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41节

  “你可知道,忠诚有时是最无用的。凡是执政者,无不以江山社稷为重。

  哪怕你再忠诚,只要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便没有回头路可走!”

  王夫之微微一叹,神色略显复杂,然而片刻之后,眼中恢复了坚定。

  他抬头看向钱谦益,语气平静但坚定地说:

  “钱公,局势虽然复杂,但正因为复杂,我们这些读书人才更应当坚持自己的本心。

  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保而选择逃避,那又何谈国家的未来?”

  钱谦益见王夫之如此执着,不由得心生疑虑。

  他想不通,为什么王夫之这样聪明的人,明知前路凶险,竟还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卷入其中。

  难道王夫之真的以为,凭一己之力便能左右这场浩劫?

  钱谦益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

  他对朝廷与皇帝的深深不信任让他无法理解王夫之的选择,而在他看来,王夫之不过是另一个被理想所迷惑的书生,终究逃不过历史的残酷现实。

  窗外,阳光洒在金陵城的瓦片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注定没有永远的安宁。

  “你也是通读史书之人,怎会如此糊涂?近来事务繁多,忙到心智蒙昧了吗?

  怎能信那等可以无君无父的枭雄之语?

  且不说他如今未曾称帝,即便将来登基为帝,金口玉言又如何?

  若他真要除掉你,何须亲自下手?”

  王夫之对此沉默不语,事实上,他与钱谦益确实都是深谙历史的人,几千年来的种种教训他们自然心知肚明。

  然而,一年来与朱慈的接触,使得王夫之对这位新主的评判渐渐坚定,他有信心,朱慈绝非钱谦益所描述的那般阴险狡诈之人。

  这并不是说朱慈不会动杀心,而是他愿意听取意见,不会让人噤声。

  王夫之可以感觉到,朱慈所推行的一切,无论是科举改革,还是金陵书院的设立,甚至与洋人购买书籍等举措,最终目的都在于让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

  这种执念让王夫之感到困惑,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愿轻易怀疑这位年轻的皇帝。

  钱谦益轻轻笑了笑,旋即话锋一转,神情变得凝重:

  “而农,你可曾听过‘引蛇出洞’之说?”

  他目光锐利,直视着王夫之的双眼:

  “老夫担心,你终将成为那诱饵。他表面上广开言路,容许百家争鸣。

  可到时候,等秋后算账,结果会如何?你我心知肚明。”

  王夫之没有立刻回应,但神情已显得凝重,心中开始琢磨钱谦益的担忧。

  他在思索这种可能性朱慈会否借“广开言路”之名,实则用以打压反对声?

  钱谦益见他微动,继续说道:

  “坐在那个位置的人,与未坐上那个位置的人,心境大不相同。”

  作为一个大明遗老,钱谦益从小生活在大明天下的熏陶之中,他从太祖皇帝的故事中汲取教训,心中对朱慈这个权力觊觎者并无太多期望。

  即便朱慈今日表现得仁义宽容,他依旧怀疑,这个年轻的皇帝会否随着权力的增长变得残酷无情。

  “若有一天,他要你说出违心之语,你当如何应对?”钱谦益语气中带着几分冷峻的质疑。

  王夫之眉头紧锁,却也毫不示弱地回问:

  “可若是依附他人,就能有更好的结果吗?难道李过、高一功这些人,不忠于陛下吗?他们又有何不同?

  不论陛下如何行事,这些人无论品行、政绩,都不及陛下。

  况且,他们本就是反贼出身,又岂能与当今相比?”

  王夫之一语中的,直击钱谦益话语的核心。

  钱谦益捋了捋长须,语气中多了几分深沉的算计:

  “而农,你倒说得有理。但正因如此,咱们的这位年轻陛下才不能放肆妄为。

  若是没有其他势力制衡,他想做什么便能做什么,广开言路?恐怕只会成为笑谈!”

  他顿了顿,继续道: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同势力相互制衡,局势才不会偏颇。若是让陛下一人独大,江南的田地再分给百姓,那江南缙绅又该如何自处?

  到那时,怕是连你我都无立锥之地了。”

  钱谦益这番话看似忠言,实则暗藏私心。

  他并非不愿广开言路,亦非全然反对朱慈的改革,只是身为江南士绅中的一员,他更加担心自己乃至整个士绅阶层的利益。

  若朱慈真的推行改革,江南缙绅的利益将遭受何等冲击?这是钱谦益绝不愿看到的局面。

  王夫之虽未言明,却已隐约察觉到钱谦益的真实用心。

  他的眼神微微变得冷峻,心中已然明了,眼前这位看似忧国忧民的老臣,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

  然而,现实依旧残酷无情。

  无论选择朱慈,还是选择那些文官势力,最终的结果都充满变数。

  而今的大明,正如岌岌可危的大厦,朝不保夕。

  “你说得有理,但时局如此,无论如何选择,皆是险中求生。”王夫之叹了一口气,话语中透出无奈和沉重。

  他并非天真之人,也明白任何选择都没有十足的保障。

  钱谦益沉默片刻,随后摇了摇头,低声道:

