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泰,你说的也有道理,中原绝对不容有失,但湖广的战局,此时正万分焦灼。”多尔衮当即出言道,矛头直指多铎。
大敌当前,满清内部却如同当初的明廷一般,以为无人愿意承担责任,以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矛盾愈演愈烈。
多铎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响,但多尔衮考虑的更深一层,他只要把更多人拉下水,那到时候,这件事情自然就不了了之了,谁也不敢再提起来。
至于所谓的威信,多尔衮只要能确保大权在握,各处都换上自己的心腹,多铎就算想要动什么歪脑筋,也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
他对当前的情况,其实早有预料。
局势大好,打胜仗的时候,一个个当然都是奋勇当先。可现在,接连吃了好几个败仗,相互间推诿就是免不了到了。
这不仅仅是汉人,他们八旗内部,也同样如此。
多尔衮有时候甚至在想,是不是当年的大明,也是这副模样呢?
而多铎听到多尔衮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当即昂首挺胸道:
“当前的局势,若是想攻下荆州城,也不无可能,但最起码还需要一个半月。城里的明军十分强悍,绝对不是可以轻易击败的。”
多尔衮闻言,叹了口气,随即又道:
“等不了那么久了,此时必须立马有个决断,局势到了如今的地步,一刻也不能再耽误。若是莱登或者天津有失,整个山东,河南,甚至是北京都会岌岌可危,明帝也必然会寻机出兵,攻取这些地方。
若是咱们的大军还集中在湖广,到时襄阳-南阳再出事,即便是北京城被明军四面包围,咱们恐怕也难以救援。”
“摄政王,荆州城的战事急不得,否则只会徒生变故。”多铎当即又道,多尔衮急了,那他便不急了。
但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多尔衮,便是尼堪和屯齐等满洲亲贵们,也失去了继续和明军耗下去的耐心。特别是屯齐,他刚刚和明军交完手,现在还有些胆战心惊,继续强攻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多铎抓住的,就是多尔衮处事周密这一点,他知道多尔衮不是鲁莽之人,但只要他想要保住威望,想要体面,那就陷入了劣势。
而他要做的,就是表面上功夫做足,态度也要十分恳切,才能躲掉荆州攻城战失利的罪责。毕竟,在此之前,多铎是一直主张强攻的。
“一个半月太长了,到时候明军恐怕真的要攻下莱登,围攻北京了。”
“没错,现在山东的那些尼堪兵,个个心怀鬼胎,他们终究是汉人,对我大清,绝对不可能忠心耿耿。”
“英亲王的兵马不足,现在北撤回援也是杯水车薪。”
“而且,咱们继续留在这里,到时若是攻不下荆州城,损失只会更加惨重.”
如此局势下,清军大帐内,登时就乱成了一团,满清的王爷,贝勒,贝子,还有各旗旗主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起了局势,他们对于此战的前景,都已经不抱希望。
多铎这个时候,依旧不愿意松口,信誓旦旦一个半月自己绝对可以攻下荆州,甚至屯齐都看不下去了,说了刚刚攻城的艰难,他也依旧表示事情尽在掌握之中。
多尔衮到这个时候,已经被他逼到了角落,但以他对多铎的了解,很快就猜到荆州城恐怕没那么容易攻下。
要知道,多尔衮可是连皇太极都赞叹其“睿”的狐狸,屯齐刚刚的话一出口,他便又把多铎的心思摸透了。
事已至此,他只能在做出妥协,在内斗和大清的存亡面前,多尔衮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的。
“你们说得都没有错,经过这两年的恢复,又没有了北方的烂摊子,如今明帝的实力,极有可能已经相当之强。
若是往坏了想,可能他已经在南方各省又练出了十几万大军,那抽调几万大军北上,便不是什么难事。
而山东,北直隶等地,若是没有咱们大军的支援,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必定会尽数沦陷。若是咱们回去晚了,必定也会耽误农时,到时候朝廷的财税难题,更加难解.”
“可”多铎原本还要再拉一拉多尔衮的后退,但他还没说完,北面又传来了新的军情。
多尔衮闻言,脸色一沉,帐内的其他人也同样如此,个个如坠冰窟,就好像只要是北面传来的,就一定是坏消息一样。
不过,他们还真的猜对了,这是博洛从襄阳传来的军情,南阳府西峡-邓州方向,明军骑兵频频出击,刚刚截杀了一支辎重队,还破坏了运粮的官道。
听到南阳又出事的消息,大帐之内的满洲亲贵大将们,更是没了战心,北撤一事,就此尘埃落定。
但多尔衮没想到的时候,多铎这个时候还有话要说,甚至还话锋一转,鼓舞起了大伙的士气,好像他才是军中的统帅一般。
“现在的明军,和以前已经不同,他们野战固然还不如我大清的八旗马甲,但战力已经很强,咱们一时半会绝对打不完,灭明之战,还需从长计议,诸位也大可不必灰心。”
大帐之内的一众满洲亲贵大将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多铎的这个说法,倒是给他们挽回了一点面子。
而多铎完全不顾多尔衮要杀人的眼神,继续扬声唱道:
“咱们八旗马甲最强的,还是野战,本王其实很早就觉得,与其南下强攻明廷,不如等明帝挥师北上,明军主动来攻的时候,再反击,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否则,便是如今这般,陷入进退失据的地步。”
“王爷说得极是,若是咱们不南征,明帝必定会北伐中原,到时候就是咱们八旗马甲的天下了。”尼堪出言赞同道。
大军屡战屡败,不断失利,自然要找到“原因”替罪羊。而现在,多铎便是在归因了,同时也是在借机提升自己的威望,为了今后夺权做准备。
多尔衮很明显低估了多铎,没想到对方把杀招留到了现在,言语里全都是错在他这个一直主张南征灭明的摄政王身上。
但现在对方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好像还得到了一众亲贵大将的支持,他也不能发作。
这就是政治,人心向背至关重要,特别是手中掌握着实权的人!
