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山谷中动静越来越大,明军可能已做好进攻准备。”
阿济格闻言,抬头望向山谷两侧,浓密的树丛遮掩了山间的景象,视野所及之处看不到一兵一卒,然而,这样的寂静却让他愈发心神不宁。
与此同时,陈福站在高处,继续观察清军的动向。
他紧握手中的“千里眼”,目光中透出一丝冷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已经完全确定,清军的行军路线和节奏一如他所预料,但这并未让他放松警惕,反而让他更加小心谨慎。
突然,一阵风吹过,山谷中好像传来了隐隐约约的马蹄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
陈福耳朵微动,他知道,这些声音可能是清军的小股部队在山间穿梭,或是故意制造出的动静,企图扰乱明军的判断。
“传令下去,各部再待命片刻,等我命令再动手!”陈福再次下达指令,他决定再多观察一段时间,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阿济格也在不断思考。他心中清楚,一旦明军发起进攻,自己的部队必须及时应对,但又不能表现得过于强硬,否则会引起朱慈的怀疑。
正当两军将领各怀心思之际,一声清脆的炮响划破了山谷的寂静。陈福的命令终于下达。
“嘭!嘭!嘭!”
突然,三声雷鸣般的爆炸声响起,火药爆炸的巨大响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阿济格立即勒停了胯下的战马,朝着爆炸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前方山腰上果然升起了一团白色浓烟。
明军的伏兵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出,阿济格目光一凛,知道战斗已无法避免,他迅速下令部队准备应战。
第256章 山谷激战
在这片被苍翠密林覆盖的群山之间,依靠旗帜传达军令显然不切实际。
陈福身经百战,深知这一点,因此决定采用空炮声作为发起进攻的信号,几声惊天动地的炮响,便足以传达命令,比单靠视觉信号更为可靠。
清军的队伍在听到炮声后,立刻产生了骚动。
这支队伍在缓慢行军时还能保持整齐的队列和严肃的纪律,但战斗一旦打响,他们那看似井然有序的阵列便很快露出了破绽。
他们之中,虽然不少人早已料到这里会有伏击,事先也进行了相关训练,但实际战斗中仍然显得应对不足。
在这些包衣兵的心里,这片险峻的山谷和阴森的密林是完全陌生的。
他们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地形,还要面对陈福麾下那支威名赫赫的强军。
这种内外夹攻之下,军心开始动摇,队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恐慌和混乱。
阿济格迅速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立即下令部队就地展开防御。
他同时派出了几名巴牙喇斥候,命他们迅速前往通知多尔衮。得到命令后,这些斥候立刻策马飞奔,消失在弯曲的山道尽头。
清军进入的这一段山谷已是地势最为狭窄的地带,伏击的明军从隐蔽处冲出时,距离极近,时间也十分迅速。
由于事先并未携带构筑工事的工具,这支清军只能就地结成简易的军阵,试图抵挡明军的猛攻。
尽管如此,一切似乎还在计划之中。
阿济格麾下这支假冒的清军主力部队,有了事先的安排和训练,迅速展开了行动。
他们的盔甲发出铿锵的声响,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阵阵寒光。
这些士兵也知道他们的防御仅仅是做做样子,目的是不让明军轻而易举地取胜,避免统帅陈福产生怀疑,但他们依然努力表现得尽量真实。
然而,这支假冒的清军主力部队所结成的军阵,实在称不上牢固。
他们的战斗力本就不足,在两侧明军强悍骑兵的配合打击下,这支部队仅能勉强挡住明军先锋部队的几次突袭。
随着战马的疾驰,谷底扬起了漫天尘土。
阿济格心中紧张,趁着明军正面主力尚未逼近,他迅速将手下战斗力稍强的包衣兵安排在阵列最前方,组成一个相对厚实的军阵,企图抵挡即将到来的猛烈攻势。
军阵中的长枪手两两配合,在阵前搭建起简易的拒马。
这些拒马可以在没有任何工事的情况下,为他们争取更多的防御时间。
这是他们在与朱慈手下的殿前军,在多次交战中逐渐学会的战术,证明了满洲军事贵族依旧具备不容小觑的战争学习能力。
但阿济格心知肚明,这些包衣兵的战斗力和耐力都十分有限。
