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11节

  王申所部不仅包括金砺大军中最为精锐的火器部队,还有部分战兵和骑兵。

  为了应对明军的骑兵冲锋,金砺特意调派了数百骑兵予以支援,以确保自己背面不受袭击。

  在这个时代,火器的威力虽已逐渐显现,但单独依靠火枪或火炮部队还不足以应对大规模的骑兵冲锋。

  除非有地形优势可依仗,否则火器部队很难抵挡得住骑兵的正面冲击。

  因此,面对骑兵冲锋,通常采取火枪部队与骑兵协同作战的策略。

  王申所辖的火器部队本就是原陕甘和辽东明军的精锐集合,这方面的作战经验丰富。

  然而,他们的骑兵力量相对薄弱,这也是金砺为何要调拨自己麾下珍贵骑兵来支援的原因。

  就在他们调整兵力的同时,战场上突然传来了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

  “轰!轰!轰……”

  伴随着炮声,清军的伏击行动正式展开,整个战场陷入了新一轮的混战之中。

  多尔衮望向战场,心中明白,这一刻的成败关乎全局。

  他寄希望于伏击圈内的突然袭击,能够彻底打乱明军的阵型,将他们的优势化为乌有。

  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他也不得不面对明军愈发强大的攻势,尤其是南侧山岭上的明军援兵,正在逐渐改变战场的天平。

  “金砺的增援是否能及时赶到?他们能否挡住明军的骑兵冲锋?”多尔衮的心中充满了疑问与焦虑,但他知道,现在只能静观其变,等待局势的进一步发展。

  他默默地祈祷着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能奏效,因为他深知,一旦任何一环出现差错,整个战局便可能彻底倾覆。

第259章 清军伏兵尽出

  随着十几声火炮齐鸣,清军伏兵接到信号,瞬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南北两侧山坡上的地面震动起来,尘土飞扬,仿佛整个山谷都在颤抖。

  隐藏在山坡背后的两万多清军,借助茂密的树丛和山岭的掩护,从几十条隐蔽的山道汹涌而出,马蹄声如潮水般汇聚,滚滚向山谷冲去,犹如狂雷在大地上翻滚咆哮。

  清军的队伍呈现出十几股不同的颜色,骑兵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犹如汹涌的洪流冲向了刚刚完成一半整队的明军。

  明军措手不及,完全无法预料到如此迅猛的攻势。

  这一幕仿佛是先前殿前军各部伏击清军的翻版,然而这一次,陈福大军的反应明显慢了一拍。

  此前的追击固然已经令陈福大军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长时间的行军追击同样消耗了他们的体力,军中的士兵也有不同程度的损耗。

  而大军突然停止整理队形,更是导致了部分阵列的混乱。

  面对阿济格与金砺的三万精锐兵马,明军还没来得及重新调整战斗姿态,便遭到了清军如潮水般的猛烈冲击。

  至于负责防守和戒备的数百名明军士兵被迅速淹没在清军的人潮中,瞬间溃不成军。

  山谷中的喊杀声再度震耳欲聋,明军的阵线在清军的突袭下迅速收缩。

  好在明军在整理队伍时,兵马已经拉开了些许距离,这才避免了在溃兵的混乱中发生踩踏,保住了反击的余地。

  然而,眼前的清军精锐们来势汹汹,战斗力异常强悍,陈福手下的兵马不得不分散应对。

  此时,陈福麾下的军队已经被分割成了四个部分:两侧山岭上的三四千人,预备役中的一万多人,山谷内部的三万兵力,以及正在追击清军骑兵的数千骑兵。

  尽管两侧山岭上的明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正在逐步压制清军,但崎岖的山路和复杂的地形限制了他们的推进速度,难以快速支援山谷内的战斗。

  在山谷内,三万名明军有近万名士兵被分派去围困中间山岭的清军,剩下的两万士兵正在奋力抵挡清军的突袭。

  双方的交锋愈发激烈,战局也变得异常胶着。

  清军的战术灵活,他们不断派出小队突入明军尚未完全结阵的阵地,如同一条条触手向四面八方延伸,瓦解明军的防线。

  随着战斗的推进,双方的接触面逐渐扩大,清军逐步向明军的核心区域渗透,逼迫明军一退再退。

  与此同时,清军的攻击呈现出层层压迫之势,战场上密密麻麻的头盔和甲胄在山谷间闪耀,清军仿佛无穷无尽,越来越多的部队蜂拥而上,将明军逼入了险境。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的后撤显得被动而混乱,士兵们努力维持秩序。

  但面对如此迅猛的清军,显得捉襟见肘。

  陈福虽然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但此刻他也无力阻止清军的推进。

  清军的攻击方向极为精准,战术上分散围攻,重压在明军阵地的各个薄弱点,企图一举将明军彻底压垮。

  清军的骑兵如闪电般突袭,他们速度奇快,手持长矛和弓箭,不断穿插于明军阵列之间。

  面对这种迅猛的袭击,明军的步兵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时而企图稳住阵脚,时而被迫溃退。

  四处弥漫的喊杀声和火器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整个山谷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风暴,战局极为惨烈。

  清军虽然在兵力上与明军旗鼓相当,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伏击战的优势,发挥出了极大的战斗效能。

