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23节

  朱元璋也无意再讨论该问题那些问题若后世新朝解决不了,待其出现在大明,只怕更解决不了。

  大明不可能真的万年万代。

  “行,放电影吧。”

  刘宽当即拿起平板,调出准备好的电影进行播放。

  老朱、朱标等人一看,发现刘宽找的电影赫然是刚才视频中介绍的那部《逆行人生》。

  刚才视频介绍时,不少人就对这部电影好奇得很,如今便都兴趣勃勃地看起来

  两个小时后,电影放完。

  老朱一家子想着电影半开放式的结局,竟一时无人出声。

  几息后,朱允问:“老师,后世怎会有那么多外卖骑手?”

第388章 大明也能有外卖,论取西域

  相较于第一次看《逆行人生》的老朱一家子,已经看了三遍的刘宽心情就没那么沉闷了。

  听了朱允的问题,他道:“当然是因为人们需要了后世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忙起来没时间回家做饭,甚至没时间去酒楼食肆吃饭,便在网络上点餐,让外卖骑手送来。”

  “这不仅为其节省了部分吃饭时间,也给了外卖骑手一份订单,算得上是一举双得。”

  “若是往深处讲的话,其实就是社会高度发展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听刘宽讲完,朱允及其他一部分在大本堂上学的皇子、皇孙都习惯性地思考起来。

  朱允是朱标第三子,亦是常氏所生,按大明习惯算,今年已十二岁了。

  他在大本堂读书六七年,不仅跟刘宽学习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习惯按刘宽的引导去思考问题。

  虽然朱允天资比朱雄英差点,但方才的问题刘宽讲得明白,此时他略一思考便理解了。

  此时,朱标想起电影中主角送外卖时遭遇的种种意外,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不禁感慨道:“后世送外卖看似容易,可想要赚较多的钱,却不容易啊。”

  朱元璋想法却不同,“有什么不容易的若一个骑手在某个城市混得久了,熟悉路线及各方百姓居所,送外卖便简单得很。”

  “否则的话,之前那个视频怎么将其称之为后世门槛很低的工作之一?”

  近两年利用差事之便在大明游历了不少地方的朱檀则道,“其实咱们大明也有不少人点外卖京师、苏州、杭州等大城中,如今酒楼食肆林立,豪富之家也不少。”

  “有的富贵人家想吃某个酒楼的饭菜,又不想过去,便会让自家仆从过去订餐,然后让仆从取回来,或是酒楼的伙计送来。”

  “我听闻,昔日赵宋汴梁城中,就曾有专门为富贵人家送酒食等物品的跑腿人,能以此谋生。”

  “咱大明发展下去,城市之繁荣纵及不上后世,但赶超赵宋却是没问题的。”

  随后,老朱一家子又讨论了下电影中其他各方面的问题,这才罢休。

  “和以前一样,十二岁以上的皇子还有雄英、刘宽,都随咱到偏殿聊一聊。”朱元璋站起来道。

  “是。”

  朱标、刘宽等应了声,便跟着朱元璋去偏殿。

  朱蕙兰则拿起平板电脑,在一众嫔妃、公主的要求下,调出之前的武侠金曲视频播放给她们看

  偏殿布置一如前年此时。

  众人落座后,朱元璋便道:“高日、日国事务咱都已经布局好,只待瓜熟蒂落,为了能将这两地彻底纳入咱大明的统治,倒不用太过着急。”

  “倒是西域,汉唐之时便为中国所有,自唐末至今已脱离中原王朝数百年,胡风日盛,昔年汉儿亦早已化作胡儿。”

  “如今咱大明国力鼎盛、威加四海,是时候将西域重新收回,令西域各族重沐王化了。”

  “都说说吧,这西域怎么取才好?”

  较为详细的西域舆图就挂在殿内屏风上,一时间众皇子都看过去。

  其实这些皇子们知道,如何收取西域朱元璋、朱标必然早有定计,如今朱元璋问他们,不过是锻炼他们处理国家大事的思维,加以考验而已。

  在其他人还在思考之际,朱檀仗着才思敏捷,抢先道:“父皇,儿臣认为取西域之上策乃逼降。”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道,“展开细说。”

  朱檀道,“据儿臣所知,自咱大明改革工商、重视商贸后,便有不少商人前往东察合台汗国经商。”

  “大约四五年前,父皇在日国实施‘改稻为桑’之策的同时,也授意光明卫引导商人诱使该国百姓多种植棉花。”

  “如今‘改稻为桑’之策在日国颇见成效,想必西域类似的‘改麦为棉’之策也进展不小吧?”

