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第527节

  然而,这一日,吕岩归家时,却远远地看到了不少人聚集在自己家门口。他们的面色都不对劲,仿佛发生了什么大事。吕岩心中顿时一突,莫名地感到一阵不妙。他赶忙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有左邻右舍见到了吕岩,一个个面色复杂。其中一个拉住吕岩的手,低声说道:“小吕岩呀,你父母都得了急病,在今天去世了!”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吕岩的脑海中炸响。他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仿佛失去了所有的思考能力。他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机械地向前走着。

  吕岩浑浑噩噩地过了很久,才渐渐反应过来。他甚至没有了哭泣的力气,只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开始以幼童之身操办自己家人的身后之事。

  在这个过程中,吕岩仿佛有了一种看破尘世的觉悟。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舞台之上,看着世间的纷纷扰扰,却再也无法激起心中的波澜。

  然而,当吕岩买来了棺木,准备收敛亲人尸首的时候,那些病逝的家人却突然活了过来。吕岩惊喜交加,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380章 修行

  这次经历让吕岩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虽然多了一颗看破世俗的心思,但却并非无情。

  反而,他更加珍惜与家人之间的亲情。他明白了,修行之路虽然重要,但家人之间的情感却更加珍贵。

  转眼间,又过了小半年时间。吕岩的生活渐渐归于平静。他每天上学、放学、与家人相处,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这一日是大年初一,吕家村来了个乞丐。他靠在吕岩家的大门上讨钱,吕岩心地善良,便给了他一些钱。谁知那乞丐却贪心不足,在拿了钱之后还讨要这个、讨要那个。

  吕岩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一一给了他。只是他给得慢了一些,那乞丐便破口大骂起来。面对这种情况,吕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一再赔礼道歉。那乞丐这才笑着离开了。

  过了年,又一日,吕岩上街购买东西时遭遇了刁难。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一一应对了过去。

  这样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吕岩的生活中。他护羊、渡船、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他仿佛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生活的战场上不断前行。

  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吕岩却再次遇到了一件怪事儿。这一日,他独坐家中。忽然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鬼神冒了出来,纷纷要来捉拿他。喊打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吕岩见状却并未惊慌失措,他平静地询问这些鬼神的来意。只见有几个夜叉押着一个血肉淋漓的囚犯走了过来。

  那囚犯见到了吕岩立刻大叫道:“吕岩!还我命来!我被你上辈子杀害了!你这辈子要为我偿命!”

  吕岩却是一点也不慌张,他冷静地询问:“既然你是我前世所杀,那你这被杀者为何现在却穿着囚服?”

  那囚犯嘴硬道:“我被你所杀还被你冤枉因此死后入狱!”

  吕岩摇了摇头道:“那只是你一家之辞无法验证。我今生的性命也无法为你抵了。”

  闻言那囚犯却丝毫不愿意罢休他张牙舞爪地朝吕岩扑来:“不行!我要你还我命来!”

  除了囚犯那夜叉此刻也帮助他一同朝着吕岩而来要让他偿命。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空中突然传来一道大喝声。顿时那些鬼神、囚徒、夜叉都尽皆消失不见了。

  同时有一道身影从空中落下还鼓掌赞叹。吕岩一看竟然是当初自己在村子外追了几十里的那位老人。

  他见到老人并未太过激动反而很冷静地询问道:“老爷爷自从见了你后我遭遇事情良多是否和你有所关系?”

  六耳猕猴闻言一愣他没想到这吕岩竟然已经察觉到了端倪。但他反而越发欣赏这个孩子了。他神色从容,嘴角微微上扬,不紧不慢地点了点头。随后,缓缓开口道:“不错,此前我对你设下十道考验,正是为了探查你的心性与品行是否端正。”

  六耳猕猴目光灼灼地盯着吕岩,接着问道:“如何?你心中可有怨言?”

  吕岩轻轻摇了摇头,神色平静而坚定,说道:“老爷爷,您虽多次试探于我,但并未对我造成丝毫伤害,也未曾危及我身边之人,我又怎会怪罪于您呢?”

  听闻此言,六耳猕猴看向吕岩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与赞许,他抚须而笑,说道:“佛门讲究出家之人需斩断七情六欲,方能证得正果。然而,我们道门却有着不同的理念,我们更看重‘尘心不灭,仙才难得’。之前对你的一番考验,便是想看看你除了求道之心外,是否还保留着一颗未被尘世磨灭的凡心。”

  “你本就怀揣着求道之心,但若不经考验,日后也难有得道的希望。如今,你已顺利通过了考验。”六耳猕猴顿了顿,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问道,“现在,你可还怀有求道之心?”