他们并未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一旦正面战场溃败,前排士兵必然会向后涌动,如此密集的阵型极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踩踏,导致己方伤亡惨重。
不过,对阿济格而言,这些汉人包衣的死伤并不值得他过多在意。
他们的牺牲更多的是为了掩护真正的清军主力完成战斗部署。
除了这些包衣兵,这支假冒的清军主力还携带了十几门小型火炮。
这些炮的火力尽管不如明军强劲,但他们的加入,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拖延住明军的攻势,为阿济格争取到些许宝贵的时间,甚至造成一些伤亡。
时间飞快流逝,南北两侧的山岭中,明军的伏兵如潮水般涌出,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
山谷出口处,密密麻麻的明军士兵仿佛无边无际,他们的头盔在阳光下泛出寒光,飘扬的旌旗随风猎猎作响,映衬着这片狭窄的山谷。
明军的潮水不断向山谷深处蔓延,队形逐渐拉宽,仿佛要吞噬一切阻挡在前的敌人。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明军骑兵正从山谷出口处冲出,战马的嘶鸣与铁蹄的轰鸣如同雷霆震动山谷,尘土飞扬,地动山摇。
阿济格站在高处,望着那如潮水般席卷而来的明军大军,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无法抑制的恐惧。
要知道,阿济格尽管曾有过几次战场经验,但像这样数万大军的大会战,却是他生平仅有的几次之一。
满清和大明之间,也不是每一次都几万人,十几万人直接干起来。
眼见明军越来越多,仿佛无穷无尽,他的喉咙干涩,握紧缰绳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居然也觉得有些恐惧了。
很快,随着一声声爆炸声在山谷中回响,清军的火炮发出了轰鸣。
数百颗铅弹呼啸而出,直扑冲到阵前的明军士兵。炮火带来的爆炸和烟尘让战场变得更加混乱,但明军士气不减,继续向清军阵地猛扑而来。
阿济格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他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但更让他感到恐惧的,是眼前这支如同猛虎下山般的明军。
对比之下,自己手下这些未经训练的包衣兵,显得格外脆弱无力。
他几乎可以预见到,若是正面对抗,他的这支部队将毫无悬念地全军覆没。
然而,他没有选择,只能死守阵地。
阿济格知道,他肩负着多尔衮的信任,甚至整个清军的命运。
在这个关头,绝不能轻易退缩。
战场上,胜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阿济格只能硬着头皮,命令部下拼死抵抗,希望能够坚持到援军到来。
阿济格虽然短暂地愣了一下,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心中的恐惧被刺耳的军号声驱散,目光随着清军队伍的迅速移动而快速转移。
这些清军的行动非常迅捷,在西、南、北三面迅速完成了临时的阵列布置。
而山谷中崎岖不平的地势使得陈福派遣的大批明军行动受限,难以在清军完成布阵之前展开有效的攻击。
山谷中战鼓声、军号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无数明军如狂风暴雨般涌来,身披闪耀着阳光的盔甲,整齐划一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一副强军之姿。
与此同时,陈福还命令上千兵马从两侧的山道绕行,企图在关键时刻截断清军的退路,意图在山谷中对这股清军进行彻底的围剿。
随着火药爆炸的轰鸣声响起,山谷中的清军阵前升腾起滚滚浓烟,成百上千颗铅弹如扇面般洒向密集的明军冲锋队列。
陈福麾下的突袭大军前排士兵如同草丛在强风中倒下,大片倒地,铅弹撞击盔甲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冲锋的队形也因此发生了一阵波动。
然而,明军的攻势丝毫未减,各级军官迅速组织后方士兵补位,重新整队,冲锋队列再次恢复。
而此时,清军的第二轮火炮轰击却显得迟缓许多,这支“假清军”的真实面目开始逐渐暴露。
然而,山谷狭窄的地形使得明军只能以密集阵形发起冲锋,这使得十几门四磅小炮对明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冲锋阵型因此也开始显得有些混乱。
