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千里眼”,他看见清军的阵型略显混乱,但却并未完全失去战斗力。
他意识到,眼前的这支敌军并非毫无反抗能力,只是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乱了阵脚。
陈福深知,追击敌军虽然可以迅速扩大胜利成果,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被敌人反咬一口。
他紧皱眉头,思索片刻后终于做出决定:
“传令全军,按计划行动,骑兵减缓冲锋速度,步兵加快推进,两侧山岭务必拿下!中间山岭围而不攻,保持警戒。”
随着命令的下达,明军的攻势再度调整。
陈福明白,此刻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战场上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而果断。
他的目光再次回到了“千里眼”中,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已然悬在一线,容不得任何闪失。
第258章 稳妥战略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信息流,错综复杂,真真假假的军报,更是复杂无比。
在突如其来的意外,时常出现,甚至完全超出预料的情况下,战场上的一切,都要求指挥官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
否则,稍纵即逝的战机将会丧失殆尽。
陈福的目光死死锁定在手中的“千里眼”上,紧张地注视着山谷中那愈发清晰的战局。
他的额头上不知不觉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遇到过如此艰难的抉择时刻,而今天的战场,仿佛将他逼到了极限。
十几匹塘马在一旁静候着,仿佛感应到了空气中紧张的氛围。
只要陈福一声令下,它们便会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战场,将那些攸关胜负、决定无数人生死的命令迅速传达出去。
当前战局似乎已逐渐明朗山谷中的数万清军,大部已经溃退,这一点已无可置疑。
但最为核心的、战斗力最强的那一万骑兵却在溃败之际几乎毫发无损地撤退了。
如果不迅速展开追击,恐怕这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将付之东流。
陈福非常清楚,正是这支骑兵部队才是此次伏击战的真正目标。
如果能够将他们彻底消灭,那么这场战斗便算是真正的胜利。
至于那些未经严格训练的余丁和包衣兵,虽然在战场上横尸遍野,但其战略价值却远不及这支精锐骑兵。
然而,眼前的局势并不容乐观。
虽然陈福所部的明军在两侧山岭上暂时处于劣势,但他深知,只要适时增派兵力,清军终将被耗尽。
而位于谷地中央的那块山岭,却成了一块难以啃下的硬骨头,短时间内恐怕无法轻易攻破。
陈福在心中飞快地分析着当前的战况,但那种不祥的预感一次次浮现,干扰着他的判断,使他感到无比烦躁。
他始终无法确定,清军的这些异常举动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
在沉思了片刻之后,陈福终于做出了决定:
“传令武安营分成两部,从两侧山岭发起进攻,务必清除山岭上的清军。
同时,命天骑军派出一个营立即加入战场,阻截清军的骑兵,不可让他们逃脱。
天威左营继续原地待命,保持战斗准备。
另外,命令预备的天武营全力围攻谷底中央的那块山岭,不必强攻,只要将那些清军困住即可。
其余各部队按照原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遵命,将军!”陈福身后的十余名营官、副营官齐声应道,声音整齐而有力。每个人都拱手抱拳,迅速领命而去。
陈福目送着他们离开,心中仍有些不安。
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一道命令可能决定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他虽然已经尽可能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但战场上的一切总是充满变数,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局势逆转。
随着营官们迅速传达命令,明军的各个部队也开始了新的行动。
武安营的士兵们在指挥官的带领下,分成两路,沿着山岭快速推进。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清除盘踞在两侧山岭上的清军,确保山岭的安全,为接下来的追击战扫清障碍。
与此同时,天骑军的一个营也已经整装待发,他们的任务是拦截清军的骑兵,防止他们利用机动性逃脱战场。
天骑军的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明白,这一战不仅仅是对他们战斗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速度和配合的极限挑战。
而在战场的中央,天武营的士兵们则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任务。
他们的目标是谷底中央那块坚固的山岭。
在陈福的命令下,他们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意图将山岭上的清军牢牢困住,等待时机成熟,再发起致命一击。
换言之,最终,陈福还是采纳了林昌峰提出的折中稳妥之策,但在执行时,他进行了些许调整和加强。
原本,武安营、天骑军和天威中军营都被预备作为后备力量,以应对突发的意外情况。
而林昌峰建议调动天骑军加强进攻,但陈福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武安营也派出,明确表露出他对拿下两侧山岭的坚定决心。
