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夹击的态势愈加明显,战局的严峻性已不言而喻。
然而,尽管明军的攻势凶猛,但局势尚未完全失控。
陈福选择在山谷狭窄地带发起突袭,虽然有效缩短了冲锋的距离,并一度让清军陷入困境,但这一地形的限制同样阻碍了明军的全面展开。
对于进攻方而言,兵力的优势在这里难以充分发挥。
换言之,这对于在进攻一方且有兵力优势的明军而言,其实更为不利。
阿济格明白,这场战斗的胜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稳住阵脚,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等待有利时机反击。
山谷的地形复杂,尽管明军人数占优,但若能巧妙利用地形,一时之间也未必能够彻底压制清军。
阿济格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必须冷静应对,才能带领这支溃败的部队争取到一线生机。
第257章 清军的表现,过于怪异
在战斗的喧嚣声中,山谷两翼的山林也开始燃起了战火。
陈福深知,占领这些战略高地将为攻击山谷中的清军提供至关重要的优势。
因此,他果断下令部队向山林推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掌握主动。
然而,阿济格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迅速采取行动,调派精锐部队驻守山道,防止明军占领这些要地。
山谷里的清军虽然是假冒的精锐部队,但被派往山道驻守的,却是货真价实的镶红旗。
这些新八旗士兵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出众,还在山地作战中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
他们许多都是刚刚从部落兵转变为八旗兵,他们与生俱来的战斗本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陈福派出的迂回部队在山道密林中寸步难行。
两军在狭窄的山道边缘展开了激烈的血战,地形复杂,山路险峻,茂密的树林更是给明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他们无法有效集结重兵。
在这样的战斗环境下,清军凭借天生的战斗优势,占据了上风。
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面对这些擅长山地作战的敌人时,伤亡惨重。
然而,陈福深知必须拿下这些战略高地,否则一旦山谷内的战局出现变故,明军的主力很可能陷入被动,甚至遭受致命打击。
接连不断的战况报告让陈福意识到,清军的部署比他预想的更加复杂。
他开始警觉到,这场战斗的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人数的对比,更在于对局势的把控和应变的速度。
山谷中,明军的攻势如同滔滔江水,源源不断地涌向清军阵地。
士兵们奋力奔跑,铠甲摩擦的声响、兵器相交的铮鸣、火枪的噼啪声,混杂在士兵们的呼喊和惨叫中,形成了战场上震撼人心的交响乐。
经过不到一个时辰的激战,清军的防线逐渐崩溃,败局已定。
阿济格与金砺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展开行动,原本预备脱离战场的数千精锐骑兵被迫留下来,试图牵制明军的进攻,以减缓他们的攻势。
即使是陈福、林昌峰这些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也看出了清军退却中的问题所在。
他们心中暗自祈祷,希望明军的攻势能够持续推进,一举突破清军的包围圈。
然而,阿济格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立即增派兵力。
他命令一支甲喇的核心甲兵和一千名火枪兵驻守山谷东面的出口,并在两侧山道各增派了一千甲兵,企图加强防御,以防止明军的进一步进攻。
与此同时,金砺也悄然指挥他的部队进行小范围的调动,借着前方激烈战斗的掩护,将伏击圈逐步向前推进,试图为即将到来的反击创造条件。
然而,尽管有一万多清军的掩护和牵制,面对明军猛烈的攻势,这些包衣兵的防线还是逐渐瓦解。
尽管他们在初期凭借厚实的军阵勉强抵挡住了明军的进攻,但随着战斗的持续,清军的阵线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
一排排士兵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接连倒下,惨叫声此起彼伏,震撼人心。
尽管堆积如山的尸体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明军的进攻速度,但前线的混乱局势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连续的冲锋使得明军的前线阵形变得愈发混乱,士兵们在狭窄的地形中挤作一团,刀剑的寒光不断闪烁,血柱如同雨点般飞溅。
此时的阿济格已经在数十名亲卫的护送下脱离了前线,他骑在马上,回头望着战场的情景。
天际线上的清军阵线正迅速向后退却,两军的旗帜交错在一起,场面混乱不堪。
显而易见,双方的部队在一定程度上都失去了指挥,特别是清军一方,惨重的损失使得他们完全陷入了混乱。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负责督战的甲兵也早已放弃了职责,整个清军的阵地上堆满了尸体。
战场的局势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陈福看着眼前的局面,深知此时正是决胜的时机。
他虽然面对的是异常凶悍的敌人,但他相信,只要能够抓住战机,便能一举扭转乾坤。
在明军震天的喊杀声中,战意愈发高昂,士兵们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向战场,前锋迅速逼近了阿济格增派兵力固守的山岭。
这处战略要地是阿济格与金砺精心布置的伏击圈的第一道防线,若能守住此处,便能大大削弱明军的攻势。
然而,若明军成功突破这座山岭,阿济格和金砺的伏击圈将全面暴露,清军的全盘计划也将陷入险境。
阿济格与金砺的这处据点,表面上看似一个阻击阵地,是为了防止清军溃败后遭到明军的追击而全军覆没。
实际上,这个据点更是一个诱饵,目的是引导明军统帅误以为清军的目的仅是保全实力,进而诱使明军放松警惕,陷入清军的包围圈。
这座不算高但却相当宽广的小山岭,依托两侧高山山麓的密林,几乎横亘了整个山谷的四分之一。
清军在山岭边缘构筑了简单但坚固的工事,尽管这些工事看似简陋,但在对付没有充分准备的明军时已经足够了。
明军的攻坚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之下,只能硬着头皮冲锋。
