热,心中生出一丝异样来,拉住平儿的手笑道:“好弟妹,你又混说了,依我看,环儿不过是念旧罢了,探丫头当年给他做的汗巾子,如今还不是系在他腰上。”

  平儿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嗔道:“林姑娘,你才混说呢。”

  林黛玉笑道:“那里混说了,自打老太太许你跟着环儿回金陵,你便是环儿的屋里人了,难道不值得叫一声好弟妹的。”

  “真真林姑娘的这张嘴不饶人,罢了,婢子惹不起你,婢子也不求你了。”平儿脸红耳赤,心里却莫名的欣喜。

  林黛玉掩嘴笑道:“平儿姐姐莫生气,开个玩笑而已,香袋交给我吧,回头穗子弄好了再送回来。”说完便取了那香囊揣入怀中。

  平儿转嗔为笑道:“那就谢过林姑娘了。”

  “环儿出门了?”林黛玉往内间看了看,没见到贾环,便有点失望地问道。

  “刚刚林姑爷着人来请,说盐运司的张大人来访,让三爷去作陪。”平儿欣喜地道。

  这段时间上门探望林如海的地方官员络绎不绝,林如海一般情况下都推病不见,偶尔几个重量级的人物才会接见一下,而且每次都会叫上贾环作陪,很明显,林如海这是一种提携,宝贵的人脉资源往往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平儿对此自然是十分高兴的,林黛玉也喜闻乐见,环儿最终是要科举出仕的,提前熟悉一下官场也好,不过她又有点担心贾环这张“白纸”会沾染上官场那些杂气,毕竟贾环年轻,面对诱惑难免会把持不住。

  “对了,环儿这些年有没有写剧本?”

  林黛玉兴致勃勃地来到贾环的书案前,毫不客气地翻看起来,结果发现除了科举的书籍,剩下最多的竟是兵书和地图之类,不由心中一动,暗忖:“据说如今辽东兵荒马乱,北边的鞑子也在蠢蠢欲动,环儿这是打算弃文入武不成?毕竟贾家也是武勋世家。”

  嘿,林黛玉想多了,贾环现在是秀才,乡试后大概率就是举人了,科举是他往上爬的敲门砖,而且是最简单便捷的敲门砖,又怎么可能这个时候把这块砖丢了,更何况“入武”也不一定要“弃文”啊,古往今来,文武双全的儒将并不鲜见,而且,贾环就从来没想过借助贾家的力量,也不想与贾家再有过多的牵扯。

  林黛玉翻看了一会书稿,没找到想要的戏剧本,不由大失所望,跟平儿又闲聊了一会便离开了。

第162章 实务

  林如海一般会在两处地方会客,第一处是客厅,第二处则是书房,是以关系的亲疏远近,看他把会客地点选在哪便一清二楚了。这次都转运盐使司张一栋来访,林如海便在书房会见了他,可见二人的关系还是挺密切的。

  张一栋是都转运盐使司的首席长官都转运使,秩正三品,比正四品的扬州知府还要高出一品,而大晋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均是正七品,包括巡盐御史,不过巡盐御史这个职位特殊,开国之初只是临差,后来演变成常职,品秩也有了变化,不是固定的,官员出任巡盐御史之前是几品就是几品。

  譬如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前在户部任郎中,秩正五品,所以现在也是正五品,品秩虽低于转运使张一栋,但他事权大啊,代表皇帝监察地方盐政,整个都转运盐使司的官员都得接受他的领导和考核,而且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相当于手握尚方宝剑。

  所以张一栋虽然官职更大,但实际上却是林如海的下属,这就是大晋以小制大的官场特色之一。

  张一栋当年在船上钓鱼时便见过贾环,不过此时见到林如海把他叫来书房作陪,也禁不住暗暗吃惊,看来林如海是要抬举此子啊,不过转念一想,此子既然救了林如海一命,后者要抬举他也就理所当然了,更何况两人还是亲戚关系。

  且说双方见礼后分宾主落座,贾环则十分上道地站在林如海一则,作为后生晚辈,自然要有后生晚辈的觉悟了。

  “如海兄气色比往常好多了,可喜可贺啊!”张一栋捋着须欣慰地道。

  林如海轻咳一声道:“亏得环哥儿,老夫才侥幸捡回一命,但身子骨却是大不如前了,精力更是比不得以前,我本已向皇上请辞,奈何皇上不允。”

  张一栋吃惊道:“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假以时日,如海兄的身体自然会慢慢康复,何必急于请辞呢?”