  吕岩没有丝毫犹豫,目光坚定,朗声答道:“有!”

  “好!”六耳猕猴双手抚掌,发出清脆的掌声,眼中满是赞赏,接着说道,“你虽有了得道的希望,但如今功德善行尚未圆满。今日,我便传授你一门‘点石成金成银’的黄白之术。你可用此术救济世人,利益众生。待你积满三千功德,行满八百善事,我自会前来度你成仙。”

  吕岩听闻六耳猕猴要传授自己这等神奇的法术,用以行善积德,却并未立刻欣喜若狂、失去理智。

  相反,他神色冷静,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恭敬地问道:“老爷爷,我想请教,用石头和铁变化而成的黄金、白银,在变化之后,是否还会发生其他变化?”

  六耳猕猴微微一怔,随即回答道:“三千年后,它们会恢复原本的本质。”

  吕岩听后,再次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说道:“如此看来,此法术虽能在一时之间造福世人,但三千年后,却会贻害后人。这岂不是得不偿失?既然如此,这法术不学也罢,我也不愿做这种只图眼前之利,却不顾后世之事。”

  被吕岩拒绝,六耳猕猴却并未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笑声爽朗而豪迈。他看着吕岩,眼中满是赞叹,说道:“仅凭你这颗善良的心,那‘三千’功德与‘八百’善行,便已在你心中悄然种下。积德行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行善的心意。你有如此善心,日后大道可期,定能有所成就!”

  说着,六耳猕猴的身躯微微一晃,原本那老人的模样渐渐消散,化作了自己的原身。只见他毛脸雷公嘴,身着一袭道袍,虽模样有些滑稽,但此刻却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道家气度。

  吕岩见状,大为吃惊,脱口而出道:“大护法?”

  在整个车迟国,六耳猕猴的名声可谓如雷灌耳。他常常以各种猴毛化身,在车迟国的各个角落播放“影戏”,引得众人纷纷围观,故而在车迟国中声名远扬。车迟国中,无人不知六耳猕猴是大国师的首徒,也是护法大弟子,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大护法”。

  吕岩此刻也认出了六耳猕猴的身份,心中既惊讶又敬畏。

  六耳猕猴看着吕岩,面带微笑,说道:“我奉家师林楠之命,前来对你进行考察。如今,你已顺利通过考察,具备了入门修行的资质。”

  “只是,车迟国自有其法度,你在尘世中还有家庭牵挂,因此当下无法直接入门修行。”

  “你且回去好好学习,待日后考入道门大学,前往九极山,再拜入师父门下,那时你便是我的师弟了!”

  说着,六耳猕猴伸手拔下了三根毫毛,递到吕岩面前,说道:“这三根毫毛,便作为你的护身符,同时也是你入门的凭证。”

  吕岩一时间有些发愣,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六耳猕猴已将三根毫毛塞进了他的手中。随后,六耳猕猴身形一闪,一个跳跃,瞬间便跳到了空中,踩着云头,潇洒离去。

  原地只留下吕岩,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心中满是感慨。

  而就在六耳猕猴对吕岩进行试探的同时,林楠已踏上云霄,离开了人间,前往三清天中的某一重天,去拜访上清灵宝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乃是三清之一,地位尊崇。在上古时期,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号通天教主。他曾创立了盛极一时的“截教”,门下弟子众多,势力庞大。然而,后来截教遭遇大劫,逐渐覆灭,门人弟子散落各方,截教的精义与教义也渐渐融入了道门道教之中,成为了道教基础的一部分。

  林楠从人间扶摇直上,直破云霄,朝着天庭之上飞去。不过,他并未经过南天门。因为这三清天,乃是三清真正的居所,位于天庭三十三天之上,堪称“天外天”。这三清天,早已超脱了三界的范畴,乃是三清各自开辟的独立世界,自成一格。

  林楠一路向上,终于来到了三十三天之外,抵达了上清境禹余天,也就是上清灵宝天尊的居所。

  林楠踏入这上清境禹余天,顿时感觉与外界大不相同。他本就打算进行那“三花化三清”的修行,其中太清之境已然修成。而在这上清境禹余天中,他隐隐感觉到体内的另一境界也开始蠢蠢欲动,似乎即将有所突破。

