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29节

第164章 再创辉煌

  多尔衮在岳州,长沙等地行动不断,准备大展拳脚的同时,朱慈在荆州也开始了战前准备,这是他各个击破清军,迫使多尔衮撤军的大好机会。

  这个时候,殿前中军,殿前左军,天骑军,甚至李过麾下的忠贞营,都已经恢复了一定野战的实力,只要八旗军的局部兵力不满一万,朱慈便很有信心取胜。

  当然,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将反击的重点放在了岳州府城周边,以牵制长沙外围的清军主力。

  只不过,随着局势的演变,特别是确定了洞庭湖水师的强悍实力之后,朱慈敏锐察觉到了荆州的战机,随即对原本五军都督府的既定战略做出了调整。

  这些战略调整,自然都是基于战场前线传回的充足军事情报,朱慈一直到多尔衮领着主力大军包围长沙府城,鞭长莫及的时候,才开始行动。

  而此时,荆州城外,八千余八旗军和披甲包衣兵,还有近万名绿营军,对于南面数万明军的秘密集结,还完全没有任何察觉。

  他们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荆州城和北面,李过同样得到了一千多匹战马补充,他如今凭借城墙的掩护,频繁出击,使得这些留守的清军苦不堪言。

  不仅如此,由于这个时候襄阳已经成为清军的后勤周转中心,又因为清军的南征主力各部都调到了前线,各地清军都十分担心明军对粮道的突袭,不得不派出大量兵马维护粮道。

  荆州城东北方向的官道上,每一支运粮队,都有上百名清军押送,他们赶着民夫和骡马,将从襄阳出发,由汉江水道运抵潜江城之后,装卸上岸,改由陆路运输的粮草军资,小心翼翼地送入大营。

  不过,由于清军大营北面,是一大片宽阔的湖泊,周边又几乎全都是平坦的田地,特别是随着雨雪天气结束,许多地方原本覆盖着的积雪此时已经开始融化,集结在长江南岸的殿前左军,在朱慈领着主力抵达前,并没有轻举妄动。

  当然,朱慈并不是想着故技重施,利用夜色的掩护突袭,这样的招数对于防范严密的清军大营而言,很难奏效。

  但清军也不可能轻易突围,否则他们在荆州城外费尽心思打造的坚固营地,就毁于一旦了。

  而且,对于清军来说,野战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打法,无论是正面击垮攻来的明军,还是牵制住明军主力,等主力北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如今,荆州城东面,清军攻城壕沟阵地五里左右的位置,正是准塔和巴哈纳的中军大营,准塔是荆州留守大军的主将,巴哈纳作为他的副将协助统帅大军,而绿营军统帅,则是郧阳总兵王光泰。

  多尔衮此前动用了河南,湖广各地强征而来的大量民夫,在荆州城东,西,北三面扎下了十几座连绵的大营,外围的壕沟甚至几乎连成了一体,后方还筑起了土墙,扎起了木栅栏。

  清军的准备十分充分,在营寨中储备了大量粮草物资,安营扎寨和外围防守所需的铁蒺藜,鬼箭,小型弗朗机炮等军备,同样齐全。

  而多铎在这个过程中,还亲自主持了各个大营外围防御的构筑,特别是壕沟,土墙,还有外围伏路军的布置。

  叶臣惨败的教训引起了清军内部的巨大震动,准塔得知自己要留守江北之后,也不敢有任何松懈,每每都是跟着多铎,抽查巡视,以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清军自然也有着一整套安营扎寨,防御巡查,出击行军的军规,军中的工匠还能打造各种辅助扎营的器械。

  此前,多铎为了显示自己对明军的了解和与明帝交锋的宝贵经验,还亲自巡视了营盘的建设,并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

  他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把大营修得更牢靠,更是为了趁机强化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毕竟,在多尔衮并没有和明帝交锋的经验,彼时叶臣又刚刚战败身亡,军中人心惶惶。

  多铎其实并不认为朱慈还会派出兵马,奔袭数百里来夜袭,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作秀的好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很快,随着朱慈领着御营,天骑军两个营,殿前中军三个营的援军北上,陈福也立即开始了行动,他们在洞庭湖水师的协助和李过的牵制下,很快在荆州城东南方向的沙头,登陆长江北岸。

  如今,整个荆州-岳州段的长江水道,包括洞庭湖在内,都已经由洞庭湖水师控制,郑森甚至派出水营,监视东面,特别是在道人矶一带的清军,防卫后者任何可能的突袭,并时时注意武昌方面的清军动向。