在清军的阵地上,一名军官死死盯着面前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心中飞快地计算着双方的距离。
他知道,明军士兵此刻正因为此前的胜利而斗志昂扬,几乎无所畏惧地向前冲锋。
然而,他也清楚,清军的火力绝不是这些明军可以轻易承受的。
随着明军前排逐渐逼近到七十步的距离,这名军官终于果断地挥手下令。
清军阵地上的军号声瞬间响起,随即数百支鲁密铳和十几门四磅炮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火光在阵地前方一片片亮起,白烟迅速弥漫在山岭边缘,将整个战场笼罩在烟雾之中。
冲在最前方的数百名明军士兵瞬间被火力击倒,伴随着凄厉的惨叫声,数十件兵器被抛向空中,随后重重地落回地面。
然而,尽管前排士兵遭受重创,后方的明军却依旧没有停下脚步。
战场各处传来的喧哗与厮杀声早已让他们陷入了战斗的狂热之中,前方的伤亡仿佛被他们忽视了,士兵们仍旧奋不顾身地向前冲锋。
清军军官见状,立即命令部队进行第二轮齐射。
这一次,火枪与四磅炮的齐射更加密集而精准,明军再次遭遇惨重打击,原本锐不可当的攻势终于在突然增加的伤亡面前戛然而止。
此刻的山岭前方,地上已经铺满了明军士兵的尸体,血流成河,场面极为惨烈。
尽管明军人数占优,但在狭窄的山谷中,他们难以展开兵力,这种地形上的劣势使得他们在面对清军的火力时显得极为被动。
清军在滞留北京的传教士的协助下,制造的火器在工艺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在这样的距离内,仿制的鲁密铳,铅弹无视了明军士兵的盾牌与甲胄,几乎毫无阻碍地击穿了他们的防护,使得这些勇猛的士兵在敌人的火力面前如同纸糊般脆弱。
就在此时,十几里外的山腰上,陈福正通过他手中的“千里眼”观察着前方战局的变化。
透过镜片,他看到了明军在山岭前遭受的重创,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不安。
他意识到,清军的防御比预期的更为顽强,眼前的战况可能并不像他原先设想的那样顺利。
陈福沉吟片刻,思绪如电般飞快转动。
他知道,眼下的局势已经不容许他有任何的犹豫。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战场上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整场战斗的走向。
是继续发起猛烈进攻,还是暂时收缩兵力,伺机而动?
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不断闪过,但他深知,此时此刻任何的延误都可能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陈福深吸一口气,最终决定调整战术。
他立即下令,让部队暂缓攻势,重新整理阵型,准备在下一波进攻中采取更为谨慎的策略。
他明白,眼前的清军并非易与之辈,想要赢得这场战斗,仅凭人数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与此同时,阿济格也在山岭之上冷静地观察着战局的发展。
他清楚地知道,明军的攻势虽然暂时被遏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轻易放弃。
在战场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因此,他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清军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保持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
双方的将领都在暗中较劲,各自调兵遣将,准备在下一轮交锋中一决胜负。
清军在南北两侧山岭发起的猛烈攻势,出乎了陈福的预料。
这与山谷中清军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让他不禁怀疑,眼前这些清军是否属于同一支队伍。
更令他困惑的是,阿济格在山岭上部署了至少两千精兵,对追击中的明军形成了有效的牵制。
这些清军士兵展现出的战斗力同样不容小觑,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明军精锐。
这种诡异的局面让陈福陷入了思索:
到底是自己的伏击战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打得清军措手不及,以至于山谷中的敌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还是说,这根本就是清军精心策划的圈套?
然而,疑惑也随之而来。山谷中的清军虽然有明显的战斗力差距,但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精锐部队。
更为重要的是,清军已经将兵力分布在南北两侧山岭、中间山岭以及山谷内,总兵力接近三万。
考虑到这些因素,阿济格不可能还藏有更多伏兵。
陈福此刻并非拥有上帝视角,他只能依赖手头已有的情报和多年的战场经验来判断局势。
在他的判断中,金砺的部队不可能出现在济南,就像多铎不可能突然出现在南阳城一样。
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局势应该倾向于明军获胜,只不过阿济格留了一手,正在试图阻挠明军的追击。
然而,这种胜利的感觉并不让陈福感到安心。
他多年在战场上的直觉告诉他,眼前的局面并不简单。
因此,他在心中不断权衡,究竟是立即追击,还是先解决两侧和中间山岭的清军。
“林昌峰,你怎么看?”陈福感觉情况异常,直觉让他难以下决定,便向身边的心腹问道。
林昌峰也陷入了沉思,他同样察觉到了清军行动中的异常。
但他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因为清军因人丁不足,征集了许多年纪尚轻且缺乏训练的士兵导致的战斗力差距。
“你也捉摸不透?还是看不出来?”陈福见林昌峰没有立即作答,便再次发问,目光中多了一丝焦虑。
“陈提督,我认为,可以下令大军继续追击,但两侧的山岭必须同时拿下。
至于中间的山岭,可以派一个战兵营进行包围,同时作为预备部队,围而不攻。”
林昌峰终于做出了决定。
“天骑军可以派出,弥补追击兵力的不足,但中军的天威左营依旧留作预备,原地待命,进入战斗状态。”
陈福听完林昌峰的建议,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再次举起了手中的“千里眼”,将目光迅速转向了山谷中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