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27节

  “北方的战事预计在两个月内结束。大同、太原一旦被我们攻下,整个山西的局势将彻底稳定下来。

  中原已大半被我军收复,正如五军都督府此前制定的计划一样,局势正在迅速向我们倾斜。”

  张煌言闻言,继续汇报:

  “陛下,现在堵胤锡已经从长沙、南昌调派了官员,准备接管已经收复的中原地区。

  山东、北直隶等地的义军也都行动迅速,他们打着大明的旗号,收复城池的效率极高。

  这一切得益于当初锦衣卫的粮草和训练支援,如今看来,陛下的决策果然高明。”

  听到这里,朱慈露出一抹满意的微笑,心中也涌起了阵阵振奋之情。

  局势的发展比他预想的更加顺利,关内的大片领土几乎已全然在掌握之中,清廷溃败的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心中盘算着,清廷自入关以来,虽然依靠军事武力迅速占领中原,但终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而以小族统御大国,始终无法与汉人的文化与制度相抗衡。

  清廷虽然以残酷的军事手段压制反抗,但其统治根基薄弱。

  一旦失去军事威慑,必然如积木般崩塌。

  他顿了顿,望向远方,继续道:

  “鞑子的政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更先进一点的奴隶制部落正确,他们依赖的不是民心,而是残酷统治。

  现在失去了兵力,他们注定无法再稳固江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崩溃时,彻底瓦解他们的最后防线。”

  张煌言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是的,陛下,您所料不差。如今清廷内部的离心离德,早已无法弥补。

  只要我们稳扎稳打,清廷的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紧接着,朱慈想起当前的局势,又问道:

  “李过那边还有什么新情况?”

  他心中明白,眼前的多铎和城内清军虽是当下困局,但山西的局势,同样重要,特别是长城北面的蒙古部落,正蠢蠢欲动。

  外藩蒙古军的强大机动能力,已成为他当前不得不正视的隐患。

  张煌言神色严肃,略微组织了下语言,缓缓答道:

  “李过目前正在忙于整顿兵马。他在山西的大战中,成功歼灭了两路绿营军主力,但自身的核心老营兵也遭受了损失。

  如今他正忙着收编绿营军中的精锐,调整建制,试图恢复大军的实力。

  要不然,他麾下成建制的部队,恐怕也只剩下高一功的部队了。

  李过此次北上,只带了不到一万兵马,毕竟忠贞营的主力并不在他手上。”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

  “此外,山西与河南的治理工作也进展缓慢,尤其是田见秀他们手下的官员储备严重不足。

  中路大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盘,但治理层的匮乏使他们难以有效控制这些新收复的地区,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全理顺局面。”

  朱慈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此战咱们的阵亡不多,但掉队损失颇大,就算是我殿前军,恐怕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

  李过这次为了全歼山西的绿营军主力,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恐怕麾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已掉队了。”

  李过和高一功的军队虽然已经改造过了,但相比起殿前军,依旧缺乏标准化、成体系的训练模式。

  而北伐的进展过于快速,他们也没有能够迅速补充预备力量。

  正如朱慈所见,李过麾下的部队在每一场战斗中,损失一部分精锐,就意味着大军元气的重创。

  而那些临时征召的新兵,远不及老兵能迅速投入战斗,他们需要时间在老兵的指导下逐渐成长,并通过实战磨练,方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他轻轻叹息,神情略显沉重:

  “这就是朕一直力推军官训练团的根本区别。”

  如今的军队职业化、系统化,作战需要多兵种协同配合,这是军事科技高度发展的要求。

  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明王朝的社会,经过几千的集权洗礼,早已形成高度的组织化和原子化。

  一旦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哪怕占据再多的土地,都是徒劳无益。这也是清廷如今如此狼狈不堪的根本原因。

  张煌言微微点头。他明白朱慈所言非虚。

  战争中,谁能迅速恢复元气,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占据优势。

  而殿前军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的训练,士兵即便在激烈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依然能够通过预备役和后续训练迅速补充新的战斗力。

  朱慈略微沉吟,问道:

  “高一功呢?他那边的局势如何?”

  张煌言回答道:

  “高一功目前在山西驻守,主要负责稳定新收复的区域,尤其是那些战略要地。

  然而,他手下的部队规模有限,治理经验不足,想要稳固这些地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加上他和李过两人需要协调作战,调度兵力,想要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攻势,难度不小。”

  朱慈闻言,微微点头。

  忠贞营的组织结构并不如殿前军严谨,尤其在面对治理和统治这些新收复的地区时,恐怕还会有诸多困难。

  他们虽然勇猛,但一旦核心力量遭遇重大损失,恢复起来的难度远超预期。

  “不过,李过和高一功在山西的局势,暂时还不足为虑。”朱慈说道: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鞑子在困境中往往会爆发出极强的求生欲望,若我们不能迅速控制局势,他们依然会成为我们北进的障碍。”

  张煌言点头称是,随后道:

  “陛下,所言极是,我们需要尽快派遣能干的文官前往这些地区,加紧巩固这些新收复之地。”

  朱慈深思片刻,随后下令:

  朱慈心中早已有了定策,他要在这场战争的博弈中,牢牢掌控主动权,确保大明复兴的步伐不再停顿。

  夜色逐渐深沉,营地中的灯火依旧照亮着一方天地。

  朱慈站立在营门口,耳边是士兵们的行军脚步声和哨兵的呼喊声。

  此刻,他已经掌握了这场历史大戏的主导权,而未来的胜利,正在一步步向他靠近。

  .