  朱慈率领的援军在会合了殿前左军后,兵力达到了两万五千余,随即在沙头附近,扎下了三个大营,横贯在荆州城东面的旷野之上。

  而随着明军主力在北岸登陆,清军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双方的哨骑便围绕在两军营地之间的旷野和荒村中,进行了好几场哨骑战,甚至到了深夜,都没有罢休,两边都没有让对方的大队哨骑抵近营地,侦察到更详细的军情。

  面对突然云集的近三万明军,准塔和巴哈纳惊讶之余,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们从明军哨骑和协助作战的骑兵的攻击性中,看出了朱慈强烈的决战意图。

  两人立刻派出塘马,绕道岳州,南下长沙给多尔衮报信,并下令各部收拢兵马,以防被明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不过,明军的兵力优势并不算明显,荆州城内的精锐兵马不到两万,城外的明军主力,也不到三万,加起来不过四万余。

  准塔和巴哈纳迅速收拢了兵马之后,包括绿营军在内,能派出野战的兵马超过一万五千,这在他们看来,绝对是优势在我,两人甚至开始筹划起了主动出击。

  毕竟,明军野战的实力不强,即便是所谓的明帝亲军,也绝对没有八旗军的战力,区区两三倍的兵力优势,不值一提。

  而且,他们还有坚固的营盘为倚仗,若是局势不利,退回营寨之中,坚守十几日,必定不成问题。

  当然,明军的水师优势是他们无法战胜的,两人只能想方设法避免,并将驻扎在靠近南面江岸大营中的兵马撤出。

  根据哨骑的汇报,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明军水师正在用船运走火炮,这他们坚守营寨的计划来说,十分不利。

  荆州府城周边的地形,以及清军强悍的战力,决定了朱慈没有迅速展开决战的可能,他只能是尽可能集中兵力,形成局部战场的优势。

  为了让多尔衮领着尽可能多的清军主力南下,朱慈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战若是赢了,重创这上万清军,多尔衮围攻长沙府城的决心,必定动摇,天下四方也必然因此震动。

  两军对峙的第三日傍晚,沙头的明军大营望楼上,朱慈脑中思考着当前的局势,长沙战场的清军主力,依旧牵动着他的神经,那才是决定了此战胜负的关键。

  不过,等他回头看到此时已经悉数来到望楼上的一众心腹大将们之后,心中顿时便轻松了不少。

  陈福,张煌言,林昌锋,林昌福,还有荆州城内突围出来接应的刘汝魁,马重禧两员大将,都在他的身侧。

  李过自然是留在了荆州城内主持大局,牵制住城外的清军,使其不能趁朱慈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突袭。

  郑森则是在江上忙着为大军运送火炮军资,协调后勤,同时他还将领着洞庭湖水师主力,进攻道人矶和白螺矶的清军,阻断清军的增援。

  若是没有这些将领,他根本不敢倾尽集中兵力,在荆州城外和实力不容小觑的清军偏师,来这样一场生死决战。

  “陛下真是用兵如神啊,多尔衮绝对想不到,陛下会在这个时候,领兵北上,等他派出的援军赶来的时候,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刘汝魁兴奋道。

  “没错,此战一胜,多尔衮便无法全心全意围攻长沙,否则他的粮道便不用要了,到时候就算他退而求其次,围攻岳州,咱们也可彻底免去后顾之忧!”张煌言紧接着道。

  “清军在荆州城外,不过两万大军,其中半数还是绿营军,此战必败无疑,陛下定能获得大胜,再创辉煌战绩!”常登贵也出言道。

  “.”

  朱慈听着几人的话,只是轻轻笑了两声,而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是纷纷点头表现赞同,并畅所欲言,似乎所有人对此战的结果,对大明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这个时候,反而是此时最为紧要的军情,似乎不值得一谈了。毕竟,在这样的地形上,朱慈一旦发起进攻,准塔和巴哈纳,就不得不应战。

  而朱慈毫无意外早就做好了准备,很快就能对清军发起进攻,接下来他反而是要看清军的反应,来确定最后的战略。

  就在这时,常登贵忽然骑马从南面昏黑的天色中回来,他在望楼下勒马停住后,不等一旁的侍卫来牵马,便直接翻身跳下,快步跑了上去。

  他此前一直在前线观察清军的动向,原本应该早半个时辰就回到的,但从今天下午开始,清军的调动十分频繁,他很快意识到情况不对,便留在了前线的荒村中继续观察。

  而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清军在荆州城东面的旷野上,集结了大批骑兵,不仅直接驱散了明军部署的哨骑,还直接推进到了两军这几日来依托荒村形成的对峙线前,不到三百步的地方,并频频出击袭扰。

  “陛下,清军又派出了两千多骑兵,直接屏蔽了东面战场,现在咱们的哨骑,已经无法探查到的任何军情,部署在对峙线外围的哨骑,刚刚都被八旗马甲全部赶回来了。”

  “清军要主动出击?”朱慈看着常登贵,眯了眯眼问道:“除了派出大队骑兵之外,更早的时候,清军还有什么动静吗?”