  “若能在此等环境下修行,上清之境指日可待。”林楠心中暗自思忖。

  这上清境禹余天乃是上清灵宝天尊亲手开辟,其中弥漫着他的气息,甚至蕴含着许多属于上清灵宝天尊的法则与奥秘。

  昔日,盘古大神开天辟地,其元神一分为三,化作了三清。三清不仅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力量,也象征着盘古的三魂。他们与天地交感,各自化作了始、元、玄三气。其中,元始天尊代表了“始”气,灵宝天尊代表了“元”气,道德天尊代表了“玄”气。这三种气,又分别代表了天地的三种不同状态。

  三清天,乃是三清各自开辟的世界,其中蕴含着他们自身的法则与修行道路。因此,三清天又被尊称为“三清圣境”,绝非一般人能够进入。除非是得到了三清的传承,并且自身修为达到一定境界的仙神,才有资格踏入这圣境之中。

  此刻,林楠身处这上清境禹余天,这里充满了根本的“元”气。林楠此前已经修成了代表太上的太清之境,也就是修出了一道根本的“玄”气。如今,在这充斥着“元”气的环境中,林楠仿佛看到了修成另外一三清之境的希望。

  林楠心中虽有所感应,但他深知此地乃是上清灵宝天尊的居所,不能贸然在此修行,以免失了礼数。

  而且,一踏入这上清圣境,林楠便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意志,这意志仿佛在无形之中指引着他前行。

  林楠心中并无迷茫,他深知这股意志,定然就是上清灵宝天尊的意志,也是他此次前来要拜见的对象。

  遵循着这股指引,林楠朝着上清圣境的中心走去。

  在这圣境的中心,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那便是上清灵宝天尊的居所。

  林楠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宫殿之中。在大殿的正中央,他看到了上清灵宝天尊端坐在那里。眼前的上清灵宝天尊,与三清观中的神像一般无二,只是多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奥秘。

  仅仅只是看着眼前的灵宝天尊,林楠便感觉仿佛窥见了大道的奥秘,心中有所领悟。

  “弟子林楠,拜见上清祖师!”林楠恭敬地跪地行礼,口中称呼的并非“天尊”,而是“祖师”。

  在道门之中,凡是道门弟子,都可尊称三清为祖师。然而,又有几人真的有胆子、有资格如此称呼三清呢?

  但林楠却有这份底气,他如此称呼,不仅拉近了与上清灵宝天尊的关系,更让二者之间多了几分渊源。

  其实,林楠如此称呼也并无不妥。自他踏入修行之路以来,所修行的便是“太上三天正法”,他所施展的金光咒等神通,口中诵念祈求的,皆是三清的力量。

  此时,上清灵宝天尊看着林楠,面上神色平静如水,让人难以捉摸。他的声音宏大而神圣,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林楠,车迟国师,道门道子,人间道主。”

  上清灵宝天尊的目光仿佛具有穿透力,将林楠上上下下打量了个遍。林楠只觉浑身上下仿佛被看穿了一般,但他并未抗拒,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任由上清灵宝天尊审视。

  过了片刻,上清灵宝天尊缓缓开口道:“你此番前来之意,吾已知晓。”

  只见上清灵宝天尊微微挥了挥手,顿时,一个蒲团缓缓浮现在了林楠的身前。

  林楠神色从容,迈步上前,盘膝而坐于蒲团之上。随后,他恭敬地说道:“多谢上清祖师。弟子心中有许多疑问,还望祖师能够为弟子解答。”林楠心思灵动,瞅准时机,将自己修行路上的诸多困惑一股脑儿地抛了出来。这些问题,既有关于修行法门精微之处的疑惑,也有对各类修行要诀的探寻。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之中,最为关键的,当属与上清相关的疑惑。

第381章 静修

  林楠志在将三花化为三清,如此一来,便需修成玄气、元气、始气这三种至关重要的气息。

  若想达成这一目标,对这三种气息有深入透澈的了解,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一直以来,林楠虽修习的是三清正法,然而在修行道路上,更多的是受到太上老君的悉心教导。

  正因如此,他在修成“玄气”这一步时,并未遭遇太多艰难险阻,进展颇为顺利。

  但“始气”与“元气”的修行,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两者分别对应着上清之境与太清之境,想要顺利修成,着实需要耗费一番不小的精力。