  尤其是在山谷的特殊地形中,清军的分散突击战术效果显著,迅速瓦解了明军的阵线。

  这使得陈福的军队尽管人数上有优势,却无法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每当明军试图反攻时,清军总是能够迅速集结,将局部的反扑扼杀在摇篮之中。

  战斗持续,山谷两侧的明军与清军的交锋依旧激烈。

  尽管明军在人数上占优,但山道狭窄,部队难以展开,只能缓慢推进。

  而清军依托地形的掩护,以少数部队拖延明军的进攻,使得陈福的援军一时难以快速投入主战场。

  这给了阿济格和金砺更多的时间去稳固他们在山谷中的战局。

  明军阵中,一名偏将挥动战旗,试图重新集结溃散的士兵。

  他高喊着命令,鼓舞士气:

  “莫要后退!重整队列,准备迎敌!”

  然而,士兵们心中的恐慌已经蔓延开来。

  面前的清军如潮水般涌来,每一次突袭都让明军的阵线更加不稳。

  即便是那些最为坚韧的将士,此时也不免感受到了一丝绝望。

  清军的优势逐渐显现,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使得他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

  多尔衮站在山岭的高处,冷眼俯视着下方的战局,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笑意。

  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抵抗力将会逐渐削弱,而清军的攻势则会愈发凌厉。

  这场战役的胜利已经在望。

  陈福站在山谷口,注视着眼前的战况,心中逐渐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自己已经陷入了清军的伏击?

  若非他久经战场、见惯了风浪,此时恐怕早已焦躁不安,怒火中烧,甚至失去理智。

  可他心里最大的疑惑是,清军为何突然增兵如此之多?

  这些伏兵究竟从何而来?难道是河南阿济格,金砺的兵马赶来支援?

  还是北直隶的多尔衮亲率大军?清廷这是倾尽所有兵力了?

  这些念头在他脑中迅速掠过,显得愈发沉重。

  不过,转念一想,陈福立刻否定了多尔衮亲自带兵南下的可能。

  多尔衮若真是倾尽所有,岂能放任北京不管,长途奔袭千里赶到济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剩下的唯一解释便是,阿济格率部赶来增援,而另外一支,必定是金砺的兵马。

  毕竟,清军在北方的精锐部队仅剩下这三支,其他的根本不具备突袭的条件。

  想来,伏兵也只能是他们了,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也是陈福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情报,做出的最合理判断。

  不过,虽然对手兵力增加出乎意料,陈福仍不至于慌乱。

  他麾下的将士可不是那些草木皆兵的虚架子。

  经过最初的惊慌失措后,明军很快就恢复了秩序,凭借精湛的战术素养,在山谷中组织成了一个个坚固的军阵。

  战兵与骑兵配合默契,硬生生顶住了清军如狼似虎的第一波猛攻。

  但看着士兵们的伤亡不断扩大,陈福心中也越发焦灼。

  他站在山谷边缘,眉头紧锁,双目注视着谷内的厮杀,眼中隐隐透着不安。

  己方的三万多兵马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战局依旧岌岌可危。

  若是清军再发动一轮猛烈攻势,他们可能随时会被击溃。

  思绪翻涌之间,他知道此刻只有中军的几个预备战兵营还能依赖,这支精锐力量是他最后的王牌。

  然而,他心里也很清楚,这些战兵营若是现在就动用,之后再无后备力量了。

  除此之外,预备役中还有一万兵力,但这些新兵刚训练不久,战斗力远不如老兵。

  陈福清楚,他们只能勉强顶上一时,无法长期支撑战局。

  而金武营虽可抽调一半兵力,但这支部队同样是他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轻易不敢动用。

  换言之,是否派遣增援,必须视两侧山岭的战况而定。

  清军既然安排了伏兵,必然也在山岭上布置了强兵。

  自己派去增援山岭的兵力是否足够,能否顶住清军的攻势,还不得而知。

  此刻,他急需一个明确的答案。

  “山岭上的情况如何?”陈福转头看向副将,焦急地询问道。

  副将手中正拿着从斥候那里传来的最新军报。

  陈福心知,山岭高耸且树林茂密,自己无法通过千里眼看到战况,只能依赖斥候的情报。

  副将低头扫了一眼手中的军报,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兴奋地回答道:

  “将军,两侧山岭的清军已被我军击退,武安营的将士们正追击残余的清军。

  如无意外,很快便能全歼敌军,并彻底控制山岭!”

  陈福闻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并未彻底放下警惕。

  他明白,虽然山岭暂时得手,但战局瞬息万变,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局面逆转。

  他一边调度兵力,一边冷静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站在山谷之上,眼下的局势仍旧凶险重重。

  己方虽然在两侧山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谷中的主力依然面临着清军的猛烈冲击。

  眼前的战场充斥着硝烟和杀伐,激烈的战斗声此起彼伏,双方厮杀声如雷贯耳。

  他心里清楚,接下来的决战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及时调动兵力、阻止清军的进一步推进。

  而要想取得全局胜利,必须牢牢守住山谷两侧的制高点,将清军的伏击圈撕开一个口子。

  否则,即便暂时稳住了阵脚,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在这紧要关头,陈福不能有丝毫大意。

首节上一节21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