  “清军的行动十分谨慎,一直到午后,除了不时爆发的哨骑遭遇战,其他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异常。”常登贵随即又拱手道。

  “准塔和巴哈纳居然还敢主动出击,简直就是不自量力!”林昌锋闻言,冷笑道,他对清军早就没了任何畏惧。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极有可能是准塔和巴哈纳在虚张声势,否则他大可不必这个时候行动,或许是为了唬住咱们。”

  张煌言听了林昌锋的话,并不认同,当即出言道:

  “荆门州一战如此惨烈,巴哈纳不可能不和准塔强调,他们应该没有主动出击的胆子,不然就真的是不自量力了。”

  “荆门州一战,清军虽然全军覆没了,但他们的胆子,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吓破。”朱慈笑了笑,随即下令道:

  “传朕的军令,天骑军和殿前中军各派出一个千总部,进驻东面的荒村之中,务必阻击清军的进攻,其余各部,按照一早制定的计划行事,随时准备战斗。

  无论准塔和巴哈纳这两个鞑子想干什么,朕都不想再拖延下去了,此战必须速战速决,不容再缓!”

  “是,陛下!”一众大将齐齐拱手抱拳道。

  .

  而此时,荆州城外,清军大营的东面,王光泰策马立于营寨外的一处高埠上,遥望着夕阳下的战场,身边还拱卫着几十个骑兵。这些都是他的亲卫家丁,大多数在他当初还是流寇的时候,便已经跟在他的身边。

  王光泰并没有准塔和巴哈纳两个满人的自信,他反而十分担心接下来的大战。他的所有家当,可都在荆州城外,要是这一战败了,他就算死里逃生,下场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面前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中,不时传来骑兵厮杀的声音,甚至偶尔还有剧烈的爆炸声,他知道那是明军的地雷炮,荆州城的守军也大量使用。

  这些地雷炮相当危险,虽然不能直接炸死人,但爆炸产生的碎片会把中招的甲兵,伤得体无完肤,沉重打击士气。

  这几日,两军之间的哨骑战都进行得十分激烈,不单单是八旗军,便是绿营军的哨骑,短短三天时间内,也已经死伤了十几人。

  如今,看着东面闪耀出橙黄色光辉的明军大营,王光泰不由得有些失神。自从荆州之战,郑四维兵败身亡之后,他心中便生出了反正的心思,随着叶臣部全军覆没,这样的心思更是愈演愈烈。

  不过,清军对他的监视一直以来都十分严密,襄阳城内还入驻了不少出身辽东的军官,他虽然生出了反正的心思,但却不敢轻举妄动。

  要知道,清军对于关内这些新近投降的明军,顺军,并不完全信任,而且为了确保那些辽东旧臣的利益,也必须优先重用他们。

  如此一来,绿营军之中的派系矛盾,赏罚不公等问题,也愈演愈烈,若不是多尔衮从中提拔了大量汉八旗作为制衡,恐怕根本无法压制。

  王光泰作为流寇出身的明军,还是吴三桂招降的,自然得不到多大的信任和重用,只不过他把守郧阳,还暂时动不得罢了。

  如今,面对数万明军,想到即将要和这支早已经不同以往的大军在如此旷野之上,堂而皇之交锋,王光泰不由得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抉择!

  他在接到准塔和巴哈纳传来的军令时,甚至还有些不敢相信,明明己方不占优势,可那两个鞑子居然还要主动出击!