经过这番调动,预备役中只剩下了天威右营和八千多名新兵。
天威右营虽为全军中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其中三千骑兵战力尤为突出。
但此时此刻,这一冒险的进攻计划却极大地削弱了陈福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此时,山谷中的战场已经东移至一片更加开阔的地带,地势趋于平坦,战斗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战场上的喊杀声、马蹄声以及火炮的轰鸣声依旧震耳欲聋,战局的紧张程度丝毫未减。
而在山谷中央的一处狭窄地带,明军依然无法攻下那座山岭。
固守在那里的数千清军凭借有利地形,且兵马弹药充足,战斗意志异常顽强,导致明军久攻不下。
多次强行冲击后,原本就狭窄的山麓被尸体铺满,鲜血顺着地势流淌,汇成一道道血色溪流。
随着陈福的最新命令下达,明军的策略终于发生了变化。
金武营没有再贸然进攻,而是在山岭周围构筑起了防御工事,显然是打算将山上的清军困死。
虽然占据山岭、借助地利防守、火器齐备是极大的优势,但这种防守也有其致命缺陷没有水源。
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这支清军所携带的饮用水根本无法撑过一天。
换句话说,阿济格显然希望在一天之内解决战斗,否则山岭上的清军任务将从阻击明军追兵,转为自保。
此刻战局究竟鹿死谁手,尚难定论。
陈福这步看似巧妙的棋子,也可能因一时失误而陷入险境,变成死棋。
与此同时,山谷中的明军持续追击敌军。
尽管陈福已经下令放缓攻势,警惕清军可能的埋伏,但明军士兵在胜利的诱惑下早已狂热,仿佛敌人就是一只只待宰的羔羊,只要追上便能一举歼灭。
然而,明军中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表面上气势如虹、势不可挡的追击大军,实际上已经部分陷入了阿济格和金砺精心布置的伏击圈。
阿济格的主力隐藏在南侧山脉,他注意到对面的明军战兵突然停止追击,开始重新整顿队伍。
他心中一凛,立刻意识到对方的主将可能察觉到了伏击的存在。
尽管如此,陈福所部的数千骑兵依然紧咬着清军撤退部队不放,死死追击那些原本在两侧掩护的诱敌兵马。
经过一番激烈混战,清军的骑兵部队已从最初的数千骑锐减到不足五千。
但仍保有相当的战斗力,不时分出部分兵马与明军纠缠,极大地牵制了明军骑兵的行动。
战场局势复杂多变,双方都在用尽全力博弈。
此刻,明军虽然占据了主动,但前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敌军的陷阱。
陈福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依然悬而未决,稍有不慎,便可能让胜利的天平向清军倾斜。
因此,他的每一个命令都显得格外谨慎,力求在险象环生的局势中稳住阵脚,寻找最终取胜的机会。
多尔衮的心中最为忧虑的并非是眼前的战局,而是那部分已经深入伏击圈的明军。
这支明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有一小半进入了他精心布置的陷阱。
他只需静待时机,等到明军在整理队伍时阵型最为混乱之际,发动突如其来的袭击,便能将局势重新掌握在手中。
然而,正当他准备实施计划时,南侧山岭上突然出现了大批明军。
这些援军的到来,给之前表现强悍的清军新八旗兵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经过前两场大战的消耗,这些新八旗兵尚未得以喘息片刻,便再次被迫迎战来势汹汹的明军。
虽说这些八旗兵一向以善战著称,但他们毕竟不是铁打的,体力和士气在连番鏖战中急剧下降,阵线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
多尔衮深知南侧山岭的战略重要性,那是整个战场上的关键支点之一。
一旦掌控在手,便可进可退,占据绝对的战场主动权。
因此,多尔衮绝不能容许失去这个阵地。
他果断决定,立即派出三个牛录的核心甲兵前去增援。这些甲兵本是为伏击战而准备的精锐力量,但此刻阿济格也只能忍痛调动,来稳定战局。
从斥候传回的情报来看,面对拥有上千援兵的明军,多尔衮本应派出更多的兵力。
然而,这三个牛录的兵力其实并不充足,且这些牛录也未满员,总兵力不过四五百人。
尽管如此,他仍不愿削弱伏击突袭的效果,清军的兵力本就不占优势,再次调动兵力已显得捉襟见肘。
多尔衮忽然抬头看向北面的山岭,那是金砺麾下精锐兵马的埋伏之地。
“金砺,你派了多少援兵阻击明军?”他不禁担心金砺是否分派了足够的力量来应对明军的进攻。
金砺意识到形势的紧迫,虽然也仅增援了三个百总的兵力,但他毫不犹豫地派出了手下最精锐的大将钟鼎福前去支援,并下令:
“钟鼎福,你亲自带三个百总的甲兵上去增援,所有驻扎在山上的甲兵也全部归你指挥。
无论如何,那里绝不能丢失,一定要击退明军的进攻。”
金砺深知山岭的战略价值,若是山岭被明军彻底控制,他们的伏击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尽管山岭的地势并非特别险峻,但明军一旦控制住山道,便能从高处发起突袭,给山下的清军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金砺调遣了手下最得力的部将,确保山岭不被明军占据。
随着战场局势的迅速变化,多尔衮和金砺都不得不对兵力进行调整。
他们的计划原本是等待明军彻底进入伏击圈再发起攻势。
但现在,陈福显然已经有所察觉,使得他们不得不加快行动。
阿济格迅速下达了命令:
“王申,等到炮声一响,你就带着兵马在东面布阵,务必挡住回援的明军骑兵。
刚刚混在诱饵中的那上万骑兵都是精锐,只要你能够拖延他们三刻钟,等我们的主力调转马头回来支援,到时明军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全军覆没。”
王申闻命,立即点头称是。
他明白,此刻不容有任何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