  沧州城外,夜色再一次笼罩大地,星月隐于云霭之中,明军早已完成了部署,静待清军突围。

  各部队经过数日的隐蔽集结,悄无声息地潜伏在预设阵地,借助山势和夜色的掩护,隐藏于敌人的视线之外。

  整个战场如同一张巨网,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

  赵正东,身披精良的铁甲,骑在一匹骏马上,伫立于沧州城外东南的小山坡半山腰处。

  他的身影隐没在山间的阴影中,眺望着不远处的废墟与河流。

  两道山岭连绵起伏,阻隔了他的视线,山岭以西,已是被明军火炮轰得满目疮痍的侯台堡垒,断壁残垣布满了原本平坦的地面,而那堡垒的尽头便是沧州城外的护城河。

  多铎原本在护城河周边修筑了大量的侯台堡垒,试图强化防御。

  但这些堡垒在经历了明军的猛烈轰炸后,变成了废墟。

  残垣断壁不仅未能发挥防御作用,反而成为了清军骑兵行动的障碍。

  护城河已成清军与城外明军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迫使突围的清军只能通过狭窄的山道,穿过赵正东所在的这片区域。

  根据从城内绿营军传递出来的情报,清军计划从东南方突围,预计会派出多批兵力。

  其中,包括三千八旗甲兵、一千包衣兵以及三千绿营兵。

  这些绿营兵尽管已经有反正倾向,但被八旗兵紧紧控制的包衣兵却依然不明其态度,局势变幻莫测。

  多铎调动东面兵力发起骚扰,意图牵制明军的力量,试图在东面制造突破口,从而迫使朱慈加强南面的防御,借此为西面的突围减轻压力。

  这一战术颇为高明,多铎显然希望通过这种分兵之计来打破明军的包围圈。

  此时,中军已经抽调了一个骑兵营去支援东面战场,而赵正东麾下的精锐则被部署在东南方城门附近,负责迎战从此处突围的清军。

  他们不仅要应对清军的正面冲击,还要配合伏击力量,在关键时刻形成包围。

  在赵正东的前方,两道小山岭高耸,其间的狭窄山口是清军唯一可能通过的路径。

  山岭两侧,明军早已设伏,百总古德富率领的一百精兵埋伏在山岭出口的左侧,而另一位百总则率部隐于右侧,他们将承担阻击突围清军的重任。

  根据赵正东的计划,只要能在山口成功阻拦清军,便可利用地利之便,依托明军火器优势,将这支清军全歼于此。

  山岭地势险要,崎岖不平,对骑兵行动极为不利。

  清军骑兵若要通过,必然会在山道中陷入迟缓的状态。

  届时,赵正东将亲率大军合围而来,从背后与两翼发动突袭,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敌军。

  这一战术计划精密,力求在短时间内击溃敌人,减少明军的伤亡。

  夜风中,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隐约可闻,似有千军万马正从护城河方向奔来。

  随着距离的拉近,地面的震动愈发明显,那是清军最后的主力,依旧保留着充足的战马和精锐的战斗力。

  此刻,他们已无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全力突围。

  赵正东目光如炬,紧盯着前方黑暗中的动静。

  他深知,此时的清军必定处于决死状态,尤其是这些八旗骑兵,他们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突围的决心无比坚定。

  一旦战斗打响,明军必须迅速出击,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敌军,不能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山岭之中,伏击的明军士兵屏息静气,握紧手中的火枪和刀剑,等待着赵正东的指令。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风暴前的平静。

第274章 埋伏

  马蹄声如雷贯耳,震撼着夜幕下的战场,随着轰鸣声的临近,赵正东的精神陡然振奋起来。

  此刻,他守卫的区域位于南面,紧邻大军主力营地,是清军进攻的关键突破口之一。

  相比北面的两处城门,那里山坡稀疏,地势平坦,虽有护城河外的废墟阻隔,但清军骑兵仍旧可以在那片开阔的地形上展开行动。

  正因如此,朱慈在北面加派了大量兵力,以防清军突破防线后从后方包抄,进行毁灭性打击。

  东面的伏击战则更为紧迫,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

  明军必须在清军突围之际果断出手,绝不能让他们有退回城中的机会。

  若清军知难而退,选择死守城内,明军则将陷入一场耗时费力的攻城战。

  朱慈深知此点,他宁愿在城外与清军血战,也不愿意投入兵力与资源进行漫长的攻城。

  因此,除了在城外设伏阻击清军突围外,他还计划趁城内防守空虚之际,从南面发起攻城,以免被残存的清军退回沧州,死守到底。

  战况愈加紧张,东面的清军已经悄悄从两处城门溜出,与明军在平原、山岭和废弃村庄中展开了混乱的交战。

首节上一节22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