  也正因如此,林楠此次前来拜见上清灵宝天尊,其核心目的便是为了在修行上得到指引。

  随着林楠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出,上清灵宝天尊并未有丝毫保留,而是耐心细致地逐一为他解答。

  灵宝天尊讲解得极为投入,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渐渐从被动回应转变为主动阐述,仿佛是专门为林楠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道”盛会。

  林楠全神贯注,沉浸在灵宝天尊所讲述的玄妙道法之中,外界的一切仿佛都已与他无关。

  时间悄然流逝,不知过了多久,那蕴含着无尽智慧的讲道之声,才缓缓停歇。

  林楠依旧沉浸在那玄之又玄的境界里,过了好一会儿,才如梦初醒般慢慢回过神来。

  即便以林楠的悟性与修行底蕴,面对此次讲道所蕴含的庞大信息量,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

  此次讲道内容极为繁杂,除了涉及元气与上清之境的精妙之处外,还涵盖了诸多其他法门。

  这其中,既有炼器之法的独特技巧,也有修行根基的筑造之法。仅仅是这一次听道所获取的知识,就足以让林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琢磨、去领悟。

  就在林楠还沉浸在讲道的余韵中时,灵宝天尊忽然开口道:“你之前放过牛魔王一家,此举甚好。”林楠闻言,微微一怔,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不明白灵宝天尊为何突然提及此事。

  灵宝天尊接着说道:“那牛魔王,在上古时期,曾是我的坐骑。只是后来截教分崩离析,它也随之流落到了地仙界,沦为了妖魔之流。”说着,灵宝天尊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色,“只是它不识天数,终究难以逃脱被佛门降伏的命运。”

  林楠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原来灵宝天尊无缘无故地为自己讲道解惑,背后竟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内情。

  林楠正暗自思索之际,灵宝天尊的声音再次响起:“你如今身为道门道子,人间道主,肩负着振兴道门的重任。那么,对于昔日的三教,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林楠微微一愣,随即陷入沉思。他深知,此刻站在自己面前的灵宝天尊,是以“通天教主”的身份来询问自己这个问题。显然,通天教主对于自己曾经创立的截教,依旧怀有难以释怀的情感。

  虽说截教的覆灭,对于通天教主而言,并未造成实质性的重大损害,不过是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一段或深或浅的印记罢了。但这份情感,却如同深埋心底的种子,始终难以消散。

  林楠沉吟片刻,心中权衡着该如何回答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最终,他缓缓开口道:“三教的存在,在如今的时代,已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三位祖师的理念与精义,早已融入到道门的根基之中,成为了道门发展的基石。”

  然而,通天教主听后,却喃喃自语道:“没有意义?怎会没有意义呢?我那截教,万仙来朝,天下但凡有心修行之人,皆可入门修行,广传修行之道,这其中的意义,又岂是轻易能抹去的?”

  面对通天教主的感慨,林楠神色郑重地回应道:“正因为如此,祖师所创立的截教之中,才难免良莠不齐。或许在创立之初,大家都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心向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心易变,难免会出现一些为非作歹、品行不端之辈。”

  林楠此言,实则意有所指。上古时期的截教,虽号称万仙来朝,声势浩大,但其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杂质。有些截教门人,无辜枉死,令人惋惜;但也有些,却是罪有应得,死不足惜。

  林楠说出这番话,并非是要故意打击通天教主,因此,他紧接着又补充道:“阐教同样存在诸多弊端,那……”随后,林楠便侃侃而谈,分析起阐教的种种不足。

  在当今的天地之间,莫说截教,即便是阐教,也早已成为了历史。时间的洪流,无情地冲刷着一切,证明了这两教的理念与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然,曾经的三教截教、阐教、人教,如今都已融入了道教,成为了道教深厚底蕴的一部分。而曾经的西方教,更是摇身一变,化作了佛教,成为了佛门的中流砥柱。

  林楠以一个后来者的独特视角,自然能够清晰地洞察到当初几个教派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因此,他能够点评得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这一会儿,他直言截教存在诸多问题;下一刻,又指出阐教难以长久存续;再接着,又谈及西方教若不是化为佛门,也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延续。

  这一番点评下来,通天教主对林楠不禁刮目相看。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更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道门的发展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待林楠说完,通天教主微微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丝赞赏之色,说道:“不愧是人间道主,你这份认知,倒是清晰透彻,毫无偏差。”

  通天教主顿了顿,又问道:“那你认为,在你手中,道门是否能够抵御佛门的兴盛之势呢?”

首节上一节527/5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