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清军自前年开始加固兖州城,前后征发了十几万民夫。如今,兖州府城的四面城墙,都已经加高到了一丈六尺有余,城墙也加厚了两层以上,特别是东南面临江的城墙。
而城南,城北,城东原本就已经十分宽阔的护城河更是挖宽挖厚了数丈,如今已然成为了济南那样的坚城。”
兖州城依山傍水,两条河流穿过,城垣更是依山就势,十分合理地利用了周围的山体与河流,若是兵马充足,粮草充沛,经营合理,完全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不过,曾经商贾云集,无比繁华的兖州城和山东域内的其他城池一样。
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如今除了驻扎在此处的数千清军和数万强征的精壮民夫以外,已无任何生机。
经过近两年来的反复争夺,还有持续不断的残酷斥候战,甚至高杰还亲自带兵出动过数次,兖州府的村落早已经十分破败,到处都是废弃的村子和荒芜的田地,周边更是基本没了百姓。
不仅如此,即便是北面,原本富饶的济南平原,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变得一片荒凉凋敝。
大明诸将听着张煌言的介绍,心中各有思考,有些识字的还会用笔记下一些关键点。
现在,兖州城的变化已经远超他们的想象,这座城池的得失更是关乎着北伐大战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成败,他们都想借着这个机会,立下大功。
张煌言指着地图上,兖州城西面的位置,特别提醒道:
“清军似乎对兖州府城西面,临水之地特别做了防范,城西的城墙不仅特别加厚了三层,还在城墙外侧的水下设置了诸多陷阱,水师都难以靠近,城墙之上更是部署了大量的火炮。
据锦衣卫打探到的消息,清军此次在兖州城内部署了五千余兵马,其中八旗兵精锐一千五百余人,所属的包衣兵精锐上千,还有绿营兵有三千余,其中许多都是山西的绿营军。
不仅如此,城内的那些包衣兵精锐,似乎还又一部分是火枪兵,他们使用的火枪,与寻常清军的不同,就是具体的情况暂时还不清楚,人数也不明。”
“多尔衮敢把两万大军放在城里,他就不怕到时候我们在城外挖沟筑墙,把这支兵马活生生困死在里面?”
常登贵听罢,忽然发言问道:
“难道,兖州城里,有这么多粮食?”
此言一出,大帐之内的诸将,纷纷点头,然后交头接耳,低声讨论起来。
清军部署了五千大军在城内,那附属的民夫自然也不会少,这两三万人丁,还有战马在城内,每天消耗的粮食草料,可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过,朱慈似乎并不在意这个,他随即给张煌言使了个眼色,然后又道:
“玄著,继续说下去。”
张煌言点了点头,随即又道:
“清军在山东筹备了近两年,这一点多尔衮等人绝对想到了,兖州城经过其修复扩建之后,城周足足十余里,如此巨城容纳两三万人,存下一年,甚至两年的粮草,绝对没问题。
而且,兖州城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城内驻守的清军,只占了山东清军的不到三成,运河边上的济宁城内同样还有数千清军,但锦衣卫人手不足,其中的人员构成并未探明。”
“张总教导官,你刚刚说的那支火枪兵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陈福犹豫了片刻,最终还说提出了疑问。
清廷对于这支新组建的火枪兵异常重视,并进行了严格保密,以这个时代的情报系统,锦衣卫还是得益于最近清军频繁调度,才注意到了一些细枝末节,但了解十分有限。
而朱慈闻言,也扭头看向了周世显,道:
“世显,锦衣卫有最新的情报吗?”