“明军如此强势,咱们一撤,明帝必定会出兵追击,或者是围攻武昌。”多铎紧接着又看向了多尔衮,道:
“摄政王,咱们必须要谨慎啊,明帝的炮,不比咱们少,甚至还要多出好几倍。”
多尔衮闻言,终于寻到了机会,立马点头赞同道:
“豫亲王说的没错,看明军的部署,首先蒲圻,汉阳等地便不能安宁,但这两个地方都是武昌城的外围阵地,若是丢失,明军便可以直接包围武昌,武昌也将会成为一座孤城。
咱们的水师根本比不上明军,长江对于咱们来说是屏障,是天堑,但对于明军来说,却是大大的倚仗,咱们将领增援武昌,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而湖广江北的承天,德安,黄州三府,也是咱们大军一撤,便基本上无法守住的地方,守不住这三府,整个湖广也就基本上没了。
本王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才一直迟疑,是否撤兵。诸位也都是打了几十年仗的,应当知道本王现在不是危言耸听,也应该知道当下局势对于我大清来说,是如何危急!”
帐内的满洲亲贵大将们闻言,相互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多铎和多尔衮两人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清军的决策。
但他们所说的这些,也确实无可辩驳,湖广周边的局势,甚至整个天下的局势,每一个都不让人省心,各处都是大问题。
这就是战局崩坏的后果了,原本发生在南明重臣身上的事情,如今正在满清的王爷这里重演。
千百年来,人性的弱点是永恒不变的!
而多铎闻言,随即和多尔衮对视了一眼,对方的话都已经说得那么明白了,他自然也不好再纠缠下去。
多铎还不是南明的那衮衮诸公,现在局势那么危急,他得势只会,还是选择了大局为重。
而且,多铎很清楚这种事情急不得一时,需要从长计议。
他既然要争取别人的支持,要别人给他办事,甚至是卖命,那就必须得拿出点什么东西来交换,给足够多的好处,如此才能长久。
现在,军中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他在关乎大清命运的事情上,不能表现出太多的私心,否则就要给多尔衮抓住把柄了。
看到多铎脸上神情的微妙变化,多尔衮随即又道:
“武昌必须调派一支援兵留守,城内除了原本的绿营军之外,再加派一万,咱们各旗再抽调一些兵马,凑出三千精锐甲兵前往增援。”
“这点兵马恐怕不足以出城反击明军,到时候武昌城必定和荆州城一样,不到三个月,就被攻破。”谭泰担心道,他想起了多铎的信誓旦旦,又想到武昌恐怕还没有荆州城坚固。
不过,多尔衮闻言,却是直接摇了摇头,道:
“再多的话,城里的粮草就不够了。咱们的大军一撤,武昌城必须做好准备,坚守半年以上,粮草必须确保半年,咱们军中现在没有那么多存粮。”
“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增援了,明帝破坏了北面的粮道,实在可恶。”多铎骂了一句,也随即出言道:
“明帝能打赢荆门州,荆州两战,麾下的精锐兵马应该已经超过了三万,甚至四万都有可能,那些没有那么精锐的兵马,恐怕超过十万。
但就算是这样,明帝把这些兵马全部集中起来围攻武昌,也不过是十五万对三万五千,四倍兵马,还算不上占尽优势。只要粮草充足,武昌守个半年,绝对不成问题。”
“除了粮草饷银之外,火枪火炮,弹药兵甲,也要留下一部分给武昌,这样咱们北撤的时候,也能快些。”
多尔衮叹了口气,最终不得不承认道:
“咱们之前都太轻敌了,明帝有何本事,南方的明军是什么情况,实力如何,咱们的判断都是有失偏颇的。”
第180章 清军败退
多尔衮和多铎两个满清大军中的最高统帅达成一致后,清军的撤退很快展开,多尔衮甚至直接调派了一万八旗马甲北上,不仅仅是回援山东,北直隶,更是为了增援襄阳。
荆州久攻不下,湖广的局势早已经无可挽回,武昌固然重要,但襄阳对于满清在中原的统治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多尔衮很清楚,只要他控制住了襄阳和武昌这一南一北两座军事重镇,明帝就必须在湖广部署大批兵马防范他再次南征,那明廷在其它地方,便没有足够的兵力,发动新的攻势。
明军确实不同以往了,但明帝麾下真正能和八旗马甲野战的,也不过数万人马,多尔衮虽然已经改变了对朱慈的轻视,但并没有矫枉过正,高估明军的战力。