  林如海叹了口气道:“本官担任扬州巡盐御史一职将近七载,一直兢兢业业,问心无愧,但近来弹劾本官的折子层出不穷,又遭逢这次劫难,倒不如趁此机会挂冠归去,怡养天年,偏生主上又不准。”

  张一栋劝道:“如海兄别介,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浪必打之。如海兄这些年的政绩斐然,两滩盐税年年足额及时上缴,朝廷上下有目共睹,皇上想必也心里有数,这不,那些弹劾的奏本亦无法动得了如海兄分毫,不过蝉噪蛙鸣罢了,理他们作甚?”

  如今满朝文武基本分成了三个派别,一派是站太上皇的旧皇派,一派是站乾盛帝的新皇派,第三派称之为中间派,谁也不站,若再细分,中间派还可以分成骑墙派和务实派。

  贾环一直想弄清林如海属于哪一派,按理,林如海是太上皇康平帝点的探花,而且祖上也属于旧勋贵,理论上应该属于旧皇派,但是林如海扬州巡盐御史一职却是在乾盛帝登基后上任的,而且一任就是七年,可见也十分得乾盛帝信任,否则也干不到现在了。

  而经过这段时间观察,贾环觉得林如海其实是中间派,既不站太上皇康平帝,也不站乾盛帝,或者说他就是个中间派中的务实派,只干实事。

  盐税占据了大晋国库收入的近三成,有时甚至达到四成,可见盐锐收入之重要,而两淮地区又是全国最大的产盐区,也是盐税收入的最主要贡献地区,光去年就向国库上缴了五百多万两的税银。

  试想一下,扬州巡盐御史这个职位是何其的重要,林如海能够保证每年及时足额向国库上缴盐税,简直就是财神爷,有这么一个合格的财神爷,康平帝和乾盛帝自然都默契地不去动他,倒是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所以林如海才能稳稳妥妥地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七年。

  而现在呢,辽东吃紧,朝廷开支大,花钱如流水,那就更需要稳定的财政收入,林如海扬州巡盐御史的职位自然就更稳了,估计这也是那么人弹劾林如海,但乾盛帝却置之不理,甚至连林如海主动请辞也不批准的主要原因吧。

  这时,只听张一栋又慨然道:“袁宏泰与本官乃同年进士,如今在辽东战败殉国,辽阳和沈阳沦陷,整个辽东尽入金人之手。努尔哈赤此人雄才大略,其野心不小,必不仅仅满足于偏安辽东一隅,如今兵强马壮,又挟连胜之威,倘若渡河进攻辽西,辽西守军未必能抵挡得住,一旦辽西再入敌手,那么努尔哈赤便可兵临山海关,直逼我大明京师。

  如海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你我虽不擅沙场征战,却承蒙皇恩浩荡,分管两淮盐政,正是为国出力,共克时艰之日,此时若请辞,岂不上辜负于国君,下有愧于黎民?”

  林如海闻言精神一震道:“成梁兄一言惊醒梦中人啊,本官惭愧之至。”

  贾环讶然看了张一栋一眼,此人竟有如此高尚的家国情怀,以前倒是小看他了。

  张一栋捋须道:“据说皇上已经下旨重新起用熊廷百经略辽东,而熊大人一向的策略是固守待攻,花费巨大,这次袁宏泰兵败,前方损失惨重,大量的辎重尽入敌手,兵甲要重新打造、军粮要重新筹集、军饷要备足,花钱如流水啊。昨日本官已经收到户部的公文,今年盐锐每引增加到七两,再增发二十万引,两淮增发六万引。”

  贾环不由吃了一惊,据他所知,大晋的盐税在前几年大概是每引六两左右,而整个大晋划分为十纲,每纲限售二十万引盐,应收税银1200万两左右。

  如今每引盐税升到七两,也就是每引多收一两银子,然后还增加二十万引盐产量,那就相当于多收340万两税银,啧啧,这分明是要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啊,朝廷真就这么缺钱了?