周世显当即朝着朱慈拱手抱拳道:
“陛下,这支清兵是锦衣卫最近一个月才发现的,不止是兖州城,似乎北京城,济南城内,都有发现,甚至是南阳城中也有,臣现在已经加派人手潜入山东,河南腹地,进一步侦察了。”
“现在为止,知道的情报有多少,这支火枪兵有什么特征?”朱慈随即又问道,他对于火器,向来都十分重视。
其实,他早先已经在周世显上呈的军报中,看过了相关的消息,但那时情况不明,他又忙着筹备北伐,完全没有过多关注。
而现在,完全是陈福的提问,惊醒了朱慈,让他意识到了情况或许没有那么简单。
要知道,清廷此前在火器上,可是吃了大亏,这一定会引起清廷的重视。
朱慈其实估计这支由八旗包衣组成神秘的火枪兵,就是清廷专门训练,用来对付殿前军火器部队的。
所以,他必须尽快弄清楚他们的来历,特别是他们的装备。
“这支火枪兵似乎都是由包衣兵组成,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八旗军,特别是汉八旗。”
周世显回忆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另外,他们和其他清军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手上的火枪似乎特别大和重,但又不是斑鸠脚铳那种。锦衣卫从一些绿营军那里打听到了一些消息,但基本上都是空穴来风,并不可信。”
朱慈听罢,心中大抵有了猜测,面上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不过,清军的劣势,可不是一支火器部队,就能改变的。
因此,周世显说完之后,这个军情并未引起大帐之中的其他将领的格外关注,大家关注的重点依旧是兖州城的城防情况。
毕竟,但此前的大战中,明军在火器装备上一直占优,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克制了清军的骑兵,取得了数次战争的胜利。
如今,殿前军的火枪装备率,一直在四成左右,而且装备的,几乎都是兵器局最新生产出来的新式火枪,质量一流。
而清廷现在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部署在前线的兵马和殿前军相比,已经不占优势。
紧接着,朱慈便再度扭头看向了张煌言,道:
“玄著,山东的军情,你继续说下去!”
“陛下,我大军之前派出去的哨马,现在大部分都回来了。
目前,兖州城和济宁城周围并没有发现清军的援兵。”
张煌言得令,又继续抱拳道:
“林提督已经挥师北上,算算时间,现在应该已经攻下兖州南侧的周边城池了。
不过,由这些地方溃退的清军大部分龟缩于济宁和兖州城,两城恐怕一时半会都难以攻破。”
朱慈听罢,脸色严肃道: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速度,高杰,黄得功,你们在侧翼,要加紧行动,继续佯攻,扰乱清军判断!”
“是,陛下!”高杰和黄得功齐齐拱手抱拳道。
“陛下,南阳那边,田见秀传回消息,阿济格已经派麾下的陈泰率前锋进入新野等城,西线的清军主力,还是有可能会进攻襄阳的。”
张煌言手中的竹枝指向了地图上的南阳道:
“刘体纯和马士秀率军北上,若是直面阿济格,恐怕清军大多不会直接不战而溃,现在上万清军都汇聚在了南阳一隅,城内兵力充足,他们两部人马,恐怕难以对南阳城形成有效牵制!”
“陕西那边有新消息吗?高一功那边如何,他还没开辟出新路,进攻山西吗?”朱慈看着地图,顿了顿,冷声问道。
张煌言摇了摇头:“高一功目前似乎还没有进展。”
如今,山西诸府的清军绿营除了那几个早就有反正之意的总兵,其余此时都没有任何消息,济尔哈朗亲自坐镇,还说有很大威慑力的,特别是姜镶完全被控制住了。
不过,朱慈一时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为了扰乱清军的判断和部署,逼迫清军增兵他处,他随即下令五军都督府,要求高一功加紧针对山西的攻势。
陕西等地皆被大明收复之后,因为路途遥远,山河阻隔,依靠官道临时组建的军情传递系统,需要十几日,才能将前线的军情传递来回,这大大影响了朱慈的指挥。
“清军虽然在山西有防御,但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我等大可安心在山东,与清军决战。”
朱慈明确各方局势后,当即道:
“各部按原计划行动,建功立业,匡扶天下,恢复河山,便是此时!”