  “若如此,东察合台如今粮食只怕多依赖我大明及中亚诸势力。”

  “此外,儿臣还知道,朝廷曾多次向东察合台售卖卫所军汰换下来的刀甲等装备,令该国军备亦多依赖于咱大明。”

  “如此情况,儿臣认为,只要父皇一道圣旨,不论那东察合台的黑的儿火者汗愿与不愿,都会乖乖上表请求内附。”

  朱檀讲完,环视众兄弟,露出一副自得的表情,心想:父皇在西域的布局对咱们这些人来讲属于明摆着的,就这你们还需要慢慢思考,合该让我得了表现的机会。

  虽说他们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希望,有的人志在海外就藩,有的人则想在国内做些志趣所在之事,但能朱元璋赏识,将来便可能多一份支持,所以还是得争。

  然而,朱檀没自得几秒,楚王朱桢便开了口。

  “父皇,儿臣认为,朝廷虽然在西域多有布局,如十弟所言,有可能一道圣旨逼降,但更有可能令其彻底投靠帖木儿,或者说与帖木儿结盟与我大明为敌。”

  朱檀没想到朱桢竟然会跟他唱反调,不禁皱眉道:“六哥只怕想多了那跛子帖木儿篡夺西察合台不足二十年,虽称霸中亚,但其国力军势如何能与大明相比?”

  “另外,此前东西两察合台汗国连年征战,仇恨颇深,东察合台怎么可能与其联合,对抗我大明?”

  朱桢看了朱檀一眼。

  朱檀从小就聪明,如今年二十岁,在刘宽数年的教导下,又有近几年朱元璋指派的各种差事磨砺,已然成为了一位翩翩佳公子。

  可惜,终究历练少了些,看问题也不够全面。

  他一笑道,“十弟说的都没错,可惜分析的却不够去全面,也忽略了一关键之事。”

  “正因为帖木儿不如我大明强大,东西两察合台才会放下仇怨,共抗我大明。”

  “而其中的关键便是宗教东西察合台虽都由蒙古贵族建立,但如今却都受伊教影响颇深,且不沐汉化久矣。”

  “那黑的儿火者汗,即便知道咱大明军势强盛,也未必敢忽略伊教,内附我大明该国如今已政教合一,若内附我大明,伊教便只能交出权力,如何肯干?”

  “反倒是西察合台与东察合台一般,受伊教影响颇深,二者不论是沟通还是联合,甚至是融合,都不存在多大阻碍。”

  “十弟仔细想想,那黑的儿火者汗究竟是偏向哪边的可能多些。”

  朱檀沉默了。

  他不得不承认,之前忽略了宗教因素。

  但他不甘心就这么被朱桢占去风头,回过神来便道:“那六哥的倒是说说,咱大明该怎么取西域?可不要说,武力夺取,那东察合台就不会联合西察合台了。”

  朱桢起身,面向朱元璋,抱拳道:“父皇,儿臣以为,我大明取西域唯有武力夺取一条路可利用之前的布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唯有如此,方能快速收回西域,并覆灭黑的儿火者汗等与伊教关系紧密的蒙古贵族势力,使其来不及与西察合台沟通、求援。”

  “待夺回西域后,朝廷可让伊教如佛道两家一般受朝廷赦封、掌控,若其不愿,则驱逐之。”

  “再多遣僧侣、道士入西域传教,尤其是僧侣毕竟数百年前,西域佛门信徒居多,即便今日亦不曾断绝,是有相当基础的。”

  “解决了宗教问题,再施以仁政,如妹婿所言,设法令当地百姓增收。”

  “最后再多建学校,辅以儒家教化,必能令西域彻底归心我大明!”