  没错,准塔和巴哈纳觉得明军最多只有四万余野战兵马,甚至真正能集结起来的,不过三万余,自己很有优势,但王光泰完全不这么认为。

  他现在猜不准谁能在这场大战中胜出,但他知道明帝绝对不简单,明军短短两年间,便已经脱胎换骨,绝对不是偶然。

  不过,王光泰也不能否认,满州八旗军依旧强悍,那八旗马甲,只需要派出两千,就能击败他的五六千大军。

  可问题是,一个多月前“荆门州之战”,叶臣的优势不可谓不大,但还是输了,由此可见优势这个东西,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用,都可信的。

  否则,当年这些满人,就不可能起兵成功,独霸辽东,还连连击败了数十万大明边军,乃至于忽然入关,占了北京称帝。

  在王光泰看来,大明一直都是站着优势的。在这一点上,他这个远离辽东,对关外局势几乎没有任何认知的地方将领,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文臣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想不明白堂堂大明,怎么可能处于劣势!

  但现在这个时候,他好像也别无选择,更不可能和东面的明军取得联系。要知道,临阵起兵,稍有不慎,他就必死无疑了!

  “将军,命令已经传下去了,咱们现在要不要快点过去,准塔那边刚刚来的人催的很急。”王光泰麾下的家丁头子探过头来提醒道。

  朱慈猜得没错,准塔和巴哈纳之所以派出大量骑兵,只是为了虚张声势。王光泰刚刚传下去的军令,就是为了明日的战事准备的,他的兵马将是明帝主攻的部队。

  “咱们走!”

  王光泰闻言,握了握拳,然后又看了东面的明军大营一眼,随即扬鞭策马,往北面的八旗中军大营而去。

  第二日拂晓,天色还未亮,数百名八旗马甲便在准塔的命令下,借着昏暗的天色掩护,迅速发动了针对明军大营外围,荒村防线的突袭。

  不过,在朱慈的部署下,明军早有准备,在骑兵,步军,还有荒村,土墙,坑洞,以及地雷弹的综合防御下,这样小规模的突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突袭的清军骑兵在丢下了几十具尸体之后,便狼狈败退了。

  而这轮试探性质的小规模突袭刚刚结束,清军大营内,立马又派出了上千名骑兵,对着依托荒村防御的明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妄图屏蔽整个战场正面。

  这一次,巴哈纳亲自领兵出击,骑兵不再是进攻的主力,而是负责掩护后方出动的大军。清军阵线内侧,二十几门中型火炮很快便被推出,大队精壮民夫驱赶着骡马,将这些火炮从两军对峙分界线的荒村运出。

  不仅如此,清军大营中,王光泰麾下的数千绿营军也在出动,他们将作为清军一开始的主攻力量,对东面的明军发起第一轮进攻。

  当然,王光泰心里也清楚,这根本不是什么主攻力量,他的兵马完全就是被准塔和巴哈纳当成了炮灰,用来消耗明军的。

  但他却没有任何拒绝的可能,准塔和巴纳哈还派出了一队压阵的八旗马甲,用于督战,只要他麾下的兵马有任何畏战怯战的表现,就会被当作临阵脱逃处置。

第165章 荆州决战

  陈福站在荒村土墙垒起的望台上,看着准塔派出的前锋大军,心中不由得有些惊讶,特别是前方平野之上,地雷炮爆炸的声音接连响起,升起了一股股白烟。同时,清军骑兵的喊杀声,呼嚎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昨天傍晚,朱慈根据常登贵传回的军情,猜测清军要主动发起进攻的时候,他还有些迟疑,但现在事实摆在眼前,已经由不得他不信了。

  不过,陈福对于事情超出自己预料的现状,除了有些许惊讶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情绪变化,很快就调整好了思绪。

  战场之上,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直被精准预判,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必须学会接受意外。

  毕竟,无论是多么具有前瞻性的优秀军事统帅,在坚定自己意志和判断的同时,也必须不断调整自己对局势的判断。

  否则,很容易就会因为刚愎自用,陷入败局之中,甚至无法翻身!

  殿前中军和天骑军两部兵马在大营西面荒村之中部署的两个阵地,都十分坚固,再加上朱慈早有准备,加强了守备的兵马,严阵以待,清军出动的第二批前锋,也没能顺利取得进展。

  准塔早就猜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出动骑兵的同时,还派出了炮队和绿营军,他打算通过二十几门火炮集火齐射,摧毁明军的防御阵线。

  这个时候,原本对于明军的野战实力颇为不屑的巴哈纳,在亲眼看到了前面三日,骑兵的袭扰全都失利之后,也早就转而支持准塔的计划。

  在巴哈纳的亲自指挥下,清军派出的骑兵对战场东面,明军占据的几个荒村发起了第二轮突袭,蜂拥而至的清军骑兵群分成数股,猛扑而上。

首节上一节12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