只不过,清军的撤退行动,尤其是清军突然在汉阳方向加大了兵马投入,使得朱慈立马意识到了情况不对。
他此前派出鄱阳湖水师攻击武昌和汉阳,破坏两岸清军的联系,特别是长江北岸对武昌的增援,等的就是这个时候。
多尔衮集中主力在荆州之后,明军的行动十分受限,各种情报的探查,也日益困难,朱慈想要掌握清军的动向,就必须确保自己能妨碍到清军的关键部署。
而武昌对于清军来说,至关重要,当前这种情况下,清军一旦北撤,必然会派出大批兵马留守武昌,并增援粮草弹药。
朱慈对于战场的洞察力,是他所有决策的关键,现在事情果然如他所料。
多尔衮面对鄱阳湖水师的阻击,不得不派出大队兵马增援汉阳,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才终于赶跑了江中的明军水师,重新搭起江面的浮桥。
清军南征湖广以来,损失颇大,缴获甚少,武昌城内原本的物资,也早就消耗了大半,特别是谭泰当初领兵南下的时候,还向阿尔津索要过大军补给。
佟养和,阿尔津两人看到援军赶来,一时间又惊又喜,但也很快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脸上不由得显露出担心来。
“将军,摄政王打算什么时候撤军?”阿尔津满脸忧心地问道。
“很快了,最迟不会超过一个月。”屯齐皱眉道,早就没了当初的得意。
佟养和闻言,脸上同样不好看,面色沉重问道:
“摄政王派了多少兵马来增援,明帝上次可是几乎全歼了准塔的大军,武昌城仅凭奴才手下的这点人马,绝对守不住的啊!”
“怕什么?明帝如今还不是龟缩在岳州城中苟且偷生,他若是敢出城野战,岳州城早就被咱们拿下了。”屯齐怒斥道。
“明帝奸猾得很,可不是以往崇祯皇帝那般,随随便便就能打败的,他没有把握,绝对不可能轻易出城野战。”
阿尔津说着,想起了这段时间来大军主力在荆门州,荆州,长沙等地损兵折将的经历,不由得微微叹了口气道:
“摄政王撤军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否则殿后的大军,极有可能被明帝派兵偷袭。”
阿尔津的话稍稍缓和了尴尬的气氛,屯齐顿了顿,也随即道:
“这倒不必担心,到时候豫亲王会亲自领兵断后,湖广不是江淮,咱们的大军也还元气未伤,明军不敢贸然追击。”
屯齐领着大军增援武昌的同时,明军派出的哨骑也已经回到了岳州城,朱慈在临时行宫中收到了清军准备撤军的消息,由此了解到北面战场更为详细的军情。
正如他所料,多尔衮在大撤之前,派出了大批兵马增援武昌,其中不仅有八旗军,还有上万绿营军。
不过,即便如此,只要满清大军一撤,朱慈便依旧占有巨大的兵力优势,他收复武昌的计划,也将能够照常推进。
短短数月,南征的清军便在湖广来回折返了数次,虽然损失不大,但士气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堵胤锡早早将荆州,岳州,长沙等城周边的百姓全部迁移,并控制了进军湘西,湘南,鄂西等地的门户,使得清军完全无法在周边获得补给,这些都是明军能这么快逼退清军的关键。
多尔衮的计划也很明显,朱慈一早就猜到了。
清军占据武昌,襄阳,甚至直接在汉阳府城构筑新城堡,便是为了今后可以随时对岳州府城发起进攻,破坏大明在周边地区的屯垦。
若是无法收复武昌,大明在湖广,江西便会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战略劣势,在岳州,九江,荆州三府,便需要驻扎大量兵马。
不过,清军所面临的局势也好不到哪里去,襄阳还不至于四面临敌,但武昌城便是孤悬南方了,屯齐,阿尔津,佟养和三人想要在朱慈的强大攻势下守住这座战略意义重大的城池,可没那么简单。
明军的大将们很快便再一次集中在了朱慈面前,商讨追击清军的各项部署。
如今,多尔衮麾下依旧有着十万大军,明军各部在追击的时候,还必须防范清军趁机突袭。
毕竟,这一次的胜利,更多是战略上的,而不是战场上的,明军虽然是胜利之师,但朱慈很清楚这个时候他不该冒险派主力出城追击。
多尔衮和多铎都是精于计算的人,他就算偷袭成功了,也不过是小胜,而一旦失利,极有可能局势彻底扭转,甚至崩坏。
换言之,随着多尔衮领着大军撤退,朱慈的战略目的已经完成,他完全没必要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