  况且,大晋的盐引是一引三百斤,增产二十万引便是6000万斤,分配到两淮地区的六万引就是1800万斤,而两淮地区的盐场能增产那么多盐吗,即便产能足够,又能卖得出去吗?

  贾环偷偷瞄了一眼林如海,果然见到后者眉头紧皱,显然十分为难,良久才道:“两淮增加六万引的配额,现有的盐场产量怕是不够的,新开盐场的话,煮盐的灶户却也不够,此事怕要从长计议了。”

  张一栋苦笑道:“户部催得急,只怕不容许咱们从长计议了,新开盐场迫在眉睫,灶户不够便招用农户和流民。”

  林如海看了张一栋一眼道:“既然如此,成梁兄可有合适的盐场修选地?”

  张一栋精神一振道:“倒是有了两处,一块在盐城县,一块在通县。”

  林如海点头道:“且容本官考虑两日,到实地查看过,再作定夺吧。”

  张一栋闻言欣然同意,又闲聊了片刻才离开。

  林如海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微笑道:“环哥儿,你的文章自是极好了,四书五经也稔熟,但是于实务这块还有欠缺,策论题答得好不好,主要还是看实务,姑父现在让你接触实务,于你以后做策论题大有益处。”

  贾环忙道:“姑父用心良苦,环儿铭感于内。”

  林如海摆了摆手道:“说这些就见外了,嗯,这几日你也随我往盐场巡视吧,顺便也了解一下盐课方面的实务。”

  贾环连忙点头称是,这时一名下人在书房外面禀报道:“老爷,琏二爷求见。”

  “嗯,让琏哥儿进来。”林如海和声道。

第163章 暴利

  贾琏毫无疑问是个大帅哥,面若敷粉,唇似施脂,穿着白色箭袖公子服,足踏步云靴,翩然走了进书房,可是当他看到站在林如海身侧的贾环时,神色明显有点不自然了,上前施礼道:“贾琏见过姑父大人。”

  林如海点了点头微笑道:“琏哥儿不必多礼,这是打何处来?”

  “侄儿近段时间忙于回购当初售出的产业,直至今日,所幸已全部追回,还请姑父大人过目。”贾琏说完便把回购的地契屋契等逞给林如海,神色间既有如释重负,也有一丝得意,并且偷偷地睨了贾环一眼。

  贾环有些无语,林家的产业是被你贱卖的,如今追回来不过是将功赎罪罢了,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呢?

  当然,贾琏的办事能力还是在线的,这点必须肯定,不过这次能成功追回贱卖的产业,大概率也是因为林如海还活着,如果林如海真挂了,那些买家未必会卖贾琏的面子,毕竟吃进肚子里的肥肉,谁也不乐意吐出来。

  林如海接过那些契票,看也不看便收了起来,虽说贾琏这个内侄子不太厚道,但终究是千里迢迢护送女儿回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捞点好处也情有可愿,再加上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也不能让他太过难堪,所以微笑道:“琏哥儿辛苦了。”

  “这是侄儿应该做的,如今姑父大人的病情已经大有好转,而府里诸事繁忙,所以侄儿打算近日先回京去,至于林妹妹,此时必不愿随侄儿回京的,不若等姑父大好了,府里再派人来接,或者侄儿亲自来接亦可。”

  贾琏在扬州待了两个月,也玩够了,又出了刁胜这趟事,挺尴尬的,所以早就想离开了,只不过林如海的病情严重,不好意思告辞罢了,如今林如海的病情有所好转,再加上贱卖出去的林家物业也尽数追回了,于是赶紧趁机告辞,免得不自在。

  林如海那能不明白贾琏的心理,所以点头道:“也好,不过琏哥儿还是稍晚几天再出发吧,山高路远,千里迢迢,来一次也不容易,姑父准备些手信给你带回去。”