  “这天下没有真正的好棋局,唯有险招,才能争取一线生机。”

  两人对视片刻,心中各有计较。

  “好,既然你意已决,我便不再多言。”钱谦益终是长叹一声,挥了挥手:

  “但愿你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

  王夫之站起身,拱手施了一礼:

  “多谢钱公提点。但无论前路如何,我已无怨无悔。”

第286章 商议

  王夫之心中不由得一阵沉吟,他不得不承认,钱谦益的论调确实有些道理。

  历史上的东周列国时期,诸侯林立,权力相互制衡,反倒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平衡,政治气氛相比之下也宽松得多。

  不过,尽管王夫之心中闪过些许疑虑,对朱慈的信任并未因此动摇。

  经过一年多的接触与观察,他早已形成了对这位年轻皇帝的深厚信任。

  “陛下不同于鞑子,不会压制言论,不会让百姓噤声。

  鞑子那般愚昧落后、野蛮残暴,依赖谎言与压迫统治,生怕被揭露其真面目,所以才拼命封锁言论。

  那些蛮夷,做的事情远没有自己吹嘘得那么好,当然害怕真相被拆穿。”

  王夫之语气坚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笃定。

  钱谦益轻叹一声,他们这些日子来多次讨论过,钱谦益对王夫之的追求与思想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钱谦益甚至曾亲自去旁听过王夫之的讲学,那些以书院为主体的议政理念让他颇为震惊。

  他不得不承认,尽管王夫之当年科举失利,却在思想上有着独特的光芒,确实是一位怪才。

  与此同时,钱谦益也反复思考过一个问题泱泱大明,数亿子民,广袤疆土,怎会被区区十几万的满清小族灭亡?

  “可是,咱们不过是一介书生,手中无权无兵,能改变什么呢?”王夫之听着钱谦益的话,心中波动越来越大。

  他不由得暗自反思,历史上的皇帝,哪一个能够逃脱这样的命运?

  钱谦益微微一笑,神情带着几分深意:

  “事在人为。如今江南大部得以保存完整,只要我们立足根基,便还能做一些事情。”

  他望向王夫之,语气温和而坚定:

  “不要被一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陛下如何,还得看他今后做了什么。

  判断一个人,论事不论心。若是只凭心意去判断,那不过是你愿意相信什么就是什么,老夫也不必再多费唇舌了。”

  王夫之默然片刻,思绪万千,他喃喃自语道:“能做什么事?”

  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回荡不已。他抬起头,眼神有些迷茫,仿佛在问自己,又仿佛在对苍天发问:

  “倘若鞑子覆灭,我还能为大明的未来做些什么?”

  这一刻,王夫之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大明的存亡之战,是每一个士子、每一个忠臣的梦魇。然而即便鞑子消失,江山重归华夏,又该如何建设未来?

  他一直以来追求的,是一个不止于表面安稳的王朝,而是一个真正能够听取民意,推动社会进步的国度。

  钱谦益察觉到了他的迟疑,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

  “鞑子覆亡固然是必然的结局,但这天下要如何治理?这不是一个皇帝能独断的事情,恐怕还要依靠我们这些有才识的人才行。”

  他说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可问题是,陛下真的能容得下你们这些才俊吗?有些时候,能做事的人越多,皇帝反倒越会生疑。”

  王夫之听到此处,眉头微微一皱,他明白钱谦益话中的深意。

  即便朱慈眼下表现出宽仁,但当权力的束缚与欲望逐渐显露时,这种宽仁还能维持多久?

  历史上的帝王多是如此,最初鼓励谏言,随后却步步收紧,最终落得个钳制言论、杀伐决断的局面。

  “你我这些书生,若无实权,如何改变朝局?又如何避免被利用,最终沦为弃子?”钱谦益的这句话再次刺中了王夫之的痛点。

  他抬头望着窗外,感受着秋风带来的凉意,心中却更为沉重。

  “或许,我还能为未来留下些许希望。”王夫之低语道,声音中透出几分坚定与孤寂。

  他不再寄望于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但他至少希望能为后人铺设一条稍微平坦些的道路。

  钱谦益静静看着他,心中也生出几分感慨。

  .

  这几个月来,天下大局渐趋安稳,各地的整军任务也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李过、高一功、左梦庚、郝摇旗等将领,纷纷完成了手头的任务。

  这个时候,该收编的义军已然归拢编制,该安置的营庄军户也都妥善安排,各自辖区的军政事务井然有序。

  关内两京一十二省经过几个月的整顿,终于筹备出近六十万大军,这才促成了传闻已久的“南京大会”正式敲定。

  毕竟,若手中没有足够的兵马,这个会议恐怕难以顺利进行。

  朱慈和他的幕僚们对此早有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地明白,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后盾,这次大会根本无法让众臣心服口服。

首节上一节24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