  听了朱桢这番话,朱标、刘宽都不禁微笑点头。

  朱元璋更是笑着道,“老六这番见解很不错,几乎跟咱和标儿商量的差不多了,看来你这一两年主持日国事务,眼界果然打开很多,思虑也更加全面了。”

  朱桢谦逊道,“皆赖父皇教导有方,更有几位兄长为榜样,儿臣才能不断进步。”

  另一边,朱檀暗暗撇嘴,心想:说六哥眼界打开、思虑全面,不就是批评我眼界没打开、思虑不全面吗?

  我有那么差劲?

  朱元璋恰在此时看过来,道:“老十,莫要自诩聪明便骄傲自大,你还年轻,要学的东西多着呢。”

  朱檀是不敢顶撞朱元璋的,当即低头拱手,“父皇教训的是,儿臣谨记。”

  心里则又在想:我一定要尽快就藩海外!从此自由自在!

  朱桢、朱檀将西域之事聊得这么清楚,其他皇子自然没的说了。

  于是朱元璋又拿大明内部的一些大事来考较诸皇子。

  聊了一个多小时,他才让众皇子退下去,却留下了朱标、刘宽、朱雄英。

  朱元璋先对朱雄英道,“雄英,去年你已在京师亲军中磨练一年,想必对军中基层事务已有些了解了。”

  “但你将来既不需要当将领,也不需要像你的那些皇叔般就藩海外,就军事而言,你更需要全面的了解。”

  “因此,咱想趁着收取西域的机会,让你去历练一番并非去前线,而是在陕甘负责协助督办后勤事务。你可愿意?”

  按大明习惯,朱雄英今年已经十六岁了,而一年的军中生活则让他更成熟了些,已有几分成年男子的样子。

  他闻言抱拳道,“孙儿愿意!”

  “好。”朱元璋微笑点头,看旁边朱标张口欲言,他猜到朱标忧心什么,便道:“你放心,雄英去陕甘,咱会配备一支足够好的医疗队伍来保证他的健康。”

  刘宽其实也有点担心朱雄英出意外,可听了老朱这话便放心了些,同时又不禁佩服老朱的敢与舍得。

  第二更。

  晚安~

第389章 八大军校,晋藩出海

  朱元璋先给朱雄英派了差事,接着才聊起别的事。

  “咱大明今年军事上便以收取西域为主;其次便是在南洋方面继续以卫所推行垦荒屯田之策,进一步扩张吕宋都司、海龙都司的范围。”

  吕宋都司已经建立有几年时间了,如今卫所已经沿着吕宋岛西海岸设立到了南边的后世佛得岛一带实际国土范围局限于后世马尼拉湾周边的吕宋国,则早就内附了大明。

  至于海龙都司,则是去年秋天在海龙卫基础上组建的。

  主要范围包括后世马来半岛西南新嘉坡至吉龙坡数百里海岸,以及满剌加海峡对面的一些岛屿。

  北边与暹罗、占婆两国势力范围相接实际领土并不接壤,因为中间半岛雨林中有许多只是名义上臣服于暹罗或占婆的土人部落。

  南边则是与国土面积仍在持续萎缩的三佛齐王国相接壤。

  等于是紧紧掌控住了满剌加海峡。

  如今大明君臣都已明白,大明在南洋的统治扩张主要对手并非南洋诸国,而是当地的环境、气候想实现稳固且长久的统治,就必须让大明的卫所军尽力克复当地环境、气候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至少实现卫所军能自给自足才行。

  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卫所军及移民,在当地垦荒屯田,建立类似贵州屯堡一样的卫所军村落。

  这绝非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注定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之功方能见到大的成效。

  再加上南洋并没有能威胁大明统治的国度,所以不论是朱元璋、朱标,又或是刘宽,对大明在南洋的统治进度都不着急。

  “国内政事今年咱们要做的也不少,其一便是彻底完成十七省的清丈田亩及摊丁入亩。”

  “其二,则是向直隶、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五省之外的其他行省,推广种植红薯、玉米、土豆等新作物。”

  “还有,在琼州、东蕃、吕宋等地的橡胶种植,也得盯紧些,尽快扩大种植规模橡胶于咱大明工业发展多么重要,咱们都是知道的。”

  “其三则是教育改革事宜,刘宽,你认为今年学校制可否由直隶推广向其他行省?”

首节上一节323/4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