按理说,四磅小炮的射速和杀伤力,在熟练炮手的操作下,明军应难以迅速突破,甚至在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后才可能接近清军阵地,与之短兵相接。
但这些包衣兵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面对操作复杂的火炮,无法像训练有素的精兵那样准确无误地操作,导致这一阻击过程被大大缩短。
而这些包衣兵并未配备精良昂贵的鲁密铳,在与明军近距离火枪对射中,清军很快败下阵来,阵线崩溃。
陈福站在北侧山岭的一个山腰上,手握“千里眼”紧盯着山谷中的战况,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之前的几次大战,清军的精锐损失严重,但没想到情况会糟糕到这种地步。”他暗自思索道。
一开始清军的反应非常迅速,显然是有备而来,这让陈福心中尚存几分担忧。
然而,随后的交战结果证明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清军的火炮和火枪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让陈福的突袭大军得以迅速取得成功,他已经很久没有与清军的八旗主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决战了,一年多前在保宁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然而,狭窄的地形对骑兵的行动造成了比预期还要严重的阻碍,迫使明军和清军只能以步战对峙。
陈福的副将也在旁边观察着山谷中的战况,眉头微皱,提醒道:
“将军,这股清军的战斗力似乎太弱了,有点不对劲。按理说,八旗主力虽多次受损,但也不应该如此轻易地.”
陈福心中的警觉本就未曾放松,此刻被副将这么一提醒,刚刚因大军突破而产生的兴奋瞬间消失殆尽,久经沙场的敏锐直觉迅速恢复。
他沉思片刻,随即说道:
“本将军也觉得不对劲,这股八旗兵虽说遇到的是我军精锐,又是突袭,但不该如此不堪一击,仿佛只是个虚有其表的架子,一碰就塌。”
他接着分析道:
“若是小股清军,在数万明军的强攻下丧失斗志也还算合理。
可这支部队明明是阿济格麾下的精锐,是鞑子的三大主力之一,多尔衮的王旗就在阵中,不应该如此轻易被击溃。”
副将闻言,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还是不由自主地奉承道:
“不过,将军亲自领兵而来,区区三万清军,纵然其中还有些绿营兵混杂,又如何能挡得住我大明第一强军的锋芒?”
就在此时,山谷中再次传来震天的战鼓声,明军在一阵山呼海啸的呐喊声中猛然发起冲锋,气势如虹。
而此时的清军已然显现出不支的迹象,战线开始松动,颓势尽显。
战局的发展越发明朗,明军的气势越来越盛,而清军的防线则逐渐崩溃。
可陈福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尽管眼前的胜利近在咫尺,但他总感觉这场战斗中隐藏着某种他尚未察觉的危险。
他紧握手中的“千里眼”,再次观察山谷中的情形,试图找到这股不安的源头。
“让骑兵放慢冲锋速度,同时传令两侧迂回的部队加快推进!”
陈福站在山腰处,双眼紧盯着山谷中的战局,脑中飞速分析当前形势,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是,将军。”传令兵应声领命,迅速传达指令。
从表面上看,眼前这支清军主力部队的阵型和气势颇为严整,似乎难以一举击溃。
可两军一旦进入短兵相接的近战阶段,这支清军的真正实力便暴露无遗。
尽管他们尚未彻底崩溃,但在陈福大军的猛烈攻势下,防线已经显现出明显的裂缝,颓势根本无法遮掩。
倘若不是侧翼还保有数千八旗精锐奋力支撑,此时的清军早已被打得溃不成军。
阿济格本未预料到陈福的大军竟如此勇猛,眼下只能一边指挥残军且战且退,实则更像是一路溃逃。
实际上,阿济格心里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推断,八旗主力不应如此不堪一击,他们本该在战场上支撑得更久。
但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眼前的事实。
毕竟,这支部队中大部分是包衣兵,且非精锐之师,若非因为事先准备了计划中的撤退,恐怕此时指挥系统早已混乱不堪。
阿济格放眼望去,只见明军已然重新整顿了因火炮轰击和冲锋而略显凌乱的阵型,准备发起第二轮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