朱慈为这次北伐大战,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李邦华提前征召了原本要派往南洋和日本贸易的大部分商船,为大军运送士兵和辎重粮草,特别是攻城所需的巨炮。
而五军都督府原本的出征计划主要是考虑到春耕的人力和行军的成本,主张殿前军各部可以在大清河南面登陆,并计划在大清河入海口站稳脚跟,各军由海路进发。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还能直接从后方包抄,也免了还要攻克兖州和济宁。
但朱慈权衡再三,还是决定从兖州府北上,并下令殿前军各部从陆路进入战场。
毕竟,北面那些新收复的地方,其实还不够安稳,朱慈希望可以利用这个行军的机会,向蠢蠢欲动的地方乡绅豪强们展示大明的军威。
与此同时,西线和北线两路大军,也将会同一时间开拔。
其中,北线的主力很快便穿过陕北的山沟沟,进入山西,他们将会在攻下黄河沿岸的城池,站稳脚跟之后,继续东进。
而中军提督常登贵率领的中军主力,将会在大军包围兖州府城之后,将会提前北上。
一个小小的兖州城,不值得北伐主力死守着。
在朱慈的计划中,他将率先领军到济南前线,并占据济南城南面的历山,方山等地,甚至是直接进入了大清河以南的平野。
到那时,林昌峰的骑兵将会居中策应,协助中军击退城中清军的突袭。
不过,朱慈猜测,济南的满清守军或许会放弃袭扰战术,彻底安静下来,乖乖守城。
而胶东地区的长江,浙江水师,也比朱慈北上得更早,张名振将会按照计划,派兵控制大清河入海口,以此牵制清军的行动。
换言之,等到朱慈领着殿前左军,骁骑军,天骑军,江北三镇等十数万主力大军进抵济南外围的时候,周边的局势便已经基本达到了围点打援的战略目的。
至于清军有没有任何捣乱骚扰的意图,朱慈并不担心,他了解多铎,对方恐怕根本不敢。
很快,朱慈便到了兖州前线战场,他第一时间向林昌峰核准了最新的军情,然后召集诸将,开了一个简单的军事会议,针对战场局势的最新变化,对大军原本的部署做出细微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是,林昌峰和高杰这些提前抵达战场的各军主将,意见就十分重要了。
他们对于当前战场的情况是最了解的,同时也都清楚北伐大军的整体部署。
而一番问询和商议,敲定了大军部署的具体调整细节之后,朱慈随即示意常登贵发布命令,传达各营。
各部接到最新的命令之后,随即按着五军都督府制定的计划,在兖州府城南面各处安营扎寨,随军的三万七千多民夫组成的运输和施工队伍一面协助押运,搬卸大军的辎重粮草,一面到周边砍伐树木扎营。
他们全都按照军队的要求,十五人为一组,成群结队开展行动。
这些民夫很多都是鲁南地区南迁的百姓,此时干活十分卖力,效率也非常之高,整个安营扎寨的场地上,皆是一片热火朝天。
于是乎,到了第二天晚上,殿前军的营寨刚刚落成,部署在外围警戒的骑兵们,也随即大幅撤回营中。
而兖州府城的清军守将,果然不敢派出兵马夜袭。
现在,清军没有十足的胜利把握,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会和此前那些主动出城夜袭的清军一样,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第248章 兖州之战
殿前军的效率极快,在大军围城之后的第五日,攻城的各类准备工作,便已经基本就绪。
朱慈于策马疾驰,亲临阵前,于兖州城南,检阅攻城,军阵中呼号震天,气势如虹。
而大军在城外示威之后,各部营伍也随即按计划部署,从东、西、南三面进攻,炮兵开始轰城。
不过,兖州城高墙坚,易守难攻,便是有三十多门千斤重炮,一时半会也难以攻克。
朱慈一面围城炮轰,一面密切关注济宁,济南两地清军动向,随时准备对付多铎。
当然,第一天正式攻城,火炮只是轮番轰击了十几轮,各部便收兵了。
朱慈也随即开始布置第二日攻城的任务,特别是攻下兖州之后,大军集合,北上济南和济宁的安排。
在经过数日的密集炮轰,兖州城最外围的城墙已经开始出现松动倒踏的迹象,这意味着步军可以展开攻势了。
新的一天,兖州城城下,骁骑军的上千骑兵出动,直接将城外的几十个清军哨骑赶了回去,并封锁了城外的所有战场。
而与此同时,城外明军的各个营寨之内,旌旗飞舞,人喧马鸣,战鼓军号声不绝于耳,大量攻城器械也被推出了营寨,摆在了距离城墙三四里左右的地方。
而城墙之上,清军各部严阵以待,多铎派来督战的满将亲自坐镇,麾下满洲兵的抵抗意志相当顽强。
而城墙上,土石擂木,绳索长钩齐全,还有散发着恐怖气味,金黄闪亮的金汁。
不过,看着城外明军的炮兵阵地,这些守军也都不由得一阵胆寒。
毕竟,城内只有五六千清兵,面对兵力是自己十数倍的强敌,若是没有城墙隔绝,是决不可能一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