  手信?这个可以有,贾环也打算让贾琏帮忙带点礼物回去给三春和薛宝钗她们。

  贾琏退出了书房,心下怅然,也颇为无趣,当初接到林如海病重的消息,贾母派他护送林黛玉火速南下,出发的前一晚,父亲贾赦,还有王夫人都找过他“面授机宜”,说林姑父在巡盐御史这个肥差上坐了这些年,家资肯定丰厚,而林家人丁稀薄,林如海膝下只有一女,换而言之,林黛玉是林家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所以让贾琏好生料理,肥水可不能流了外人田。

  当然,贾赦和王夫人说得没有这么直白,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让贾琏把林家财产打包带回京。

  至于王熙凤,说话就要露骨多了,而且就她那贪婪的性子,恨不得雁过拔毛,鹭鸶腿上劈精肉,所以对贾琏此行的“期望”很高,千叮万嘱的,巴不得丈夫混个几万两“私房钱”回去。

  结果,贾环突然间蹦了出来,林如海竟然起死回生,遗产自是不必再处理了,贾琏自然一个子儿的好处也捞不着,难免心下怅然,也自感无趣,唉,回京后少不得挨老头子一顿白眼。

  幸好,贾琏此行还办成了一件事,否则这次真的就完全白跑一趟了。原来出发之前,贾赦交给了贾琏一批盐引,总共五百引,大概市值九千两银子吧。前段时间,贾琏以六千两的价格将这批盐引转手给了二道贩子,而贾赦当初搞这批盐引时,只花了一千两银子,所以相当于过一过手就纯赚五千两银子,暴利得让人发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晋的盐引都是户部每年统一颁发的,普通人想获得盐引,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把粮食、布匹、马匹等物资输送到边疆去,以此来换取盐引,也就是所谓的“开中法”。

  简单的来说吧,由于边地苦寒,不安全,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低,而庞大的守边将士群体却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这对朝廷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鼓励商人把粮食物资输送到边地,于是朝廷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开中法,将盐引与之挂勾,盐商若想获得盐引,那就必须把粮食物资等运到边疆。

  主要操作分三步,第一步是报中,每年朝廷将项目贴出来公开招标,譬如往山西运输一石粮食,可换取一张引盐,总共需要运送xxx石粮食。哪位盐商若有意愿承包这个项目,那就揭榜登记,是为报中。

  第二步是守支,商人如期把所需的粮食运到指定地点,领取该得的盐引,然后便可以拿着盐引到指定的盐场等候取盐,亦即是守支。

  第三步是市易,盐商在指定的盐场拿到盐,运到指定的区域售卖,是为市易。

  所以啊,商人想拿到盐引并不容易,这过程周期很长,而且运送粮食的路途遥远,人吃马喂的,往往一石粮食运到目的地后只剩半石,甚至更少,消耗巨大,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奇高,但是商贾们依旧趋之若鹜。

  为什么?

  因为卖盐的利润实在太可观了,即便除去这些成本,依旧还是大赚,所以盐商们争相把粮食物资运往边地,以换取盐引,一些头脑灵活的盐商甚至直接请人在边地开荒种粮,以减低运输成本,于是边地出现了大量的“商屯”。

  如此一来,边军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大晋的边疆也繁荣了,朝廷也能省下一笔巨大的开支。

  毫无疑问,开中法是一门好政策,但是再好的经,若让歪嘴和尚来念,也得变成歪经。

  大晋立国近九十年,开中法渐渐开始走样了,一些权贵眼见盐利丰厚,于是开始伸手,利用关系和特权来搞盐引,一些皇亲国戚甚至直要向皇帝索要,这就是所谓的“占窝”。

  这下好了,盐商们辛辛苦苦把粮食运到边境,这才换到了盐引,结果勋贵权戚们动动嘴皮就把盐引搞到手,而且几乎是零成本,你说气不气人?

  贾赦这五百引盐便是靠关系搞到手的,不过并不是零本,也花了一千两银子,但一转手就赚到五千两,依旧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暴利。

  且说贾琏离开书房后,贾环便禁不住问道:“姑父大人,朝廷欲将盐税增加到每引七两银子,这个没问题,反正羊毛出自羊身上,那些盐商最多不过将成本转嫁给百姓,但是增加二十万引的产量,一下子增产这么多盐,真的能卖出去?只怕盐商未必会乐意吧?”

首节上一节83/1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